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0月 07, 2007

詩想起

偶然讀到
向陽-「30 年後的臺灣文學」乙文
我認為
他所形容的文學世界
不用30 年後才會出現
甚至不用10 年

因為
網路已形成人間共同大資料庫
它的影響早就等在我們週遭
舉最簡單例子
我們如今在網路閱報
不是從繁體文報讀到簡體文報
再讀到外語文報嗎
和從前比起來
看報更多吸收資訊更廣

但值得注意的是
網路可能也是每個人的洩密中心
你的秘密在網路上永遠不老不死
不會隨你入土消失
請慎之慎之

換句話說
你的作品若能夠永遠留存在網路上
你也能永垂不朽囉

---------------------------
向陽「30 年後的臺灣文學」

三十年後文學的傳播可能出現更嶄新的模式。紙本出版恐怕會成為專供「愛藏」或「珍藏」的對象,出版社將被網路出版所取代,電子書或者更進步的數位閱覽器﹝薄如名片夾,一本書一張名片﹞將取代今天的書本,線上閱讀將取代書本的購買,那個時候的文學讀者也可能不再限定於愛好文學的讀者,而包括了各階層在某個工作領域中因為需要而線上選讀;這又會進一步使今天的書籍編輯形式改變,單篇的作品﹝一首詩、一篇散文、小說﹞都可在網路中販售,一如今天的KTV選歌那樣,以一首歌計算作者的權益和使用費──過去有所謂「一書作家」,將來會出現以一篇文章就成名的作家;而有些作家的作品,可能會是一個汽車公司網站的首頁、化妝品製造商的主打作品。今天的文學傳播所必須依賴的媒體﹝如報紙副刊、書籍、雜誌﹞將全面虛擬化,不再以出版日的版面、書籍或雜誌的書本形式出現,而是以「關鍵詞搜索」搜索方式提供閱讀者所需,這些關鍵詞是作品名稱、作品性質、作家姓名、作品內容……,而「暢銷書排行榜」將被「瀏覽率排行榜」取代。換句話說,文學傳播真正的媒體將只剩下人手一機的「瀏覽機」,它可能和現在的手機、手提電腦結合為一體,而「閱讀」會是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功能。

唯一可以不變的,是文學還是要靠人腦﹝而非電腦﹞才能完成,文學還是需要超俗的想像力或卓越的書寫技巧才能呈現;文學家會依然存在,只是他們可能會是相當孤獨的人類,因為少了副刊、少了文學書籍和雜誌,文學的場域遊戲和社群因此也就解體了,這將使得二十世紀的熱鬧非凡的詩社、文學社團集結、作家的相濡以沫更加不易。歐洲十七世紀盛行的文藝沙龍、十八、十九世紀時期出現的市民社會,於今都只餘後人的懷念;二十世紀台灣報紙副刊、文學雜誌和文學書籍的熱鬧、喧騰,也將成為三十年後出現的作家嚮往的桃花源。

陳明章等合唱流浪到淡水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