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8月 13, 2005

禁不起美味耳朵的誘惑
忍不住舌頭伸出嘴巴的慾望
耳朵與舌頭豪放的嬉戲
乃是人間最驚心動魄的甜蜜
天雷勾動地火耳朵忘了它是耳朵
地火燃爆天雷舌頭忘了它是舌頭
怦怦然耳朵裡也伸出了舌頭
怡怡然舌頭上也張開了耳朵
舌耳交融耳舌合一
終於忘了你是誰我是誰

銳利屠人的批評話語
纔衝到喉嚨準備外出行刺
事情竟突然有了驚天撼地的大逆轉
一時間刺鯁在逐漸腫脹淤血的喉中
欲吐吐不出 , 想嚥嚥不下
就這麼噎得萬千流星墜入眼眸
急急如律令慌忙將批評的話語換裝
隨即義正辭嚴冠冕堂皇的
匆匆走出叩應節目的伸展台
原來他們是
先射箭再畫靶的台灣先知

2 Comments:

At 11:10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台灣的新詩理論批評手法

1新批評?2電影詩學?3文類批評?4神話原型?5精神分析?

6符號學?7結構主義?8主體性?9馬克思主義?10女性主義?

11文學社會批評?12後結構主義?13修辭學



就近四十年來,台灣的新詩評論傾向於對詩學的全面關照,探討本質、根源問題。並對實際況做出解析、評價、解釋詩意,這屬於作品鑑賞層次。

由此發展出的新詩評論方法有:新批評、電影詩學批評、文類批評、神話暨原型批評、精神分析批評、符號學批評、結構主義批評、主體性詩學批評、馬克思主義批評、女性主義批評、文學社會批評、後結構主義批評、修辭學批評等,以下就一一做簡述。



Top1. 新批評:

摒除外在探索,專研於詩本文的批評,如李英豪〈論現代詩之張力〉,運用詩的「張力」來評論;顏元叔〈梅新的風景〉將理論付諸實際批評上。



Top2. 電影詩學批評:

將電影的理論及拍攝手法運用到新詩批評上,如溫任平〈電影技巧在中國現代詩裡的運用〉為首開先例。繼之有羅青〈《錄影詩學》的理論基礎〉等,後者將攝影觀點(思考模式等)使用攝影機運動用於詩作。



Top3. 文類批評(generic criticism):

指對某一形式類型的作品的共同性質所做的研究,如對「具體詩」、「都市詩」、「詩劇」、「方言詩」、「放逐詩」、「武俠詩」等「詩類」的理論與實際運用。

例子有張漢良的〈論台灣的具體詩〉、〈從戲劇的詩到詩的戲劇——間論台灣的詩劇創作〉、王灝的〈不只是鄉音——試論向陽的方言詩〉、王建元〈戰勝隔絕——馬博良與葉維廉的放逐詩〉、殷建波〈論羅青的武俠詩:內涵與形式〉等。



Top4. 神話暨原型批評:

神話批評與原型批評原為兩種不同的批評方法,但古爾靈(Wilfred L. Guerin)認為:「每個民族都有其各自獨特的神話……但是,從一般意義上來講,神話具有普遍性。…不同的神話中可以找到相似的主題,…反覆出現的意象,且具有共同的含意,或更確切地說,都引起類似的心理作用,我們稱這樣的主題和形象為原型。簡言之,原型是具有普遍意義的象徵。」因此,神話及原型批評兩者常合而為之。

神話批評以陳慧樺的〈從神話的觀點看現代詩〉一文為代表,該文中也用到原型批評的觀點;原型批評的例子則有李瑞騰的〈說鏡——現代詩中一個原型意象的試探〉、蔡源煌的〈從顯型到原始基型——評羅門的自選集〉等。



Top5. 精神分析批評

以佛洛伊德、楊格(Carl G. Jung)等人的精神(或心理)分析學說作為文學批評的理論基礎,在西方已開出燦爛花朵,但台灣詩壇上真正純以此手法為詩論或詩評之依據者不多。

張漢良早期有一篇〈論詩中夢的結構〉的論文,惜舉例分析的對象多以西洋詩為主。醫師兼評論家王溢嘉為林燿德詩集《都市之薨》所寫的導讀文章〈集體潛意識之薨——林燿德詩集《都市之薨》的空間結構〉一文裡,以楊格「集體潛意識」的觀點來讀林氏該詩集的「空間結構」,算是一例。



Top6. 符號學批評

符號學(Semiotics,又稱為記號學)「乃儘可能把所有表義的媒介(語言、文字、圖像、樂音、物件、姿勢等)規劃為記號(sign),把這些記號做系統性的瞭解,加以比較,與尋求其共同的表義過程。」從這個意義言,符號學亦可看做表義學。

古添洪上面這段對符號學所下定義的話,正好為其〈論桓夫的「泛」政治詩〉一文做了最好的註解;以符號學來解政治詩,可說是特例。



Top7. 結構主義批評

結構主義的核心概念是系統,即一個完整、自動調節的統一體,在此系統中,每一個文學單位,從單一的句子到詞語的整個編排次序,都可以透過系統概念的關係加以考察,而進一步作品、體材乃至整個文學的研究;亦是這種由語言的換喻與暗喻結構關係所組成的「系統」。

用結構主義的批評方法來分析新詩的典型例子,莫過於張漢良的〈分析羅門的一首都市詩〉一文。



Top8. 主體性詩學批評

「主體性詩學」一詞較為籠統,廣而言之,印象式批評、現象學批評(或意識批評)皆是。評者在詮釋詩作時,出現主體性介入的情形,注重所謂的「感應」,游喚說這類詩學理論要綜合閱讀過程的現象,是「自由之抒發,輔以賞鑑,資以學識,綜合而成的完形批評……其特色在閱讀性的強化,在主體解物的深入,在反映感受的默會淋漓。」

簡政珍的〈余光中:放逐的現象世界〉、駱以軍的〈飄移在小城街道裡的囈語〉、湯玉琦的〈詩與存有——論簡政珍的詩〉……等文,都是主體性詩學批評。



Top9. 馬克思主義批評

批判的寫實主義,以「階級」的觀念解讀作品,強調「文學反映社會」及意識型態,一直是馬克思主義者的主張,其中以盧卡奇(G. Luk’acs)的批判寫實主義之馬派文學批評,更受到台灣評論界的重視。

石計生的〈布爾喬亞詩學論楊牧〉一文即以此角度來論楊牧,該文把楊牧定位為布爾喬亞階級,由於其階級屬性的關係,而「使其喪失直接面對人間苦難,甚至成為普羅中的一個being的機會。」



Top10. 女性主義批評

華特(Elaine Showalter)在著名的〈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從下面四種女性寫作理論的模式來探討女性的作品:生理的、語言的、心理分析的和文化的。

台灣詩壇目前缺乏這方面的系統性論述。從女性的語言方面著手研究「女性文體」的論文,只鍾玲的〈試探女性文體與文化傳統之關係——兼論台灣及美國女詩人作品之特徵〉一文,算是「孤本」;其他曾涉及及運用女性主義的觀點來討論詩作的還有奚密、李元貞、孟樊等人,尤以後者的〈當代台灣女性的主義詩學〉一文,分析架構最大。



Top11. 文學社會批評

從文學的外在(社會)來研究或批評作品,採取的角度是社會學式的,它探討的包括:「一種文學運動為何只在某種社會結構或型態下產生?整個文學現象中。個人、社會團體、社會階級、社會制度以及個人意識和集體意識都各扮演什麼角色?作家為何要寫作?文學作品完成後,要透過什麼途徑到達讀者手裡?什麼樣的讀者閱讀什麼樣的作品?在傳達的過程當中,可能發生什麼變化?」

從文學社會學的角度來談論詩作或和詩有關的問題的文章雖不少,但缺乏較具系統性的論述。



Top12. 後結構主義批評

後結構主義一反前此新批評或結構主義的觀點,不把批評的焦點全放在詩的本文上。它甚至把解讀的重心放在讀者身上,並認為語言本身有問題。巴爾特認為,讀者可以自由對本文的各種可能性做出解釋,並因為進一步的分析而創作出新的本文。一些評論家,像蔡源煌、鍾玲、簡政珍、游喚、孟樊、林燿德等人,皆曾援用後結構主義的觀點進行評論。

在後結構主義的眾多支脈中,以後現代主義對詩壇的衝擊最大。



Top13. 修辭學批評

修辭學(rhetoric)是「研究如何調整語文表意的方法,設計語文優美的形式,使精確而生動地表現出說者或作者的意象,期望引起讀者共鳴的一種藝術。」從黃慶萱這個定義來看,修辭學本身就必須承認有所謂與日常生活不同的「文學語言」,並且必須考慮從這一點出發,而詩的創作便是透過語詞的「優化排列」來取得特殊的文學效果,可以說是廣義的形式主義之一。

大體說台灣詩壇傾向中國式的修辭學批評,且評論家多中文系出身,如蕭蕭、鄭明娳、渡也……其中以渡也《新詩型式設計的美學基礎》論文(包括〈倒裝篇〉、〈層遞篇〉、〈類疊篇〉、〈排比篇〉),成績最為可觀,至於〈聲韻學在新詩上的一項試驗——《無調之歌》的節奏〉一文,則從聲韻學的角度分析詩作。



乍看之下,上述這十幾種批評理論和方法,似乎令人覺得成績斐然,其實,有關這些批評手法的嚴謹的論述文章並不多,也就是說質量不豐。不過,這暗示著台灣詩壇仍出現新穎的批評理論與方法,未來仍有待大力開墾。當然,上所舉的各種批評理論與方法,不無過度側重西洋之嫌,但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畢竟西方文學界傳統以來,一向較中國人講究理論與方法,因而在這方面的成果也較為顯著。我們我們更嚴謹也更豐收的詩學體系,實不必諱言向西方取經。

 
At 10:18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馮 青 作品

《蘋果》

這是我所要的
騎自行車小男孩的那人
額上覆髮
脅下挾著拜爾琴譜
將笑瞇瞇的眼睛
全交給天使去和弦
喏,他大口啃著孩子氣的紅蘋果
如蜻蜓點水一般
悠忽不見
執意的要他
誰教他甩著我年少光陰的動作
執意的追趕他
我凝望著他疾馳的背影
變為落塵的紅太陽
在另一個街角
車聲已遁
夕照中 安靜的躺著
滿身傷痕的紅蘋果
我合宜的站立住腳步
而靜靜看它
沒有怨恨


   《訣》

偌大的公園?
祇有一個小男孩
騎著紅色的旋轉馬玩
他從口袋?
掏出一朵鏽斑的白蘭花來
用力的嗅著她
並不太想記得
大人們發生過的事兒
而工人一個勁的掃落葉
偌大的公園
祇一個小男孩
玩的快快活活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