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6月 19, 2006

羅門 / 大自然的建築師


  

(一)

每一滴墨 都是鳥聲與泉音
      可驚動整座山
第一塊墨 均被空間坐成久遠的土地
每一根線條 均被時間踩成千蹤萬徑
每一個形象 均是映顯在強烈陽光中
         不朽的金屬造型

  (二)

山在雲裡走 越走越深
水與天同來 越來越遠
高處茫 低處幽
鳥飛不見翅
林茂不見林
石變不見形
河在不流中也流
雲在不飄裡也飄
眼睛要是再看下去
山與雲一體
水與天一色
大地只留下那片絢麗的蒼然
天空只留下那朵幽美的渾然
眼睛要是再看下去
   見不到永恆
    便不回來

3 Comments:

At 10:11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謝謝您花時間讀它。最近我正試著把這三年寫的小說合集成書,也算是退休後的成績單吧!
敏顯敬上
-------------------------------
【吳敏顯筆記簿】網誌 http://city.udn.com/blog?wum330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chenningkuei
To: 吳敏顯
Sent: Sunday, June 18, 2006 2:23 PM
Subject: Re: 請指教


拜讀------

餘蔭

◎吳敏顯

水旺仔進小學那年,他阿嬤到村裡的教堂信教。在那個年頭,教堂會發給教友麵粉和奶粉,鄉下人便說信的是麵粉教。

村裡有人說水旺仔的阿嬤:「番就是番,番仔嬸婆當然會去信那種番仔教。」比較厚道的,則幫老阿嬤編了個理由,認為自從她那個金孫水旺仔上學之後,能夠陪她到古公廟燒香拜拜的機會勢必少很多,這個番仔嬸婆才會被幾個老伙仔遊說去信教。

水旺仔的阿嬤早年憑媒妁之言,從新社海邊嫁到村裡來。新社那個地方,一百多年前是平埔族聚居的多囉美遠社所在地,村人根據這條線索,先是背地裡叫這個新娘「番婆仔」。

等番婆仔老了,便當著面叫她「番仔嬸婆」。

番仔嬸婆過了六十歲照樣下地鋤草種菜,照樣劈柴挑擔,每天煮一大鍋的豬食餵兩頭肥豬。有時天冷得結霜,任何人走在路上都會被寒風吹颳得上下牙床不停打顫,她老人家照樣赤腳、穿單薄鬆垮的衣衫,挑著水肥下園子。

和她擦身而過的村人,單看她的穿著,禁不住總要打個哆嗦,隨即緊縮脖子嘟嚷一句: 「真正是番仔嬸婆!」其實,番仔嬸婆是她養父母牽罟時從海邊林投樹下撿回家養大的。究竟是不是平埔族,連她養父母都不清楚,說她「番」並不公平。尤其她決定信教的過程,比村裡一些偷偷摸摸跑去信教的人,都公開而慎重。

番仔嬸婆決定去信教的那個早晨,自己先穿上最體面的衣衫,梳頭時特地用茶仔油把她那看不到白髮的頭抹得油亮,再把水旺仔從暖和的被窩裡拉起來,盯著他用肥皂把雙手和兩隻耳朵後頭搓洗乾淨才出門。一老一小像往常一樣,直走到宜蘭河邊的古公廟去燒香拜拜。

番仔嬸婆拉著水旺仔一起跪在神案前的矮凳子上,虔誠地叩了幾個頭,再站起來把神案上的一副杯筊捧在手裡,低聲地向端坐在大殿上的幾尊神明說:「大王公、二王公、三王公,您們必須為我這個老太婆做主,您們都知道我那個沒有用的老尪,早就閃一邊上天頂去納涼,這幾十年年冬不好,一家子只差沒餓死。最近村裡建了教堂,去信教的人都說,只要信教便有麵粉和牛奶粉可以領,所以我這個老太婆想要跟著去信那個麵粉教。大王公、二王公、三王公,您們大人大量,千萬得幫我這個老太婆拿個主意……」水旺仔跪在矮凳原本乘機勾著頭正要打盹,一聽阿嬤竟然要王公讓他們去信教,即驚惶地站起身子,把手掌圈在嘴巴上,朝著阿嬤的耳畔提醒老人家:「阿嬤!不行啦,人家都講『吃教死沒人哭』耶!」「憨孫,你莫聽人亂講,」番仔嬸婆趕緊壓著水旺仔跪回矮凳上,告訴水旺仔:「哪天阿嬤死了,誰想哭就哭,警察又不會抓人。如果不想哭或沒有人哭,也沒有什麼關係,反正死了就到閻羅殿等待發落,陽間的事再也看不到、聽不到,今天王公若是允准我去信教,以後你就有炒麵茶和麵粉煎可以吃,也有牛奶可以喝了呀!」水旺仔還是朝著他阿嬤瞪大眼珠子,說了一句:「那我呢?」番仔嬸婆皺起眉頭,不解地瞧著水旺仔,水旺仔才補了幾句:「如果阿嬤死了,我一定大聲哭,可是等我死了,不就沒人哭了。」番仔嬸婆差一點笑出聲來,趕緊謄出捧杯筊的右手,撫著水旺仔的頭頂,安慰他說:「你還是小孩子,只陪我到教堂,又沒要你信教。你很乖,王公會保庇你活到一百二十歲,不會死了,說你憨孫還真是憨孫。」經水旺仔這一打岔,番仔嬸婆怕王公跟著分了神,只好把先前說過的那一長串話,重新向王公稟報一遍,也沒有看清楚古公三王臉上的表情是黑是白,便將捧著杯筊的雙手,在面前以順時針方向比畫了三圈,才鬆手把杯筊擲在地上。那副竹頭杯筊在地面各自崎崎喀喀地翻滾了幾下,即一正一反地躺在那兒。

番仔嬸婆瞧著,微微地翹起兩個嘴角,雙手合十朝古公三王拜了拜,然後撿起杯筊,再在面前比畫了三圈後重新擲在地上,杯筊照例翻滾了幾下,好像很聽話那樣,又一正一反地躺在那兒。這回番仔嬸婆雙眼的魚尾紋一口氣多出好幾條,兩眼瞇成一條線。

最後一次擲筊之前,番仔嬸婆嘴裡重複先前那番要去信麵粉教的話,還朝著古公三王說:「大王公、二王公、三王公,您們若是成全我這個老太婆,我不會忘了您們的大恩大德,我會常常回來探望您們!」結果,杯筊一如先前,崎崎喀喀響過便一正一反地躺在地上。

「王公真明理呢!」番仔嬸婆一面撫摸著水旺仔的頭,一面喜孜孜地告訴她這個金孫:「我就知道會做王公的,必定明白『先顧肚子再顧佛祖』的道理,現在王公同意我去信麵粉教,以後你這個憨孫就有香香的麵茶和麵粉煎可以吃!」老人家第一天進教堂,阿春姨拉她坐一起,水旺仔緊靠在另一邊。坐沒多久,番仔嬸婆伸長脖子東瞧西瞧後,偷偷叮囑水旺仔說,小孩子眼睛比較利,幫她看看外國神明究竟坐在哪個角落?前面的講桌上有沒有杯筊?她想她應該先擲個杯筊,才知道外國神明是否接納她信教。阿春姨聽到這番話,及時拉住她,告訴她教堂裡沒有神明,也不設杯筊。

番仔嬸婆半信半疑地說:「教堂不燒香,又沒神明和杯筊,那以後有什麼需要外國神明幫忙的,我們要怎麼告訴祂?祂又怎麼回答我們?」這一問,問得能言善道的阿春姨啞口無言,腦子裡像絞麻繩那般拚命繞著圈子,費了一番功夫才想出答案,告訴番仔嬸婆說:「凡事妳只要向牆上的十字架祈禱就行了。」「原來這麼簡單哦!」番仔嬸婆笑著說:「這倒比問我們古公廟的王公省事多了!」信教之後的番仔嬸婆,真的信守著會常常回古公廟的諾言,並未背叛她拜了大半輩子的古公三王。每當家裡哪個人生病,甚至哪隻雞、哪隻鴨無精打采,她照樣到古公廟去向古公三王求個香灰爐丹回來,趁便也會向三位神明報告她信了麵粉教之後的種種見聞。

番仔嬸婆告訴古公三王的第一件新聞是,外國神明很奇怪,竟然從不現身,只把所有靈性都附在牆上的十字架上面,不像三位王公穿著金光閃閃的漂亮衣袍坐在大殿上,聽我們說話。老人家還形容了教堂其他擺設和信眾聚會情形,她一個人站在神案邊向古公三王絮絮叨叨地訴說著,那種情景一如對著水旺仔說故事、講笑話那麼輕鬆自在。

她不像村裡一些老人,信了麵粉教之後像做了見不得人的事,經過古公廟之前還故意拐個彎走其他小路。

當然也有村人嘲諷番仔嬸婆是牆頭草,信了麵粉教竟然有臉回頭去拜古公三王。她老人家卻認為:「不管王公也好、上帝也好、天主也好、耶穌基督也好,不管是咱草地的神明還是過鹹水的外國神明,只要是能保庇人的都是好神明,都值得大家去信仰依靠。有能力保庇人的神明,心地當然不會像人們所想的那麼狹窄,一定分清楚你信什麼教才保庇你。」

隔幾天,番仔嬸婆領到幾件教堂從國外募來的衣服,以及半袋麵粉和一紙袋奶粉,她高興得露出嘴裡的金牙。本來她以為村人叫的麵粉教只有麵粉和奶粉可以領,沒想到還有質地那麼好、顏色又那麼漂亮的衣服。幾件七八成新的衣服中,她特別中意那件毛料大衣。她說穿上這種大衣,等於裹了一條毯子,以後冬天不管再怎麼冷,她家的黑狗,也就是水旺仔的阿爸,就不會再咳個不停甚至蝦龜喘了。

後來,教堂開始用羅馬拼音教村裡這一群「老伙仔班」讀《聖經》。番仔嬸婆有些抱怨,她說:「老祖公傳下來那種橫橫直直的漢字,我們學了一世人都學不會,怎麼可能弄懂那彎彎曲曲,像蚯蚓的羅馬字母和羅馬字公?」上了年紀的人,視力不好,記性也不好,舌頭更硬得像陶瓷湯匙,再也彎不過來,因此大部分的老人家和番仔嬸婆一樣不耐煩學拼音,大家不約而同的想法是──早就瞎眼兼結巴,棺材都裝進半截,又不是要學了去考狀元。於是,公推番仔嬸婆和阿春姨去向牧師說情。

番仔嬸婆和阿春姨兩人想了好久,才想到一個自認為強而有力的理由,跑去告訴牧師娘說:「人家古公廟的善男信女,不識字不會讀冊都沒關係,看不懂籤詩,甚至看不懂人家寄來的稅單和信件,有廟公幫忙解說,所以善男信女愈來愈多,香火愈來愈旺哩!」牧師娘把這番話轉給牧師,牧師聽了只是苦笑,並沒說什麼,卻也從此不再逼村裡這些老人咿咿呀呀地學羅馬拼音。

到了水旺仔小學畢業時,番仔嬸婆並不清楚孫子的成績不好,只曉得水旺仔個兒粗壯,運動會上樣樣跑第一,曾代表學校到縣裡去比賽,這回考初中應當不輸人,便想為水旺仔求支籤詩,結果找遍教堂也找不到籤詩。她問阿春姨:「麵粉教有那麼一本厚厚的《聖經》,怎麼找不到一張張的籤詩?」阿春姨笑著說:「番仔嬸婆,教堂哪來籤詩。妳有什麼事,隨時隨地禱告就可以,比擲杯筊或抽籤詩方便哩!」結果番仔嬸婆面對牆上的十字架,絮絮叨叨地向外國神明祈禱一番之後,卻望見那十字架紋風不動,絲毫沒有回應,令她覺得這種方式似乎沒有什麼把握,特地再跑到古公廟去求了一支籤。

番仔嬸婆不識字,依例把求得的籤詩請廟公解說,廟公戴著老花眼鏡,沉吟片刻才告訴她:「這支籤講的是姜太公釣魚,番仔嬸婆妳是幫誰求?若是求婚姻,從籤詩看來還有得等,必須等到撥雲見日;如果是求功名,一時間恐怕也不會有什麼結果。要是想討回借出去的錢財,唉!也不容易哦!王公的意思是,凡事要守、要等就對了。番仔嬸婆,妳要問那一項?」番仔嬸婆聽到求功名不會有什麼結果,即朝著廟公點頭稱謝,連籤詩都沒討回來,就調頭回家。

隔沒多久中學放榜,水旺仔真的連備取的車尾都沒吊上,老人家還是帶著水旺仔拎了一串香蕉,到廟裡向古公三王致謝。番仔嬸婆認為,古公三王提早一個月就用籤詩講清楚了,讓全家人心頭早有個底,不用想東想西,理當感謝。同時,她對先前在教堂禱告時外國神明不動聲色,也總算有了體會:「原來耶穌跟古公三王一般靈驗。」又過了幾年,番仔嬸婆閉上雙眼上天做神去了,家裡還是照鄉下的老傳統為她辦了告別式,只在遺像上方多了一具白色紙花編成的十字架。水旺仔的媽媽姑姑姊姊都哭了,水旺仔本來跟他爸爸黑狗叔一樣只是不停地掉眼淚,後來不知怎麼,突然想起陪阿嬤要進教堂那一天的往事,想到自己在古公廟裡曾驚惶地告訴阿嬤「吃教死沒人哭」那句話,就再也忍不住哭出聲來,且像決堤的洪流,哭得比任何人都傷心。

在場參加告別式的親戚和那些信教的村人,看到這麼一個已經可以娶妻生子的青年男子竟然嚎啕大哭,莫不跟著頻頻拭淚,私底下還彼此點頭示意,認為番仔嬸婆生前疼惜這個金孫,疼得真有價值。

從此,番仔嬸婆那種自由自在且心存感恩的信仰方式,不但成為水旺仔家的家風,連左鄰右舍也逐漸認同這樣的處事哲理。番仔嬸婆平日掛在嘴邊那幾句話,像是「不管在地王公或是外國神明,只要是能保庇人的,都是好神明」,「做神明,心地當然不會像人們所想的那麼狹窄」等等,便成了村人的口頭禪。

尤其最近幾年,每逢選舉各黨各派總要吵得不可開交,甚至父子為支持不同黨派的候選人翻臉、夫妻要鬧離婚、兄弟鬩牆、朋友形同陌路。而在我們村裡,始終沒有人忘記番仔嬸婆那種凡事包容的作風,從來就沒有發生過為了投哪個候選人而壞了自家人感情的古怪事。遇有任何爭吵,只要和事佬編出一番道理,末尾再加一句:「這是咱番仔嬸婆說的。」大家也就哈哈一笑,化解僵局。

算算日子,距離番仔嬸婆上天頂納涼做神那年,少說也過了一、二十年了。她那個金孫水旺仔,已經開設道壇成了一名通靈人,大家叫他水旺仔仙。曾有人好奇地問水旺仔仙,說他進出陰陽兩界像家庭主婦進出廚房,番仔嬸婆上天做神以後,到底是住在耶穌基督的天堂裡,或是在玉皇大帝的天庭遨遊,還是在佛祖的極樂世界定居?「嘿,還真不好找哩!我阿嬤跟以前一樣閒不住,到處去遊山玩水。」水旺仔仙笑著說:「她老人家和隔壁阿春姨同款啦,不是今天跟什麼團到中國去日本,就是明天跟哪個工會到泰國、馬來西亞去旅行。不同的是,阿春姨要花錢辦護照、台胞證,辦這個國家的簽證,或辦那個國家的入境許可;我阿嬤住的天上方便多了,她說天上不分國界,不像人間這麼狹隘,大家分來分去,皮膚顏色不同的要分一國,說的話不一樣的要分一國,不住在同一個地方的也要分一國,結果是你分一國,我分一國,大家綁手綁腳的。」 ●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吳敏顯
To: Hsin Kai Wu ; 李幸娟
Sent: Sunday, June 11, 2006 2:48 PM
Subject: 請指教


諸位好朋友:
最近新寫一篇小說〈餘蔭〉,將發表於明、後(十二及十三日)兩天的《自由時報副刊》,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並請指教。祝
快樂
吳敏顯敬上
-------------------------------
【吳敏顯筆記簿】網誌 http://city.udn.com/blog?wum330

 
At 11:04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微軟將在下一代作業系統Windows Vista中內建盜版偵測程式,若使用者電腦安裝的是盜版軟體,除了系統會告知使用者所使用的是盜版軟體之外,還會停用作業系統部分功能,而這也是微軟打擊盜版所展現最大的一次動作。

根據外電報導, 微軟計畫將中文名為「客戶權益獨享通知(Windows Genuine Advantage Notifications)」的程式,內建在年底上市新的Windows Vista裡,非正版Vista的用戶,將無法體驗Vista全新的3D介面。

為杜絕盜版,微軟也縮減大量授權的範圍。由於微軟軟體盜版來源,有不少是來自於大量授權序號被盜版商濫用,微軟在新版的Vista中,將僅以企業版作為大量授權的版本,該版本缺乏大量多媒體功能,如媒體中心、多媒體剪輯、DVD製作等,此舉可望大幅降低個人與家庭的盜版。

微軟日前將WGA程式悄悄包在作業系統的重大更新服務(Window Update),導致盜版使用者下載了更新,卻被WGA程式偵測出所使用系統為盜版,在每次開機時跳出提醒畫面,將相關電腦資料回傳到微軟,讓盜版使用者相當緊張。由於使用者反彈聲音太大,微軟也在稍後宣佈,今年底將全面停止WGA回傳資料的機制。

該消息傳出後,網友的反應相當冷淡,部分網友認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Vista推出後必定能找出破解方法;也有網友認為,對Vista的華麗3D介面並沒有太大興趣,寧可繼續使用現有的Windows XP。

截至截稿為止,台灣微軟並未對此發表回應。

 
At 12:11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台灣文學


新詩評論:林耀德《世紀末台灣現代詩傳播情境
--------------------------------------------------------------------------------

【 新詩評論:林耀德《世紀末台灣現代詩傳播情境 》 】
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http://www2.cca.gov.tw/poem
主辦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http://www.cca.gov.tw

{每日一詩電子報}新詩評論:林耀德《世紀末台灣現代詩傳播情境 1 》

● 林耀德

☆筆名 :林耀德
☆本名 :林耀德
☆學經歷:輔 仁大學法律系畢業,曾任四度空間詩刊藝術指
導,
台北評論主編,台灣春秋文學主編,書林詩叢主編,尚書

化出版社總編輯。林氏為台灣都市文學的倡導者和實踐
者,
涉筆廣泛,除詩外,還寫散文、小說及評論。曾獲中國時

科幻小說獎<73>、全國學生文學獎<71、73、7

>、輔仁文學獎<73、74>、中國新詩學會優秀青年

人獎<74>、國軍文藝金像獎<74、75、76>、

國文藝學會文藝獎章<77>、中興文藝獎章<77>、

世紀三十五周年詩獎<78>。
   


     
●《世紀末台灣現代詩傳播情境1》林耀德



一、前言:“遽變”之後

  洛夫在一九七二年版的《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詩》的序文中,提出了一段耐
人尋味的說法──

      我們詩壇的確需要新的血輪,也期待新的局面的開拓,更寄望培養
    一種獨立思考與自由創造的精神。
      然而,除非社會性質與形態起了遽變(例如由今天的半農業社會進
    入全面的工業社會),我想即使再過二三十年,我們詩壇恐怕仍難有“
    新的一代”出現。

  這段話曾經引起若干爭議,但是我們不可誤解洛夫假設語氣的前提,“除非
社會性質與形態起了遽變”,換言之,這句關鍵語表示:洛夫認為“社會性質與
形態”會對詩的美學觀點和表現形式產生一定的作用,不產生“遽變”就“難有
‘新的一代’出現”;反過來說,一旦產生“遽變”,“新的一代”就不是不可
預期了。

  這篇序文大致上綜述了五、六○年代現代主義詩潮在台灣詩壇形成的具體內
涵;序文完成之後的七○至九○年代,不巧竟應合了“遽變”的時勢,相對於當
年“由今天的半農業社會進入全面的工業社會”,往後的二十餘年則是“由‘昔
日的工業社會’過渡到全面的後工業社會”的“遽變”。向陽的〈七○年代現代
詩風潮試論〉、筆者的〈不安海域?八○年代前期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以及孟
樊的〈台灣的世紀末詩潮〉(1)三篇文章,恰好將七○年代初至九○年代肇始的
現代詩發展連綴起來,據此,我們可以對於“連三變”的詩壇遞嬗以及層疊出現
的新世代有個初步的鳥瞰,它們都成為本文重要的背景資料。

  本文則以九○年代前期(一九九○年至九四年)的台灣現代詩傳播情境之基
礎,對現象進行簡略的掃瞄,並進而提出趨勢的觀察。


二、大整編的時代

  要概述九○年代前期此間現代詩傳播情境,第一個值得歸納的線索是,這期
間的階段性特質在於“整編”,一個大整編?回顧過去、思索未來?的階段擺置
在我們眼前。

  自一九八九年洪范版《現代中國詩選》(楊牧、鄭樹森編)、九歌版《中華
現代文學大系/台灣一九七○?一九八九·詩卷壹、貳》(張默編)(2)起,接
著是一九九○年書林版《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簡政珍、林耀德編)、一九九
二年爾雅版《台灣現代詩編目(一九四九?一九九一)》(張默編)、一九九二
年《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新詩批評卷》(孟樊編)的問世;到了九四年,曾
經在七○年代末聯手主編《現代詩導讀》的張漢良、蕭蕭,再度合作編輯了《幼
獅文藝四十年大系·新詩卷》。這些編輯書目一連串出現,說明了在“世紀末”
的暗示之下,不同意識形態的詩人和詩論家或有意或無心地參與了台灣文學界企
圖“重現”或者“重建”文學發展史的工程,其中既有回顧歷史的意義,又隱含
著對於台灣文學定位(相對於“中國文學”與“華文文學”)的焦慮和危機意識


  “笠詩社”在一九九一年密集推出一九冊《台灣詩庫》,旋即又於一九九二
年由高雄的文學台灣雜誌社印行、推出九百餘頁、錄詩近千首的巨冊選集《混聲
合唱》,這固然是多年來“笠集團”以本土詩壇盟主自我呈現的一貫姿態,但規
模之大,自一九六四年該刊創辦以降為歷來僅見;無獨有偶的是“創世紀詩社”
在一九九四年規劃的四十周年慶,預計推出的系列活動和出版企劃較諸同年《幼
獅文藝》、《皇冠》等文藝刊物的周年慶,實有過之而不及。而活躍於詩壇與學
界的李瑞騰等人在一九九二年創辦的《台灣詩學季刊》,則更強化了“整編”的
氣息,該刊透過專題的設計,有系統地檢討各種現代詩壇現象;編輯陣容的組成
,跨越了流派與詩社的陣營(3)、雖然不無前例,但在行動面的延伸方面(如舉
辦研討會)卻展現非凡的潛力。

  重量級的套書和大部頭的大系,就市場銷售率而言不看好,《台灣詩學季刊
》的發行量“相當然耳”也是同仁刊物的規模,它們的意義並不在於“整編讀者
”,而在於“館藏庫存”。它們對於現代詩傳播的意義,在於提供研究者豐富的
索引資料;它們無法取代個人詩集的存在,卻將屬於九○年代的編輯者詩觀留存
下來,成為下一個世紀詩學研究者的重要參考資料。

  大系和套書呈現了“面”(特定階段的詩壇和詩社面貌)和“線”(詩人與
詩學發展的軌跡),使得各世代詩作與詩人被放置在同一個範圍中形成秩序(當
然這是不同編籌者主觀設定的“各種秩序”);這種思慮也可以投射在個別詩人
的創作生涯中。就在九○年代前期來看,詩之華版《詩魔的蛻變》(蕭蕭編)於
九一年問世,匯集了關於洛夫的重要品評;同一年起,關於羅門的評論在文史哲
出版社連續出版了四部之多(4);又如九四年出版的《林亨泰研究資料匯編》,
也是一則例子。個別詩人整編建檔的工作,特別是關於洛夫、羅門、林亨泰那一
輩(戰後至六○年代初崛起的詩人群)的詩人資料,雖然還談不上“蓋棺論定”
,卻相對證明了詩的現代主義,已經從前衛的領域地位移轉為特定的典範(其人
)與典律(其作),晉入了“現代的古典”項目之中。

注 釋
(1)〈台灣的世紀末詩潮〉,孟樊,《聯合文學》第八十一期,台北:聯合文學
雜誌社,一九九一年七月。本文發表時省略注釋,完整版本參見《當代台灣
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所錄,鄭明總編輯、林耀德編,台北:正中
書局,一九九三年。
(2)本大系可說是巨人版大系的續制,兩部大系在時序上彼此銜接,皆由總編輯
余光中撰寫總序。
(3)《台灣詩學季刊》,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創刊,發起同仁為尹玲、白靈、向明
、李瑞騰、渡也、游喚、蘇紹連、蕭蕭。在該刊〈發刊辭〉中,以“本社”
名義指出:“如何建立一個合理圓融的詮釋體系,應該是台灣現代詩學最緊
要的課題”,“站在九○年代台灣的土地上,我們無可避免的選擇以台灣為
中心來建構現代詩學”。
(4)分別是《門羅天下》(張漢良、鄭明、蔡源煌、林耀德等著)、《日月的
雙軌》(周偉民、唐玲玲著)、《羅門詩作一百首賞析》(朱徽著)、《羅
門蓉子文學世界學術討會論文集》(周偉民、唐玲玲編);另師大書苑曾出
版《羅門論》(林耀德著)。以上出版品均於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四年間印
行,算得上是項記錄。



●《世紀末台灣現代詩傳播情境2》林耀德



三、小眾化的認知

  《台灣詩學季學·發刊辭》指出:

    認清詩的小眾性格,應有助於詩的發展與推廣。(5)

  一九九二年開始,一群詩人借用誠品書局的場地舉辦了系列“詩的星期五”
活動,發起人暨主持人洛夫認為這項聚合詩人與愛詩者的小型朗讀會有三大取向
──

    一是要長期化,這個活動要長期地做下去,不能只是一時的熱潮。二是
  要小眾化,人數不求多,參加的朋友都是對詩非常有興趣的,長期下來,自
  然會小眾化。三是要精緻化,會場上朗誦的詩,都是詩人最好的作品,保持
  精緻文化的水平。(王信,一九九二)

  過去詩的外延性社會活動,無論是與藝術表演形態結合或者傳統性的講演、
朗誦集會,主事者多半會抱持“讓詩大眾化”的理想憧憬。而自七○年代以降,
許多懷疑現代詩命運的人士,包括《台灣詩學季刊》目前的部分同仁在內,當年
都曾力主詩的詞句應淺白易解以接近社會大眾、藉以增進詩的傳播能力。詩一直
是小眾化的,為了不肯承認這項事實,使得不少繞口令式的論爭浮現詩壇,也使
得詩的文學意義長期受到實用主義訴求的扭曲斷喪。

  洛夫談到的“長期化”是“小眾化傳播”堅韌成形的基礎,“精緻化”則是
延續發展“小眾化傳播”的必要途徑。九○年代這種小眾化的認知逐漸成為普遍
的觀點。

  九○年代前期出版的現代詩個人專集,據《文訊》統計資料(6)顯示,約有
二四四種;而據張默的《台灣台灣詩編目》統計,自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九年間
共有別集一一○七種。上述兩項資料對照的結果,我們可以發現九○年代前期的
不及五年時間裡,別集出版的種數,竟占了四九年迄今出版總數近五分之一的比
例【:244÷(1107+244)≒18%】,這麼龐大的出版量固然是加入了“整編熱”
和近年台灣各縣市文化中心在文建會補助下與詩集刊印的因素,不過其中卻不見
任何一種能夠像鄭愁予、席慕蓉的詩集在八○年代那般位例暢銷或常銷榜單:在
大陸風靡一時的汪國真登陸台灣,不僅難見佳評,也沒有產生任何消費市場的微
波細瀾;這些情況都說明小說小眾情勢的確立,培養專門的讀者、提升學術研究
精緻度,反而成為世紀末台灣詩壇應該默默耕耘的目標。

  九○年代前期舉辦的各類型學術研討會之中,共有四十八篇(7)有關兩岸現
代詩議題的研究。如果說詩集出版、大系整編、詩學論評等等正文構成了詩世界
的點線面,那麼“詩的星期五”和相關現代詩的研討會現場則成了即時性的立體
交流空間,四十八篇論文也就不單純是在檔案中“增加了”四十八篇論文,而是
提供了四十八個由讀者(當然包含批評家)、作者與作品三方面進行精緻論辯的
機會。

  另一個“小眾化”的趣味點,可以“小中見大”,那就是“客語詩”、“原
住民詩”晚近受到矚目的現象(8)。客語系統分割甚細,遠較閩南語中漳、泉、
廈三大系統更為紛雜,“客語詩”自然在語言的表現上是“小眾中小眾”,而原
住民題材也只涉及特定弱勢族群的生存與心靈困境;至今我們終於了解它們存在
的尊嚴,不必以傳播範疇的寬窄來決定。


四、新讀者群的養成

  從小眾的立場來看待詩壇的承續,對於現詩讀者的培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
環。一九九三年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成立“現代詩研究中心”、舉辦“現代詩學研
討會”,是激發“潛在的”中文學界現代詩研究者(專業讀者)的積極良方;九
四年同校人文中心又舉辦現代詩的長期研習課程,則是拓寬社會愛詩人口的實際
行動,值得肯定(9)。過去台灣的中文學界昧於當代文化潮流,形成了反動現代
文學的淵藪,在瀕臨新世紀之刻,吾人樂見中國文學傳統終將正式踏入“當代”


  從校園文化生態的角度來看,九○年代各校文學獎新詩稿件質量較八○年代
後期而言有大幅成長,而以國立台灣大學的現況最值得稱道,“荒原社”和“台
大詩大社”出現了不少潛力雄厚、風格純熟的青年詩人,在一九九四年《中央日
報》與《明道文藝》合辦的“全學生文學獎”中,台大學生囊括了大專組各文類
的半數席次。《幼獅文藝》對於各文類新人的發掘工作仍然繼承著八○年代中期
以降的努力,而《聯合文學》則比較側重小說新人的栽培。

  培養年輕一代的寫詩人口即是培養現代詩小眾傳播的基礎事業。從大眾傳播
觀點來看,“讀詩人口與寫人口一樣多”是一句笑話,可是在分眾社會的小眾傳
播觀中,這句話卻是理所當然的常態,養蝦專業雜誌的訂戶自然就是養蝦產銷業
者,此理甚明。

  伴隨此一形勢,在八○年代末到九○年代初期短短幾年期間,入門“教科書
”也相繼問世,楊牧的《一首詩的完成》是給詩人看的“教科書”,蕭蕭的《現
代詩創作演練》和白靈的《一首詩的誕生》則是給“想要成為詩人者”看的“教
科書”。蕭蕭、白靈之作仍有諸多值得商榷之處,將複雜的詩法化約為單約的造
句遊戲似非良策,事實上他們對“好詩”的要求也有多方侷限,但就啟蒙的立場
來看,這種將詩庸俗化的“習題簿”對初學者不無立竿見影的功效。


注釋

(5)同注(3)。
(6)參見〈台灣地區個人詩集出版目錄(一九九○?一九九四)〉,編輯部,台
北:文訊雜誌社,一九九四年六月。
(7)據《文訊》第一○一期《現代文學會議的觀察》專輯所列目錄統計而得。台
北:文訊雜誌社,一九九四年三月。
(8)前者如黃恆秋《擔竿人生》,台北:愛華出版社,一九九○年;後者如瓦歷
斯·尤乾在九○年代前期獲得首屆年度詩獎(一九九三)肯定。
(9)以上活動均由彰化師大國文系主任李威熊和該系教授陳啟佑(渡也)等為推
動主力。筆者曾和李主任探詢過該系未來對於“現代詩學研討會”的推動方
式,李主任答以現代詩與古典詩研討會年度輪辦,筆者則建議可加入貫通古
典詩與現代詩的宏觀性議題,與古典詩、現代詩專題三者輪辦,李主任則答
覆予以考慮。


     
●《世紀末台灣現代詩傳播情境3》林耀德


五、各詩刊的發展

  相對於八○年代的風起雲涌,台灣的詩刊份數大為減少,以《創世紀》第九
十九期第一○一頁的〈海內外中文現代詩刊一覽〉(10)記載,目前台灣持續發行
的詩刊僅有《現代詩》、《創世紀》、《葡萄園》、《笠》、《秋水》、《心臟
》、《海鷗》、《新陸》、《世界詩葉》、《薪水》、《中國詩刊》、《風燈》
、《晨風四季》、《谷風》、《詩象》。這十五份詩刊的主編者,有名家,也有
若干是各世代的“二軍詩人”(11)。以刊載詩稿的品質而言,最整齊的還是兩塊
“老招牌”:《現代詩》與《創世紀》。

  嚴格地說,復刊後由楊澤、鴻鴻、零雨、陳克華、莊裕安等新世代詩人菁英
操盤的《現代詩》,和元老詩人主導的《創世紀》恰好形成兩個典型。《現代詩
》基本上和紀弦時代的老牌《現代詩》已經沒有什麼真正的關係,它所形成的是
一個兼有現代主義與後現代風格的新世代創作集團,除了梅新之外,羊令野、商
禽、鄭愁予等前輩詩人雖然也列名同仁名錄之中,其實不過聊備一格,只是做為
“法統”的象徵罷了。

  《創世紀》則完全不同,早於四十年前創辦“創世紀詩社”的洛夫、張默到
今日為止仍然屹立在編務、發行與公關的第一線上,前者擔任名實相符的總編輯
,後者則以社長的身分活躍於詩壇;至於年輕一代的同仁,現階段除了簡政珍和
楊平之外,其餘倒像是《現代詩》中元老詩人的處境。

  四十年來,《創世紀》歷經多次整體風格上的變異,特別是創刊初期的“民
族詩型”和五○年代中期到六○年代中期由該刊靈魂人物洛夫等掀起的“中國超
現實主義風潮”,迄今為止令人印象猶新(12)。儘管比較起來,《創世紀》系的
第一代的詩人不論就文化生態或文學風格而言,類型化的傾向比同期間出現的其
他詩社都來得明顯,但是個別詩人的成就與魅力還是超越了整個詩社(詩社畢竟
只是一個抽象的整體概念)的存在;事實上,詩社成員個別風格的呈現,透過個
人創作的執著以及“詩社理論家”的共同努力,完全主導了詩社和詩刊的發展模
式。
  就《現代詩》目前文論稿件刊登的情況來說,編者將重心擺置在詩壇現象面
和文化延伸面的企圖很明顯,各具特色的同仁則直接以創作來證實自己的藝術理
念。而《創世紀》依舊強調針對個別詩人的論評。

  不論是目前的《現代詩》或《創世紀》,在大眾傳播上的人文意義,均集中
在詩社成員的權力結構上。採取菁英主義的《現代詩》或者包容性稍廣的《創世
紀》,整個脈動與關懷對象仍然是“反求諸己”多、“推己及人”少(特別是《
創世紀》獨具封閉性),相對於他們對海外成員或大陸社員之吝於推廣評論,必
然使得讀者懷疑這些明顯並非處於核心位置的邊緣/海外/大陸同仁之所以存在
,只是做為陪襯主旋律的裝飾音罷了。

  戰後台灣現代詩的發展,據說是以慘淡經營的詩刊做為推動的主力。八○年
代崛起的新世代詩刊曾經掀起了“世代戰爭”,也開創了台灣詩的新格局;然而
到了九○年代,不僅詩刊的數量大為萎縮,現有詩刊的功能和對於詩壇(過去很
多人將“詩壇”誤解為“詩社的總和”)的影響力也江河日下。

  在《創世紀》第九十九期的廣告上(13),預告了“創刊四十周年”的“重要
活動預告”,內容包括創世紀四十周年慶贈獎酒會、創世紀與台灣現代詩研討會
、創世紀之聲明誦會、現代詩綜合座談、邵玉銘特約演講(演講者是一位和詩壇
素來沒有淵源的前新聞局長兼業餘的聞一多研究者)、聯誼晚宴等,這系列大型
活動勢將動用龐大的人力物力(14);但是我們可以發現,整個設計的重心在於“
緬懷”、“憶舊”而非“開創”、“前瞻”,我們無法從中找到“未來的”《創
世紀》。

  有人會認為“緬懷之必要”不是沒有道理,君不見新世代詩刊在八○年代旋
起旋滅,而老詩刊如《藍星》也因後援不繼而停擺,屹立不搖者自然是懷璧無罪
、慶功有理。對於九○年代詩社萎縮之現況,林婷曾經在〈寂寞的聲音,期待回
響?九○年代新詩社狀況〉一文中指出:

    現代詩創作的過程是十分寂寞的,而現代詩的團體亦是小眾的。在這樣
的前提下,我們便不難了解為什麼一些詩社、詩刊無法堅持下去,而默默地
停刊、休刊。前曾述及其原因不外是經費及人力,然而大眾(媒體)的支持
與反應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八○年代十分活躍的詩社(刊)到了八○年
代末期至九○年代之間便消失了,甚至連詩刊亦鮮少流傳。這些詩刊包括:
《漢廣詩頁》、《台灣詩季刊》、《春秋小集》、《四度空間》【耀德按:
已於一九九四年八月復刊】、《地平線》、《象群》、《長廊》、《曼陀羅
》、《風雲際會》以及大老《藍星》等等,其中亦有正籌備復刊者,我們期
待他們更好的發展。
  一般說來,元老級的詩刊腳步較穩,有一定的稿源及群眾,長期累積的
經濟能力亦稍可平衡,然而單靠有限的訂戶及同仁資助,亦需胼手胝足、竭
力守成,人心物力齊備方能順利出版一期詩刊。據筆者了解,詩刊元老《藍
星》亦是由於原來支持出版的出版社無法支持,決定了休刊的命運;上述詩
刊休刊的原因,亦不脫物力、人力不能兩全的範疇。

  其實,筆者認為新世代詩刊的“朝生夕死”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可能和“人
力、物力”之流的因素扯不上太大的關係。放眼十九、二十世紀各國重要詩刊的
歷史,少有不是異常短暫的;這麼說倒不是一種“天才詩人必然早夭”之流的無
聊推論,而是說,我們必須注意到:詩刊往往只是詩潮或文學運動的配件而已。
詩刊有點兒類似把人造衛星送上軌道的推進火箭,重要的是送出人造衛星,人造
衛星抵達定位,火箭也已經被拋除了。

  十九、二十世紀西方的前衛雜誌與詩刊多半歲月不長,歐美如此,第三世界
國家也不例外,像波赫士(JorgeLuisBorges,1899-1986)在二○年代的布宜諾
斯艾利斯創辦了極端主義刊物《梭鏡》,總共只出版過兩期;另一份波赫士主導
的新世代文學刊物《船頭》只出版三期便停擺,後復刊再出版十五期,前後歷時
不到五年(15)。換句話說,和源遠流長,以悠久歷史自恃的商業性雜誌不同,詩
刊是一種非(反)主流的小眾媒體,它存在的目的不是“辦一份詩刊”而是呈現
某種觀點或主張,這種觀點或主張經常是反對通俗大眾固有品味的、反學院僵化
因襲的美學訓練的、甚至是反對小眾詩壇中的老傳統或舊主流的。一旦這種對抗
典律(canon)的觀點或主張,或者提倡這種觀點或主張的詩人,自詩壇外圍進入
“體制”之中,形成被普遍接受(同時也等待著“被顛覆”)的新典範(霸權)
還是他們已經達到了自樹旗幟的爽感快意,那麼,停止發行機關刊物是理所當然
的事。

  台灣八○年代的新世代詩刊大致上完成了他們“世代革命”的訴求。五、六
○年代出生於台灣的詩人經過十年的淬礪,一部分已經卓然成家,無須依附元老
詩刊、也不必再靠著“自力救濟”的方式集資籌辦詩刊以傳達被禁錮的聲音;另
一部分則被元老詩刊安撫收編;最後則是放棄詩藝、專心於其他事業的一群封筆
者。

  對於羽翮已就的新世代詩人而言,別說固守於詩刊陣營有所不必,就連固守
於詩的陣地也只被視為鄭愁予那一個世代的自矜姿態。他們總能將觸角延伸到其
他文化領域,像電影、電視、舞台劇,或者兼營其他文類的寫作和各種文化出版
、傳播事業,並且能夠得到出版社的支持順利出版詩集,即使自費出版也毫無經
濟上的掛慮。像羅智成、向陽、劉克襄、焦桐、苦苓等等,信心拈來的幾個新世
代詩人,在他們詩藝的成長過程中不曾依賴任何元老詩刊的卵翼,他們的詩作在
九○年代根本很少藉諸詩刊發表;至於九○年代出現的嶄新一代,如劉婉俐、王
信、洪凌之屬,他們的作品則集中於台大外文系出版的《中外文學》和校內詩刊
,或逕往副刊等大眾媒體發展,他們也未曾涉足元老詩刊的“終南捷徑”。

  九○年代前期詩刊之所以趨於沒落,問題不在於小眾化,更不在於詩刊同仁
的藝術實力強弱,首要的原因實在於詩刊失去了前瞻性,殘存的各世代詩刊怯於
提出自己的理念,沒有具體的藝術目標與美學訴求;當然,如簡政珍這類注重觀
念探討的詩論家也在此一期間出現(16),但整體而言,欠缺美學理念和實踐的勇
氣卻成為普遍的現象,這使得詩刊的功能產生必然的“收縮效應”──僅僅為了
延續詩刊存在而延續詩刊的存在,便不得不去不斷強化詩刊本身的光榮歷史或者
鞏固領導核心的成就(權威性),表面上個個都是開放性的徵稿園地,事實上仍
然有一道道親疏等級的無形圍?阻礙著內外圈之間的流動與溝通。

  詩刊退居詩潮發展的第二線位置,是九○年代前期台灣詩壇的重要現象,這
個現象並不代表詩壇的墮落,因為個別詩人專輯出版的蓬勃以及詩作刊載媒體的
領域擴大(17),可以證明詩藝在台灣的發展趨勢與傳播形態已經脫離過去環繞著
詩社興亡史與鬥爭史的愚蠢模式。


注釋

(10)台北:創世紀詩雜誌社,一九九四年六月。必須注意的是,這份目錄並非現
行華文詩刊的總目錄,即以台灣地區論,尚有遺漏,而學生詩刊如《大學詩
》(台大詩文學社)等均未列入。

(11)“二軍詩人”是筆者“發明”的辭匯,就像日本職棒有一軍、二軍之分,若
刊詩齡甚長的詩人長久以來均未曾得到詩藝上的肯定,大致上在現實中他們
領導的刊物也往往處於“二軍”形態。

(12)簡政珍在〈創世紀和詩的當代性〉一文中指出:“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的
評論家,討論《創世紀》的詩,總是既定反應地討論它的‘超現實’。”出
處同(10)。另參見張漢良〈中國現代詩的“超現實主義風潮”?一個影響研
究仿作〉,收入《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鄭明娳總編輯、
林耀德編,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九三年。

(13)見頁一○二。

(14)配合本項活動的出版計劃包括《創世紀四十年詩選》(洛夫、沈志方編)、
《創世紀四十年評論選》(★弦、簡政珍編)、《創世紀四十年總目》(張
默、張漢良編及全套《創世紀》詩刊再版套售等。

(15)參見〈我的回憶〉,波赫士,朱景冬譯,收入《我承認,我歷經滄桑》,朱
景冬編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16)舉個例子來說,簡政珍的“存在詩學”式的短論〈創世紀和詩的當代性〉,
以“刊頭語”的名義刊載在《創世紀》第九十九期,這位新一代的“創世紀
理論家”(第一代除了季紅之外由洛夫、張默身兼,第二代的著例是張漢良
)指出:

詩所矜持的是什麼?
詩所矜持的,是可能此地後現代引伸者最想解構的“本質”。詩在各個時代
歷經不同的樣貌,但本質使這些樣貌升騰或過濾為詩或非詩。詩也是由於基
於這樣的本質才能展現詩性,詩人以展現詩性保有他的存有。本質不能逐條
明列,但它總讓人隱約感知。它也許是一種沉默,以別於散文式的說理。它
也許是一種意象思維,以別於訊息直接的傳輸和說教。而在這一個特定的時
空,它更是拒絕被商品化的姿勢。面對喧嘯庸俗的大眾,詩自我珍惜那種謐
靜獨處的美感。詩“投入”現實,但它入世,而不媚世。
矜持使詩帶有反制現實的笑聲,雖然這可能是苦澀的笑聲。作為一個當代詩
人,必須有心理準備去走上一條孤單但不孤獨的路。時值世紀末,當另一個
世紀即將要在地平線浮現時,詩人以如此的身姿面對時代的遽變,這正是《
創世紀》的真義。

這種論述闡明的是詩人的態度、某種超驗的史觀和詩的倫理性,卻和傳統的
存在主義詩學意見非常類似。不過這篇擲地有聲的短論重在觀念的闡發,而
非具體地提倡某種美學實踐的獨特“偏見”。


(17)詩的“小眾化”並不意味著詩的發表空間正在縮小,舉幾個實例如次:《動
物園雜誌》第五十二期刊載了四首生態詩:〈龜〉、〈鱷〉、〈蛇〉與〈變
色龍〉,台北:市立動物園附設動物園雜誌社,一九九三年十月;《時報周
刊》第七九四期刊登了二十九首配圖時,台北:時報週刊有限公司,一九九
二年五月十六日;《時報週刊》第八四七期則刊登了二十一首配圖詩,台北
:時報週刊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二日。類似《時報週刊》這種通
俗大眾畫報週刊和《動物園雜誌》之流的分眾化媒體,過去一向是詩人的禁
地;又如中華文化復興總會出版的《活水文化雙週報》每期均有〈雙週詩粹
〉專欄刊出,乃至於《國魂》、《當代青年》這些連此間詩評家或史料搜集
者都不曾注意到的媒體,均有現代詩的一席之地。換言之,過去以報紙副刊
、文學雜誌和詩刊這種“三維結構”來檢詩詩人發表狀況的角度,到了九○
年代已大有修正之必要。詩也並不見得如注(6)簡政珍文中所謂的“拒絕被
  商品化”,其實“創世紀四十周年”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商品。


●《世紀末台灣現代詩傳播情境4》林耀德



六、跨國界的交流



  跨入世紀末的台灣詩壇,既有所謂整編、回顧的熱情,也意識到台灣詩人必
須建立嶄新的國際觀。

  不同詩集團有不同的涉外領域的偏好,以閩客籍舊移民後裔詩人為主體的《
笠》集團,自八○年代初期起即與若干亞洲詩人聯合輪編《亞洲現代詩集》(18)
其實所謂“亞洲詩人”也只是以東北亞的日本、南韓鮮(所謂“大韓民國”也者
)兩區域的特定詩人群為聯盟對象,區區三地詩人詩作的聯展,每期不過略為點
綴幾位“其他國代表”,而逕冠以“亞洲”名義,取代四十餘國詩人在光天化日
之下的存在,其姿態及地域分布真令人不由得聯想到殖民主義時代的日本帝國版
圖。

  《創世紀》等以外省新移民詩人為主體的詩社,在兩岸正式交流之前,和其
他華文區域的接觸以東南亞華文詩壇最為頻繁,八○年代後期迄今則進一步與大
陸詩人密切聯繫,互訪頻繁,詩刊上也大量增刊來自大陸中原乃至蒙疆藏邊區的
稿件。以近五、六年來《創世紀》刊登創作的方式為例,是區隔出〈台灣、海外
詩頁〉與〈大陸詩頁〉,分欄登載稿件,這種區隔兩岸或多岸創作的模式也被大
部分現存的詩刊所承襲。

  基本上,台灣詩刊雖然刊載大陸和東南亞創作,也以交換刊物方式進行兩岸
及國際交流,卻缺乏對大陸詩壇自“十七年時期”迄“新時期”以降的具體評估
與觀察,對於東南亞華文詩壇的關切也毫無實跡,大部分的台灣詩人對海外華文
詩壇的發展與挫折是全然陌生的。

  更有趣的現象在於台灣詩刊所採用的大陸評論稿件,幾乎都是以該詩刊成員
為評論客體的論稿;換言之,部分台灣詩人所汲汲經營者,是利用大陸評論家在
資訊不足的情況下所撰寫的吹捧文字來自抬身價,這種現象在表面上是一種交流
,實質上卻是一種反交流的單向謀利,筆者非常懷疑任何有良知、有見識的大陸
文學批評家會長期甘於被某些詩藝平庸卻自命詩宗的台灣詩人所御用、所驅遣而
毫無自覺、不生反感。

  不僅是詩刊本身的故步自封與保守自私值得憂慮,和小說界相較起來,對於
整個世界詩壇的關切、對於地球各地詩作詩人的譯介都顯得異常遲鈍,甚至可說
是無甚建樹。以台灣本島而言,九○年代前期的詩刊看似兼容並蓄,實則已逐漸
喪失華文詩壇的向心力,也根本無視於世界詩潮的發展現況;而文學期刊、副刊
在這方面除了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前夕群起猜題(預測得獎人)、蜻蜓點水一番,
之後將得獎人炒作幾番,就寂靜無聲一如往昔,令人扼腕。

  一般而言,文化媒體在譯介方面的重點都放在世界小說的現況上,使得島內
新世代詩人必須藉助於原文原典的閱讀來延伸思維和觀摩的觸角,而若干老一輩
詩人則可以自足於所謂光榮的“數十年奮鬥”或者“新古典主義”之流空洞無物
的濫調,猶有甚者乃開始杜撰自己反對體制的歷史來“嬌其妻妾”,凡此種種,
皆使得台灣詩壇在世紀末所急需凝塑的新世界觀(從哲學角度而言)與國際觀(
從國際詩壇生態的角度而言)都尚往整模成型。

  此外,從文化出口的角度來看,九○年代台灣詩人在中國大陸獲得更多被選
刊、介紹的機會,但被譯介為他國語文的情況並不理想。除了上述《亞洲現代詩
集》中被譯為日、鮮語的詩作及少數個人別集央譯、法譯出版之外,並沒有進一
步的開拓。奚密於耶魯大學出版的《現代華文詩選》(AntholoyofModern
ChinesePoetry)對於台灣詩人展現了特別的興趣,這部英譯詩集選輯的範疇自
一○年代新詩運動迄八○年代末,收錄六十六家詩人,台灣詩人竟占了三十五席
之多,主要的因素可能在於編譯者出身台灣,對此間的詩的詩作較為熟悉、品味
也較為趨近。



七、結語:揚棄島國心態

  雖然眼前的台灣詩壇面臨了許多新情勢、新課題和新困境,而且也沒有出現
多少足以震撼華文詩壇的傑作,反倒涌現了不少面貌模糊、才藝庸懦的“五分鐘
英雄”。但是也有許多默默耕耘的典型,不少各世代的詩人,都致力於小眾傳播
的良性發展、意圖在有限環境中創造寬闊的言談空間。

  如果台灣詩壇想要重整旗鼓,那麼加強對中國大陸與海外(特別是東南亞)
華文詩壇的實質交流,有系統地將華文世界的現代詩體系納入關懷與研究的核心
,並且真誠地與世界詩潮進行“對話”,這一切都是急待進行的工作;只有揚棄
猥瑣的“島國心態”,台灣詩壇才能在華文詩壇多岸關係的大體脈中重新扮演積
極淪落為“世界詩壇資訊的最終站”的可悲地位。總而言之,九○年代前期台灣
現代詩的傳播情境,是一個瞻前顧後的“詩壇自反(朝向內部反省)階段”,蓄
勢待發,或許呢正隱匿著屬於未來的神奇事物也說不定。



(完)




注釋

(18)《亞洲現代詩集》自一九八一年起由日本、台灣、南朝鮮三區域詩人輪流執
編,台灣地區已負責輯印一九八二年的第二集及一九九○年的第五集。這項
計劃雖然冠以“亞洲”之名,但是充其量只能算是三區域三幾個詩社的聯展
而已,其餘各國的詩人並未受到重視,而輪編的三地詩人亦皆以社員為主體
,其“國際性”的基礎非常脆弱。


出自林耀德(1995):《世紀末現代詩論集》。台北:羚傑出版社。第35-50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訂閱/退閱每日一詩電子報http://www2.cca.gov.tw/poem/main01.html
與詩路交換廣告:http://www2.cca.gov.tw/poem/main01.html
?????????????????????????????
主辦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http://www.cca.gov.tw
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http://www2.cca.gov.tw/poem

--------------------------------------------------------------------------------
犀鳥文藝
返回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