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8月 06, 2005

令人難忘的兩首詩

詩人李勤岸曾於 一九八四年
寫出以下令人難忘的兩首特殊好詩
李勤岸曾加入早期後浪詩刊
、詩人季刊以慕隱之名寫詩
同仁有蘇紹連李仙生蕭蕭等
目前任教師大為台灣母語研究權威


 ◎現狀豬

 我是快樂的
 因為我有得住
 我是滿足的
 因為我有得吃
 我是幸福的
 因為在豬槽內
 我是多麼自由啊!
 偶爾也有些微的煩惱
 我擔心膽固醇過多
 我害怕失去擁有的現狀
 至於爭取民主什麼的
 與我們豬有什麼關係呢?


 ◎認命牛

 牛就是牛
 光復前是牛
 光復後也是牛
 牽到東京是牛
 牽到北京是牛
 牽到台北也是牛
 只為有草吃
 再大的苦也受
 不論鞭子怎麼鞭笞
 不論辱罵怎麼辱罵
 甚至於——怎麼換來換去
 不同的主人我都沈默耕耘
 不問世事
 頭上的一雙角
 看來像是裝飾品
 聽說原來是種銳利的武器
 原來作為牛
 上帝也賦予反抗的權利

2 Comments:

At 8:31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文學的發達,是浪漫的象徵。當都市的人們汲汲營營於生計,當台北都會的城市人厭膩了一成不變的呆板,是什麼可以為長期依附科技文明的習慣,帶來一股清泉?

「公車賞詩」是台北市政府新聞處,有鑑於大都會的文化藝術氣息已經逐漸式微,為了增進新新人類的需求,塑造都市精神景觀的綠意,而策劃的一系列活動。亦即把當代詩人的佳作,透過藝術化的設計,印製成精美的海報,張貼在全市每一輛公車上,供市民搭乘時欣賞。

台北市現有二千輛公車,自一九九五年六月份起,每輛張貼一首,七月份起,每輛張貼兩首,每月輪流替換。如此一來,穿梭於大街小巷的公車,便又多了一項使命:它們乘載著詩人的浪漫,開往每個都會人的生活裡。

這些詩篇,是透過詩界若干人士組成評選委員會,共同參與作業,從眾多詩集、詩選、報紙副刊、文學期刊、詩刊發表的詩作中,精挑細選而來。「詩是跳舞」(梵樂希),公車上的海報,成了新詩另一個舞台,翩翩然,高雅大方地面對廣大的市民。

配合「公車詩」的登場,相關活動如「與詩人有約」,由台北電台製成經常性節目,邀請當月被選入公車詩的作者,到節目中談詩、誦詩、解詩,除了固定性的播出,並於公車行進中反覆穿插播送;另有《台北市公車詩選》及精美玲瓏的「詩卡」供市民欣賞取用。「公車詩」正式鳴槍出發的時刻,當時的台北市長陳水扁並與詩人、市民一同搭乘公車賞詩,把此項精緻有益的藝文活動,豁然推向另一個嶄新的境界。

究竟有哪些清新脫俗的詩作,率先登上一系列浩浩蕩蕩的公車?根據市政府新聞處的資料,首次上檔的四首「公車詩」,分別是辛牧的〈路〉,陳義芝的〈蓮霧〉,隱地的〈詩廣告〉,以及敻虹的〈夢〉。以下我們就來看看這四首詩。

首先是辛牧的〈路〉。



出門的路多難\回家的路多長


在搖盪的車中\景色一一逸失 \乘客一一下站



我也該有我該下的地方\那會是怎樣的光景



詩的舞台在公車海報上,公車的舞台在一條條道路上,引領我們展望外頭的世界,亦指引我們回家方向,點出了詩題〈路〉的功用。第二段敘述人在公車上的感覺:搖晃的車身、一秒秒變異的景色、不斷上上下下的乘客。自己旁觀著他人上車又下站,終也有一個目的地。到站了,不得不下車,因為自己同樣是這個環境的一份子,「那會是怎樣的光景」? 喻示了人生之路的茫茫與未知,引人深思。同時這首率先打頭陣的詩,亦十分符合「公車詩」開跑的旨意。

接著我們看陳義芝的〈蓮霧〉。



在園中,我看到果子垂掛\如晶瑩的顆淚\許多年前,一位心愛的女孩\

一張仰起的臉也曾如此



後來,她輕輕地合睫\走了,像花開又花謝\留未了的心事給我\一輩子也解不開的謎



每個人通常只注意跟自己有關的東西,看到之後通常也只會想起跟自己有關的記憶,偶然在公車上讀到這樣一首真誠而具對比之美的小詩,或許在閱讀間,那個少年時代心中傾慕的對象,已經浮映在你的心上,在奔忙的日子裡,這樣的會心該是令人微笑的吧。

而隱地的〈詩廣告〉,又告訴我們什麼?



你的眼睛呆滯嗎?\讀詩,可以使它變得明亮



不讀詩,怎麼聽得見淙淙的水聲,\不讀詩,怎麼看得見閃爍的星星?



詩是最新鮮的桑葉\作家要吐絲,怎可不食桑葉



沐浴之後,我們就是一個新人\讀詩,就是我們精神生命的沐浴



「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只須一顆與自然交集的心。隱地在詩題便說明了一切,告訴愛詩的人,只要有心,你就有可能在大千世界裡,擁有和作者同樣悸動的心情,與其中美好的感覺。

人人都有夢,我們來看看女詩人敻虹,怎樣來詮釋這個〈夢〉



不能入詩的\來入夢



夢是一條絲\穿梭那\不可能的\相逢



僅僅二十二個字的小詩,細緻而引人遐思。詩和夢結合在一起,亦夢亦詩,似真似幻,它還會像絲一樣輕飄飄的和我們相遇嗎?做了甜美的夢,是美,讀了這樣一首隱含了弦外音的小詩,亦是美,這些經濟平實的文字,創造了無邊的空間,任由想像這調皮的頑童,恣意徜徉其中。

詩人羅智成說:「文學作品的欣賞,就是作品在人群之中或讀者在作品之海中覓友的探險吧!各得其所並不強人所難。連作者都管不著。」翩翩的詩意舞出千百種姿態,讀詩解詩,當然也可以有千百種方法與它對舞。

除了以上四首,陸續還有多首作品會「上車」,諸如周夢蝶的〈詠蟬〉,林亨泰的〈春〉,余光中的〈夜深似井〉,鄭愁予的〈下午〉,白荻的〈冬〉,商禽的〈眉〉,詹冰的〈插秧〉,亞弦的〈婦人〉,林泠的〈微悟〉,李魁賢的〈晨景〉,辛鬱的〈家門七行〉,葉笛的〈秋〉,楊牧的〈黑衣人〉,林煥彰的〈十五?月蝕〉,許達然的〈懷念〉,羅青的〈臨池偶得〉,葉日松的〈童年印象〉,李敏勇的〈海〉,白靈的〈風箏〉,杜潘芳格的〈夢〉,蔡榮勇的〈愛〉,非馬的〈角與沙〉,杜十三的〈橋〉,喬林的〈燈芯〉,楊澤的〈光年之外〉,曾淑美的〈婚歌〉,陳寧貴的〈白髮吟〉,楊維晨的〈蝶舞〉,利玉芳的〈鞋子〉,鴻鴻的〈時光機器〉,林宗源的〈浮萍〉,羅智成的〈觀音〉,零雨的〈槿花〉,林鐘隆的〈柱子〉,朵思的〈噴泉〉,向明的〈煙囪〉,晁成婷的〈忙與亂〉,羅任玲的〈鷹〉,林豐明的〈竹〉,張默的〈鴕鳥〉……等,有名詩,有新作,呈現了多元抒情敘事的風景。

例如劉克襄這一首〈希望〉:



終有一年春天\我們的子孫會讀到\頭條新聞如下:

冬候鳥小水鴨要北返了\經過淡水河邊的車輛\禁鳴喇叭



全詩的最後這幾句,透露了對台灣自然生態的關愛,它已經不能再惡化了;而洛夫亦在他的〈日落象山〉中投注了另一種形式的哀痛。



好多人在山頂\圍觀\一顆落日正轟轟向萬丈深谷墜去



讓開,讓開\路過的雁子大聲驚呼



話未說完\地球已沈沈喊出一聲\痛



「這個美麗島嶼承載我們的悲傷與喜悅,與我們血脈相通,是我們俯仰生活的島嶼。當我們離開海洋返回陸地後,我們清楚知曉,她的美麗保存了多少?」這是海洋作家廖鴻基在太平洋上眺望這美麗島時,心中的感慨。整個環境生態,正透過各種管道,試著向我們這吸取它養分的人們,汲取一點關愛的回應。

內容多元的「公車詩」活動,每半年舉辦徵詩選詩,我們期待將看到真正清明有味、雅俗共賞的好詩,豐富我們都會視界。更期待,隨著公車的行進,詩人筆下這些曼妙的舞者,將深深舞進市民的心中,使得城市的心與心交會之間,洋溢著溫馨、精緻而開闊的藝術氣息;讓台北市民,如同倫敦的「地鐵詩」,紐約的「移動詩篇」,漢城的「街道詩」,東京的「手提袋詩」,與世界同步。

 
At 6:49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誰不是日本皇民?

■吉姆李次郎

在終戰六十週年的前夕,一些狂熱的「中華民族主義者」又在反對我們使用「終戰」一詞,他們說「終戰」一詞是日本的用語,不應該叫「終戰」,要說「光復」。使用日本用語「終戰」而不用「光復」,他們說,完全是「日本皇民」、「漢奸走狗」的行為。

「終戰」一詞,是否為日本的專利?他們使用,我們台灣人就不能使用嗎?如果日本人採用的詞彙,我們使用了,就變成「日本皇民」、「漢奸走狗」,那麼今天台灣的「日本皇民」、「漢奸走狗」還真的不少。例如,全國各大學院校的經濟系的師生,全部都是「日本皇民」、「漢奸走狗」了?因為「經濟學」一詞,是日本人的用語,在漢語的傳統中應該叫做「食貨」,不叫「經濟」。

再例如,「哲學」一詞,也是日本先使用,莫非我們全國哲學系的師生也都是「日本皇民」、「漢奸走狗」?

還有,以後「中華民族主義」的信徒開會吃中飯時,千萬不要訂「便當」,因為「便當」也是日語。「飯包」「飯盒」不叫,叫什麼「便當」?簡直是漢奸走狗、日本皇民!

不過,「中國教」教徒,你們神經實在不必繃得這麼緊,因為不論「終戰」,或是「經濟」、「哲學」、「便當」,全部都是漢字,全部都是從中國傳去的漢字,這樣你們舒服一點了嗎?

(作者為台灣文史研究人員)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