星期日, 4月 02, 2017

陽光再現

●七十年代陽光小集詩刊回顧
風塵荏苒  陽光再現  /陳寧貴
---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辛棄疾)

網路時代,天下訊息瞬間蜂擁而來,更迭異常快速,新鮮事過幾個小時後,就變成了老調重彈,再過幾天後就成了被遺忘的陳年往事。陽光小集詩刊,197911月成立至19846月,發行第13期後停刊。陽光小集詩刊成員有詩人、散文家、漫畫家、小說家、民歌手,陣容龐大又龐雜,是台灣詩壇難得的組合。由於成員的龐雜,闊衍了詩的疆界。也產生意想不到效果,例如策畫編輯曾震動詩壇的每季詩評時,特邀請當時寫散文兼畫漫畫,但尚未寫詩的林文義畫漫畫插圖,漫畫的趣味性柔化了文字本身剛硬的尖銳批評。當時的陽光詩刊內容勁爆,除了靜態出版外,還配合動態的民歌演唱會,以及應邀巡迴各地開詩座談會,自然在詩壇引人側目或注目。當然啦,那已成了過眼雲煙,現在會對它還有點懷想的,應是一些重感情的有心人吧。

想起,前陣子極意外,收到菲華詩人王勇在我的臉書留訊,他說已經許久沒有讀到你的詩了,那天在網路讀到你一首小詩:「我畫了一扇窗,打開窗,看見我在窗外,看著窗裡的我」,如今有緣再遇,恰似「陽光」再現,甚為驚喜與欣慰!然後他寫了一篇《再現「陽光 」》,發表在菲華中文報紙。他說在他參與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菲華詩壇,追捧的台灣現代詩讀物是《創世紀》詩刊與《陽光小集》詩刊。他說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七日成立的《陽光小集》詩刊,在菲華詩友間是需要爭相借閱的,林野、張雪映、苦苓、陳煌、陳寧貴、向陽、劉克襄、林廣、李昌憲等等詩人的詩,他們都一讀再讀,還有林文義的漫畫和他稚拙的硬筆字,他們都很喜歡。他說《陽光小集》有許多創舉,如封面選用陽光同仁莊錫釗的書法手書名詩,白萩的《廣場》就引起過菲華詩友的廣泛討論、賞析,記得還發起過以《廣場》為題的同題詩創作。陽光舉辦的「詩與民歌」之夜專題,都曾讓我們讀得大呼過癮。他說《陽光小集》雖只出版了十三期,分道天下的詩社同仁,如今已是台灣文壇極有聲望與影響力的人物。

讀來恍如隔世,由於臉書之便,我和菲華詩人王勇與和權聯絡上,再續前緣已是三十年之後,我努力搜尋著腦中記憶,勉強可以併貼出往昔的一些影像。這次應文訊之約書寫追憶陽光往事,我還得上網谷歌一番,看看能否追捕到更多三十餘年前的浮光掠影。

《陽光小集》雖只出版了十三期,但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7911月成立於高雄,據資深寫詩的林鳳告知,當時大都同仁是從綠地詩刊獨立出來創社,這階段運作情況,一直活躍在南部,現今主編笠詩刊的詩人李昌憲與陌上塵可能較為清楚。

《陽光小集》的變身和成長,應在第二階段,緣由某天從金門服役返台北的張雪映來訪,相談甚為投緣,相邀加入《陽光小集》,我說若我加入,希望將編輯部從南部移到台北我工作的出版社。於是展開了《陽光小集》嶄新旅程。後來原在金門服役的張雪映調回台北,因而引見了他在金門時熟識的民歌手葉佳修,之後又相識了與楊弦同年代的民歌手韓正皓,加以寫向陽阿爸飯包的金韻獎歌手簡上仁,因而促成未來《陽光小集》與民歌的結合。記憶較深的是,當時主編台灣時報的周浩正,呼應詩與歌的相結合,以別開生面的大氣魄,在副刊全版刊出我的詩與韓正皓譜曲作品。後來還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舉辦兩場,一場在國立藝術館,一場在實踐堂,人山人海的「詩與民歌」之夜,至今詩壇偶有人還會津津樂道。那是繼詩人余光中與楊弦,在中山堂舉辦有史以來,首場詩與民歌演唱會後的高潮,當時邀請的都是民歌界的大咖元老,如吳楚楚胡德夫韓正皓簡上仁等等,象徵性給車馬費五百元,傳說民歌四十演唱會的酬勞可是五萬元,還包括國外返台機票,至於觀眾席上有李泰祥陶曉清等關心詩歌的名流。陽光同仁林建助的詩「小草」和「拜訪春天」,在他學弟陳輝雄譜曲後,由施孝榮唱紅,而且傳唱迄今不絕於耳。韓正皓也為我譜了兩首詩「居」(羅吉政演唱)與「傘」(李宗盛木吉他合唱團演唱)傳唱一時,現在youtube還可聽到。

一本詩刊的存在,必定有其強大的關聯輻射效應。當時中部的風燈詩社主編楊子澗,北上必會來出版社找我,因此得識風燈的主將寒林歐團圓吳承明,我曾如此形容:「楊子澗行動快捷,來去如風,他是風燈詩社的風。歐團圓的臉又圓又亮,他是風燈詩社的燈。至於寒林渾身散發出年輕詩人源源不絕的銳氣,他不像風不像燈,像劍。還有謙謙君子的吳承明,笑意如涉水而過白鷺鷥。他們四劍客共同護衛著,來自嘉義的風燈詩刊的疆域。」由於交往極頻繁,有次文訊要做風燈專輯,還以為我是風燈同仁,要我追憶書寫風燈的過往。

年初去世的詩人羅門,我不禁懷起往昔相處時光,由於陽光做過詩人羅門與蓉子的專輯,因而與羅門有了更密切的交往,經常下午工作不忙時,相邀在汀州路口的咖啡館,聽他聊詩到晚上九點才分手。一九八二年的聖誕夜,羅門精心設計了一幅詩畫贈我,題詩曰:盤住整個大地,旋昇到最高的頂點,把太陽握成冰。說的豈不是他創作詩的密笈嗎,他悄悄傳給了我。還記得那年,菲華耕園文藝社近十個成員來到燈屋,加上陽光同仁,一屋子擠滿了愛詩人,一時間滿室詩意盎然詩情澎湃,如今燈屋不在,獨留詩壇佳話,悵然。

當時又與向陽蕭蕭合編了當代詩大展,因而開始與旅美前輩花叫詩人彭邦楨有更進一步認識,早已讀過他動人的詩:「春天來了,這就是一種花叫的時分。於是我便有這種憬悟與純粹。櫻花在叫,桃花在叫,李花在叫,杏花在叫。像是有一種秘密的琴弦在那原始之時,就已植根在這沉默的設計之中。」記得有個夜裡約在音樂人韓正皓音樂工作室相會,夜深後順路開車載他返回松江路住處,當時他暫住她乾女兒女詩人尹玲家,在同一個車子的小小空間裡,首次感覺彼此詩心的交融,彭邦楨的古典文學修養深厚,他曾為我寫了一副對子:「寧以杜甫清秋興,貴飲陶潛濁酒杯」,誰能預料,竟成了他晚年邀我協助創辦詩象詩刊的因緣。

至於與詩人羊令野的密切交往,是由於張雪映住永和,與羊令野的住處相距不遠,陽光同仁不時相邀去令公家,知道過了福和橋便到了。當時他擔任國軍詩歌隊隊長,主編青年戰士報的詩隊伍,為了籌募陽光活動費,我建議張雪映邀集陽光同仁的詩與散文發表出版,詩就集體發表在詩隊伍。記憶較深的是,陽光舉辦十大詩人選後,我有事打電話找他,被他劈頭念了一分多鐘,大意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現在想來反而覺得有趣。他擅長書法,因我居住淡水,曾贈我:「味無味齋」,我用這為題,在陳篤弘主編的台灣日報副刊,寫了一段時間的小品文。如今他已駕鶴西歸,偶爾還會想起,在衡陽路陸羽茶藝館他和詩人彭邦楨辛鬱等等身影。

第三階段,回歸陽光小集詩刊本身策畫編輯,我只記得有次,當時在人間副刊上班的劉克襄來電,說要寫陽光同仁的活動訊息。以及陽光要停刊前,向陽打過一次電話給我。其他不復記憶。風塵荏苒,歲月嬗遞,一回首,那些曾認識的詩壇年輕新銳詩者,如今已越過花甲之年,還記得向陽曾在我最早期參加的主流詩刊以林淇瀁現身,而履彊(蘇進強)竟然已當過台聯黨主席。也記得與民歌手韓正皓初識時,去其住處看見,他讀小學的兒子正在客廳玩超級瑪利電玩,他叫我阿貴叔叔,一轉眼,他長大成人,已在一所學校教授音樂,並且有了兒女,他們叫我阿貴爺爺。的確,感覺時間是如此詭譎,有時你發現它身影模糊,有時卻發現它是如此清晰,可以清晰看見,可以清晰聽見,就像此刻追憶三十多年前的陽光小集一樣。

●附錄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資訊:
陽光小集:是詩社名,也是該社的刊物名稱。19791117日成立。19846月發行第13期後停刊。成員有向陽、張雪映、苦苓、李昌憲、林文義、林野、林廣、陳煌、陳寧貴、陌上塵、沙穗、劉克襄、張錯、履彊、陳克華、謝武彰、王浩威、游喚、簡上仁、蔡忠修、陳朝寶、連水淼…等人。社員相當多樣,有報導文學寫作者、詩人、散文家、小說家、民謠推廣者,以及漫畫家等。南北各地都有社員。台灣文學本土派論者彭瑞金相當肯定這個團體,認為該社「立在台灣的土地上,站到陽光中,和人群一起呼吸、種植花草、欣賞風景……的大眾寫實傾向是言行一致的。」葉石濤說:「『陽光小集』網羅了不少台灣八○年代才抬頭的新生代詩人和作家,可惜後來找不到共同的寫作見解而瓦解。」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