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門 / 時空的回聲
夜是你的門
你的窗
你的燈屋
你的睡目
你摒棄一切
看見過後的看見
五五、六十年代我讀別人翻譯里爾克的這兩句詩︰「時間!我如何俯身向你,以金屬碰擊的聲音」,當時我正在為紀念貝多芬逝世130週年紀念,寫長詩「第九日的底流」,內心的情境,確對這兩句譯詩有覺知與強烈的感應。理由是基於︰有人認為活著,是註定要死的,便抱持悲觀幻滅與被「時間」打敗的心理;有人則抱持樂觀進取可打敗「時間」的心理;而這兩句譯詩,所表現的,是既不被「時間」打敗,也不打敗「時間」的心情,並將「時間」當做不可征服的充滿神秘與宗教性的「神」,來「俯」身膜拜,使人激越的自我,在「時間」強大的阻力下,不能不安於那種抑壓而趨於寧靜與平和的心境,去對「時間」與「生命」的存在,進行沉思默想,並讓「生命」與「時間」交談出「金屬碰擊」般精美與迷人的「聲音」……同時也可想見貝多芬的「英雄」與「命運」交響樂,是如何帶著湧動不可阻擋的生命衝力,突破層層阻力,在後來也終於寧靜入「第九交響樂」那溢滿著宗教性的虔誠與膜拜的生命情境,必須發覺生命猛然的燃燒的紅色火焰,在桑塔亞那的視境中,已轉變為沉靜但為溫度更高的藍色火焰;生命波浪洶湧的海面,也沉靜為海底的潛流;這些感悟,同我寫具有宗教性的「第九日的底流」在受「第九交響樂」聲浪強大沖擊下所展開的詩境與心境,也的確在無形中有某些互動與感通……
耳於此,我在《台灣詩學》季刊談詩與生命所呈露的宗教性時,引用上述那兩句譯詩到相關的思★中來,理應是很自然與合情合理的,也符合「詩學季刊」所闢的「讀詩隨筆」的構想。我想除了佑子,不會有人會將我引用這兩句譯詩,來呼應我對生命所感悟的內心誠摰情境,污罵為胡吹胡扯吧,像這樣的指罵,能對批評與讀者交待嗎?
至於我引用別人這兩句譯詩,若的確同里爾克的原詩句有出入,我已在16期「詩學季刊」向讀者(也向地下的里爾克)提出說明,並也坦認自己有不能直接讀原文之過,佑子還有什麼理由再罵人?而且我們若寬容的從另一方面來思★,將別人因譯錯便「已非」里爾克原來寫的詩句,當做是任何一個詩人寫的來看,那麼就詩論詩,這兩句確能引發我或任何人去向內解讀與推想的好詩句,於寫作中予以必要的引用,有何不對又有何罪呢?而「嘴硬」的佑子,讀過我在16期「詩學季刊」的說明文章,因自己理虧,卻再又在19期《台灣詩學》季刊扯出一堆與討論問題無關只是無理罵人的話──什麼「鴨子煮熟了嘴硬」、「有鋒頭出,恥啊!臉都不要了」︰像這些不是面對問題純屬人身攻擊的罵話,我想佑子還是留給想以罵人出「鋒頭」自己去用吧,因它同我與站在客觀純正立場來談論詩文無關。
至於佑子引用里爾克的詩,有一位作者芋頭先生在18期《台灣詩學》季刊指出也有錯誤,並批評說︰
「神呵!一句,易教人墬入五里霧中,嚴格說來,仍嫌草率……」
如此,我倒想問佑子,若別人因不懂德文,也依佑子在「草率」山「墬在五里霧中」引錯里爾克的詩句,來做解讀與推想,究竟佑子是去大罵解讀者,還是自己?我想佑子在向芋頭先生與讀者說明之前,應先把一連串憑空無理罵人的話收回去,自己好好回味與保管,別人不會在談詩時用它。
再就是我非常不了解,佑子為何非把我說的「詩眼」,污罵成「屁眼」之後,再又罵是「鬥雞眼」「亂視眼」,我覺得很奇怪──如果沒有「詩眼」,詩人用什麼來看「詩」;如果沒有「詩眼」,叫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政治家、科學家乃至宗教家,用什麼來看世界上最卓越與精采,甚至接近完美與永恒的東西?人類智慧的金庫,用什麼來開呢?我們甚至可以說詩般優美的《聖經》,是「詩眼」看★寫的,科學家不斷進入無限神秘奧秘的世界去探索與有所發現,都是詩的想像之眼,一路為科學家的思路,打出奇妙的光;如果沒有「詩眼」,我深信世界雖不致於陰暗與失明,但會失去最美的看見,是必然的,這是我創作四十年來所覺識與認知的理念,我想大家尤其是寫詩的人,也許會有自己的看法,但絕不致於像佑子將「詩眼」污罵為「屁眼」、「鬥雞眼」與「亂視眼」……吧。
詩路管理員發表 | 詩評 | 單篇網址 | 迴響(0)
11月 10, 2005 at 5:17 pm
【必要的說明與回應】
──讓一切存在於坦誠與真實中
首先對《台灣詩學季刊》處理答辯文稿的公平、客觀,使問題往確實的方向獲得答案,使對錯回到自己該在的位置,特此致意。
讀古濟堂先生在《台灣詩學季刊》20期答辯有關詩人張默的批評部分,出現我根本不同意張默的意見這句攏統的話,恐引起誤會,我必須予以說明︰
(1)如果古濟堂說我根本不同意張默的意見這句話,是指我針對張默在批評古濟堂的文章中,不該離題用無關話題的話批評我以及張默不了解藍星詩社而寫的不確實部份……我是同意古濟堂說的這句話,我也在17期《台灣詩學季刊》為文更正。
(2)如果古濟堂說我根本不同意張默的意見,是說我對張默批評古濟堂寫的「台灣新詩發展史」整本書中所有的意見,都不同意;那豈不是要我「背書」說古濟堂寫的《台灣新詩發展史》,完全沒有問題,而張默文章中所有的批評意見都是不對的,怎能是這樣呢?我便不能不予以澄清,因為我一向是就事論事的所以我不同意張默的意見,這句話只適用於第(1)項,不能攏統的適用於第(2)項這是事實。
至於張默在批評古濟堂的許多項問題中,提出兩項問題來問卷︰「問題一」(即現代派和現代主義),「問題二」(青年詩人的年齡差距)
因既不涉及我,又與創作無關,只是關於名稱與史料性的兩項小問題,而我一向對「這些」又缺乏興趣與不大留意。我想這些事,張默只要提出確實與有說服力的說明,任何人包括古濟堂在內都沒有理由不承認的,就不一定要採取較麻煩的問卷,這是我的看法。
寫到此我確有一些感觸,古濟堂寫的這部《台灣新詩發展史》確引起台灣詩壇有不同的意見看法與評價。在古濟堂寫這部書之前有不少人提供資料與意見,而我沒有提供過一個字的意見,這部書出版後,我也未十分仔細讀過,直至現在也未對這部書的「價值定位」說過任何話。至於要說「根本」不同意張默意見的,我想應是★弦,因為★弦在15期《台灣詩學季刊》古繼堂論文中說了這樣的一段話︰「這書寫得非常成功。先生(指古濟堂)能運用有限的(不易取得)的台灣詩壇資料,把這幾十年的詩的發展,理條如此清楚,又加上精闢的評述,令人敬佩。連台灣本地到目前還沒有人寫出這樣的著作哩!」
這段話顯然是在「價值定位」上,給予古濟堂全然的極高的評價與讚揚,那不但是對張默批評古繼堂的意見根本不同意,就是其他人如果對古濟堂這部書有批評意見,也難免同★弦的意見相左。的確,我能說與該說的,都坦然的說明了,希望一切都回歸它應有的真實,不帶來誤會與失實的結果。
接下來我想順便回應向明在《台灣詩學季刊》18期所寫「一行也是詩」的問答文章中,認為我寫的「天地線是宇宙最後的一根弦」,也可看成一首「突顯言外之音」的詩,並特別在結尾宣稱這首詩創作的精神,仍是「值得鼓勵的」。基於禮尚往來,我也加倍鼓勵詩人向明,希望他用盡畢生的智慧與才華,伴同古今中外所有的詩人一起衝入意象派大師龐德所張望的無限廣闊的意象世界,也去追獵他認為是自己最精彩、最滿意、最具生命象徵意涵與有宏觀思想的一個意象,也來寫一首只有一句的最短的詩,當然在此更特別「鼓勵」他也嘗試寫長詩,過去他好像沒有寫過什麼長詩,雖然目前提倡短詩,但洛夫與我獲得評論界好評的詩,多是著重思想的長詩,如果向明接受我的鼓勵,也嘗試寫長詩,而且日後也寫出好的長詩,應是好事,若能如此,向明該不會不感謝這位當初曾「鼓勵」他也寫長詩的詩壇詩友吧!也達到「禮尚往來」與「彼此鼓勵」的美德。
耳於此,我在《台灣詩學》季刊談詩與生命所呈露的宗教性時,引用上述那兩句譯詩到相關的思★中來,理應是很自然與合情合理的,也符合「詩學季刊」所闢的「讀詩隨筆」的構想。我想除了佑子,不會有人會將我引用這兩句譯詩,來呼應我對生命所感悟的內心誠摰情境,污罵為胡吹胡扯吧,像這樣的指罵,能對批評與讀者交待嗎?
至於我引用別人這兩句譯詩,若的確同里爾克的原詩句有出入,我已在16期「詩學季刊」向讀者(也向地下的里爾克)提出說明,並也坦認自己有不能直接讀原文之過,佑子還有什麼理由再罵人?而且我們若寬容的從另一方面來思★,將別人因譯錯便「已非」里爾克原來寫的詩句,當做是任何一個詩人寫的來看,那麼就詩論詩,這兩句確能引發我或任何人去向內解讀與推想的好詩句,於寫作中予以必要的引用,有何不對又有何罪呢?而「嘴硬」的佑子,讀過我在16期「詩學季刊」的說明文章,因自己理虧,卻再又在19期《台灣詩學》季刊扯出一堆與討論問題無關只是無理罵人的話──什麼「鴨子煮熟了嘴硬」、「有鋒頭出,恥啊!臉都不要了」︰像這些不是面對問題純屬人身攻擊的罵話,我想佑子還是留給想以罵人出「鋒頭」自己去用吧,因它同我與站在客觀純正立場來談論詩文無關。
至於佑子引用里爾克的詩,有一位作者芋頭先生在18期《台灣詩學》季刊指出也有錯誤,並批評說︰
「神呵!一句,易教人墬入五里霧中,嚴格說來,仍嫌草率……」
如此,我倒想問佑子,若別人因不懂德文,也依佑子在「草率」山「墬在五里霧中」引錯里爾克的詩句,來做解讀與推想,究竟佑子是去大罵解讀者,還是自己?我想佑子在向芋頭先生與讀者說明之前,應先把一連串憑空無理罵人的話收回去,自己好好回味與保管,別人不會在談詩時用它。
再就是我非常不了解,佑子為何非把我說的「詩眼」,污罵成「屁眼」之後,再又罵是「鬥雞眼」「亂視眼」,我覺得很奇怪──如果沒有「詩眼」,詩人用什麼來看「詩」;如果沒有「詩眼」,叫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政治家、科學家乃至宗教家,用什麼來看世界上最卓越與精采,甚至接近完美與永恒的東西?人類智慧的金庫,用什麼來開呢?我們甚至可以說詩般優美的《聖經》,是「詩眼」看★寫的,科學家不斷進入無限神秘奧秘的世界去探索與有所發現,都是詩的想像之眼,一路為科學家的思路,打出奇妙的光;如果沒有「詩眼」,我深信世界雖不致於陰暗與失明,但會失去最美的看見,是必然的,這是我創作四十年來所覺識與認知的理念,我想大家尤其是寫詩的人,也許會有自己的看法,但絕不致於像佑子將「詩眼」污罵為「屁眼」、「鬥雞眼」與「亂視眼」……吧。
詩路管理員發表 | 詩評 | 單篇網址 | 迴響(0)
11月 10, 2005 at 5:17 pm
【必要的說明與回應】
──讓一切存在於坦誠與真實中
首先對《台灣詩學季刊》處理答辯文稿的公平、客觀,使問題往確實的方向獲得答案,使對錯回到自己該在的位置,特此致意。
讀古濟堂先生在《台灣詩學季刊》20期答辯有關詩人張默的批評部分,出現我根本不同意張默的意見這句攏統的話,恐引起誤會,我必須予以說明︰
(1)如果古濟堂說我根本不同意張默的意見這句話,是指我針對張默在批評古濟堂的文章中,不該離題用無關話題的話批評我以及張默不了解藍星詩社而寫的不確實部份……我是同意古濟堂說的這句話,我也在17期《台灣詩學季刊》為文更正。
(2)如果古濟堂說我根本不同意張默的意見,是說我對張默批評古濟堂寫的「台灣新詩發展史」整本書中所有的意見,都不同意;那豈不是要我「背書」說古濟堂寫的《台灣新詩發展史》,完全沒有問題,而張默文章中所有的批評意見都是不對的,怎能是這樣呢?我便不能不予以澄清,因為我一向是就事論事的所以我不同意張默的意見,這句話只適用於第(1)項,不能攏統的適用於第(2)項這是事實。
至於張默在批評古濟堂的許多項問題中,提出兩項問題來問卷︰「問題一」(即現代派和現代主義),「問題二」(青年詩人的年齡差距)
因既不涉及我,又與創作無關,只是關於名稱與史料性的兩項小問題,而我一向對「這些」又缺乏興趣與不大留意。我想這些事,張默只要提出確實與有說服力的說明,任何人包括古濟堂在內都沒有理由不承認的,就不一定要採取較麻煩的問卷,這是我的看法。
寫到此我確有一些感觸,古濟堂寫的這部《台灣新詩發展史》確引起台灣詩壇有不同的意見看法與評價。在古濟堂寫這部書之前有不少人提供資料與意見,而我沒有提供過一個字的意見,這部書出版後,我也未十分仔細讀過,直至現在也未對這部書的「價值定位」說過任何話。至於要說「根本」不同意張默意見的,我想應是★弦,因為★弦在15期《台灣詩學季刊》古繼堂論文中說了這樣的一段話︰「這書寫得非常成功。先生(指古濟堂)能運用有限的(不易取得)的台灣詩壇資料,把這幾十年的詩的發展,理條如此清楚,又加上精闢的評述,令人敬佩。連台灣本地到目前還沒有人寫出這樣的著作哩!」
這段話顯然是在「價值定位」上,給予古濟堂全然的極高的評價與讚揚,那不但是對張默批評古繼堂的意見根本不同意,就是其他人如果對古濟堂這部書有批評意見,也難免同★弦的意見相左。的確,我能說與該說的,都坦然的說明了,希望一切都回歸它應有的真實,不帶來誤會與失實的結果。
接下來我想順便回應向明在《台灣詩學季刊》18期所寫「一行也是詩」的問答文章中,認為我寫的「天地線是宇宙最後的一根弦」,也可看成一首「突顯言外之音」的詩,並特別在結尾宣稱這首詩創作的精神,仍是「值得鼓勵的」。基於禮尚往來,我也加倍鼓勵詩人向明,希望他用盡畢生的智慧與才華,伴同古今中外所有的詩人一起衝入意象派大師龐德所張望的無限廣闊的意象世界,也去追獵他認為是自己最精彩、最滿意、最具生命象徵意涵與有宏觀思想的一個意象,也來寫一首只有一句的最短的詩,當然在此更特別「鼓勵」他也嘗試寫長詩,過去他好像沒有寫過什麼長詩,雖然目前提倡短詩,但洛夫與我獲得評論界好評的詩,多是著重思想的長詩,如果向明接受我的鼓勵,也嘗試寫長詩,而且日後也寫出好的長詩,應是好事,若能如此,向明該不會不感謝這位當初曾「鼓勵」他也寫長詩的詩壇詩友吧!也達到「禮尚往來」與「彼此鼓勵」的美德。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