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05, 2007

客家語言文化研討會

◆ 客家語言文化研討會 ◆
闡述客家語言文化,探討母語教學及應用
=================
● 主 辦:HAPA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
● 研討主題:臺灣客家語言文化研究與發展、推廣
● 舉辦日期:96年12月1日(星期六)
● 舉辦地點:臺北市客家藝文活動中心
◇ 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1段157巷19號3樓

場次 / 時間 題 目 發 表 人

(一)

09:30
/
12:00

找尋客語正字 徐兆泉

客家語文書寫之可能
--- 以台灣客語詩歌創作為例 黃恒秋

六堆中堆鄭氏宗祠棟對之語文研究 鄭怡方 邱春美 陳和賢

(二)

13:00
/
14:50
客家話「咒罵語」與其文化意涵 胡紅波
從大路關客語變調談客語教學在地化 賴維凱
(三)

15:10
/
17:00
「客英大辭典」研究 彭欽清
客語標音符號輸入與轉換之研究 廖偉成

-----------------

● 報名電話:(02)2203-5124. 傳真:(02)2205-1828.
E-mail:hakka_taiwan@yahoo.com.tw

3 Comments:

At 9:30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客家祖訓
■ 張世賢


上月底,馬英九引述一首客家社群廣為流傳的詩句「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很值得探討。

宋朝客家詩人黃峭山,叮嚀準備遠赴外地謀生的晚輩要有「落地生根」的打算,年深日久就要認同「新故鄉」,乃賦此詩相送。這首寓意深遠的詩,後來不但成為黃家祖訓,歷代頻繁遷徙的客家人也大多引為圭臬,而出現在許多非黃姓家族的族譜裡,幾乎已成客家人的共同祖訓了。

在這交通日趨便利的地球村裡,這首詩在客家人心目中早就有了新的意涵,用以勉勵有志到外國發展的晚輩要放眼世界。勤儉樸實的客家人遷徙到任何國家,都會努力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時積極融入當地社會,進一步成為新國家的好國民,有不少人還擔任各國政府的重要公職。

但這些新時代的客家人,不會說自己還是中國人,最多認為自己是美國、日本、南非、巴西或模里西斯等國的「華裔客家人」;更不可能慫恿他們的政府去「和中國統一」,最多只希望和中國發展平等互惠的關係而已,和長期受台灣供養卻心向中國的馬英九是截然不同的。還停留在舊時代卻想當台灣國總統的馬英九,援引這首已有新意涵的客家詩,果真能增加客家選票嗎? (作者為台灣客家社副社長)

 
At 9:30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星期專論》在終戰與和平的慰靈中,行過黑暗等待光
二○○七年十月二十五日,台灣人總算從「被光復」的歷史神話和虛妄性覺醒過來了。入聯、返聯的政治較勁和慢跑與鐵馬的演示在新聞報導顯現,延續在十月的反思裡,彷彿從十月一日、十月十日,經由十月二十五日,要一直到十月卅一日,外來統治的歷史牢結鬆綁著。

搭乘高鐵,由台北往高雄左營,飛馳在台灣的西岸國土,青翠的田園,城市與鄉村,我在邁入新世紀才通行,某種意義上和新政權一體化的台灣新幹線,倚著車窗,想像倥傯的歷史……我是要到高雄旗津海濱,去參加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裡的「終戰與和平:台灣歷代將士慰靈祭」去朗讀一些詩篇。

終戰代替光復 反映台灣覺醒

台灣的覺醒運動,觀照「光復」和「終戰」的觀念演變,也能夠感受出來。從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起,莫名其妙的,以「光復」代替「始政」,玩弄著中國文化裡的修辭,意義的迷障幾乎籠罩在台灣人心靈的上空有半世紀之久。一九九○年代中期,台北市長再度從官派改為民選,阿扁市長的時代,因緣際會地以「終戰」破除外來統治強加的「光復」說。將近十年左右的進程,台灣改變了中國國民黨一黨獨占統治的形勢,邁向民主化的新建構。「終戰」的時點應該是一九四五年的八月十五日,但這是被遺忘的歷史。在解構虛妄歷史的新詮釋,以「終戰」代替「光復」,如果視為延續自八月十五日的一段時際,也未嘗不可。

從高雄左營站,車子行走一號高速公路,很快地經由過港隧道到達慰靈祭的現場。高鐵行程的一個多小時時光,接續著市內行程,來到旗津—就在這個海濱,二戰時台灣人日本兵被征調參戰的歷史,書寫在波濤中,陽光仍然照耀著,雖然已逐漸西斜。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的牌示,詩人陳千武的〈人信鴿〉輕語著:「埋設在南洋/我底死,我忘記帶回來」,二十六行詩,一位台灣人日本兵的戰中經驗,死與生的經驗,痛的經驗,以詩人的身分,陳千武畢竟在他的文學裡留下見證。更多的台灣人日本兵呢?戰後,在台灣的國家體制可曾真正關切、體恤過這些在歷史裡烙下戰爭印痕,又在歷史發展中不知為誰而戰的一世代人?

「靜靜的時陣聽海的聲音

海的聲音漂動的聲音

近又擱遠近又擱遠

若親像失落佇遠方的心

擱干若返來咱土地的心」

我的詩〈行過黑暗等待光〉,通行台語的行句在聽得見浪濤的聲音中,朗讀出來。結束於「等待日頭光/照著歷史的紀念碑/照著有光的島嶼照著有笑聲的海邊/照著日頭光」。

慰靈祭裡,穿著昔時軍服的台灣人日本兵,甚至女性護士,他們在歷史的陰影裡被淹沒的人生,在太陽逐漸偏西的氛圍中,更顯得蒼涼。年過八十的許昭榮氏,幽幽地談他的歡喜,他的埋怨,他的建議。對於改變中國國民黨統治後的新政權,他是有信心也是有期待的,但他希望台灣人總統能夠來看看「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來參加「終戰與和平—台灣歷代將士慰靈祭」,畢竟他們是為了台灣這個國家。「阿扁總統任內應該來看看這樣的紀念碑」蒼涼的聲音,台灣人日本兵的聲音!

台灣新政權 應關照戰爭傷痕

台灣人不只當日本兵,台灣人也當中國國民黨兵,也當中國共產黨兵。亞細亞孤兒的命運反映在這樣的歷史裡。當台灣正在重建為一個真正屬於台灣這個島嶼人們的國家時,難道不應該為這樣的歷史做一種終結的懷抱嗎?在台灣,退伍軍人不只退輔會關照的這一部分,更應該關照烙印在台灣歷史裡戰爭的傷痕—它就體現在許多台灣人日本兵,中國國民黨兵,中國共產黨兵的身影裡。

蔡振南的歌聲,蒼涼的歌聲,〈流浪之歌〉、〈望你早歸〉,流露著歷史與現實的況味,交織著歷史與現實的情境。有人拭淚!有人嗚咽!歌謠裡起伏著多少人的生離死別,在家鄉也在他鄉,在本國也在異國。海風吹拂,白色旌旗,白色幡旗,飄飛著一種悲痛和哀愁。這就是台灣人的歷史,這就是台灣人要改變的歷史,覺醒,然後站起來!

我也朗讀了日本詩人秋谷豐的〈漂流〉,詩裡描述了軍船沉沒幸而未死的日本海軍的夢魘經歷:

「擁抱著軍艦的亡靈

阮的眼神悲慘哀憐

阮不甘願死

……

二十年了—

阮佇浮油的海的深處漂流

在呼叫著什麼

在真厚的霧中

一直到現在猶原在漂流在漂流」

而韓國詩人柳致環的〈岩石〉,一種悲壯,堅決的意志:「我死時讓我成為一塊岩石/…即使我裂開兩半/我的嘴唇不會發出哭喊/我希望成為這樣的岩石」

在歷史裡漂流的命運,希望成為岩石的意志,行過黑暗等待光。從被光復的歷史覺醒起來,思索終戰的意義。一個台灣人為重建台灣歷史而設置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等待著鐫刻被遺忘的在戰爭中的台灣人兵士的名字。這樣的歷史重建,這樣的歷史探索,這樣的紀念,應該更真誠、更深刻地被觀照。

懷抱著這樣的心,看著夕陽逐漸探看著「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看著幽微的光撫慰著滄桑的許多人們的臉龐,這樣的景象一直留存在我睡睛裡,在我腦海中,在我由高雄返回台北的高鐵行程。

 (作者李敏勇為詩人)

 
At 9:31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女性主義表率 批判女性主義
編譯俞智敏/特譯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作家萊辛數十年來一直試圖逃離不愉快的家庭生活,並拒絕各種文學與政治標籤,這些歷程都成為她扣人心弦的小說作品內容。

萊辛作品的主題涵蓋了她在英國非洲殖民地的童年生活、女性主義及一九六○年代的倫敦政治,甚至是科幻小說,讓數個世代的讀者為之風靡。

儘管她最為人熟知的作品「金色筆記」早在一九六二年就讓萊辛成為女性主義的表率,但萊辛本人一直拒絕被貼上「女性主義」的標籤,還強調她的作品並無直接政治意涵。

現年八十七歲的萊辛一九一九年出生於波斯(現伊朗),隨後舉家搬到英屬南羅德西亞(現辛巴威),萊辛就是在當地的農場上長大。萊辛後來回憶說,那是段「寂寞得要命」的成長過程。

一九三九年,年方二十的萊辛迫不及待地與第一任丈夫魏斯頓結婚,兩人育有兩名子女,旋即於一九四三年離婚。萊辛後來又嫁給德國政治運動人士萊辛,兩人於一九四九年離婚後,萊辛即帶著幼子與處女作「青草在歌唱」的手稿定居英國。這部內容尖銳的小說檢視了種族壓迫與殖民主義,出版後立刻造成轟動。

萊辛的激進政治傾向曾促使她加入英國共產黨,不過一九五六年匈牙利起義遭蘇聯軍隊無情鎮壓後,萊辛決定就此退出共黨。

萊辛於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九年間完成了「暴力之子」系列小說,奠定了她身為女性主義者與作家的聲望,但萊辛一直堅持,她在六○年代並非活躍的女性主義者,並批評女性主義運動過度受限於意識形態,所以她從未喜歡過女性主義運動。

到了一九八○年代,萊辛的名聲稍顯褪色,她決定測試作家名號在出版業的重要性,因此用假名投稿新作,果然遭到退稿,等到她披露真實身分後,這部作品才有問世的機會。

她於一九八五年出版的作品「可敬的恐怖份子」,描述一名年輕女性決定在倫敦發動炸彈攻擊,今日讀來尤能引發共鳴。

近年來萊辛定居在倫敦,並發表多部科幻小說作品。萊辛的書迷還替萊辛在廣受年輕人歡迎的交友網站MySpace上設立了個人網頁,網頁上註明這位「八十七歲的女性」在站上共有一百三十六個朋友,雖然萊辛本人並不上網,但她知道網頁的存在,也會定期收到網友透過網頁傳達的訊息。

(取材自法新社)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