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4月 11, 2008

客家資訊

客家民間信仰-伯公
【文/邱秀宇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生)】
 
  臺北縣政府客家事務局在位於三峽的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舉辦為期一個月「伯公-客家民間信仰」展覽活動,從伯公的歷史淵源與信仰、各地客家的伯公構築特色、到變化多端的伯公形貌加以介紹和展覽,不但讓我對這位客家族群的守護神有更深認識,展覽活動中並呈現伯公信仰下客家庄的文化豐富性與風土性格。  

客家族群對於福德正神,以「伯公」相稱,伯公信仰是客家地方中,最為普及的且最具多變樣貌的駐地神信仰。對於勤勞耕作及山林開發的客家人,極為仰賴庇佑鄉土而有如一方福蔭的伯公信仰,各地伯公的設置,是客家人將祈福避禍與里社安寧的心理,表徵性的經由內保地方且外鎮四方的里社守護、有土斯有財的產業經濟、消災解厄有關的司法庇蔭、乃至日常生活與信仰活動中的閒雜瑣事,所以說伯公信仰不但慰藉民心,而且是具高度客家識別的地方性文化資產。  

客家先民為求拓墾事業的平安和豐收,常會設立各種無特定外觀、形式和歸模的伯公香位與伯公祭祀建築:有的是處於自然林野的伯公樹神(ex:北部近山客屬的伯公樹),有的是隨意搭起的石頭伯公(ex:桃竹苗丘陵地的石頭伯公),也有外貌有如墳墓的塚土伯公(ex:南部六堆客家的墳墓型伯公)。從單純的以字帖或空無一物的位置「伯公下」;以土示之的石頭、土堆或樹木;漸變為數石搭成的三面壁石棚,或謂「座嘴堂」形式之小祠;乃至現今擴建為壇祠小廟乃至地方大廟。  不論各地伯公設置建築形式、伯公形貌的不同,伯公是我們客家人心中永遠的守護神,也是客家地區最普及和最首要的「駐地神」信仰。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