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4月 21, 2007

打造客語創作文學

◎黃恒秋

打造客語創作文學
現階段台灣客語文學發展的觀察

前言:從傳統探尋未來

客家族群有自己的歷史、有自己的文化與族語,就必然會產生自己 的文學與作品,這種文學作品的出現,自有其內在與外在的條件相互促 成。所謂的客家文學有兩種,一是作家的「書面文學」,二是「民間文 學」,皆有不同凡響的表現,它們跟客家文化生活的樣貌是息息相關的。 論述台灣客家的發展與變遷,必須觀察其族群運動的動機、過程與 結果,圍繞在「母語文化」的課題,近二十年的歷程中引發很大的關注,
其中被經常考量、描述的情景有七: 一、過去客家人刻板印象是封閉、保守的一群,具有較深的群體(家 族)精神的一致性。現代化的客家對社會的影響性是加大了力 度?或改變了族群的性格來從事民主運作,相當值得探究。
二、跟隨時代演進,傳統客家多被認為重視家鄉、宗親的家國思想, 也就是客家人的認同意念較強,原鄉意識比較濃厚,因而訴求跟
『落地生根』的在地化運動是否有阻礙,甚至格格不入?這是否 意味著是判斷『客家』人的一項指標?呈現了正反力量的拉扯。 三、客家人的危機出現的比例是以文化教育為首要的因素,在多元 文化中客家『非主流』的文化角色,是否繼續邊緣化?或放棄族
群身份向主流社會輸誠?這中間透露出如何的訊息? 四、客家菁英的出現與言行,是否以爭取客家族群權益為前提?或 者是以個人出色的表現藉「客家」之名來行使,這一來一往之間 擁有巨大的差異性,應當如何標示其言行的正當性與合理性? 五、以族群關係而言,周邊族群是關鍵性的合作又競爭的關連,兼

有水乳交融的鄰居關係,但又有相互制衡及壓迫的作用,因此他 們在共同生存的土地上,是否仍有類似墾殖時期的分類械鬥、排 擠等集體行為,這對社會發展的制約有沒有急迫性?
六、從農業經濟型態的客家莊到當今分散發展的客家「方言島」,客 家人走向工商服務業的生存方式愈來愈多,但做為一個少數族群 來說,客家人投資理財的「本錢」何在?是依靠傳統勤勞奮鬥的 精神,或採取自由開放的方式顛覆客家做「轉型」?實在頗堪玩 味。
七、山區經濟型態的梳理與提振。客家住區的傳統經濟作為,跟隨 交通、資訊流通的發達逐漸改變,以農林維生的生產模式無法承 載城市化建設的需要,接受支配的態度扭轉為「反支配」的衝撞, 這將是很大的考驗。
其實台灣客家研究就是發現問題與累積成果的工作,有歷史背景的條件 也有現實利益的謀求與分配,兩者密不可分而呈現各取所需的現象。

客家社會活動及其呼應

根據客家族群運動的相關論述,認知台灣客家存在的基本問題,可 以分為異化、內化、深化三個層面來分析,將客家歷史社會活動中的因 果關連,以及產生的深遠影響,列出如下:

一、「異化」客家的境地
從傳統客家來看,包括客家話、客家民俗、客家飲食等的特殊性, 經常被周邊族群視為稀奇古怪、很難理解的東西,這就是呈現「異化」 客家的境地;一種約定俗成的刻板印象與觀感,將客家勤儉持家、刻苦 耐勞精神看做「理所當然」的少數族群求生存之道,正因為此種緣故, 久而久之將客家族群「非我族類」的識別清楚界定,相互區隔又競爭, 彼此之間得不到有利資源的挹注和協助而只能自求多福,很容易被大社會孤立或保護起來。

二、客家「內化」的行為模式
當客家被他族視作異類,原本屬於客家本身的優點及特色,迅速 凝聚在一起變成防護或遮掩自我族群的「保護色」,並將傳統優越感的 自大(例如炫耀某某英雄偉人為客家人),以及面對大環境的無奈轉化 為自卑(例如客家話聽懂的人不多),成為客家「內化」的行為模式, 不自覺地隱藏身份,甚至避免參與公眾事務,以免引發議論,當受到打 壓、欺侮也隱忍吞聲,容易滿足於現狀。

三、「深化」客家的效益
為了提昇客家地位,改善傳統刻板印象,客家菁英站出來並積極介 入公共政策,大大提高客家能見度與影響力,這是「深化」客家的文化 延伸與社會效益的作為,因此必須動員或號召客家鄉親加入行列,展現 族群特質與發出聲音,在新世紀裡繼續扮演壓力團體或模擬時代英雄的 角色,來增進客家的主體性建設,進而得到公部門奧援或設立公部門執 掌客家業務,可以視為客家運動的成就。
由此三個層面來看,向客家族群運動相呼應的重要現象之一,台灣 客家文學的主體性也在九○年代以後日漸鮮明。透過鍾肇政、羅肇錦、 黃恒秋、龔萬灶等人的持續投入,一本本帶有開創性的著作相繼出版: 第一部客語詩集《擔竿人生》(黃恒秋著,一九九○)、《客家台灣文 學論》(黃恒秋編,一九九三)、《客家台灣文學選》(鍾肇政編,一 九九四)、《客家現代詩選》(龔萬灶、黃恒秋編選,一九九五),第 一部全面介紹、論述客家文學變遷發展的《台灣客家文學史概論》(黃 恒秋著,一九九八)、客語童詩集《第一打鼓》(馮輝岳著,一九九八) 等,或從理論建構、歷史脈絡,或從作品評選、詩歌創作等不同角度, 探掘、呈現並實踐客家文學的審美及藝術表現。可以說二十世紀的最後 十年,客家文學有了一次全面性、本質性、涵蓋理論與創作層面的反省與實驗,讓客家文學仍將會是台灣文學重要的組成之一。

客語文學的階段性發展

台灣文學史上的客家作家很多,成就了不少經典作品。「客家文學」 一詞的提出,與台灣解嚴前後本土意識高漲、台灣整體文學(包括福佬、 客家、原住民)思考的強化與深化有關。它既有自己獨特清晰的面貌, 同時又與台灣文學同步前進,共同建構起台灣文學的主體地位。一如台 灣文學在爭取應有地位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與語言政策、文化現象、政 治改革等非文學因素相互交纏共構;客家文學的確立,也是一路走來「運 動性」十足:《客家風雲》雜誌的創辦、「還我母語」大遊行、台灣客 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純客語刊物《客家台灣》出版、寶島客家電台設 立、台北市舉辦客家文化節、《客家》雜誌舉辦「客家文化夏令營」等,
「客家」的主體性與活動力,在解嚴之後得到了廣泛的注意與盡情的釋 放,也得到一些成果。
基於上述的解析,說明了客家文學的兩個茁長階段,其一:是早期 溶合著大量客家質素的作品,並不刻意考量客家訴求,例如:吳濁流的
《亞細亞的孤兒》、鍾理和的《笠山農場》、李喬《寒夜三部曲》等,他 們自應屬於「客籍文學家作品」的範疇;其二:正視生活現實的演變, 積極探索客家的傳統與未來,這些充滿著台灣生活背景與文化關懷條 件,著手客家族群語言與意識的作品陸續出現,正是客家文學正式起飛 的時候。
因此,藉著強調客語文化的宣示及族群身份之彰顯,「語言」又重 回先驅及奠基者的位置,詩人作家將文學前途作為社會改革、文化承傳 之催化劑的方法,有了試煉的機會,更為打造「客語文學」的殿堂製作 了階梯。

傳統的再認知:客語說唱

以往,客家文學的探討多忽略了民間文學的存在,但民間文學是最 早最真的客語文學作品的事實,絕對無法抹滅。
民間文學是口頭文學,客家歌謠「自古山歌從口出」的形容最為貼 切,傳統客家山歌、採茶戲等都是在饒富鄉土色彩的背景之下,通過故 事大概的敘述,讓民間藝人、歌手擁有最大即興式演出的空間,因而曲 隨人轉,表演者與鼓樂手相互以音樂、言語呼應,形成一幕幕靈活運用 的藝術與技巧的感染力量。口頭流傳的特徵也極其容易在集體創作後的 發展過程中得到肯定或轉變,正因為沒有文字記錄的限制,客家民間文 學代代口耳相傳,獲得肯定與記錄而演變為格律,例如:老山歌、平板、 山歌子等,獲得普遍傳唱的形成風氣,例如:蘇萬松調、乞食調等,在 某些特定的伴奏及表演時機中存在,是一種高度的客語文學表現方式。 客語說唱是指唸唱的文學。臺灣客語說唱是清末民初正式岀現在臺 灣,流行於客家聚落的民間曲藝,它往往是江湖藝人賣藝兼賣藥或者賣 藝兼算命的一種謀生技能,成為臺灣客家民間文學、客家音樂、戲曲藝 術融合在一起的綜合體,具有自娛娛人的況味。內容以蘇萬松《大舜耕 田》、劉蕭雙傳《曹安孝娘親》等為典型的代表。它是台灣客語諸多曲
藝之一,是客家人心情、生活的忠實寫照。 臺灣客語說唱是眾多說唱藝術的一支。是在客家語言、客家山歌的 基礎上,融合了寶卷、佛曲的題材與表現手法,大約在清末隨著客家先 民流傳到臺灣,而在臺灣落地生根,並予以加工、創造,是富有生命力 的客家曲藝。到底臺灣客語說唱的特徵、定義如何?羅肇錦教授認為:


民間說唱一般稱為曲藝,有明顯的地方色彩,早期的說書人的
「俗講」和「變文」是說唱佛經的一種說唱形式,集文學、表 演、唱誦為一體的作品。客家山歌多為韻文體,說唱則是韻散 夾雜的講唱體。


而另一種客語說唱的作品,就是客家戲劇「採茶戲」。客家戲劇是庶民語言的藝術,內容以忠孝節義等傳統劇目為主,初期三腳戲皆以張 三郎賣茶為系列劇情,經過改良及本土化過程之後,客家戲劇才從野台 戲搬上劇院舞台,在農業社會中風光一時,台灣客家戲劇中的名角阿玉 旦、卓清雲、曾先枝、黃秀滿等,都是耳熟能詳的演員。
客家採茶戲又稱為「相褒戲」,演出的戲碼有「十送金釵」、「 打海 棠」、「上山採茶」等,改良戲較有名的有「三娘教子」、「乞米養狀元」 等,台灣最早的記載,應是一八九四年印行的《安平縣雜記》風俗現況 篇:『酬神唱傀儡班,喜慶唱官音班、四平班、福路班、七子班、掌中 班、老戲、影戲、車鼓陣、採茶唱、藝妲唱等戲』,所謂「採茶唱 」必 是客家戲也。採茶戲開演之前的「戲棚頭 」,是客家戲劇中最具代表性 的口頭文學作品,用字用詞緊湊有趣,它們跟節目演出的內容可能沒有 直接、密切的關係,是以丑角率先上台運用逗趣的方式,營造出預示、 招引、熱場的效果,以此凝聚觀眾的眼神和注意力。
這些對傳統語言藝術的探究,正逐年得到肯定,除了山歌----,客 家還有很多的文化資產,相關的客語研究也獲致了一定的支持。


客語詩創作的版圖
做為客家文學的一環,客語詩歌的創作量顯然較大,一方面因為初 期嘗試客語寫作,詩句簡短容易掌握,另一方面則是詩文形式朗誦效果 較佳,感染力也較強,讀者容易接受,因而客語詩的創作已有些成績, 可以列舉幾個代表性的例子來做觀察。
率先以客語從事現代詩寫作的,應數女詩人杜潘芳格,根據論者分 析,她之所以有此覺悟而積極創作,原因有三:
一、本身乃「跨越語言的一代」,中文運用較不流暢,而客家母語 可以成為最佳的選擇。
二、受「客家話聖經」傳譯的激勵與影響。 三、母語文學澎湃,福佬語創作此起彼落,有意突出客語創作的本

土觀。

可見現代客語文學的寫作是台灣內部相互激盪的一個結果。最早出版客 語詩集的黃恒秋則特別標榜鄉土文化與客語的美學,希望藉著客家文學 理論的鞏固,能夠充分的表現出客家特色來:

事實上,白話文運動「我手寫我口」的主張,適巧給客家文學 的開展,有了明確的宣示和認定,換一句話說,真正是客家文 學的作品,首先它必需是「文學的」------包含詩、小說、散 文、戲劇等文體,同時必需是「客家的」---這個命題有兩大 意義值得說明:
(一)、「客家的」就是飽含客家意識,描述客家人及其生活文 化,表露客家領域的優越感或劣根性的模式。
(二)、「客家的」就是操作客家語言的美感經驗,鋪呈為「言 文一致」的篇章。
不容否認的,上述兩大意義正好吻合「文學自主性,語言本 土化」的企圖,當客籍文學作家回歸客家情懷,應用客語做 創作材料,客家文學的根基將更加奠定,語言文化的擴充也 就更加多姿多采起來。


客語詩集的出版印證了新時代因素的契機,包括邱一帆《田螺》、《油桐 花樹下介思念》、葉日松《一張日曆等於一張稿紙》、《台灣故鄉情》、曾 貴海《原鄉‧夜合》、張芳慈《天光日》等著作,大大開展了客語文學 的抒發空間,詩文學的腳步也就施展了開來。
針對仍為「輕薄短小」取向的客語現代詩人,小說家李喬、林柏燕 在寫作大量小說與散文之後,竟然涉足長篇詩歌的書寫,如此膽識大有
「我也是詩人」的情懷,開展了新客語文學的一種敘述局面。 一九九五年九月,李喬的《台灣,我的母親》史詩集出版,承載著 窮絕山居、悲苦童年的蕃仔林客家生命經驗,與對生命本然的追求關 懷,李喬懷著虔誠嚴肅的心情,寫下了平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寒夜三

部曲》。這部以深厚的生命體悟做基礎的歷史著作,在李喬利筆的開拓 下,型塑了大地、母親、生命(子嗣)三者連環無間的莊嚴行程,並造就 了一條氣勢磅礡的大河,細述著先民墾荒闢地與堅忍挺受歷史苦難的血 淚史實;也因此,諦造了台灣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走過建構浩大嚴謹 的大河小說,李喬秉著相同的抱負與心情,跨入了文詞優柔的客語史詩 創作;《台灣,我的母親》以更精鍊深刻的詩句,綿遠細緻的聲韻,勾 勒出台灣先民的生活圖樣來。在一片回歸母語本位的時代潮流裡,李喬 的《台灣,我的母親》史詩集,是另一種「由土地走進台灣歷史」的情 感落實方式。
一九九七年底,由林柏燕所主筆的《新埔鎮志》完成,這是他傾力 之作,對自我家鄉的文化與歷史重新瞭解及整理,書前並有〈新埔庄史〉 長詩,長達二百六十八行是一項創舉。《新埔鎮志》的寫作,應是林柏 燕文學之筆的新高峰,全書豐盛流暢,親切而幽默,精采之處甚多,輔 以客語形容,愈加生動詳盡,在歷史寫實的情境之中仍不忘予以譏謹或 評述,其中〈民俗誌〉的新埔花燈文化、〈歷史誌〉的劫殺河南兵、火 燒新埔街等,〈宗教誌〉的義民廟記述等,皆能旁徵博引,注入〈新埔 庄史〉長詩之中,綿延不絕的典故發人深省,對客家庄新竹新埔的描述, 是一份文化疼惜,更是一種詩文學的超越!
不同於詩人們的精鍊而短小、壓縮而細緻的表達方式,小說家的書 寫當然可以歸納為敘事詩形式的客語文學闡揚,填補了一片尚待開拓的 荒野地帶。


客語散文集的出發
一九九八年,范文芳《頭前溪介故事》是台灣第一部客語散文集出 版,他以關懷自然與鄉土的筆觸,寫出許多美妙而動人的客家篇章。稍 後繼續有張捷明《客家少年》、《細老鼠同番豆》童話集、龔萬灶《阿啾 箭介故鄉》散文集出版,出現前所未見的客語書寫熱潮。

其實,能見到大量客語作品的出現,跟客語文字化的努力是大有關

係的。從一九九二年第一本本土《客話辭典》(中原客家文化研究會編) 問世以來,已經無人質疑客語書寫的可能性,其後劉添珍《常用客話字 典》、彭德修《客家話發音字典》、楊政男等《客話字音辭典》、徐兆泉
《台灣客家話辭典》、詹益雲《海陸客語辭典》、徐登志等《台灣大埔音 客語辭典》等陸續出版,提供選字與拼音的方便,再加上許多縣市,例 如台中縣、苗栗縣、桃園縣客語諺語、故事、謎語等的調查與整理出版, 以及包括鍾肇政編《台灣客家文學選》、李喬編《台灣客家文學選集》、 黃恒秋編的《收冬戲:客家詩與歌的慶典》等選集,提出了大量客語文 學作品的閱讀,在欣賞客語作品之餘,透過客家母語普遍文字化的落 實,語言學者與作家攜手合作,這個看似沉重又無法取代的使命,真是 要讓所有關心台灣客家文學的詩人、作家一起來承擔!


客語作品的流通與闡述
創作成果成為文化出版品,具有流通與傳揚的作用。正因為人與人 之間溝通與互動的關係,台灣客家人知道並開始熱衷於公共事務,將文 化出版品包括客語圖書、戲曲(音樂)作品、教材教具等視作禮物,在 親友、鄉親或社團之間傳送,並交相口耳介紹或轉送出去,成為一項有 意義的人際來往,這在台灣本土社會已日漸普遍,如此基於文化危機及 鼓勵創作與出版的用心,希望子女親人得以受益的心態,實在難能可貴。 尤其是在二○○○年總統大選前夕,族群動員的操作達到高潮,在 競爭激烈的選戰中,族群政策的訴求愈趨明確,各黨候選人紛紛推出『客 家白皮書』,發表「客語」講話,將客家族群事務提高到中央部會的層 級。政黨輪替之後,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正式成立,這是有史以來客家最 受重視的時候,公部門有了直接照應客家的機構與預算,以往弱勢族群 的陰影,出現了很大的轉機,文化活動的展開得到鼓勵,軟硬體的建設 也獲得助力,本土社會中逐漸脫離所謂『隱形』的客家形象,能見度大 大增加。最明顯的事證是南北客家文化園區規劃動工,『客家文化藝術 節』串連各客家縣市展演,『客家桐花節』賣力呈現、客家電視頻道媒

體(第 17 頻道)的設立------表面上可以帶動客家文化的延續,對地方 產業亦有提振的效益;主管業務中特別是客家學術研究計劃之補助,客 家優良出版品之獎助出版、學術文化活動補助等,也都發揮鼓舞的作 用,促進了文藝寫讀的熱忱與活動舉辦的功能,是為透過公權力的操作 送給客家選民的最佳「禮物」。
因而,從二○○○年至二○○五年之間,大量社會活動舉辦與出版 工作在官方與民間力量運作之下陸續登場,下面以文學活動為例:
一、文學研討會方面,有『吳濁流國際學術研討會』、『龍瑛宗與 北埔』研討會於新竹舉行,二○○一年起『台灣客家文學研 討會』於苗栗舉行,二○○三年『客家文學』、『客家民間文 學與藝術』研討會於台北舉行,這些研討會內容涵蓋作家文 學與民間文學,論文發表十分密集而深入。
二、文藝營隊推廣方面,有『吳濁流文學營』於新竹舉辦,『笠山 文學營』於高雄舉行等,客家文學課程逐年開辦,激勵了文 學青年的興趣,認知客家文學家的作品及時代背景,影響較 大。
三、文學研究方面,隨著中央大學、交通大學客家學院與聯合大 學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之 設立,學院內針對客家社會與文學的課題研究,以及各台灣 文學系所的研究論文發表等,大大增進了客家學術研究的質 量,累積了一定的水準,成績可觀。
四、文學創作與出版方面:早年客語文學寫作以短小的新詩為大 宗,近年來範圍逐漸加大,文學理論或批評亦著墨增多,同 時以有聲書方式出版的情況也相當普遍。至於涵蓋詩與歌的 結合,從顏志文、鍾永豐、古秀如、曾貴海等都有精彩音樂 專輯呈現。
五、作家資料彙整與全集出版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鍾理和全 集』的多次版本出版,最近一次是由高雄縣文化局出版,又

如二○○○年『李喬短篇小說作品集』由苗栗縣文化局出版,
『鍾肇政全集』 從二○○○年起分成四年由桃園縣文化局出 版三十八巨冊等,都是大部頭的作品整體呈現;而行政院客 委會委託辦理客家作家作品數位化的工作,業已完成鍾理 和、吳濁流、鍾肇政、龍瑛宗、鍾鐵民、杜潘芳格、李喬、 謝霜天、黃娟、利玉芳等資料之彙整,提供參閱與查詢,工 程十分浩大。
六、客家文學作家紀念館方面:新竹縣已展開『吳濁流紀念館』 的籌設,桃園縣客家文化園區(龍潭)亦以『客家文學館』、
『鍾肇政館』方向整體規劃,盛況可期。 這份「禮物」的具體呈現,實在是客家世界中的一大台灣奇蹟。


省視與評估:現階段客語文學發展的歷史意義 綜合上述台灣客家族群的文學樣貌,現階段的各項發展基本上是愈 來愈豐盛的趨向,尤其是得力於公權力的扶持與經費挹注,有效地引領 了文學的愛好者專注於作家的研究與歷史建構,獲得前所未有的成績。 但令人擔心的是,文學生態的維繫與文化的延續一樣,更多是來自民間
草根的力量,依靠的是自力成長的努力,當政府部門強力介入,其所代 表的客家情懷到底是地位的提昇或自主性的沈淪?甚至演化為選舉的 動員號召工具?仍然有待更長時間的觀察,此其一。
再者,承受數百年來的壓抑之客家,從不斷遷徒而落地生根於斯, 族群面目難免日趨模糊,如何應用文學的手法來描述客家?如何用文學 的思想來建構客家?這些具有反支配、爭民主的運動,正日夜逼視著台 灣客家的走向,也檢視著台灣相異族群文化尊重與學習的用心,當客家 人懂得珍惜自我的文化傳統並予以發揚光大,當客家作家們回歸文化母 體,為族群立場暢所欲言,這才是台灣文學新世紀的多元活水,更應是 文學與時代最真實的聲音吧!

---------------------------------------------------------------------------------------


參考文獻: 黃恒秋,《台灣客家文學史概論》,愛華出版社,1998。 羅肇錦,〈苗栗民間文學〉,《苗栗文獻》1999 年第 14 期。
謝文華,〈客家母語運動的語藝歷程 〉,2001,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論文。 徐肖南,《走向世界的客家文學》,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李喬主編,《台灣客家文學選集 1》,前衛出版社,2003。 〈對台灣客家文學的一點期待〉,2003。 黃子堯,《客家民間文學》,愛華出版社,2003。 楊寶蓮,〈客語說唱研究藝術〉,2004,市立台北師院應用語言研究所論文。 梁榮茂等,《台灣客家族群發展史》學藝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5。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