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檔案
「客家人」顧名思義即非原住本地的外來客,全球的客屬鄉親估計有九千二百多萬人,原居於大陸中原。在台灣的客家人大多為明末清初二百多年間,因內陸人口膨脹遷徙而至,這一支的客族遷徙範圍分佈甚廣,包括了廣東中部及沿海地區與四川、廣西及湖南等地。在台灣,客家族群的分布於北部以桃園、新竹與苗栗為主,在南部則以高雄、屏東為主,共約有四百多萬人。
早期台灣的土地開發多為「墾號」(即土地開發公司)出面執行。十九世紀初,原先在桃竹苗河谷中務農的客屬農民,漸次感受到人口的壓力,於是開始往各河川的上游爭取生存空間。因與上游泰雅、賽夏族原住民衝突,所以建立隘防,稱為「隘墾」(即武裝土地開發公司)。十九世紀北台灣最大的隘墾為「金廣福」,為最大的隘墾,所以被稱為大隘,開拓的區域即今日的北埔、寶山、峨眉。在一八七八年大隘加入新埔義民廟的聯庄祭典組織,標誌了新竹地區客家版圖的完成。
因為客家鄉親過的是遷徙流離的生活,所以個個都有刻苦耐勞委屈求全的精神。族群大多依山而住,所以客家人多數務農,他們不畏惡劣的環境,為理想而奮鬥的進取心往往是其他族群所望塵莫及的。客家族群本身是好學團結的,且家法極嚴,有「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寧賣祖宗坑,不忘祖宗聲」的硬頸性格,並極注重宗族及慎終追遠的習俗。
客家歌講究平仄、音韻、形式與即興創作,富於文學價值。客家語言保有極多的古音和古語;其傳統服飾是藍衫及大褲管,傳統的夥房住宅等都是別樹一格的文化;長期以來,因作客他鄉,入境隨俗的結果,使這些傳統文化在缺乏有系統的維護下,面臨了被同化甚至邊緣化的壓力,客家文化的式微與流失,更已嚴重到具有傳承的危機。
1 Comments:
作者:鍾肇政
獨夜無伴守燈下 清風對 面吹
十七八歲未出嫁 看著少年家
果然標緻面肉白 誰家人子第
想未問伊驚呆勢 心內彈琵琶
--「望舂風」 李臨秋作詞
望春風 雨夜花
不曉得從什 麼時候開始,這首「望春風」就成了人們最喜愛的歌曲之一,電台的廣播裏,電視機 的螢光幕上,以至什麼演唱會之類,它成了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歌聲,繚繞在人們 耳畔與唇邊,旅居異國的遊子們,每有聚會時,也會不期而然地合唱起來,撩撥他們的思鄉之情,撫慰他們的遊子情懷。它甚至成了 「民謠」,作曲者與作詞者都不再為人們所記望,也不再為人所知悉,凡是我們鄉親 足跡所到之處,莫不風行不輟。
不光是這首「望春風」而已,還有「雨夜 花」「月夜愁」等歌曲,也都有類似的情形。
這些歌曲,何以會有這種魔力呢?這個疑 問,恐怕沒有人能夠說出 一個可以使人人首肯的理由來。也許該是那種令人迴腸蕩氣,如慕如訴,卻又含著一 抹憧憬,一線光明的充滿台灣情調的旋律,特別能夠敲動我們心絃的緣故吧!
尤其是這支曲子,對於像筆者這種在戰時渡 過青少年歲月的人,有著特別的感觸,因為它們正是當時的所謂之「時代歌謠曲」 ;「雨夜花」也就是「名譽的軍夫」(譽水の軍夫),「月夜愁」亦即 「軍夫之妻」(軍夫の妻) ,「望春風」亦另有一名,一時想不起來了。
民國廿六年七月七日,日本軍閥正式發動了全面性的侵華軍事行動,即七 七事變。正如日人所稱,這個軍事衝突,由「蘆溝橋事變」而「北支事變」,最後又 稱為「支那事變」,戰亂一再擴大,不久竟成了大規模的戰事。日閥從台灣民間強徵 了大量的軍中佚役,並稱之為「軍夫」。
該也是這個時期吧!「名譽的軍夫」「軍夫 之妻」這兩支歌曲被唱開了。前者歌詞大意說:「我被 點上了軍夫了,這是最大的榮譽,因為我也成了一名日本男兒,可以到戰線去為天皇 陛下打仗了。」後者詞意不外也是丈夫成了名譽的軍夫,因此我要在後方守住家,做 一個侍奉翁姑,養育兒女的好妻子之類。
依稀記得,那個時期,不管走在大街小巷或鄉村田徑,隨時都可能聽到附 近孩童們唱這一類歌曲。那種歌詞含義懵然無知的天真嗓音,那荒腔走板,回憶起來 好像不過是幾天前的情景呢。屈指一算,已經過了四十幾年歲月了!
日閥推行皇民化
名歌名曲齊蒙羞
親愛的鄉親們,請不要以為「雨夜花」「月夜愁」原來是日本軍閥教吹軍 國主義,要台灣人踴躍去參戰的歌曲,光復後才搖身一變,成了大家所喜愛的民謠。 事實恰恰相反,它們原本就是「雨夜花」「月夜愁」,而日本軍閥為了我們同胞太喜 愛它們了,才另外做了歌詞,套上了早就在台灣民間流行的這支曲子,便成了「名譽 的軍夫」和「軍夫之妻」了。不用說,台灣光復後它們 才恢復了本來的面目。
這些曲子的作曲者,如今知道的人不多了,他就是我們的鄉親鄧雨賢先生其人。
提起了這個名字,不少人都會想到我們鄉裡 的幾位叫鄧x賢的人物,在細湖仔、大庄一帶就有不少這樣的鄧屋人。鄧雨賢先生就是他們中之一。在日本統 治時期的民國十幾到二十幾年的期間,他還是我們台灣流行歌曲界最有名的作曲家之 一。他所做的幾支曲子都曾造成大流行,響徹了寶島每一個角落,唱片也曾連年地在 暢銷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他主要的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二首之外,還有「四季謠」「春宵吟」 等,都是福佬語歌謠。戰爭打起來以後,日本人推動「皇民化運動」,報章上的「漢 文欄」、白話文作品等都被禁止了,存在於每個鄉村的「書房」(即漢文私塾)也都被強迫關門,連帶地 使福佬語歌曲也遭到了壓制的命運,於是台灣的歌謠界便由日語的所謂「時局歌」 「島民歌謠」取代,不用說一些形形色色的軍歌,更在日閥當局刻意的提倡下大行其 道。
在這種情形之下,鄧氏也被強迫譜了些這一類歌曲,例如「月夜的鼓浪 嶼」(月のコロソス)「鄉土部隊的來信」「望鄉之歌」「南海的 花嫁」,便都是當時風行一時的名歌。
可以說,鄧雨賢先生是在十分不得已的情形下執筆的。不聽話嗎?「非國民」的大帽子便會罩下來,那種罪名,沒有人承擔得 起。不過我們也可以從這些曲子看出來,他是盡可能撿那些軍國色彩較淡的歌來譜曲 的。這種情形,正也是當時大多數台灣的文化人共同的命運。
可惜的是鄧氏的作品,如今多數散佚了,流傳下來的寥寥無幾,曾經有一 位熱心人士蒐集了鄧氏的作品,連僅有歌名的也算在內還不到二百首。鄧氏正當盛年 之際逝世,因此整個作曲話動的期間,雖然不過十年光景而已,但以他的天才橫溢, 作品應當不止這個數目才是。
家世顯赫 一門三秀士
耳濡目染 髮齡現才華
這裏,容筆者來介紹出身我們龍潭的這位了 不起的音樂家吧!
說起我們鄉裹的鄧家,曾經是門第顯赫的姓氏呢! 我們龍潭鄉,自古以來以文風之盛聞名,而鄧家人則更文名藉甚,文人墨士 最多的一家。鄧家來台祖於嘉慶年間從原鄉廣東梅縣移居過來。不用說,原本也是從 事開墾,務農為業的莊稼人。傳到第六代,出了一位兆熊公,卻是個棄農從文的讀書 人。並且具學業有成,成了一位名聞遐邇的讀書先生,遠近慕名而來拜師的、下聘 的,陸續不斷。他不但在外姓人之間教出了無數的學生,更使自己的九個兒子之中, 有三個考上了秀才,於是「一門三秀士」之說不逕而走,羨煞了鄰近幾個鄉鎮無數人 家。
乙末(一八九五) 年日軍侵台,在一場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之後,台灣社會終於在日閥的高壓 統治下,暫趨於初步安定,於是日閥便在全台灣各地普設「國語傳習所」(此處「國語」為日語之意,下同) ,繼而正式成立學校,稱為「公學校」。我們龍潭也設了一所,因為開始時 借用龍元宮廟充做教室,故而稱為「龍元宮公學校」,時在一八九九年。
這公學校當然是以實施日語教育為最主要目標,不過開始一段時期,卻也 在正式課程襄列有「漢文課」,日方原意鄧氏一族能夠出任漢文教習。在一場血腥屠 殺記憶猶新之際,這命令有誰敢不順從呢?這位兆熊公 祇好派了孫輩的盛柔去當教習。
這位盛柔先生果然未辱使命,而且以延續我漢學血脈為職志,不但努力教 書,也努力進修,聲譽鵲起。一連當了九年的教習之後,居然被擢升為台灣總督府國 語學校的漢文教諭,搬離故鄉,到台北上任去了。盛柔先生還在故鄉期間舉一子,也 就是雨賢先生,遷到台北時,肖是個呀呀學語的三歲小孩童。
國語學校是當時台灣的最高學府,分為國語部與師範部,前者類如中學, 後者則以為培養公學校師資為目標,雨賢先生從小住在校內的教師宿舍,經常出人於 校舍內外,對師範部的各種樂器特別感覺興趣。我們似乎可以說,在這樣的環境 裏,他在音樂方面的天份,從小就受到了啟發,等到他 唸完小學階段,升入父親所任教的這所學校就讀(是 時,此校已易名為台北師範學校),很多種樂器都已玩 得很熟了。
捕捉佳思 如痴如醉
連番佳作 風靡全台
直到如今,若干認識雨賢先生的老一輩人士還會津津樂道,說雨賢先生喜 歡音樂,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好比走在路上,一聽有音樂聲揚起,不管是洋式的或 中式的,他都要循聲我過去傾聽、採譜;彈起琴來,更 是廢寢忘食。而當他開始作曲以後,四時都在想著他的旋律,簡直是如醉如狂。進了 廁所,往往也是他捕捉曲思的時候,這時門板便成了他的樂器,咚察察咚察察敲個沒 完沒了,如廁一次要花三
四十分鐘,甚至一個鐘頭也不稀奇。有時是吃飯的時候,曲思來了,便用 筷子敲打碗盤,叮叮噹噹的,嘴裏還要哼著,聽任飯冷 菜冷而懵然不覺。
原本就有過人的稟賦,再加上這樣的熱狂,他在音樂方面的才華自然會開 出燦爛的花朵來。果不其然,他師範學校畢業,被派到 一所公學校當了兩年的老師以後,毅然跑到日本學音樂去了。大約過了兩年的光景, 他便回到台灣。這時,台灣正掀起了一股福佬話的流行歌曲熱,留聲機也漸漸地在一 般家庭普及,正好給了雨賢先生發揮他的才華的大好機 會。
一九三四年(民國廿三年)他以一曲「望春風」,震驚了台灣樂壇。這是純粹台灣風格的曲子, 那麼優美,那麼動人,聽者無不被敲動心絃。於是人們都認定,台灣樂壇終於出現了 一顆慧星--一個不世出的天才。
這支曲子,由台北的「台灣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灌成唱片發售,傾刻間風 行到島上每個角落,而雨賢先生也被禮聘到這家公司去當「專屬作曲家」(約略等於基本作曲家)。不用 說,這位才廿九歲的年輕音樂家,從此有了安定的生活環境,可以專心一志從事他的 作曲工作。於是,那些膾炙人口的名曲,一支支地寫成。根據雨賢先生生前一位好友 的說法,在這以後的一年多約兩年之間,他所譜成的曲子不下二百首,換言之,他幾 乎是三天五天的,便有一支新曲寫成。他的才華橫溢,由此亦可見一斑。
好景不常-- 這是一句我國自古被說慣了的話。雨賢先生的作曲生涯,也正應了這一句話,並且屬 於他的好景好像還太短暫了。如今我們可以肯定,並不是雨賢先生的才華有限,在短 短時間內就耗盡,其所以有一蹶不振的情況發生,實在是因為時間的動盪所造成的。 如果我們再照我們古老的說法來說,那就是:「時運不 濟」吧!
蜂火萬里 生活趨動盪
雄心萬丈 奈何含恨終
一九三七年,蘆溝橋的一記槍聲,震碎了人們的昇平夢,日本軍閥悍然發 動了侵華的全面戰爭。在台灣,正如前文裹己敘述,日人推動皇民化運動,禁止了漢 文,閩南語歌曲也由日本軍歌取代,雨賢先生不但心愛的作品如「雨夜花」和「月夜 愁」被莫名其妙地改成「名譽的軍夫」和「軍夫之妻」,還被迫寫了一些「時局 歌」、「島氏歌謠」之類。這個時期,他那燦爛的才華無處發揮,心中的苦悶,恐怕 更不是外人所能想像。
在這種心情下,他的靈思枯涸了。曲子做不下去,生活也陷入窘境。一九 四○年春,他終於下定決心離開台北,搬到穹林,在那裏 謀到了公學校教師的職位。他又一次回到教壇 上來了。他的太太鍾有妹女士也同樣地當上了一名教師。從此他們摒絕了台北的繁 華,夫唱婦隨,過起鄉間寧謐的生活。
這裏說是寧謐的生活,祇不過是比較上的說 法而已,實則時局的動盪,根本就沒有給人們一個安居樂業的局面。尤其一九三九年 歐戰爆發,四一年日閥更在太平洋上打起了「大東亞戰爭」,整個世界都被擲進戰火 兵焚裏,叉如何能有安定的日子呢?
物資匱乏,人心惶惶不可終日。而我們的作曲家鄧雨賢,更有雄心壯志無 處伸展的淒苦。特別是那些他用心血譜出來的名曲,被改了歌詞,唱遍了台灣島上每 個角落,幾乎到了無處不可聞的地步。那是對藝術作品的最大的凌辱,也是對藝術家 的最嚴重的侮襪,雨賢先生的心叉加何能得其平呢?更 何況身處殖民地海島,敢怒不敢言,有苦無處訴。
表面上還算平靜的教師生活,雨賢先生才過了五年光景,他不幸病倒了。 是心臟病。長久以來,因物資極度缺乏而造成的營養不良,加上藥品也奇缺,叉有那 心情的抑鬱,這些因素似乎使他減少了與病魔抗爭的毅力,臥病不過幾日,他就含恨以歿。時在台灣光復前一年多的一九四四年六 月十二日,得年僅三十九歲。
鄧雨賢故居
藝術無限 作品永不朽
望舂風碑 紀念一代英才
鄧雨賢的悲劇,正也是異族統治下台灣人民的悲劇。想起那段暗淡的歲 月,扼殺了多少才華,多少無辜的生命,我們便會覺得,在過了這許多星霜之後,心 口猶有餘痛。所幸,雨賢先生為我們留下了幾支那麼好的曲子。西諺云:人生短暫,藝術無限。雨賢先生雖然未能克享天年,但他的 作品卻可以永垂不朽。它們不但給我們,相信也會給我們的子子孫孫,帶來無盡的光 明與憧憬。因此,我們可以說,雨賢先生是不朽的。他不但是我們龍潭人的驕傲,同 時也是整個台灣人民的驕傲。
據悉,鄉政當局除了石門水庫之外,肖有意建設觀光茶園及龍潭觀光大池 充作我鄉的觀光資源,而且已規劃完成。在大池的觀光建設裹,即有一項是「望春風 碑」,也可以說就是鄧雨賢紀念碑了。紀念文化界的先賢,這是過去我們台灣做得太 少太少的工作。在一片提昇文化層次聲中,此舉應該有其積極的意義,是吾人所願意 高舉雙手贊同的,願它早日建成。
末了附帶一句:鄧雨賢先生遺孀鍾有妹女 士,目前仍然健在,在幾個子女的住處頤養天年。而他們子嗣們中,有留美博士,也 有幾位在台灣從事教育事業,都各有其成就。在這裏, 我要以一片虔誠,向雨賢先生在天之靈及他的家人們,致最深摯的敬意與祝福。
最後,我要在下面抄錄兩賢先生名曲「雨夜花」的歌詞,做為本文結束。
雨夜花 雨夜花
受風雨 吹落地
無人看見 瞑目怨嗟
花謝落地 不再回
--「雨夜花」
李臨秋作詞
轉載自《客家雜誌》第 九/十期
時代脈動裡的客籍台灣作家
作者:鍾肇政
龍瑛宗的崛起
台灣文學發軔於一九二○年代,到了三十年代始逐漸進入成熟期,名家輩 出,創造出質量均甚可觀的文學作品。龍瑛宗於一九三七年初,以處女作「有木瓜的 小鎮」一作榮獲日本著名綜合雜誌『改造』小說徵文比賽入選,一躍躋身名家之林。 這也是客家人在台灣文壇上嶄露頭角的濫觴。
龍瑛宗退休後家 居信義路
龍瑛宗本名 劉榮宗,新竹北埔人,一九一一年生,商工學校畢業,服務於銀行界,也曾擔任過報 紙副刊編輯工作,目前已由合作金庫退休,安享餘年。
龍氏不但是台灣最有成就的日文作家之一,也是產量最可觀的寫作者。使 他一舉成名的中篇小說有「木瓜的小鎮」,寫一個剛從中學畢業的年輕人在街役場 (鎮公所)謀
得了一個小小的職位。這位青年雖然從事刻板的工作,卻心懷美麗遠大的 憧憬,一心想靠獨學苦修考取「普通文官」、律師等資格,不料他身處的現實環境卻 是冷酷和無情的,使他備嚐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衝突,最後落入絕望裏頭。
如所週知,台灣於一八九五年淪為日本殖民地,此後約有二十年間,台灣 人不顧身命,奮勇反抗日本統治當局,做到前仆後繼、犧牲慘重的地步。其後受到第 一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自決思潮的激盪,益以受新式教育、飽吸現代思想的新知識階級 增多,反抗乃由武力手段改採據法理以爭的方式,遂有和平的民族運動風起雲湧。台 灣文學之應運而起,也可以說部份是受了這種風氣的影響。也因此,台灣文學甫一發 軔,多以反抗、啟蒙為主旨,對當時的社會風氣及民族運動,產生了極可觀的影響。
然而,進入三十年代,日本軍國主義抬頭,對外發動以九一八入侵舊滿州 為始的侵略戰爭,對內則有嚴厲的思想統制之舉,整肅、檢舉,巨案連連,社會動 盪,人心惶惶。龍瑛宗在這樣的社會狀況裏,敏銳地捕捉住社會脈動,假藉一個台灣 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知識份子的苦悶與徬徨,反映出日本的殖民統治下,台灣民眾的蒼 白、無助的困,給其後的台灣文壇拓展了新的境地。
照理,以龍氏的才華,他的這種文風是可以深化、普遍化,給台灣文學整 體的提昇帶來積極作用的,事實上他也陸續有掘發台灣社會黑暗面的作品如「黃家」 「黃昏月」「白色山脈」「狽」等佳構寫成,緊緊扣住時代脈搏,顯示出台灣文學已 確實由單純的反抗與啟蒙等,進入思維複雜、內心衝突激烈的現代人的普遍心理狀 況。然而在日閥嚴密監控與主導下,挑起七七事變,發動全面性的瘋狂侵略戰爭,像 龍氏這種文學作風,遂顯得無力而蒼白,發生不了更積極的匡正作用。尤其所謂之 「皇民化運動」在島內如火如荼地被推展起來之後,正當的文學活動已無立錐之地, 御用的「皇民文學」遂領有了台灣文學的空間。
吳濁流的硬頸精神
在這樣的狀況下,發揮客家人硬頸精神的極致的,是吳濁流其人。在強權 籠罩下,如果想讓文學作品來進行抗爭,那就只有轉入「地下」了。環顧台灣文學六 十年史,在這段期間以地下姿態從事創作,並留下作品的,僅得吳氏一人,吳氏亦因 而以特立獨行之姿,為後世所景仰。
吳濁流(1900-76),本名建田,號饒畊,新埔大茅埔人,畢業於 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曾任公學校教師有年,因抗議日人視學欺凌台籍教師,憤而 辭職赴大陸任記者,年餘後返台,仍當一名記者。他在戰爭最熾烈的期間偷偷地寫以 抗日意識為主旨的作品,戰後始得見天日,此即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
此書寫一個熱血台灣青年,於公學校任教時與一日人女同事漸生情愫,卻遭日閥當局橫加阻梗,憤 而辭職前往日本留學,繼而又赴大陸。不料心焉嚮往的祖國同胞卸把他當日本走狗, 日閥更以「支那奸細」或 低等國民視之,至此他終於恍然悟及台灣人的「孤兒命 運」。吳氏抓住了當時存在於台灣人之間的意識,以之 為主題創造了這部優美作品。直到這部作品完成數十年後的晚近,探討「台灣意識」問題時,
「孤兒意識」 仍是必然被提起的台灣人精神狀態之一,即令以歷史眼光看來有其階段性的局限,然 而吳氏從時代脈動中將其抽繹出來,使它成為台灣人精神史上一個典型,其觀察之周 到,體會之深刻,在在顯示吳氏的不同凡響。吳氏成為台灣文學史上一名睥睨左右的 巨人,絕不是偶然的。
吳氏文業尚不僅此,戰後他還陸續寫下描寫台灣人醜陋嘴臉的「波茨坦科長」「功狗」等,以及以二二八為主題的『 無花果』『台灣連翹』, 允推為台灣抗議文學、諷世文學第一人。一九六四年更創辦 『台灣文藝』,設 「吳濁流文學獎」,延續台灣文學香火、提 攜後進,均發揮了他強勁的影響力。吳氏之為戰後台灣 文學的領導人,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所舉的『無花果 』『台灣連翹』二書。二 二八大屠殺之後,國府遷台,施展其極權統治,一時全台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並且 戒嚴期間綿延達近四十年之久。這期間二二八不用說是一大禁忌,一般百姓連私下裏 都不敢談及,遑論形諸筆墨。然而,濁流先生不但無畏懼,首先於一九六八年間完成 自傳體、內容以二二八為主的『無花果』,先在『台灣文藝』上連載,繼而印行單行本,旋遭查禁。七一年,吳氏再接再 勵,以正面加式描寫此事件,此即『台灣連翹』,於八六年,正如吳氏於七六年逝世時的遺願,十年後順利 全文發表,且先後有四種版本出現,具見其受重視的一斑。
沉鬱內斂的鍾理和
鍾理和(1915-60)是高雄美濃人士,其沈 鬱內斂的筆觸,恰與前述吳濁流之剛烈銳利,形成一鮮明對照。鍾氏是屬於戰後第一 代的客籍作家,早歲因同姓婚姻受阻,攜愛妻經日本遠渡舊滿州,後並移居北京,戰後始返回故里。 回台後雖然在故鄉任教於初中,未幾即因肺疾辭職,赴 松山療養院治療,數年後始僥倖初癒返家,歷盡病痛折磨。此後在貧病交逼下從事文 學創作,先後著有以自身經歷為主構成的長篇小說『笠 山農場』,以及著多精緻短篇, 一九七六年有全集八冊上梓問世,為台灣文學第一套個人全集。
所謂戰後第一代台灣作家,是戰後始出現於台灣文壇的作家,與戰前一代 的龍瑛宗、吳濁流不同的是龍、吳等人是寫日文的,戰後改朝換代,雖也嚐試過中文 寫作,但在表達上似乎免不了稍有未能如意的困窘。至於戰後第一代,同樣地是受日 文教育長大,不過因為年紀較輕,故而學起中文來較容 易,約在一九五○年代初期即能以相當自然順暢的中文寫作,並發表作品。
不過第一代作家都有共同的學中文的困頓歷程,即苦學自修,且因為受日 文牽絆,開始常以日文起草,自譯為中文,稍稍習慣了以後,雖然仍用日文思考,但 想起一個句子,在腦子裏即自譯為中文寫下,免去了用日文起草的手續。然後再進一 步,連思考也改用中文,至此寫起文章來,始能較能得心應手。
鍾理和不僅為其中代表性作家,且為為數不滿十指的所有戰後第一代 作家中的翹楚(屬於這一 代的客籍作家尚有鄭煥、林鍾隆、鍾肇政等人)。『笠山農場』固然是他的代表作,然而一些以戰後台灣社會、尤其以農村 生活為主構成的作品如「故鄉」 四部等作品,把當時台灣農村的疲憊、貧窮以及客家人的堅軔與樂天的知命 的生活態度,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傳神之極,允稱為台灣農民小說的典型之作。
鍾理和取材自己生活情形的作品,常出現 「平妹」其人,在困窘的環境當中,勇毅地負 起家計之責,則又除了客家婦女傳統的勤勞、堅強、勇毅之外上昌富於柔情與仁慈, 成為台灣文學中最精彩、最動人的女性。
轉載自《客家雜誌》第二 期
客家人的年俗
作者:陳運通
「客家人」一般學者專家的考證是原來居住在: 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淮河以西,漢水以東的 「中原」漢族,認自公元四世紀,東晉時,距今約一千六百年左右,因受迫開始流徒的。另一說為公元前二百年,秦始皇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南戌五嶺,即有客家人在內,距今則在二千年以上了。因到處作客,故被人呼做:「客人」「客家 」或「客家人」。
客家人離開中原之後,分佈海內外,約一億人以上,台灣地區亦有四百多萬人,在全中國境內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約有一百八十五個縣市以上,此外南洋群島,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安南、暹羅、緬甸、南北美洲與西印度群島等處,也有不少客家人,筆者於七十三年春節在美國大華府地區參加客家同鄉會,發現參加者就有一百零七戶人家。
客家人因受歷史及環境影響!有看懷舊,保守,固執,刻苦耐勞的特性。台灣客家人是以原鄉廣東五縣即:嘉應州、梅縣、蕉嶺( 原稱鎮平縣)平遠、興寧、五華 (原稱長樂縣么口灣客藉同鄉稱四縣),及海、陸一即海豐、陸豐縣一為主,所以台灣地區的客家年俗也與兩區的相似,我們客家的年俗一般有:入年掛|又稱 「入年價」,農曆十二月廾五日起就「入年掛」了,客家戶戶大掃除,不可口說不吉利的話,用有香味的樹葉放在熱水中給老幼洗澡,暫停下田工作,有大鑼鼓樂隊的就可以開始打起來了,各個村莊里都可能聽到此起彼落的鑼鼓聲,準備鷂、魚、肉等三牲,奉敬天地神明,以謝庇估之意。
儲食物--- 由十二月十五日起至正月十五日止,客家人過農曆年期間,除以上的三牲之外,要準備很多食物例如:
一、甜叛:甜叛也就是用米磨蒸的年糕,用七成糯米滲三成秈米在水裹泡浸一天一夜,再放在碓臼中,舂成細粉和上油糖,墊豆腐皮和芭蕉葉,用蒸籠蒸之,熟了就成深紅色的 「甜叛」。
二、發叛:也就是廣府人稱「鬆糕」的。
三、煎叛:又叫 「煎丸」也就是廣府人稱的「煎堆」。
四、蘇花:用油炸的各式各樣的芝麻豆類等。
五、米程:用米和糖合製而成,如台北街頭常有用機器做的「米香」 相似。
貼春聯---除夕前家家戶戶以紅紙書聯貼門上,門中央陳姓的寫成「穎川堂」兩邊聯則寫「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或「穎川世澤,太史家聲」之類的聯句。
除夕日---(客話呼: 年三十日)上午敬神,晚間敬祖公,敬神在廟裹,敬祖公在祠堂或廳下裹,大家挑看三牲,紙寶二頭跑。敬過神的三牲可再敬祖公,到最後由八仙桌上撤回家,供全家團圓吃年夜飯之用了。除夕晚大家必須洗澡,否則下輩子有會變牛的傳說年初一|除夕深夜初一凌晨,通常是不入睡的,到時鞭炮,鑼鼓聲大作,互道恭喜,接財神,再敬祖公。初一那天多吃素,除了使腸胃可休息休息還有齋戒淨身的意思。初一不掃地,不洗澡,意思是不要把財氣趕走了。
賭紙牌--- 客家人家裡,平日是不准賭博的,唯獨農曆過年期間例外,大家聚在一起「賭紙牌」或「跌狀元簽」「跌猴子」「二十一點萬曆牌」、等等作消遣。
轉妹家--- 「年初四,節初六」是說過年正月初一一至初四日過節五月初六日出嫁的女兒應盡可能的回娘家探親與家人團聚。
舞龍獅--- 過年期間各村莊均有舞龍舞獅隊出現,是一種尚武精神 。
出年掛--- 年初六「出年掛」 新年到此近尾聲,雖接看而來的還有「正月半 」(即元宵節),「燒?架」(即放?花)「放孔明燈」等精彩節目,而出年掛之後各行各業都放鞭炮「開張大吉」了。
轉載「客家雜誌」第一期
論客家文化意識
作者:南山
客家並非是一個民族的概念,而是我國中原漢族的一個分支。公元四世紀前後, 中原地區戰亂不息,災荒頻仍,成千上萬失去家園的災民大批往較平靜富庶的南方逃 亡,上下近千年間,他們流移轉徙,足迸遍及大半個中國:到了宋末至清代中期才逐 漸在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南二貝州、四川及台
灣等地定居下來。「先到為主,後到為客」。先期在當地居住的便稱這群後來仁 戶的人為客人上昌地官府注籍中亦稱為客戶,以後通稱為客家、客家人。
千百年來,散居在各地的客家人在當地生活和交往中沒有完全混化於當地一也有 少部分已經混化一,而一直保忙右客家先輩傳導下來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為人 處世的觀念,甚至他們所講的方言也是保留首中原古漢語音的的客家話。這些都可歸 結為客家文化意識的承傳因素在起作用。
文化意識,是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一種觀念形態,是人類在生活 實踐中經驗與智慧的積澱,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一種精神力量。它 對於人們的思想、行為、心理、語言,道德觀念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起看主導、調 節和規範的作用。因此,開展對文化意識間題的研
究,對於發展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借鑒前人的歷史經驗,促進今天我們所從事 的現代化建設事業都有其深遠意義和積極的作用。拙文擬就有關客家文化意試的形成 和發展、客家文化意識特質、客家文化意識的價值與作用等間題提出一些粗淺認識, 借以求教於各界專家和讀者。
一、客家文化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在客家先民世代居住的我國中原地區,曾經是漢、唐文化的中心,是我國歷史上 著名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輩出的地方。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漢、唐文化,作為東 方文明的象徵,在歷史上對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對世界文化的交往,也曾經產生深 遠的影響。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尤其是漢民族,都
是主要受看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薰陶,儒家思想始終是作為我國歷代統治階級的 統治思想,滲透於國家的生活、一切社會活動和人們的思想意識言行之中。由此形成 的我國民族的文化意識,其核心主要是儒家的人文精神,這是歷史的必然。毫無疑 義,客家人作為漢民族的一分子,他們所承傳的文化意識,也只能是以孔孟之道為核 心的儒家思想。然而,任何一個民族或同一民
族內部,其文化意識的內涵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或一成不變的。由於人們所經歷 的社會發展進程不同,或所處生活環境不同,文化意識也必然有所差別,有所變異。 客家人由於他們的歷史經歷跟漢民族其他民系的經歷有很大不同,這就使客家人的文 化意識發生了某些方面的變異,而具有跟其他民系許多不同的特點。有人涊為是客家 人的遷徙造成了客家人的歷史,這是頗有見地的。同樣可以認為:客家文化意識也是 客家人在漫長的遷徙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精神產物。
作為客家文化意識的主要特徵,並起主導作用的核心精神,是儒家的「人文精 神」。這種「人文精神」在客家文化意識中的主要內涵及其表現是:把孔孟之道尊為 聖賢之道,視「三綱、五常」為處世為人的是非道德標準。在客家人的意識中最重 「忠、孝、節、義」,把不忠、不孝、不仁和失節視為大逆不道.,同時,也極注重 「仁、信、禮、智」,把不仁、不信、非禮、非智,
視為最大不敬和缺德。這些都集中反映為客家文化意識中對為人處世的道德觀念 和價值觀念。直至今天,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在客家人的意識和行為之中。人們可 以看到,這種承傳自我國古代文化思想,主導於客家文化意識的「人文精神」,並沒 有由於歷史和環境的變遷有所消滅,而且正由於客家人在千百年來祖祖輩輩所經歷的 民族苦難和流移轉徙的艱苦生活境遇,更加強化了這種精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他 們對民族壓迫和對來自任何方面的強權主義的強烈逆反心理,以及對戰勝困難、尋求 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諸如齊家、睦鄰、義友的群體觀念和自信自強、開拓進 取的主觀奮鬥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在客家文化意識中,不僅有對我國民族傳統文化 思想的承傳和深化的一面,更應看到客家文化意識在發展進程中對異體文化意識的吸 收、融合、變異的一面。由於客家人在歷史上有看跟其他民系所不同的長期遷徙經 歷,這使他們能夠更為廣泛地接觸外界的異體文化,特別自清代中葉以後,客家人大 量往世界各地去謀生,客家文化意識也不可避免地要生存競爭中跟各種異體文化意識 展開較量,接受檢驗,進行揚長補短,優勝劣汰。他們將民族傳統文化意識中有價值 的東西繼承下來,也將各種異體文化意識中有價值的東西吸收過來。因而,在進入近 代以後,客家文化意識中那種既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又富於求實的精神,以及 重名節、薄功利,重孝悌、薄強權、重文教、薄無知、重信義、薄小人等為人處世的 道德價值觀念,都足以表現為近代客家文化意識的基本特徵。
二、客家文化意識特質
文化意識滲透於人們一切社會行為之中,最能反映其特質的是價值觀念,也就是 人們對外部世界和社會交往中據以權衡、判斷對自己利害得失的標準。
客家民系經過上千年的流移轉徙,散居在全國和世界各地,更由於他們的境遇和 所處生活條件不盡相同,文化素質也有差異,因此,不可能籠統對客家文化意識的特 質作出全面判斷。只能從縱向的歷史軌述去尋求客家文化意識的共同點。
前文曾經提到:反映為近代客家文化意識主要特徵的「四重」、「四輕」,實際 上也是客家文化意識中價值觀念的具體表現。
其價值觀念的內涵是:
「重明節,薄功利」:客家人視個人名 節比錢財更為重要。把對個人的不仁不義,對祖先入父母的不不孝,對夫妻之間的不 忠不節,對國家民族的背叛,以及男盜女娼、懶惰、賭博等行為都被認為是不道德 的、有辱祖先、有損人格和氣節的。客家人有這樣的格言:「人帶面目樹帶皮」, 「莫做虧心事,莫貪不義之財」,「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重孝悌,薄強權」:這跟客家人的歷 史處境和社會地位有密切的關係。從過去的逃難經歷和近代的外出謀生處境,他們所 希望的是要和衷共濟、平等友愛,對仗勢欺人、為富不仁及其他不平等待人的人和 事,總是存在若強烈的逆反心理。
「重文教,薄農工」:基七各家人的傳 統觀念,認為讀書才能識理、明志,才能有出息。尤其到了近代,客家人所在地區人 口膨脹,山多田少,生產力落後,經濟不發達,人們為了擺脫貧困,大量往外地和海 外謀生,文化知識成為他們謀生的主要手段。他們認為耕田、做工,只是「賣死 力」。客家民間有句口頭禪:「有子不讀書,不如養大豬」。又如客家童謠中唱的: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
無老婆....」。客家人還在兒歌中也向兒童灌輸這種重文教的價值觀念。
「重信義,薄小人」:客家人認為「無 信非君子,無義不丈夫。」把信義視為社會交往中為人處事的基本品德,並把它作為 判別朋友或「小人」的價值標準。歷史上客家人流落異地謀生,在政治上、經濟上都 處於較脆弱的地位,為求生存和立足,他們首先要取信於人,也需要得到朋友以信義 相助,把一切損人利己、欺詐二豕騙、陷害二目信棄義等行為都看作是「小人」之
舉,並以「親君子、遠小人」作為座右銘。
以上主要是作為客家人的價值觀念和心理意識的種種表現,直至今天,仍然可以 在他們的社會行為中反映出來。
三、客家文化意識的價值和作用
客家文化意識源自我國民族傳統文化,既有對我國民族文化中優秀精華的繼承和 發揚,也承受若封建舊文化觀念的沉重負擔。跟其他民族,民系的文化意識一樣,客 家文化意識中有其優點,也有其缺陷,有其歷史的進步性,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可 以認為,只有在進入近代以後,客家人的文化意識才
真正開始擺脫對「天命」的屈從,對「聖賢」的盲目膜拜,逐漸認識到自己在客 觀世界中的位置和作用,從而樹立起自信、自強和主觀奮鬥的精神,重新調整、更新 和確立了自己的價值觀念。這樣對人的理性自覺的升華,是客家文意識在歷史上的重 大飛躍,具有重大的歷史進步意義。
無需諱言,在客家文化意識中也仍然存在許多封建的陳腐觀念和落後舊意識,還 在不同程度地束縛看人們的理性自覺和創造精神,妨礙看新型的社會秩序的建立,也 會給現代化事業帶來消極影響。
這裡就其主要方面作初步剖析:
一、客家文化意識中殘存的封建倫理觀念,仍然是束縛人們理性自覺的精神伽 鎖。
傳統的「忠孝節義仁信禮智」和「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倫理觀念,雖然有的已 經淡化,位置也有了調整,有的內涵也已經更新。但是,由於歷史的局限,在不同程 度上人們仍然不自覺地受看封建道德意識的支配。比如客家人重節義,他們十分看重 民族氣節和個人道德的自律,是應肯定的積極的一面。但是其消極方面是:仍然杷封 建倫理道德中對婦女所謂「節」的「神聖」觀念頑固地承襲下來。直到今天,仍然是 套在人們頭頂上的沉重的精神柳鎖。又比如客家人重仁義,對所謂「義」的理解是比 較泛義的,於公於私於正於邪都可以用﹁義﹂來解析。對其中殘存的封建道德意識的 消極影響也是
不能低估的。
二、客家文化意識中狹隘的小農意識,是發展現代化經濟的障礙所謂﹁錢財如糞 土,仁義值千金﹂,實質上是一種封建小農社會意識。「重名節、薄功利」也是小農 意識價值觀的一種反映。這種意識和價值觀在小農社會中是高尚的,是維護小農社會 的穩定所不可缺少的。然而,它在現代社會中劫成為
發展商品經濟的障礙。在客家人的文化意識中由於存在「名節仁義」重於「錢 財」的心理意,對「仁義」的道德觀念又受看封建傳統觀念的制約,因而形成一種 「患得患失」的心理障礙。這是客家人近百年來在國內和世界的經濟活動中缺乏競爭 力的內在原因。客家的華僑歷來樂意為建設家鄉的公益事業慷溉捐獻,劫很少有為發 展家鄉經濟投資辦企業的,同樣是存在類似的心理障礙。擔心會是「賺家鄉的錢,是 不義之財」。客家人在國內外,生意
都做不大,多見的是股份、兄弟、家庭「有限公司。」這跟客家文化的意識中的 小農意識和宗親觀念的局限性也不無關係。此外,「輕農工」的價值觀念,也是客家 地區經濟開發長期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客家文化意識中殘存的原始落後的宗法、宗教蒙昧思想,是現代化文明社會 的贅瘤
目前,仍存於客家民俗活動中對婦女的某些戒律清規、包辦婚姻、舊婚喪禮俗、 二次葬陋俗,以及迷信風水、鬼神、敬奉社官、土地、財神甚至一塊石頭....這些源 於封建舊宗法和原始宗教迷信觀念,繼續在一部分人的頭腦中存
在,並且成為人們所熟視無睹的社會現象。這不能不承認是客家文化意識的重大 缺陷。
意識觀念的更新,也是人們不斷解放自身的過程。任何民族或每一個人,要求得 到自身的解放,都很尊重歷史的辨證法,使自己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不斷自覺更新 觀念,勇於跟一切舊觀念世界決裂。
客家民系是優秀的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在歷史上她曾經是一個有強烈的國家意 識、歷史責任感、民族自尊自信心和富有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精神的社會集群,有充 分理由相信,面臨世界進步潮流和新的競爭,在為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客家人 也決不會落後。
原載「客家民俗」1986年第三、四期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