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8月 26, 2007

客家山歌的由來

山歌可說是客家音樂文化的重心,也是客家人精神文化的特質。客家山歌是台灣音樂文化中極具特色的一環,不僅由於客家人擅於音樂創作與即興演唱;更重要的是,客家山歌充分反映生活,表現人對人、人對土地、人對生命的豐富情感。「山之子民」的客家人,一年四季無事不唱,無唱不美。歌聲迴盪在山間水湄、田野茶鄉;那悠揚宛轉的旋律,是一首首極富美感的庶民生活樂章。隨興情趣盎然的山歌不只是鄉土之歌,更是生活之歌,他唱出客家人胼手胝足開墾的酸甜苦樂。不論採茶,割稻插秧,或是在山野間,廟前屋簷下,迎面而來無論識與不識,唱首山歌結緣,人生就是一個有情天地。
客家山歌曲調豐富,除了一般我們所熟悉的稱呼「採茶歌」之外,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但這些稱呼總不如充滿鄉土味的通稱「山歌」來的貼切。大體而言,依曲調的特性來說可分為老山歌、山歌仔、平板「三大調」及其他小調。

老山歌 又稱「大山歌」,以La、Do、Mi三音構成基本旋律,曲調固定,可以隨意填詞而唱。曲調特別悠揚高亢,節奏自由流暢,拍子拖得很長。難度最高,但韻味綿厚,令人發思古幽情。

山歌仔 又稱「山歌指」,由老山歌變化而來,節奏較快,不能隨意拉長,也是曲調固定不限歌詞,其旋律優美,宛轉悅耳。近來常被改編為交響樂曲,並以聲樂演唱;這不僅豐富歌曲的藝術性,而且也成為客家民謠的欣賞入門之一。

平板 又稱「改良調」,有五聲音階,每一曲調可衍出七種唱法,風格更為活潑流暢。平板的曲調可用來表達各式內容的歌詞,它代表山歌從山水間的個人抒情,走向市集廟會,變成大眾化的娛樂,進一步擴大它的社會基礎。

小調: 以上三大調都有基本曲型,歌詞可自由發揮。小調則不然,詞曲都已固定,一種曲調就是一首歌。又可分兩種:一是「傳統小調」,即道地的傳統民歌。一是「創新小調」,即以傳統小調的曲子另譜新詞,或模仿小調重新編詞作曲,而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即是竹東的陳清台,及其已故的老師黃連添。但無論是哪一種,客家山歌都須與客家話的聲調、口氣搭配無間,否則就唱不順溜、聽不夠味了。

山歌的詞

  客家山歌的形式除小部分外,大多是七言絕句,也要講求平仄、押韻。通常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末字用平聲,第三句的末字用仄聲。至於其他字的平仄則沒有近體詩那樣嚴格。

  客家民謠最大的特點之一便是即興創作。無論是觸景生情,或是與他人對唱。那些隨口而出的歌,不但有極妙的比喻,深奧哲理,而且還能合乎平仄的韻味,使人感佩不已!

一、加字與虛字:

  所謂加字,是一句歌詞除了固定的七字,另外加幾個習慣用的口語。可以使旋律更有變化,增加歌曲的婉轉流利。比如「三更半夜尋哥聊」,如果唱成「三更半夜阿妹來尋哥聊」,這樣十字一氣呵成,活潑生動,別有一番風味!這些加字的例子很多,有些被使用的加字只是客家話的口語,無法用北京話寫出來。只有常聽專家演唱才能發現其中奧妙,久而久之也就能使加字的技巧變自然了。

虛字是句子中插入「哪」、「噯」、「唷」、「囉」、「嘿」等,與其說是字不如說是音來的恰當。。虛字的應用在中外民謠中極為普遍。虛字要唱得生動、有變化,是唱好山歌的條件之一。

 

二、諧音與雙關語:
  客家山歌因受到七言四句的限制,每首歌要在短短的二十八個字中表達一完整的意思,所以諧音和雙關語被用得很廣。由其是涉及感情,色情或諷刺方面的文字,往往借用同音異字或隱喻字來表達。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