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語言政策
許多年前我在一家
有聲製作公司任總編時
嘗邀何嘉仁錄製
兒童美語會話
由於製作精美暢銷一時
當時我就認為
孩子們衹要將這250元教材學好
跟本用不著花大錢上補習班
學好語言首要有興趣
還要有環境,否則不易學好
客家人的長輩
幾乎會說日語、河洛語
我是從小看布袋戲
就學會河洛語
因此我許久以前
就知道直覺語言學習法
為了英語聽力
我開車時鎖定icrt
看影片時將字幕遮起來
如今又有CNN
有心要學管道繁多
久而久之不學而學聽力大增
能聽之後說讀寫迎刃而解
如今國內瘋英檢
電視廣告中會說英語的孩子
齜牙咧齒驕傲的不得了
小時了了大一定佳嗎?
台灣的語言政策到底是什麼?
如果美語那麼重要
是否制定通用辦法
莫淪於做秀!
不要讓大眾成為
語言學習的無頭蒼蠅
甚至讓如此平凡的語言學習
徒增某些孩子臭屁壞心態
他們如果連自己的母語都不會說
那才丟臉到家哪!
---------------------------------------------------------------------------------------------------------------------------------------------------------
英檢 不能這樣搞
■許慧如
政府訂定各項政策時,都應有詳細的規我我,,劃,包括明確的動機、詳細的執行過程及預定的目標。語言政策也應如此。但這幾年來台灣的語言政策卻是雜亂無章。以這次的公務員英語檢定升等政策為例,政府的動機似乎就是國際化,執行的過程是要透過英語檢定考試,目標呢,就是全面提升公務員英語能力。
先假設這次的政策動機和目標都恰當,難道公務員通過英語檢定就能達到提升公務員英語能力的目標嗎?學過外語的人都知道,外語不用,很快就會忘記。所以如果政府真的有心要提升公務員英語能力,除了通過英檢可加分外,更應於通過檢定並因此升等之後嚴格監督,如果英語能力不能維持,就要扣分。但我們並沒有看到相關的規定。
這次的政策已經顯示了一個邏輯上的矛盾,以及這項政策的草率。根據全民英檢主辦單位網站的簡介,全民英檢初級相當於國中畢業程度。如此基本的英語能力,不是應該在高普考的時候就篩選出來了嗎?為何這次的公務員英語升等政策還同意讓通過全民英檢初級的公務員在申請升等的時候加兩分,比工作績效一個大功的加分還多。顯然許多公務員進入公家體系之後,英文能力下降了。但為何公務員的英語能力大幅滑落?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用不到。既然如此,提升英語能力對許多公務員的業務將不會有明顯助益。
大部分公務員的英語業務都不多,政府如希望提升公務機關的國際化程度,應該視業務需要,編制外語人員。畢竟國際化不能簡化為英語化,政府更不應以政策鼓勵公務員拚英語重於拚業務和服務。
(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博士生)
1 Comments:
親中媒體巧妙炒作
要台灣人吞下「台客」
(知名主持人蔡康永,開始藉著影劇新聞版面,由媒體推崇他是「推動『台客文化』的大功臣」,因為蔡康永在主持多個談話節目中,大力的炒作所謂「台客」風格。剛開始在受歡迎的「兩代電力公司」節目中,蔡是以「窺密」的手法,向觀眾介紹一些在網路上流行已經二、三年的「台客裝扮、行為舉止與風格」,而這些藉著節目與網路次文化一起炒作的話題,似乎是有系列的商業行為,蔡康永與影劇媒體的發難,恰好配合上了一連串的「台客行動」造勢。其中最主要的焦點,就是八月十九日、二十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台客搖滾演唱會」,以及同樣由滾石唱片集團發行的「台客搖滾驚險集」唱片(『驚險』二字是所謂『台灣國語』發音的『精選』之意)。最重要的,就是一本由一家叫做「網路與書」的出版社發行,名為《Call Me台客!》的書。這家出版社全名叫做「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與中時報系目前的資產狀況幾乎一樣。而這本書的策劃指導,剛好就是該報系的知名專欄作家楊渡,而蔡康永主持的另一個知名綜藝節目「康熙來了」,也正好是中時報系同屬中天綜合台的當紅炸子雞,這個節目也是炒作「台客文化」的幕後推手之一。而中國時報,也剛好是在這一波流行風潮中,提出最多相關文化論述的平面媒體。)
【陳宗逸】
近日有關「台客」的論述,從原本的娛樂新聞層面,悄悄升高到族群、文化、歷史與政治的層面,引起台灣社會不同年齡、階層與國家認同等複雜的爭論。在主流媒體大幅度、甚至有商業炒作的痕跡之下,在白色恐怖年代充滿「外省眷村」歧視「竹籬笆外世界」意涵的「台客」字眼,竟然轉瞬間就變成台灣年輕族群「最潮」的象徵。演唱會、綜藝談話節目、暢銷書以及網路族群的熱烈響應,「台客」這個名詞又變成台灣次文化社會一窩蜂的流行時尚。
商業行為炒作話題
整個事情應該是從八月七日的「第三屆台灣小姐選美」決選開始發燒,當天針對台灣小姐出爐,多家主流有線新聞台,將這些以台灣南部小姐為主的決賽佳麗,以「土味十足」的包裝口吻,加入新聞報導的文字用詞中,引起反彈。以TVBS當天的新聞為例,就受到相當強烈的批判。
當天T台該則新聞報導文字稿為:「歡迎收看今日農村,ㄟ,不對,這是台灣小姐選美,可是,怎麼背景音樂居然是『農村曲』,弄得頒獎的氣氛好像有點怪怪的,不過這或許就是主辦單位刻意營造的本土氣氛,因為整個選美從主角到配角,全都充滿了草根味。」這段文字充滿對於「本土」、「草根」以及「農村」的嘲諷意味,整段新聞以「揶揄」的口吻、戲謔的加工配樂,來「作弄」參賽小姐,質疑決賽佳麗的「國語不標準」。一位參賽者自我介紹中,說自己來自一家「營造」公司,卻被記者嘲笑為該小姐說自己來自「一家『應召』公司」,因為「國語不標準」,該段新聞意指「因為來自南部、所以要『本土化』,本土化的結果,就是國語不標準、用農村曲當主題音樂」,也就是說,國語不標準、本土味太濃,「沒有氣質、與以前的『中國小姐』差太多」。隨著這則新聞炒作,各家有線新聞頻道、網路社群討論等,都引起了激烈的論辯。
也剛剛好就在這個時候,知名主持人蔡康永,開始藉著影劇新聞版面,由媒體推崇他是「推動『台客文化』的大功臣」,因為蔡康永在主持多個談話節目中,大力的炒作所謂「台客」風格。剛開始在受歡迎的「兩代電力公司」節目中,蔡是以「窺密」的手法,向觀眾介紹一些在網路上流行已經二、三年的「台客裝扮、行為舉止與風格」,而這些藉著節目與網路次文化一起炒作的話題,似乎是有系列的商業行為,蔡康永與影劇媒體的發難,恰好配合上了一連串的「台客行動」造勢。其中最主要的焦點,就是八月十九日、二十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台客搖滾演唱會」,以及同樣由滾石唱片集團發行的「台客搖滾驚險集」唱片(『驚險』二字是所謂『台灣國語』發音的『精選』之意)。最重要的,就是一本由一家叫做「網路與書」的出版社發行,名為《Call Me台客!》的書。這家出版社全名叫做「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與中時報系目前的資產狀況幾乎一樣。而這本書的策劃指導,剛好就是該報系的知名專欄作家楊渡,而蔡康永主持的另一個知名綜藝節目「康熙來了」,也正好是中時報系同屬中天綜合台的當紅炸子雞,這個節目也是炒作「台客文化」的幕後推手之一。而中國時報,也剛好是在這一波流行風潮中,提出最多相關文化論述的平面媒體。
媒體改口台灣驕傲
從整個過程來看,節目、演唱會、出書甚至報紙大篇幅跟進,是一系列有計畫的商業炒作,而「台灣小姐」新聞報導事件,則是意外擦出的火花,引起本土社團的抗議,順便將「台客論述」搬上檯面。原本,有線新聞台是以「嘲諷」的口吻在醜化「有台客特徵」的台灣小姐選美,但是短短不到一星期的時間,主流媒體論述竟然已經倒過頭來,將台客變成「台灣的驕傲」,一大批自稱「台客」的流行歌手,開始高姿態站上舞台,要求大家「不要將『台客』泛政治化」,這其中還包括以往支持民進黨不遺餘力的歌手「豬頭皮」(朱約信),當本土社團在媒體面前痛罵台灣小姐選美新聞報導偏頗的時候,包括「豬頭皮」在內的歌手站出來呼籲「不要泛政治化」,讓整件事似乎變成了「台灣人自家的內訌」。原本報導角度有問題的新聞台等主流媒體,至此反而變成了「勸和」的客觀公正第三者了。
「台客」原本是一個歧視字眼,這是無庸置疑的歷史事實。大約只在三年多以前而已,與蔡康永搭檔主持「康熙來了」的女藝人小S,就開始在她的娛樂新聞節目中,用百無禁忌的言談,在年輕族群中塑造出「台」這樣的字眼。小S純粹只是就演藝圈、年輕次文化族群的流行用語,在主流媒體中表現出來,言談之間的不忌諱,當年還引起了所謂「看不看布袋戲」等等的文化論戰。「台客」在二、三年前,對於年輕人來說,是很「聳」、「俗氣」、「沒氣質」、「國語不標準」、「住南部」等等的負面形象,對於以台北流行文化為主流的演藝圈年輕人來說,被稱為「台客」,可是相當「負面」的事情。這個現象,也可以從八月七日TVBS的台灣小姐新聞報導中可以看出來,設計該報導的T台韓姓記者,先入為主的觀念也是如此,所以才會作出爭議性的新聞報導。
台客挨悶槍禁喊痛
既然,「台客」是負面的詞語,不只五十年前是,就算到了八月七日為止,也是。台灣本土社團對於新聞報導看不下去,出面指責新聞媒體的報導有問題,也是很合理的。但是,怎麼會在短短二個星期,「台客」就變成年輕人「最流行新潮的風格」?而且,媒體的暴力詮釋還沒有停止,如果有任何人站出來,質疑「台客」這個名詞,在二個星期之前的「負面」意涵,還會有受到年輕人崇拜的歌手跳出來指責這是「泛政治化」!主流媒體在過去五十年,從來沒有給過「台客」、「很台」、「本土」、「草根」等字眼正面的論述,怎麼轉瞬間,「台客」竟然變成「一種台灣生命力的象徵」?還可以「對抗『裴勇俊』帶來的強烈『韓流』」。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論述主流的價值觀,一夜間一百八十度轉變了?
從諷刺「台灣國語」到擁護「台客搖滾驚險集」,主流媒體論述以流行文化指導者的姿態切入,要求對「台客」這個名詞不滿的人,「不准泛政治化」,因為這個名詞「以前雖然是負面的,但是已經隨著流行文化有了『新的意義』」,如果要針對以往「歷史傷口」的過程進行追蹤,可能就會「撕裂族群」。也有國民黨立委在自己主持的節目中,拿美國歧視黑人的「Nigger」一詞來比較,認為美國黑人可以接受「Nigger」這個歧視字眼,為什麼台灣人無法接受「台客」?我們先不論,如果這位立委今天到了紐約國際機場,朝著一位黑人警察大叫「Nigger」之後,會有什麼後果?如果今天這位立委朝著原住民大叫「山地人」,專門為原住民「出草」的立委高金素梅,難道不會有意見嗎?
「台客」是個負面字眼,如今台灣人卻必須要乖乖「吞下」這個名詞,而且還不能有意見,這跟「台客」的內涵究竟是什麼?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這只是主流大中華意識形態,對於台灣本土的又一次赤裸的迫害。台灣的年輕新世代,被黨化教育塑造成空心的一代,只能隨著媒體語言起舞,三年前以當台客為恥,三年後竟然以當台客為榮,而且還對其中的顛覆性「沾沾自喜」。國民黨新任主席馬英九,上任之後提出了專屬馬英九時代的「連結台灣」論述,引起爭議。主流媒體文化論述,從旁為馬英九包裝出可以為之運用的「新流行文化」,未來甚至可以成為切割馬英九「外省第二代、跨不過濁水溪」等等負面形象的招術,轉而為正面資產。從文化、媒體切入,是復辟統治集團最為拿手、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台客」論戰興起,接續著「髮禁」議題,成為復辟集團奪回政權所打響的「第二槍」。台灣人挨了這一槍,這一次還沒有「喊痛的權利」。
■藉著語言、族群與生活風俗的歧視,建立中央統治的威權性,是中國政權一直以來的特徵。香港浸信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鍾寶賢,就曾經提出了香港粵語電影圈,二十世紀初受到國民黨軍政府以北京官話進行迫害的情況。她指出「早在一九一○年代,國民黨便在中國推行『語言統一運動』,把從前北京地區說的『官話』(Mandarin)改名成『國語』(National Language),並且把它提升為全國唯一的法定官方語言。一九一八年還引入法例,禁止民間教科書以地方語言(dialect)書寫,規定『國語』是教科書唯一可用的書寫媒介……一九二○年,禁止地方學校以地方語言教學,三○年代香港產製的粵語片成為中國南方『粵語方言區』甚至東南亞市場的主流,使得香港成為粵語方言區最重要的文化塑造者,影響力甚至遠達美加,廣東文化的輸出成為主流」。
鍾寶賢描述,國民黨政府發現了這個危機,「一九三六年頒布新命令,禁止拍攝粵語片,引起粵語電影圈一片譁然。」因為,即使香港不受國民黨統治,但是如果國民黨禁止粵語電影輸入中國境內的「粵語文化區」,將會使整個電影工業崩盤。「當時,香港刊行的《藝林半月刊》,就刊載了相當多粵語電影圈的憤怒與惶恐,……部分人士上書國民黨政府,都無結果,所幸一九三七年爆發戰爭,國民黨始無暇顧及粵語風暴,情勢扭轉,香港始成為未來粵語電影的重要『避難所』」。
從這裡可以看出,國民黨統治的思想,就是以「地方」語言、風俗等為敵,貶抑地方發展的思想,強調中央集權的重要,歧視粵語、迫害粵語文化圈,是當年的一個實例,只是因為遇到日中戰爭正式爆發,粵語文化最重要的輸出口─香港電影圈,才因此倖存,如今變成「亞洲好萊塢」。此後,香港娛樂主流成為一個奇蹟,香港藝人來台灣,說起「怪腔怪調」的北京官話,台灣娛樂圈不僅不以此為嘲諷,反而以崇拜的心態迎接香港影視巨星。但是,面對「台灣國語」,台灣的主流媒體,可曾給過任何的正面評價?香港電影因為日中戰爭而倖存下來,一九六○年代因受迫害開始沒落的「台語電影」,可就沒有粵語電影如此幸運了。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