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5月 03, 2006

寫詩半世紀 / 羅門

最近有一次我在講「以詩與藝術追蹤生命」的演講過後,有人問我寫詩半世紀自己究竟追蹤到那些可貴與值得去說的收獲?
  這問題我想了一下,可說的應是有的,但比較特殊與重要的,並不只是在我「簡歷」中所說的那些,而是更使我特別感到慶慰的另一些收獲?

(1)我擁有詩與藝術,透過詩與藝術,我擁有真實與自主的人生。
(2)我受詩與藝術的指使,一九七四年打了一次人生的勝戰,那就是我提前十七年退休,讓每一秒鐘都屬於自己來服役詩與藝術,內心擁有到無限且徹底的自由;同時詩與藝術也幫助我生命申請到「上帝」的通行證,並發現詩是人與世界以及所有的文學與藝術邁向「美」的巔峰世界與「前進中的永恆」之境的主導力量。
(3)在地球上經過半世紀對詩與藝術艱苦的追索與創作,我已擁有一筆無形但不是數目字能寫的心靈財富資產,並在人類內在世界購置到一塊不是大富翁能買到的土地,「內心第三自然世界」無限廣闊的想像園區,同時正在那裡設想建構一個有異於柏拉圖「理想國」與地圖上國家的『美』的「詩國」,期盼同上帝的「天國」相望。
(4)此外感到珍貴的,應是在人生對照中所呈現的這一幕動人的光景,當百萬富翁在他豪華無比的大廈別墅,用財富請了會計師、廚師與不少僕人,在維護與炫耀著他整個房子的榮華富貴;而詩與藝術在半世紀雖都無法幫助我在存摺中找到一個好的數字,但它卻幫助我有著想像不到的能力,能在我詩與藝術所建構的生命與心靈之屋中,請了兩個是錢請不到的貴人:
●一個是從青少年時代,便是我「心靈的老管家」的貝多芬,半世紀來,他以不可阻擋的「美」與「力」,引導我突破一切阻力,去完成生命的意志…
●一個是「護士」的莫札特,於我在突破阻力過程中,所帶來衝擊的生命傷口,貝多芬音樂中的「壯美」,便交給莫札特音樂中的「華美」、「甜美」與「馨美」,來舒緩平和與寧靜下來,此刻,傷口流出來的,竟是「第三自然詩國」所釀造的甜美醇香與歡樂的酒,使「上帝」聞到也可能會醉…

  抱著上面的光景,抱著詩與藝術、抱著超越時空無限遼闊的「第三自然」,我在瞭望,我相信「上帝」應會讓我確實看到「富足」「完美」與「永恆」的樣子。

4 Comments:

At 10:59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視覺詩的預言


做為一個創作者,他必須在人類已創建的境城中,為未來的增建工作,做種種可能性的探索與努力。  (羅 門)

 本文的構想是由於詩本身純粹性的要求,以及現代人生存的處境等兩種力量所引發的,那是一年前的事,圖圖畫會在他們全體會員出國深造的一次告別展中,採取我的長詩「死亡之塔」為展出的主題。以繪畫、彫塑、聲音、幻燈影像等綜合性的藝術效果,表現我整首詩精神的內涵世界。在其展出過程以及所呈現的某些頗接近我此項構想的效果上看來,使我對我的預言在未來成為事實的可能,頗具信心。後來約在半年前專訪作家高信疆訪問我與蓉子時,我曾將此項構想同在旁的青年藝術家阮義忠透露。接著也同一些繪畫與寫詩的朋友們談起,現在將它在此公開發表出來。

  如果詩的確是像我所說的:「它幫助人類進入生命與事物的深處,去將美的一切喚醒」,那麼換言之,詩也就是埋在事物與生命深處被人類心靈所感知的那些確實存在的美的東西。這些美的東西,任何人都可在不同的情境中,隨時遭遇到,而在內心中形成各種不同的屬於一已專享的美感活動。可是要想將這種專享變為他人的共享,則必須透過傳達的媒介物,而這種傳達過程之完成,便也是一首詩的形成。可見做為詩的媒介物的機能及其純粹性與靈活性,都多麼影響著一首詩的生命之成長與發展。那麼自有歷史以來,詩人們所使用的媒介物──文字,在達成詩的純粹生命這方面,是否被認為是最佳甚至是唯一的媒介物呢?如果答案是不能肯定的,那麼詩人們是否可在創作世界中,同時試探去使用其他有助於詩的傳達的媒介物?當然這絕不含有絲毫否定以「文字」做為詩的媒介物之任何意識在,正像我們過去構想以飛機也做為未來的交通工具,並不放棄我們目前仍一直在使用中的汽車。現在要問的這些可能被運用的新的媒介物究竟是什麼呢?

  首先,誰都知道詩與其他的一切藝術(包括音樂、繪畫與彫塑)均是透過作者內在的視聽,而對一切有了深一層的看見,然後再透過傳達的媒介物而將之形成為那種「美」的存在(作品)。這中間,音樂家以聲音做直接的媒介物;畫家以形象與色彩做直接的媒介物;至於詩所採用的「文字」,因受語義的牽制,較諸音樂家畫家所使用的,則其靈活性與直接性上事實上顯得不夠。因此也使詩人在創作一再面臨了下面兩種難於突破的難局:(一)詩既是以文字為媒介物,則詩必須透過語義這一關,形成藝術直覺世界的一層礙障,產生美感活動的延誤性;同時因透過「語義」所形成的轉播現象,較其直播,對於詩的純貌之傳真,也多了一層干擾。(二)詩以文字為媒介物,它好像永不可能像其他藝術所使用的,能在人類的藝術世界中成為世界性的語言,它必須經過翻譯,而翻譯詩,等於是仿製一相類的生命,上帝都無法那樣做,一個翻譯家便更不用說了。

  那麼想突破這兩種難局,則首先必須找到那種直接且能成為國際性語言的材料,做為詩傳達的媒介物。本來詩是存在與活動於各種心靈不同感知層面上的一種純美的「美」,那麼要把這種美從個人的專享變為大多數人的共享,其媒介物我們懷疑是誰(是荷馬,是詩經裡的詩人)一開始便有權將它定死了,只能用文字,而不能用其他的諸如聲音色彩與形象等?如果我們發覺以具體的聲音形象與色彩做為媒介物,較以透過文字所聽見所看見的抽象的聲音形象與色彩更實在,更能直接地激發人類的心感活動,我們是否也有理由去考慮用它?也許有人認為那是自古以來定死了的,聲音是屬於作曲家的,形象色彩是屬於畫家與雕塑家的。可是如果我們在觀念上認為這些未被音樂家畫家所使用前的聲音形象與色彩,都只是一些未被運入藝術創作世界中去的自由存在的材料,同時詩人也覺得直接以這種具體的聲音、形象與色彩等做為材料,在實際的視聽世界中交織成那可見的場景,將具體的詩境透顯,更能獲得滿足,我們是否也能那樣做,而使詩的創作世界開發出另一新境?這問題可從一些已成的事實來看:(一)當我們進入一個被自然界的色彩形象與聲音所交織成的美感環境中,便往往情不自禁地喊出「這真像一首詩,美得像詩境」。那麼詩人在此刻是否可把握住這一純粹的「美感」,從觀察與經驗的內視世界中,順著詩思的發展,去使用具體的聲音形象與色彩,製作成一直接向我們展露的詩的實際場景?(二)我們詩人們當中,曾有人將所表現的主題──「鏡」與「森林」等,使詩的句子排成鏡與森林的形狀,以圖在詩中獲得一種具體的形象美,這雖是限於表象上的有限的做法,但可見詩人對於活動在詩中的不可見的形象,已有使其顯形的慾求;又最近詩人葉維廉乾脆在詩行中滲進了一些與詩思發展有關的圖形。這都無形中是在助證著我的這項新構想──一個詩人在追求詩的絕對純粹性與直接感受的過程中,內在受了語義局限性的壓制,已自然地顯示出這種突破的現象,這現象也許是人類詩史躍進另一創作新境的預示。當詩人已被容許去使用具體的形象美、色彩美與聲音美,作為直接可見的媒介物來構成詩境時,則這種顯形性的詩境,對於生存在那越來越掙脫不了生存的實際場景的現代人,顯有多麼大的吸力與實趣。

  此刻,也許有人認為詩人一用了具體的形象色彩與聲音做為媒介物,在藝術世界中會發生某些混雜與產權不明的現象。可是我有理由來澄清這項問題:上面已表明過,聲音、色彩與形象在未被藝術家使用前,它們只是自由地存在的材料,非音樂,也非畫,正像文字不一定是詩。所以當畫家必要時在畫中用了詩人使用的文字,甚至像克利、米羅等人在畫中用了詩意,或者像鋼琴詩人蕭邦在音樂中流露詩情,我們都不能說它們是詩,因為它們最後的歸向仍是畫與音樂。同理詩人如果基於表現上的必要,使用了未運進畫家與音樂家創作世界中的自由存在的料材做為材料,也理應是被容許的。問題還是在他用了之後,其表現與最後的完成上是否為詩。這情形,頗有點像美國開荒時期的牧人,帶著創造的意念趕著牛群向目的地出發,發現自己要到達那邊,已難免要路經另一些牧人的牧場,可是他開發與創造的目的地並不在此,而是在他自己已定向的世界中,這例子也正是說,詩人在追求詩的純感世界,在未來很可能也採用具體的形象色彩與聲音來做為創造一種能顯形的詩境之材料,但它在最後所完成的,仍是一首詩而非畫或音樂,當然更不是電影或設計藝術──縱使詩人使用這些具體的材料製作的詩境,必須用攝影方法將之傳達與保存下來,可是在新的觀念產生之後,其所使用的攝影表現法,仍被視為是傳達「詩」的材料工具,其創作的精神本質與結果仍是詩,而非攝影或設計藝術,如果這一觀念能成立,則我的預言已為全世界的詩人們帶來兩項福音,且在未來有實現的可能。

  第一項福音:是克服了文字在傳達上造成的地域性的障礙,而使詩(
POETRY )形成詩作品( POEM )時,不必經過多國文字的翻譯,便可像其他直覺藝術那樣被全人類直接感受──這也就是說詩所使用的媒介物,在順著詩思發展而達成詩境的過程中,也已屬為那不須翻譯的國際性的語言。

  第二項福音:是詩人內在的視聽,可由抽象的看見與聽見轉為具體的看見與聽見;詩境可由製作的實際場景形成──這種顯形的詩境,不但能流溢出濃厚的實趣,而且對於人的感應也形直接,且具有逼近性。其理由是在現代,一件東西的形象聲音與色彩在具體的存在中,較在抽象的存在中更接近我們,「更接近我們」這一情形,對於這代人不但具有迫切感,而且更具有被接受的優先性。因為這代人,絕大多數可以不生活在形而上的抽象的玄境中,但已越來越不能不生活在他們所面對的生活實境中,此刻詩人能將詩自文字中產生的不可見的精神活動實況,轉從直接可見的東西上去、形成那種迫向人類實際行動世界中來的直接供應力,便正好是對準了這代人生存所偏入的現實性的動向,也就是對準了這代人生命活動中的焦點「飢渴點」。這樣做,也的確較詩人在目前強調所謂以生活的語言寫詩與所做的直接表現,則更直接且澈底了。因為它是將那透過詩思所製作成的實際場景,在可見中推向這代人關係的視聽世界,引起詩的美感活動──也就是使詩境透過顯形的具體視聽世界中去完成,而與人類實際的行動環境獲得一種面對面的遭遇。這種卡入人類行動環境採取實際場景對詩所做的直接傳真與表現,也許給於人類共享這方面具有展望與較佳的推廣性的;也不致於像目前的情形,「詩」睡在文字堆中,無論它是睡得如何的高雅與幽美,已越來越像是睡在那遠離大多數人的冷冰冰的「寺院」中,因為在透過鉛字所製作的不可見的內在活動場景,同其現代環境那強迫你接受的繽紛的色彩、交錯的形象、交響的聲音所形成的越來越佔優勢的可見的外在活動場景,一相對照,便用不著說,我們已想得到,究竟那一邊對這代人具有絕對的吸力。這情形,正像一個生活在現代都市的男子,他走在街上,究竟是一個穿著迷你裝、身段像河流般流入他真實視境中來的那個妙齡女郎,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而易引起他動心,還是那個遠居在「寺院」中可想而不可見的「修女」?這一冷酷的事實,迫使我們體認到:最接近我們的,立刻要兌現的,如釘頭等著釘錘一直捶下來的,……等這些生存的急態,已構成現代環境對這代人強大的圍壓力,使大多數人特殊的心勢活動已相連地逃避一切屬於不可見的形而上的活動,因而也使詩被推入冷宮。不少詩人已因勢而設法在詩中盡力抓住我上面所說的那種「直接供應力」,所謂以直接的生活語言,以及語言所形成行動中的景象,來盡可能透過這代人生活的實境實情實趣去製作一種較貼切的詩。可是詩以文字為媒介物,在藝術世界中總是較音樂較繪畫所使用的缺乏直覺性(也就是缺乏直接的供應力),尤其是在大多數人越來越背離「詩境」而陷入「物境」去生活的現代。這形成了一個頗可憂慮的事實:就是在都市的生活環境裡,讀詩的讀者顯得越來越少,而人類的生活又偏偏越來越向都市的環境發展。一種來自物質文明的「外動力」越來越將人類源自詩的聯想所產生之「內動力」趨於虛弱,形成大多數人只存在於絕對的物慾與享受之間,「詩」則難免要像神那樣寂寞了。一本詩集在百萬人口的都市中出版,能像一座可抓住百把人進去的教堂已不錯了,至於現代繪畫的情形則有點不同,一開始雖也不被群眾接受,甚至謾罵,可是後來想不到它竟日漸被人們所喜愛了起來,並滲入人們日常的生活中來──無論是建築物,室內佈置、廣告、日常用品、穿著等,均都接受了現代繪畫的影響;至於音樂也一樣比較能受到大眾的喜愛,縱然是百年前的古典音樂,只要在像樣的演奏會中,聽眾仍是成千成萬地客滿的,而達到表現、傳達與共享的高度效果。這理由我想它很簡單,就是因為繪畫與音樂分別使用聲音形象與色彩做媒介物,能在直覺中產生直接的供應力,可不必從文字的意義世界下手,只要在人們實際的行動環境中,以一種連續性的可見「出現」,便能在人們視聽的慣性中慢慢地形成某些適應以及喜愛,甚至使人們因有更多的了解而承認與信服。由此,可看出一件藝術品採用最近人類生活的東西做為傳達的媒介物,在事實上能吸引住人們的興趣,因為這些被人類本能所熟悉的東西,能直接地擊入人類實際生活經驗的諸多層面,而使人類獲得真實的驚喜與富足的興趣,至於因不能直接所產生的隔閡,像戴著手套握手總是缺乏一些貼切感與純性的。所以我認為詩以文字為媒介物雖較音樂與繪畫能保持住文藝世界中較清晰的思想之實體,但透過文字去把握藝術生命的純性,便正像是戴著手套握手,較其音樂與畫所使用的直接材料要來得間接了。基於藝術上所運用的材料效果,以及現代人的心勢活動已相連地要求偏向現實與必須兌現的世界之那一邊,使我因此產生了此項構想與預言:「在未來的日子裡我相信詩人除了用文字寫詩;尚可把以文字寫成的詩,從印刷機上轉到攝影機上來,再以具體的色彩形象與聲音製作成詩的可見的場景,傳入人們普遍的共享世界中來;甚至詩人一開始便可順著詩思的發展,而直接採用色彩形象與聲音製作成實際的場景來透視出詩的美感世界(詩境)來。這也就是說「詩」既已是一種存在,而表現與傳達其存在的方法,在這項新的構想中已發現有三種情形,如果這三種情形,在未來均成為被運用的事實,則詩創作世界以及人類精神所活動的詩境中,不但在交通與傳達上,將因此好轉與繁榮起來,而且也極可能為詩增加了一個創作的新境。

  在這一新境中,我確信它能吸引更多的人進來欣賞,詩也不再是越來越像是屬於極少數人的私產了,理由是詩既然用了那些能直接激動人類生命本能的具體材料作為媒介物,則這些材料透過詩人實際的觀察與經驗而製作成那推入人類真實視聽中的現實可見之場景,顯然是具有那種迫著人接受的或強或弱的勢能。而且,在現代的藝術思潮中,一個創作者雖仍可將人類的心靈透過藝術作品,引向頓悟中的空靈之境,而獲得精神上一種集中與專一的滿足。可是經過深人的觀察與透視,把握住對一切所產生的真實視聽,以直接推向你的可見的東西,精確地對準你實際生活中的諸多經驗層面擊進去,連續地驚動一切去交出它們存在的真位且顯示出它們在詩中活動的美感性,這種帶有蒙太奇效果的展現性的傳真表現,對於一個生活越來越偏於行動與現實性的現代人該是多麼親切、生動且有實感與吸力。上面已說過,這種吸力。在使詩從少數人的專享,推廣向多數人的共享確是非常重要的。否則這一代人他們可不須接受詩的影響仍生活他們的,我如此說並不是親就與迎合(因為材料的親就,並不等於藝術的降低,任何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均能在創作中,具有改變材料質感性的不凡能力),而是具有對創作的更深一層的體認的;由於這代人生活的繁複豐富以及各方面智識的呈獻,大大地開發了人類內內外外的無限境界,一個詩人能抓住那些接近人類真實視聽的材料,去引燃那透過經驗與觀察所看見的無限地展視的內視世界,使之從顯形的實際場景中,形成為那緊緊扣住人類行動環境的詩境,它該顯得生動且流露實趣(上面已說過)──這種直接卡入人類行動環境中來的詩境,在未來採用聲音形象與色彩做為傳達材料,借攝影做為製作實際場景之傳達工具,已是很可能與可預見的事。同時這種要求,我們料想得到隨著現代人類生存的實境及其心勢活動趨向,是逐漸驅使一個詩的創作者,去面對這種可能的。

  最後仍須加以說明的兩點是:(一)這種卡入人類行動環境中以實際場景所製作成的詩境,使詩人難免要面臨了運用新傳達材料的能力問題,那就是如何在異於音樂與畫,而使那些透過內在視聽所再現的具體的聲音、形象與色彩,順著詩思的發展,進入情況中去工作出一種確實充滿了詩意的場景來。這也就是說一個詩人對於這些被運用的新材料必須具有直覺上的判視力與銳敏的純感經驗,同時這一純感經驗又必須在潛意識中與人類行動環境中的存在經驗有著相呼應性的關聯。這樣方能使詩思透過新的傳達材料與藝術處理的層次,而創造出那有著可見場景的詩境;(二)像這種詩境的製作、傳播與保存是必須經實地設想與採用電影製作法,方能將形象、聲音與色彩組合成連續的實際場景所透現的詩境,拍攝下來,並使「詩」在真實視聽的感受過程中完成。這也就是說一首詩的發表,可用攝影(電影方法)方法傳達給讀者,也許有人會覺得太不方便,讀一首詩或一本詩集要到電影院或其他的放映室去,可是我覺得在人類電子工業不斷發達的未來,每一個家庭中在若干年後持有一架小型放映機,確有可能像是擁有一具照相機那樣容易,當詩人將詩製作成一捲一捲可無數次拷貝(像詩集一本一本可無限地印刷與保存)的影片,既可在電影院或其他可放映的場地公開發表,也可個人躲在家中將它發表給自己或幾位朋友們欣賞,只要電開關一捺,詩的美感世界,便連續地從銀幕上所產生的具體美妙動人且富實趣的視聽中,直接向你展現了。這種想法,如果在未來能成為事實的話,則詩在人類生存的世界,很可能也由不景氣轉為佳運;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詩也將因此擁有它藝術上的純感世界;同時由於詩卡入人類生活中的行動環境,產生出人類精神活動的一個可見的實境,因而更使「詩」成為人類生活中的一種「真實」,像這樣,它的確是值得詩人們在以文字寫詩之餘,去探究與實驗的。因為做一個詩的創作者,能尋求著一切有助於開發與增建詩的遼?世界的諸多可能性,總是一項訴諸於創造智慧上的嚴肅的工作。

 註:本文發表在「藍星年刊」(一九七一年)距今已廿四年,竟在當時有了預言。目前已有錄放影機與錄影書,可見用電影鏡頭寫詩,事實上是可能的,尤其是影像媒體越來越佔優勢與掛帥。

 
At 11:58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章子怡推薦李安入百人榜的英文推薦信


Ang Lee The Cross-Cultural Cowboy of Film

  By ZIYI ZHANG

  

  

  Because of Ang Lee, so many more people know about Chinese filmmaking and about Chinese films.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a Chinese-language movie, mesmerized Western audiences in 2000. And last year, with Brokeback Mountain, yet another unimaginable success, both with critics and audiences, he captivated the entire world and reached the pinnacle of moviemaking.

  

  Lee's ability to be such a huge cross-cultural influence is, I think, unique. His Taiwanese upbringing, which kept him deeply rooted in the Chinese way of being and living, combined with his well-informed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mores and filmmaking techniques have allowed him to speak to those two worlds in a way no other director has.

  

  It's as if when Lee, 51, makes a film, he is able to erase the cultural lines and have its profundity understood at a universal level. He creates characters that draw in an audience no matter what language they speak. His insight into the human heart crosses all boundaries.

  

  I know he is also making a huge influence in the lives of younger filmmakers and actors. I, for one, will be forever indebted to him for casting me in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When I went to audition for him, I had made just one film (The Road Home) and had never done any martial arts. I was 20 and didn't feel up to any of it. He still gave me that chance. Why? He saw what I could be capable of and was willing to let me have a go at it. How great is he?

  

  I love that he never limits himself either. He's a good role model for all of us. Director Ang Lee lives in the future.

  

  The Beijing-born Zhang starred most recently in Memoirs of a Geisha

來源︰http://www.backchina.com/news/2006-05-04/89139.html

 
At 10:53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史海鉤沉︰
蔣介石兩次推行簡體字的台前幕後



http://www.backchina.com 倍可親 京港台時間︰05/09 21:25 稿件來源: 文摘報



【倍可親網訊】倍可親(backchina.com)早在1920年,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錢玄同就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文章,提倡簡化漢字。1922年,錢玄同與黎錦熙等知名學者又向國語統一籌備會第四次大會提出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系統地闡述了簡化漢字的理由和辦法。

  專家們的建議與主張,引起蔣介石的關注。他找來教育部部長王世杰詢問漢字簡化的可行性。王世杰說︰“一些從事語言文字教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對簡化漢字比較積極,但反對的人也很多,我個人認為,有的漢字筆畫確實太多,書寫起來很不方便,應該作些簡化。但這個問題只能逐步進行。”

  蔣介石贊成王世杰的意見,並當即指示,逐步推行簡體字。

  王世杰于是召開會議,布置漢字簡化的有關事宜,並委托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黎錦熙主持這項工作。黎錦熙組織了一個專門班子,向教育部提出了簡化1000余字的方案。王世杰認為簡化得太多,又指示黎錦熙重新挑選三四百個迫切需要簡化的字報教育部審批。1935年8月,王世杰以教育部的名義,頒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並通知各印書館。

  不料,因事沒有參加討論簡化文字會議的國民黨中央常委、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得知此事後,十分氣憤。他跑到蔣介石辦公室大吵大鬧,說簡化漢字十分荒謬,破壞了中國文化,還說教育部趁他不在京,討論這麼重要的事情,是有意回避他。

  蔣介石雖做了一些解釋,但戴季陶仍听不進。他多次在公開場合揚言,如果教育部不收回《簡體字表》,蔣介石及國民黨中央召開的任何會議,他一概不參加。果然,在此後的3個月里,戴季陶拒不參加國民黨的會議,也很少過問公事。

  蔣介石雖然覺得戴季陶太過分,但由于戴季陶是國民黨元老,沒辦法,蔣介石只得讓步,下令暫不施行簡化漢字,1936年2月,戴又促蔣介石以“國民政府”的名義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簡化字的命令。

  再次嘗試文字改革

  大約在1952年秋的一次國民黨宣傳匯報會上,蔣介石再次提出文字改革。他說︰“我們的漢字筆畫太多,士兵教育困難,學生學習難度也太大。我覺得漢字還是應做適度的簡化。我的意見,與在大陸時期一樣,先提出一個簡化方案,再提交到會上來討論。”為取得大眾的支持,蔣介石指示“考試院副院長”羅家倫先在報刊上寫些文章造輿論。同時,台灣當局的“教育部”根據蔣介石的指示,立即組織專家、學者研究簡化漢字的方案。

  就在蔣介石又一次推動簡化漢字時,國民黨中央委員、著名學者胡秋原突然站出來極力反對。他認為,漢字是漢文化的載體,是中國文化之根,已使用了幾千年,書寫時並沒有什麼不便,完全沒有必要簡化,簡化漢字就是破壞中國文化。

  胡秋原的主張得到台灣文學界和史學界的部分人的支持。于是,他一面利用“立法院”這個講台,猛烈抨擊提倡漢字簡化的羅家倫等人,一面寫文章向台灣民眾闡述為什麼不能簡化漢字。此後一個時期,胡秋原聯絡一幫人在黨內黨外利用一切機會,反對簡化漢字。

  蔣介石見社會上不斷有人反對文字改革,感到此事阻力太大,恐怕一時難以施行,便不再提簡化漢字的事了。

來源︰http://www.backchina.com/news/2006-05-09/89717.html
史海鉤沉︰
蔣介石兩次推行簡體字的台前幕後 。

 
At 11:00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史海鉤沉︰
少年霸氣天成 毛澤東未發表的詩作


http://www.backchina.com 倍可親 京港台時間︰05/07 09:18 稿件來源: 鳳凰網



【倍可親網訊】倍可親(backchina.com)

五 古

  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牆。清清見卵石,小魚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遠養不長。

  七絕?詠蛙 1906年秋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 1909年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五古?挽易昌陶 1915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來。愁殺芳年友,悲嘆有余哀。

  衡陽雁聲徹,湘濱春溜回。感物念所歡,躑躅城南隈。

  城隈草萋萋,涔淚浸雙題。采采余孤景,日落衡雲西。

  方期沆簏游,零落匪所思。永訣從今始,午夜驚鳴雞。

  鳴雞一聲唱,汗漫東皋上。冉冉望君來,握手珠眶漲。

  關山蹇驥足,飛飆拂靈帳。我懷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願言試長劍。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

  蕩滌誰氏子,安得辭浮*。子期竟早亡,牙琴從此絕。

  琴絕最傷情,朱華春不榮。後來有千里,誰與共平生。

  望靈薦杯酒,慘淡看銘旌。惆悵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五 律 1915年5月

  共泛朱張渡,層冰漲橘汀。鳥啼楓徑寂,木落翠微冥。

  攀險呼儔侶,盤空識健翎。赫曦聯韻在,千載德猶馨。

  雜言詩?游泳啟事 1915年

  夏鐵路之旁兮,水面汪洋。深淺合度兮,生命無妨。

  凡我同志兮,攜手同行。晚餐之後兮,游泳一場。

  四言詩?奮斗 1917年至1918年

  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 與人奮斗,其樂無窮!

  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 約1916年-1917年間

  雲開衡岳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里。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鐘此。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洞庭湘水漲連天,艟艨巨艦直東指。

  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米。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余子。平浪宮前友誼多,崇明對馬衣帶水。

  東瀛濯劍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

  歸國謠 1918年

  春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徹,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卻向青灘泄,雞聲歇,馬嘶人語長亭白。

  祭文?祭母文 1919年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東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艱辛備歷。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間萬萬,皆傷心史。不忍卒書,待徐溫吐。

  今則欲言,只有兩端。一則盛德,一則恨偏。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

  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整飭成性,一絲不詭。

  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劈理分情。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淨之風,傳遍戚里。

  不染一塵,身心表里。五德犖犖,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綱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天乎人歟?傾地一角。次則兒輩,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黃。病時攬手,酸心結腸。但呼兒輩,各務為良。又次所懷,好親至愛。

  或屬素恩,或多勞瘁。大小親疏,均待報賚。總茲所述,盛德所輝。以秉悃忱,則效不違。

  致于所恨,必補遺缺。念茲在茲,此心不越。養育深恩,春暉朝靄。報之何時?精禽大海。

  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

  今也言長,時則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淺。此時家奠,盡此一觴。後有言陳,與日俱長。

  尚饗!

  虞美人?贈楊開慧 1919年10月8日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怎難明?無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曉來百念皆灰燼,倦極身無憑。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西江月?秋收起義 1925年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四言韻語?紅四軍司令部布告 1928年秋

  紅軍宗旨,民權革命。贛西一軍,聲威遠震。此番計劃,分兵前進。官佐兵,服從命令。

  平買平賣,事實為證。亂燒亂殺,在所必禁。全國各地,壓迫太甚。工人農人,十分苦痛。

  土豪劣紳,橫行鄉鎮。重息重租,人人怨憤。白軍士兵,饑寒交並。小資產者,稅捐極重。

  洋貨越多,國貨受困。帝國主義,哪個不恨?軍民匪黨,完全反動。口是心非,不能過硬。

  蔣桂馮閻,同床異夢。沖突已起,軍閥倒運。飯可充饑,藥能醫病。共黨主張,極為公正。

  地主田地,農民收種。債不要還,租不要送。增加工錢,老板擔任。八時工作,恰好相稱。

  國隊待遇,亟須改訂。發給田地,士兵有份。敵方官兵,準其投順。以前行為,可以不問。

  累進稅法,最為適用。苛稅苛捐,掃除干淨。城市商人,積銖累寸。只要服從,余皆不論。

  對待外人,必須嚴峻。工廠銀行,沒收歸並。外資外債,概不承認。外兵外艦,不準入境。

  打倒列強,人人高興。打倒軍閥,除惡務盡。統一中華,舉國稱慶。滿蒙回藏,章程自定。

  國民政府,一群惡棍。合力鏟除,肅清亂政。全國工農,風發雷奮。奪取政權,為期日近。

  革命成功,盡在民眾。布告四方,大家起勁。

  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1931年春

  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

  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四言詩 1935年10月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暴虎入門,懦夫奮臂。

  四言詩 1939年6月1日

  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延安,快如之何!

  五 律 海鷗將軍千古 1939年7月

  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七律?憶重慶談判 1942年秋

  有田有地皆吾主,無法無天是爾民。重慶有官皆墨吏,延安無土不黃金。

  炸橋挖路為團結,奪地爭城是斗爭。遍地哀鴻遍地血,無非一念救蒼生。

  五言韻語 1945年10月

  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

  五律張冠軍道中 1947年4月

  朝霧彌瓊宇,征馬嘶北風。露溫尖難染,霜籠鴉不驚。戍衣猶鐵甲,須眉等銀冰。踟躕張冠道,恍若塞上行。

  五律喜聞捷報 1947年9月中秋步運河上,聞西北野戰軍收復蟠龍作。

  秋風度河上,大野入蒼穹。佳令隨人至,明月傍雲生。故里鴻音絕,妻兒信未通。滿宇頻翹望,凱歌奏邊城。

  浣溪沙?和柳先生 1950年11月

  顏徨齊王名命前,多年矛盾廓無邊,而今一掃紀新元。最喜詩人高唱至,正和前線捷音聯,妙香山上戰旗妍。

  七絕?五雲山 1955年

  五雲山上五雲飛,遠接群峰近拂堤。若問杭州何處好,此中听得野鶯啼。

  七絕?觀潮 1957年9月

  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台。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七 絕?有感 1958年2月21日

  人類而今上太空,但悲不見五洲同。愚公盡掃饕蚊日,公祭毋忘告馬翁。

  七絕?劉 1958年

  千載長天起大雲,中唐俊偉有劉。孤鴻鎩羽悲鳴鏑,萬馬齊喑叫一聲。

  五 律 1959年11月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飛鳳亭邊樹,桃花嶺上風。

  熱來尋扇子,冷去對美人。一片飄飄下,歡迎有晚鶯。

  七 絕 1959年11月

  翻身躍入七人房,回首峰戀入莽蒼。四十八盤才走過,風馳又已到錢塘。

  七言詩?赫魯曉夫訪美 1959年10月

  西海如今出聖人,涂脂抹粉上豪門。一輛汽車幾間屋,三頭黃犢半盤銀。

  舉世勞民同主子,萬年宇宙絕紛爭。列寧火焰成灰燼,人類從此入大同。

  七律?讀報有感 1959年12月

  反甦憶昔鬧闢蛙,今日欣看大反華。惡煞腐心興鼓吹,凶神張口吐煙霞。

  神州豈止千里惡,赤縣原藏萬種邪。遍訪全球侵略者,惟余此處一孤家。

  七律?讀報 1959年12月

  托洛斯基到遠東,不和不戰逞英雄。列寧竟拋頭顱後,葉督該拘大鷲峰。

  敢向鄰居試螳臂,只緣自己是狂峰。人人盡說西方好,獨惜神州出蠢蟲。

  七律?改魯迅詩 1959年12月

  曾驚秋肅臨天下,竟遣春溫上舌端。塵海蒼茫沉百感,金風蕭瑟走高官。

  喜攀飛翼通身曖,苦墜空雲半截寒。悚听自吹皆聖績,起看敵焰正闌干。

  七律?讀報有感 1960年6月13日

  托洛斯基返故居,不戰不和欲何如?青雲飄下能言鳥,黑海翻起憤怒魚。

  愛麗舍宮唇發黑,戴維營里面施朱。新聞歲歲尋常出,獨有今年出得殊。

  七律?答友人 1961年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

  七絕 屈原 1961年秋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文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

  七絕?二首紀念魯迅八十壽辰 1961年9月

  其一 博大膽識鐵石堅,刀光劍影任翔旋。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弦。

  其二 鑒湖越台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劍南歌接秋風吟,一例氤氳入詩囊。

  七律?冬雲 1962年12月26日

  雪壓冬雲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雜言詩?八連頌 1963年8月1日

  好八連,天下傳。為什麼?意志堅。為人民,幾十年。拒腐蝕,永不沾。因此叫,好八連。解放軍,要學習。全軍民,要自立。不怕壓,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賊。奇兒女,如松柏。上參天,傲霜雪。紀律好,如堅壁。軍事好,如霹靂。政治好,稱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團結力。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七絕?賈誼 1964年

  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梁王墮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

  七律?詠賈誼 1954年

  少年倜儻廊廟才,斗志未酬事堪哀。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台.

  雄英無計傾聖主,高節終竟受疑猜。千古同異長沙傅,空白汩羅步塵埃。

  五律?西行 1965年7月

  萬里西行急,乘風御太空。不因鵬翼展,哪得鳥途通。

  海釀千鐘酒,山栽萬仞蔥。風雷驅大地,是處有親朋。

  七律?洪都 1965年

  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擊楫至今傳。聞雞久听南天雨,立馬曾揮北地鞭。

  鬢雪飛來成廢料,彩雲長在有新天。年年後浪推前浪,江草江花處處鮮。

  卜算子?悼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艾地同志 1965年12月

  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奈何笑容難為久,春來反凋殘。

  殘固不堪殘,何須自尋煩?花落自有花開日,蓄芳待來年。

  七律?有所思 1966年1月

  正是神都有事時,又來南國踏芳枝。青松怒向蒼天發,敗葉紛隨碧水馳。一陣風雷驚世界,滿街紅綠走旌旗。憑闌靜听溫摶褰,故國人民有所思。

  七 絕 1971年9月以後

  豫章西望彩雲間,九派長江九疊山。高臥不須窺石鏡,秋風怒在叛徒顏。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林彪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四言詩?贈尼克松 1972年

  老叟坐凳 嫦娥奔月 走馬觀花

   五言韻語 1973年5月

  郭老從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產黨,崇拜孔二先。

  五言韻語 1973年7月

  大事不討論,小事天天送。此調不改正,勢必出修正。

  七言詩續李白詠“高陽酒徒” 1973年7月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不料韓信不听話,十萬大軍下歷城。齊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

  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 1973年8月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龍魂死業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訴衷情 1974年

  父母忠貞為國酬,何曾怕斷頭?如今天下紅遍,江山靠誰守?

  業未就,身軀倦,鬢已秋;你我之輩,忍將夙願,付與東流?

  賀新郎?改張元千詞悼董必武 1975年4月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易老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柳岸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君且去,休回顧。

來源︰http://www.backchina.com/news/2006-05-07/89462.html
史海鉤沉︰
少年霸氣天成 毛澤東未發表的詩作 。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