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月 06, 2008

穿越世紀的聲音

穿越世紀的聲音-- 笠詩選 ◎鄭炯明 / 編

●鄭炯明

一九四八年生於高雄市。中山醫學院畢業。曾任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笠詩社同仁、社長。文學台灣基金會董事長,台灣筆會秘書長。曾獲笠詩獎、吳濁流新詩獎、鳳邑文學獎、南瀛文學獎。著有詩集《歸途》、《悲劇的想像》、《蕃薯之歌》、《最後的詩歌》等。

●序 -- 愛的本質 / 陳千武

從寫詩的動機來說,現實的體驗或事件,必會有參與其思考的內在意念,而據於想像力的效用,以語言創出相對於現實世界的另一片天地而呈現出來。這樣才能追求到詩的本質。也可以說,借幻想的方法跳進和飛翔於非現實性的內部空間,像似用一種魔術的行為創開想像的空間彙集主題。這也就是「詩」原來的性格。

確實在現實生活上,偶爾會碰到刺激的事象,因刺激有了靈感閃出的映像成為詩的內涵主題。詩就是捕捉這種閃爍的映像寫成的。任何人都會有這種寫詩的機會。只是很多人缺乏寫詩的意欲,不知道(也不想)如何把它捕捉起來筆記留存,徒使它消失……。

就詩文學的教養效用來說,透過詩的思考,能認清自我存在的價值,瞭解自己的人生使命,而根據詩性之「愛」的本質,跟愛自己一樣能愛別人,愛社會愛國家甚至於愛萬事和平順暢,堅決地唾棄「畸形政治」的怨、恨、鬥爭的惡質習慣和壞模範。對於事情的好壞,培育有正確判斷的能力而向善。

喜歡看詩寫詩,不一定就是要做「詩人」。自古以來「詩言志」的真理會提醒我們,不願只過醉生夢死的生活,不貪自私自利,不會只為了選舉而爭權奪利,反而會讓我們保持詩精神的神聖與個人的尊嚴。

據於如上詩思考的優點,笠詩社社長鄭炯明先生主編這一本《穿越世紀的聲音》,收錄六十一位作者的詩三百六十多首作品,綜看每一位作者表現的素材:意趣、主題都相當顯明,能得到適當深刻的人生感受。可以認出台灣新文學產生八十多年來歷史記錄上最高、最廣、最深入的台灣詩文學,精神思想的挖掘有其藝術性的表現。例如: 詩從巫永福的〈泥土〉開始,令人感受無論潮濕或寒冷的台灣泥土,都會發出芬芳,懷念父母親的血汗味。

繼之羅浪的〈垂釣〉,有思索的喜悅衝破閃閃蕩漾的波光,長久受過外來政權的台灣人,釣上跳躍的魚都會顯示反抗的旗,表示悲情的自覺意識。到了黃騰輝的〈七十自述〉,又是「從起步到踩穩,是一條爬不完的荊棘陡坡,有狹隘的命運愚弄的憂傷。」等,前世代詩作的人生感慨有其真摯性的情感表現。

再看趙天儀的〈山澗〉,把山與山扣緊以至隔開,各自互相觀望與默念,最後「永遠有一道陽光普照的希望」,這種取材之特色、表現的自然發展,是成熟的詩思考構成的,形式尤其穩定。還有,龔顯榮的〈天窗〉,是令人百看不厭的台灣天窗,情感與知性配合的平衡,提昇了優美的詩素。另一位楊超然直接指出「寫詩是有意義的事」,從同胞謀殺、炸裂政府大樓、槍殺婦女等舉發世情不幸之後,託淋了一身黑雨的老詩人說,「寫詩可以預防感冒」的嘲諷社會觀察批判,詩意尖銳可愛。

至於比較年輕一代的作者,看吳易叡的〈脹氣〉裡說;「為了爭執開不開刀/發炎的腸胃已經忍受了/太多個人的意見與武斷」,藉發炎的腸胃面對太多個人的意見?武斷的這個社會,據於職掌經驗,以新即物性技巧予以揶揄、諧謔的口氣批評得十分適意。冉看陳怡瑾的〈情婦〉、楊淑婷的〈儀式〉等詩,語言架構相當新奇且具突發性思惟的特色。對於寫詩的態度也各有不同的積極性。陳怡瑾說:「唯有一首詩又一首詩地寫出來,是一個『陷身於詩』的女子終身要作的。」楊淑婷說:「詩言土、言寸,可與自己的精神與形式玩遊戲!」。兩位發出的詩語相當嚴肅,令人同感思考。

上述僅隨手翻開看到的幾篇作品而敘述愚見。不過,我相信看詩寫詩甚至「陷身於詩」,是絕對不會貽誤人生讓人感到孤獨的。似可解愁由於機電化社會引起的甚多憂鬱症而保持身心健康,開拓獨自見解,增添豐富的生活意趣。願一般社會任何階層(尤其財政界)的人士,都喜歡看這一本書而多思考自己的性情嗜好,充實有個性、有意義的精神生活。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