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亮 / 沈船之茶
近年縱橫兩岸的台灣茶業大老范增平,忽然不尋常地在深夜來電,說要邀我共品這輩子絕未「見」過的一款老茶,語帶玄機的口氣在電話彼端欲言又止,彷彿有天大機緣取得的稀世珍寶,讓我不免擘然心動。
幾款罕見的茶品立即在我腦中快速掃瞄讀取,從清末的福元昌號到民初的同慶號、同興號、敬昌號等百年普洱,甚至台灣原生種的水沙連野生茶;致力撰寫茶書以來,品飲過的稀有老茶應不在少數了。范老大所說的,該不會是北京故宮珍藏的一顆近兩百年的金瓜貢茶,或魯迅後人年前在廣州義賣的清宮普洱茶膏吧?否則應不會有太多驚喜才是。
果然與印象中的茶品全然不同,進入位於火車站附近的茶文化協會,但見范老大小心翼翼地自櫃中取出錦盒,褪去層層包裝以後,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只約莫手機般大小,外觀明顯被歲月侵蝕得坑坑洞洞且縮皺不堪,彷彿歷經千年風化的隕石岩礦。比較起現存年代最為久遠的金瓜貢茶,至今仍保有渾圓的身軀,以及條索分明的容顏;說這是茶,委實讓人難以置信。
看我狐疑的表情,范老大緩緩抬起頭,不急不徐地表示:「這可是八百歲以上的團茶了」。八百年?不就是南宋時期嗎?腦海立即浮現電視上「南海一號」打撈的新聞畫面。
「南海一號」是去年三月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的沈船,也是迄今發現最大且滿載寶物的宋代商船,經考古專家證實已有八百多年歷史。儘管新聞炒得沸沸揚揚,但焦點大多集中在陸續打撈出的金銀器皿或陶瓷珍品等,估計價值不下數十億元的文物上。當時我也不免納悶,以當年「海上茶路」繁盛的景況推論,艙內應留有不少宋代團茶才是,或許在今天已不具經濟效益,才沒有任何媒體提及吧?
范老大肯定的回答證實了我的猜測,果然是從南海一號打撈出來的宋代團茶。以他近年在對岸茶葉科學與茶文化界舉足輕重的地位,取得沈船茶樣作為研究自是順理成章,而我何其有幸,能夠參與並分享這一份千古奇緣?令我驚異的是宋人以木箱臘封的技術,沈沒海底八百年居然絲毫未受潮,只是不堪歲月陳化而緊縮得不成「茶」樣罷了。
禁不起我的催促,范老大以手指掰開一小片茶塊置入,除了便於觀察而使用透明玻璃壺具外,我們儘量還原宋代風行的鬥茶方式,溫盞再注入沸水。深褐色的茶湯如泉湧般溶出,首泡湯色褐紅,清澈見底而雲腳瀰漫。不同於一般茶品散發的醇厚香氣,只有淡淡的木質香若隱若現。顧不得腹瀉的疑慮,我懷抱著虔敬的心舉盞品飲,入口有著普洱陳茶的黏稠,圓潤的口感則在味蕾舌尖輕轉,淡而微甘。
第二泡明顯黝黑的湯色逐漸接近鬥茶的情境,杯緣呈現黑、紅、黃三色漸層,茶面則泛起陳茶特有的層層油光。而顆粒狀淳淳光澤的湯花,不就是宋代民間取勝的「冷粥面」嗎?油光下的變幻則更為驚人,忽而呈現梯田般的圖案,忽而又如河川的律動,水痕紋路層次分明,讓我大感驚奇。
幾泡茶湯飲盡,入口時乍現的老陳檀木香逐漸明朗,醇厚的陳韻這才緩緩在喉間迴盪,杯底茶香也適時濃郁了起來。且不知是否心理作用使然,抑或經過八個世紀歲月加持的茶氣效應,彷彿一股熱氣自丹田直衝腦門,蔓延至臉頰耳根,手掌則泛紅微熱。
回看壺內幾經高沖後的茶塊,大小仍絲毫未減,只是稍顯糊軟罷了。殘留的茶末則呈現抹茶般的綠色粉狀,想像在八百年前,應為豐腴鮮活的綠茶美人吧?我不禁熱淚盈眶了起來。
Air Supply- Without You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