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08, 2007

客家田野研究記趣

客家田野研究記趣
─謝劍教授談「客家」

【文/張慧君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謝劍,湖南沅江人,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學士、碩士,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博士。曾先後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及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學士客座教授,以及南華大學教授,兼社會科學院院長及亞太研究所所長。謝教授為現今佛光大學社會系的名譽教授。會對「客家」產生興趣,主要是發現「客家」此一族群相當地特別,並不如盎格魯撒克遜民族以武力作為後盾,在沒有國家、經濟、武力…等支援的情況下,客家人得以生存下來,是相當不容易的。

謝教授的客家田野調查經驗裡,發現客家文化隨著時代改變,亦隨之改變且且有越來越受重視的趨勢。在香港,1949年前便在香港的客家人稱之為「舊客」,而之後的便是「新客」,這新、舊客之間雖同樣是客家人,但「舊客」因時間較早期的關係,居民地較為集中,相對地「新客」的居住地則較為鬆散,也因此「新客」仰賴社團組織來集結客家人自身,社團組織舉辦活動來活絡客家族群,並依此來維繫彼此間的感情。另外在文化之都─梅縣,謝教授亦發現從1912年開始這裡就出了六名上將級人物,這裡碩、博士生亦不少,似乎與祭拜文昌帝君此俗相關;梅縣著名的建築─圍龍屋,亦是客家重要的指標。還有一次在叢林深處尋找錫都,發現萬義這地方的謝家大屋,主人翁原是「山老鼠」(指非法盜砍山林的不肖業者),在挖掘錫礦後搖身一變成為「錫礦大王」,最後因時代的轉變,則全轉而「務農」,這一大轉變著實令人詫異。如同前述,時代的轉變亦有可能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新加坡茶陽會館在過去被認為傳統文化的消失,其應當會沒落,文化也不復存在,怎知經歷二、三十年的改變,愈加重視傳統文化,茶陽會館如今是現代化的高樓建築,舉辦的活動亦走向多元。

謝教授認為研究文化當以一種「形貌論」的觀點:不能以片面的概念去理解文化,例如以為圍龍屋就是客家人所有,或是以為所有客家族群的建築就是應該如圍龍屋,「形貌論」在這裡是指站在一高處俯瞰的一過程;另外謝教授提醒我們,研究客家文化要避免落入一種族主義的陷阱之中,固然研究的是一種少數族群的文化,但應避免自己族群與他族的截然二分化,更不當有偏執的態度以防有心人的利用,造成族群分裂;與會者亦提出看法作為回應:在印尼(或是海外其他地區)可以發現,其社團或是舉辦活動的同鄉會等,皆不再強調單一族群的特殊性,相反地,現今社會的趨勢傾向多元族群的互動性,甚至是跨族群的合作。作為客家學院的學生,謝教授認為我們應開拓一新的研究領域─不需過度注重、強調客家族群的身份,而應多多關懷客家族群自身的社會,如客家人的社會化便是一議題;因為在走訪民間客家時,除了發現採茶婦女,以及其刻苦耐勞的本性外,還有一有趣的發現─即小女孩在與同儕的遊戲中,便會加入洗衣服、煮食這樣的「訓練」,表示女孩從小便被教導熟悉這樣的事物,長大成為婦女後更自然而然地納入思維中,這樣「社會化」的過程是值得觀察的。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