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馬訪問
http://home.comcast.net/~wmarr9/interview-9.htm
莫渝:我想請教您,詩對社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或者詩同社會有什麼樣的關係?
非馬: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詩人的一個責任。我的意思並不是要詩人去喊口號,而是既然我們生活在社會裡,當然也應盡社會一份子的責任。要發揮這份力量,就得在詩裡注入一份對社會的關心。在詩中流露社會性,並不會有損詩人的身份。在我看來,詩與社會性之間的關係,就像文學與科學並非對立一樣。
莫渝:您理想中的好詩,它的條件如何?能否就您自己的作品中舉例?
非馬:對人類有廣泛的同情心與愛心,是我理想中好詩的首要條件。同時,它不應該只是寫給一兩個人看的應酬詩,那種詩寫得再工整,在我看來也只是一種遊戲與浪費。其次,要能化腐朽為神奇,賦日常街頭的語言以新的意義。還有一個要素,是在適當時候,給讀者以一種驚奇的衝擊。在我的詩作裡,如《在風城》詩集中的〈電視〉、〈鳥籠〉、〈通貨膨脹〉及〈裸奔〉等,便是這類例子。以〈鳥籠〉為例,詩是這樣子的:
打開
鳥籠的
門
讓鳥飛
走
把
自由
還給
鳥
籠
把自由還給鳥籠就是想製造驚奇。鳥的自由與籠子的自由是一種相對的看法,好像屋內大人受小孩的吵鬧,如果讓小孩到戶外去玩,小孩獲得了自由,屋內的大人也會因孩子出去了而獲得自由。但一般人的習慣想法當然是把自由還給鳥而非鳥籠。
莫渝:對國內詩壇上,比較上,您算是局外人,站在旁觀者清的立場,您能不能提出目前詩壇的弊病與展望?
非馬:我覺得詩壇最大的弊病,是「一窩風」的現象。過去大家一窩風地搞現代主義,寫些艱深晦澀難懂的詩,目前又一窩風地寫鄉土詩。我想詩壇不應該是這樣子的。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感受,應該有不同的風格才對。一個健康的文壇及詩壇,應該容納各式各樣的作品。以現代詩的技巧揉合鄉土文學的精神,或許是詩壇的新方向。
莫渝:國內的詩人作品譯成英文後,在美國文壇上的反應如何呢?
非馬:對葉維廉等人的翻譯的反應情形,我不太清楚。我個人曾把同美國友人碧奇卡合譯的白萩詩集《香頌》與《笠詩選》(《笠》55期),寄給許多出版社,一般來講,他們認為不錯,很有興趣,卻無力出版。這裡面多少攙雜了些政治及地域的因素。比方說,一個讀者可能對俄國的詩人發生興趣,即使他們的作品比不上我們的。
莫渝:美國詩人的活動與國內有何同異之處?
非馬:我同他們也沒有什麼太大的交往。比較大的不同點是他們幾乎每個州都有一個詩社(詩人團體),有的出版詩刊,也出版會員詩集,自費的,並舉辦詩朗誦。詩集的銷路也不太好,除非特別情形。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