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淑貞 / 台灣人也是平埔族的後代
台灣人是炎黃子孫 也是平埔族的後代
作者﹕葉淑貞
一、前言
台灣在近代是一個墾拓的地區,因此有許多外來的移民,其中尤以來自中國的漢人為最多。但是在16世紀,漢人開始前來時,台灣已經有住民,是由南洋一帶漂流或移住來台的馬來人種。這些來台的馬來人,有居住於平地者,也有居住於深山者,居住於平地者稱為平埔族。由於清朝在1873年以前的治台政策十分消極,基本上不鼓勵中國人移居台灣。即使有移居台灣者,也不許攜眷,因此造成了島上的漢人移民陽盛陰衰的現象。而當時的平埔族是母系社會,這種女子招男子入贅的母系社會與後來移入台灣的漢人多為單身男子的社會,正好產生「互補」作用。因此,大部份現在的台灣人的女性祖先不是從大陸來的,而是平埔族人。過去台灣南部有一句俗語說:「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指的就是此意。也就是說,現代大部分的台灣人是炎黃子孫,也是平埔族的後代。
二、台灣的平埔族人
中國人稱台灣土人為「番人」或是「番族」,在清治時期又依漢化的程度和對清朝官廳的服屬與否,將番人分為「熟番」和「生番」。「生番」是指不服政令,居於深山之中的土著,清朝官方對「生番」的政策,基本上是劃界封禁。「熟番」是指漢化較深,居於平地地區者,又稱為「平埔番」,這些土著服從政府之教化、應政府之徭役和稅課之繳納。
因此,在漢人入台之前,從台灣北端、淡水河口沿岸起,沿著台灣西部平地,一直到台灣南端的恆春半島,散居著許多平埔族。雖然通稱其為平埔族,其實族系繁多,語言、習俗也不盡然相同。荷蘭人曾對全台做過人類學調查,發現全台有193個部落,45個族系。依據清朝官方文書之記載,康熙年間服膺政府王化的「熟番」有46社,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乾隆6年已有89社,乾隆32年(1767)設置南北路理番同知時有93社,到了嘉慶年間開發噶瑪蘭廳,又有36社土著被編入清朝官方的統治。
平埔族大部分是母系社會。在生產方面,「男漁獵,女下田」。其親族組織中,女性佔有重要地位。在婚姻上,男子入贅於女家,隨妻而居,為妻家服勞役。女子繼承家產,傳承家業。《彰化縣誌》敘述平埔族的社會說:「重生女,贅婿於家,不附其父,故生女謂之有賺,則喜,生男出贅,謂之無賺。無伯叔甥舅,以姨為同胞之親,叔姪兄弟各出贅離居,姊娣皆同居共爨故也。」
這種招男子入贅的母系社會與後來漢人移入台灣之後,因為多為單身男子而形成的「陰衰陽盛」的社會,正好產生「互補」作用。漢人移入台灣,在鄭成功時,多為軍人,在清代前期也限定單身男丁才准入台,這些單身漢人基於成家或生理需求,往往以當地平埔族的女子為擇偶對象。平埔族的招贅風俗,以及入贅女家又可分得家產的制度,對這批孑然一身的羅漢腳,頗具吸引作用。
三、台灣的漢人的移民
台灣是一個移墾社會,在荷蘭時代(1624--1662)才開始有較大量的漢人從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移入台灣。但是,在這個時代因為移民來台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要墾荒,所以大部分的移民都是強壯的男子,女子與小孩不多。例如,在1661年荷蘭統治區內的人口約有10萬,其中漢人總共約有30,000,成年男子有25,000人,婦女及小孩約5,000人;土著人口有68567人;而荷人官民與士兵共有1500人。當時的漢人大部分是春時往耕,秋成回籍,隻身來去。
但是,在1683年以後台灣歸入清朝統治,由於清朝政府治理台灣的態度極為消極,因此為了限制中國人前來台灣,乃作出了限制大陸人民渡海來台的政策。清康熙頒布了三項渡台禁令,如下:
一、欲渡船台灣者,先給原籍地方照單,經分巡台廈兵備道稽查,依台灣海防同知審驗批准;潛渡者嚴處。
二、渡台者不准攜帶家眷;業經渡台者亦不得招致。
三、粵地屢為海盜淵藪,以積習未脫,禁其民渡台。
其中的第二項禁令,使得早期來台者,幾乎清一色是單身漢,造成社會的陰衰陽盛的現象。1720年的《臺灣府誌》就提及在島上男人要結婚很困難。1721年,大埔(今嘉義附近)的257個漢人開拓者中只有一名女性。1727年,閩浙總督高其倬乾脆報告鳳山、諸羅、彰化三縣新來的移民都沒有妻室。
由於無法斷絕源源不斷的偷渡人民,地方官主張放鬆渡台禁令,其中尤以准多攜(搬)眷入台的呼籲,幾乎每幾年便有一次。乾隆25年(1760),福建巡撫吳士功對中國東南沿海人民不斷偷渡,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他說:
「…台灣府屬…居其地者,均係閩、粵省濱海州縣之民。從前俱於春時往耕,秋成回籍,隻身去來,習以為常。迨後海禁漸嚴,一歸不能復往。其立業在台灣者,既不能棄田園,又不能搬移眷屬,另娶番女,恐滋擾害。…向之孓身飄流過台者,今已墾闢田園,足供俯仰矣!向之童稚無知者,今已少壯成立,置有產業矣!若棄之而歸,則失謀生之路;若置父母妻子於不顧,更非人情所安,故其思念父母,繫戀妻孥,冀圖完聚之隱衷,實有不能自己之苦情。以致急不擇音,甘受奸梢之愚弄,冒險偷渡,百弊叢生。」
因此,吳士功認為解決這些弊害之道,在於准許在台者搬眷。他認為安分良民,既已報墾立業,有父母、妻子之繫戀,有仰侍父母,撫育妻兒之辛勤,自必顧惜身家,也就無暇為非。
就在這些地方官大肆呼籲,成家比單身有助於維護社會秩序的理念之下,清朝官方曾幾度豁然開通,准許內地民人攜(搬)眷入台。但一般而言,清朝官方的立場仍然是不積極鼓勵民間到台灣來墾殖的,一直要到同治13(1874)年牡丹社之役以後,才推翻一切舊有之禁令,積極推動「開山撫番」之政策。
因此,當時台灣社會上流行的一句諺語:「一個某,恰贏三仙天公祖」,正反映了這個時代台灣的開拓者孤苦伶仃的心情。
四、我們是炎黃子孫,也是平埔族的後裔
最近關於台灣人之謎已經進行了許多學術研究,這些研究皆顯示了現代大部分台灣人是漢人與平埔族的混血種,而不是純種的漢族人。其中,高雄醫學院精神內科的論文〈台灣與西太平洋島與南島諸族的健康問題〉,顯示從人種學血統的研究來看,台灣人的血統88%與漢族不同,是屬於南方系人種。馬偕醫院醫學研究室的林媽利醫師根據染色體組織抗原體(HLA)或是粒腺體核酸的研究、母系血緣及父系血緣等三個不同的系統的分析,得到的結果是有85%的台灣人帶有台灣原住民的血緣的。根據這些研究,平埔族、漢人及少數外國基因一起建構了非原住民台灣人的基因。
林媽利醫師以及日本紅十字會、東京大學等研究機構進行的共同研究,已經發表並刊載於國際醫學期刊的研究論文〈組織抗原體(HLA)〉與第十一屆國際HLA研討會所發表的〈台灣各民族的HLA分析及比較研究〉也都顯示,台灣閩南系與客家系種族是與中國的漢人完全不同的種族。從遺傳基因來看,台灣人與泰國人和越南的普伊族同系;就血統而言,屬於越族,與苗族同系。另一方面,根據報告顯示,日本人與韓國人比台灣人更接近於中國的北方漢人。
也就是說,現在大部分的台灣人是介於中國人與原住民之間的中間體,所以我們說現在的台灣人是炎黃子孫,也是平埔族的後裔。
謝宇威 - 花樹下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