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邦楨 / 詩的定義
我相信我是不會死的
我死必在那千年萬代人之後
假如我現在是死去的
那麼詩神沒有為我完成他的任務
我相信我是不會死的
我死必在千年萬代之後
假使我現在是死去的
那麼人類當初為何把我的名字叫「詩」
彭邦楨 (1919 ~ 2003)、 湖北省黃陂縣人、 陸軍黃埔官校畢業,,曾任國防部新聞局少校參謀、軍中電台廣播科長、高雄台台長、左營台台長、台北台研究發展室主任等,一九九一年 六月創辦《詩象》詩刊,共出版五期。晚年旅居美國,因心臟衰竭於紐約辭世,享年八十四歲。著有詩集「載著歌聲的船」、「戀歌小唱」、「花叫」、「清商三輯」,以及詩評論集「詩的鑑賞」等。 彭邦楨寫作文類以詩為主,評論、散文次之,六十七年在國內發表「試寫現代詩押韻十首」,曾引起廣泛討論。作者堅持的創作理念是:「肯定傳統文化主張自詩經、楚辭、漢賦重新詮釋語彙,使新詩文字更豐盈,象徵更豐美。」
2 Comments:
旅美詩人彭邦楨論
曉舟 @ 2005-03-09 20:27
曉舟隔海說詩
彭邦楨(1919-2003)是著名的湖北籍台灣旅美詩人。他十五歲時即開始寫詩,少年時代便在家鄉黃陂縣頗有詩名。一九三九年,他考入成都軍校,畢業後在重慶任少尉排長,二十五歲時隨青年軍赴印度遠征。一九四六年供職於國民黨國防部新聞局,後隨軍開赴台灣,在軍中任職直至一九六九年退役。一九七三年,彭邦楨在出席第二屆世界詩人大會時,與美國女詩人梅茵·黛麗兒(MarioneDarreu)相識於台北,一九七五年在美國紐約結婚,現居紐約。童年時期積累起來的豐富的舊學底子,使得彭邦楨的詩作具有濃郁的傳統人文意蘊,並道致後來萌生出將現代詩納入一定傳統規範的嘗試。
五十年代初期,彭邦楨從大陸走上台灣詩壇這塊詩歌的荒漠,和當時少數幾位詩人披荊筆耕。一九五一年,襄助紀弦創辦的《詩志》,復辦《現代詩》難志。後來紀弦成立“現代派”,宣言“現代詩是橫的移植,不是縱的繼承”。不久,覃子豪等組織《藍星》詩社,接著洛夫、?弦、張默在左營又組織《創世紀》,在五十年代的台灣詩壇發起“主知”,“主情”和“超現實主義”的論戰。彭邦楨和論戰的三方都保持著友誼,卻沒有加盟任何一方。他所以拒絕加入詩社,起初是不滿紀弦“西化”的觀點,繼而不願看到詩壇的分裂而婉謝《藍星》的邀請。自此彭邦楨宣布“不是任何一派同路人”,“不再給任何一方寫稿,自創個人寫作路向”。直到一九六九年各派聯合成立《詩宗社》時,才出任主任委員。因此,彭邦楨在台灣詩壇的位置,是任何把詩史當作社團史來寫的作者所無法定位的。彭邦楨的新詩創作也因此未曾受到太深的“現代”的洗禮。
彭邦楨詩的風格的形成約在詩集《花叫》以後。其早期的詩集《載著歌的船》(一九五三)和《戀歌小唱》(一九五五),以輕靈的節奏抒寫浪漫的心緒,雖然以其明朗的詩風迥異於當時詩壇愈演愈烈的遲滯與晦澀,但無論思想或藝術,都顯得比較輕淺和直白,個人風格並不突出。直到《花叫》這部大多寫於六十年代後期,出版於一九七四年,距第一部詩集已逾二十年的詩集出版後,詩人“自創個人寫作路向”的心願,才因漫長歲月的探索與努力而見出端倪。
作為中國詩歌發展重要分支的台灣新詩,在經歷了始自五十年代中期“現代派”道路的求索之後,幾經曲折,又於七十年代後期走上回歸之途。出版於此際的詩集《花叫》,其引人矚目的是它的抒情方式和特殊的節奏類型。在詩集裡,詩人一反現代詩“不落言詮”的純詩理論,也不作各種現代手段的語言表演,或依靠意象,象徵的對應關係。他遵循傳統的直切的抒情路向,圍繞一個中心,或人或事或物或景,形成一個“詩想”,然後通過想像和聯想,一波一波地輻射開去,在直接的傾訴中,藉助長句的突然切斷和跨行,
造成一種連綿的節奏和心緒,從而獲得特殊的藝術衝力。
試讀《故鄉樣子》:
故鄉大彭家彎,故鄉淳樸自然。故鄉依山
傍水,故鄉積翠盈妍。而它就是這樣人家
常與煙波雲岫毗連。最是虯松拔地,勁柏
參天,要是冰封雪掩氣象更鮮
當春來時:沒有一戶蒔花,到處自鬧花喧;
沒有一戶飼鳥,到處自傳鳥言。是真處處
薰風碧野:種豆蜂黃豆圃,種瓜蝶粉瓜園
旖旎此村,就是俺姓高第蓬門
何須富貴?景物都依序蕃滋。垂綠千條
柳葉,飛紅萬朵桃枝。咕咕!咀聽鸕鳩
在喚:布穀布穀呀!要趁其時
水耕旱植:記得小小年紀,童心總是菁花
無比。種田放牛,讀書學詩,而且尋芳
愛美;現已不知它是
什麼樣子。
這首詩的核心是由對故鄉樣子的回憶而引出的“鄉愁”沿著這一“詩想”出發,層層拓展開去,由地理位置而自然環境而春天風景而春耕夏種,由對童年印象中的故鄉樣子的描繪,“鄉愁”的主題歸至:現已不知它是什麼樣子。這一層一層的回想,幾乎全靠直抒,也不避諱散文化的連接詞,在切斷、跨行和接續中,造成連綿不絕的節奏效果,從而造成層層逼迫的感情衝擊波。《花叫》的抒情方式奠定了詩人此後創作的抒情風格。
《花叫》以後,彭邦楨出版了《彭邦楨自選集》和《清商三輯》、《巴黎意象之書》等詩集。這些都是詩人一九七五年與梅茵·黛瓦兒結婚並移居紐約後的作品。去國赴美,詩人有一種“被放逐了”的感覺。在異國的文化氛圍中,最強烈的就是故國情思和文化鄉愁。這兩部詩集,都是這一感情背景的產物。《清商三輯》之一的《清商之戀》十首和之二《清商之風》十首,均是對台灣和大陸的追懷;《清商之興》包括的《春興四首》和《冬興四首》,則寫的是浸透著傳統文化風韻的松、竹、梅、鶯、燕、杜鵑、鸕鳩等。由此可見這些詩作的內容幾乎都是對故國人生的回味。在形式上,這個時期的作品沿著《花叫》的抒情方式,詩人一方面接受西方文化的衝擊,一方面又潛心攻研中國格律詩,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反現代詩廢韻主張,以現代詩的精神試寫押韻的現代詩,進一步尋求納入傳統的某種規範。彭邦楨創造的這種被稱為“現代白話格律詩”的新詩品種,每首都有固定的節數和行數,一般是‘四、四、三、三、’四節共十四行,按唐詩押韻。但在押韻上也並不完全依照古詩押在韻腳的習慣,而是錯落地押在一行的中間或末字,用標點斷開;亦不一韻一底,常常轉韻,從而造成鏗鏘交錯的音樂效果。如前文所引的《故鄉樣子》一詩,就是這種現代押韻詩的典範之作。這些詩所遵循的不僅有中國古典詩歌的規範,似乎還有英國十四行詩的格式。而且隨著音韻而來的,還有語言的制衡。在現代口語中,交替引出文言詞彙,古詩意象,更豐富了這些“試作”的傳統意蘊。據作者自己說,這些詩寫得很苦,是刻意之作。相對來說。他的有些即興之作,如在大陸廣為流傳並被多次譜曲演唱的《月之故鄉》,卻反倒更為流暢、親切和感人。
除詩之外,彭邦楨還出版了散文集《情感散記》、《虛無與自我》及廣播評論《短詩選集》之一、之二。曾獲得巴基斯坦自由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從事過多種文化建設工作。
彭邦楨files
http://homepage.seed.net.tw/web/chenkuei/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