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7月 10, 2018

客家資料


·          Nov 22 Mon 2010 20:34
分享facebook PLURK twitter 

各吹各號的漢族基因研究:精細採樣比對的建言  
鄭文海
 「凡走過,必留痕跡。」歷史的敘述,往往是概略性、羣體性的;而利用先進醫學DNA及基因圖譜比對,不但可分析個體,更能追溯到文字記錄前的史前時代發源所在及遷徙路徑。因人體共有23對染色體,其中Y染色體是由父系遺傳的一種性染色體,且在人類遺傳過程中不會出現重組,因此能穩定地記錄人類遺傳歷程,揭示人類起源和演化的過程;Y染色體猶如人的身分證統一編號可以藉此閱覽人的詳細背景資料。
如果說人類在67萬年前開始離開非洲,先遷往印度大陸,然後可能再沿著海岸線到達亞洲南部,進而抵達東南亞,這些人口隨後繼續往北移,形成了中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也難怪印度科學暨工業研究委員會主席柏拉姆查理(S.K. Brahmchari)闡釋新加坡基因科學家的人類基因分析研究報告,說:「印度人是中國人、日本人等所有東亞人種的祖先。那麼,我們身上也可能留著印度、東南亞的基因,甚或非洲的血緣。
    報載(中央社2009.11.27)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人類遺傳小組在分析蒐集6000份來自新加坡和中國大陸10個省份的基因樣本後發現:以廣東省的廣東、潮州和客家族群來說,潮州人的基因更接近中國北方人的基因客家人的基因則接近中國中間地帶的基因,廣東人則是道地的南方人基因。」為甚麼同屬一個廣東省的住民竟然出現如此大的南、中、北方人基因的差異?莫非,廣東人屬在地的百越後裔,而相對的,潮州、客家人則可能從中國北方、中部移入。
與台語、閩南語、汕頭話、海南島等語同屬「河洛語系」的潮州話使用人:「潮州人」,他們的基因竟然更接近中國北方人的基因!莫非印證了歷史的陳述:「晉之五胡亂華,民族大遷徙。」中原漢族第二次大規模的南遷發生在公元265年至316年的西晉時期。伴隨著所謂的永嘉動亂,當時嚴重的自然災害和人為禍亂遍及古中原地區,迫使人們四處逃散,並向廣闊安寧的南部轉移,最後落腳在廣東潮州。
但從歷史角度來看,中原漢族並不是直接移入潮汕地區的。相反,他們先定居在福建,因為當時潮汕地區的開拓滯後於福建地區且居民比較稀少。到了明朝,所有與外國的海運貿易和社交都被嚴格禁止,這迫使福建居民大量湧進人煙稀少的潮汕地區,也就形成了現在的潮汕人和閩南人享有共同的方言、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甚至擁有共同的宗教信仰。
由汕頭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學主任胡盛平教授主持的《潮汕人群起源的研究》,從2002年,就開始大規模地從汕頭、潮州、揭陽等地採集3代以上出生並生活在潮汕地區的健康人群血樣。2003年年底,對潮汕人群進行HLA基因研究,科學地分析了10個漢族群體HLA AHLA B等位基因頻率的遺傳樹。研究顯示,潮汕人群與大陸閩南人群的遺傳距離最近,為0.0042,即這兩個人群具有高度的親緣關係,證實了潮汕人和大陸閩南人擁有共同的祖先。潮汕人群與中原人群的遺傳距離為0.0342,親緣關係相距甚遠。HLA基因分析尚無法提供「潮汕人起源中原漢族」的遺傳學證據。不過,胡盛平教授從3個方面分析了可能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 
      
一、中原群體的基因標本不純。此次潮汕人基因研究的結果與其他9個漢族人群做比較,9個漢族群體的HLA資料是通過一些公用數據庫等途徑獲得。由於中原地區人群的流動性很大,範圍確定也就相對泛了些,在採集標本時可能有人群不純的情況,從而造成我們在比對過程出現偏差。
二、環境引起基因突變。潮汕人群在長期的遷移過程中,由於環境因素可能造成人群基因飄移或基因突變,從而導致群體出現基因差異。
       三、通婚而引起的基因飄變。大量中原漢族湧進潮汕地區與當地土著人通婚,進而引發基因結構的改變。 
    
既然「潮汕人群與大陸閩南人群的遺傳距離最近,為0.0042,即這兩個人群具有高度的親緣關係,證實了潮汕人和大陸閩南人擁有共同的祖先。」那麼按照「新加坡的潮州人的基因更接近中國北方人的基因」的結論,大陸閩南人也應接近中國北方人的基因才對。為甚麼新加坡與汕頭大學各自的比對竟然出現「南轅北轍」的結論?又為甚麼林媽利教授的《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那麼斬釘截鐵的述明:「閩人和台灣閩南人的祖先是居住在福建的越族」?不同的研究組織所做的研究結論,可說各吹各的號,讓人不知所據。
個人認為比對標本的採集應是關鍵的所在,公用數據庫可能有人群不純的情況,從而造成在比對過程出現偏差。新加坡的這項研究取得的樣本共8200份,但僅分析其中的6000份,其中來自新加坡的樣本有500多份,其餘來自中國最北至遼寧、東至安徽、西至四川,南至廣東的10個省份,也涵蓋了北京和上海。換句話,新加坡是自個兒採樣做相互的比對,而非撿現成利用「公用數據庫」。
既然閩南、客家都認為發源於河洛之地,何不直接與河南古中原之地的漢姓住民做直接的基因比對,而跳過基因不純的公用數據庫,如此一千多年來的身世之謎,自然迎刃而解:到底是歷史的陳述有誤、南人的攀附、抑或研究者的採樣失據?當然這個工程不小,需要有心人共襄盛舉方能畢其功。期盼林媽利教授的團隊給我們更客觀、更直接的比對,別再套用「人群不純的公用數據庫」精確的解開大家心中之謎。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