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18, 2008

夜祭

夜祭

一口米酒,數口檳榔,阿立祖便醉了

●羊子喬



時間在夜的溫室中秘密釀造著

如蒸餾氤氳發酵的米酒溢出,向魂

遊走,自解放的祀壺

戴著圓仔花的花環,和白衣少女牽手

一支游行的隊伍,在月光下淹沒成海

歌聲在歷史的陰影下被竄改

沒有人知道,你的存在

你那流動的身世,一如急湍蝕過的水聲

只有曾文溪聽得懂,那是你的低咽

鹿已消失,我那些在平原的族人也已遺忘

自己身體流過西拉雅的血液

全身血脈藉著熱力如火矢流動

若把潛藏的基因一一解剖--那游走的意識

似成群的動物在嘉南平原奔騰著

謙卑的邀請緩緩喚醒,夜祭之中

在頭社快樂降臨的阿立祖

-------------

北頭洋夜祭 體驗平埔文化
莊金國
2007/05/12
台南縣佳里蕭壟社舉辦北頭洋平埔祭,除了重頭戲夜祭祖靈阿立祖外,還有爬竿、射鏢及走標;其中走標甚至吸引國內長跑健將來捧場。
台南縣佳里鎮舊名蕭壟,屬於平埔西拉雅族四大社中的蕭壟社。漢人改稱佳里,係指這裡曾是平埔「番仔」的聚居地,因漢人通稱番仔是「傀儡」,遂取其諧音雅化為佳里。事實上,台灣多屬漢番混血的後裔,佳里的北頭洋從一九九九年起每年於春夏之交舉辦平埔祭,代表尋根不忘本,認同自己帶有平埔的血緣。


夜祭阿立祖 牽曲舞迎靈


平埔族膜拜其祖靈阿立祖,以石頭或石碑為神祇象徵。北頭洋夜祭阿立祖的重頭戲,在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深夜至二十九日凌晨二點,先進行獻豬禮,接著由婦女們圍成圓圈跳牽曲舞。


跳牽曲之前,要由尪姨以剖半的檳榔為筊,向阿立母請示許可,才准進行。北頭洋的女性尪姨一一凋零後,前幾年曾由男性代行,今年因這位男性尪姨中風,行動不便,改請東山鄉吉貝耍的尪姨,配合在地祭司主持夜祭。


北頭洋發展協會總幹事許擇昌雖是佳里人,並非出身北頭洋,他在高雄縣旗美高中任教,因關心瀕臨消失的平埔民俗文化而投入活動。北頭洋阿立祖夜祭是南縣鹽分地帶最具指標的平埔文化活動,身為平埔後裔,個性憨直而不畏困難,誠心投入,帶動更多的憨人推展,期能建立北頭洋平埔文化村。


在政府協助下,北頭洋文化館逐年增加軟硬體設施。許擇昌說,北頭洋一帶的景點、遺蹟和相關廟宇、公廨,已形成一個帶狀,可到文化館索取簡介及活動手冊,一一造訪。


茅草當建材 公廨復原貌


北頭洋的自然地標飛沙崙,原來也是平原,相傳兩百多年前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席捲而來,形成一座沙丘,當地人走避不及被埋沒,荷蘭古井也遭黃沙覆蓋。


這一口荷蘭井的水質清澄,味道甘甜,日治時期曾被用來製造蘋果水及豆腐,戰後初期仍是當地人的飲用水源,直到家家戶戶供應自來水,受到輕忽淡忘而埋沒於沙草堆中。一九九八年十月,又由山崙下的慶長宮雇工挖出,重見天日,還可見井水。


日治時期,飛沙崙叫做番仔寮山,地政測量單位在此設置三等三角點及一座木造望高寮,後者於戰後損毀,當地人有意重建,因有人怕妨礙地理而作罷,目前僅剩曾修建過的水泥基座。


祭拜阿立祖的公廨,分為私設和公設。北頭洋文化館恢復以竹子和茅草搭建而成的公廨原貌,館內展示活動及歷史照片、平埔地契、古地圖、食衣住行繪圖、文獻等。


爬竿競技賽 無人展功力


阿立祖在西拉雅族人的信仰中,猶如漢人信天公、西洋人信上帝、日本人信天照大神。祂的象徵物為祀壺、豬頭殼、將軍柱,並無一定的型制,由此反映出平埔的神祇融入族人生活及戰鬥意識中。平埔族喜歡將自己的小孩,交給阿立祖當契子保護,他們相信阿立祖法力高強,媒介法力的方式,透過尪姨的通靈法術,可見尪姨在平埔族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北頭洋平埔祭活動另有爬竿、射鏢及走標。主辦單位立起兩支電線桿做為爬竿競技之用,可惜無人報名參加。射鏢與投擲野鹿、游魚有關,荷蘭人在台灣蒐集鹿皮,就是看準平埔族善用鏢鎗,精於射鏢。平埔式鏢鎗桿長四尺餘,竹頭裝置兩只利刃,可近擲遠射而中。平埔族常集社眾操鏢射游魚,射鏢競技與西式投擲鏢鎗比賽類似,射得愈遠愈可見證其手勁。


走標比神速 獎品勇士狀


走標也跟長跑一樣,北頭洋的走標,來自當地在清朝乾隆年間,出了一對善跑的父子檔程天與、程國泰,據傳跑步的速度超過駿馬飛奔,故後被喻為「飛番」,兩座墳墓位在南十九線佳里往漚汪路旁的農田裡,號稱飛番墓。其後裔已搬到東山定居。


每年參加走標比賽的,總有好幾百人。北頭洋在海澄里境內,當地目前只有五十戶人家,不到兩百人,在地參賽者最多也不過二、三十人,響應這項比賽的以外地人為主,甚至吸引國內長跑健將來捧場。


台語「走」即跑,今年走標從慶長宮出發,路線跨越海澄里境外,再折返終點慶長宮,全程長達十一‧七五公里。辦走標,主要讓外地人認識北頭洋周邊的地緣關係,安排路線經過阿立祖祠、番仔厝、老榕樹、飛番墓等處,優勝獎品除了獎盃,還有祭典用品豬腿等,最受矚目的,是頒發走標勇士狀,令人聯想西拉雅族人在草原上身輕「走」若飛的神速。


北頭洋乃是漢化了的地名,意指這裡位處佳里的北端,水田遠看像一片汪洋,台語即以「洋」來泛稱及區隔遠近所見的水田。北頭洋人近來改種雜糧或蔬果,少見水田如鏡、如汪洋的景觀。北頭洋平埔祭興起的走標塑像、文化館重現平埔茅屋竹房,以及原本不起眼的公廨,逐漸受到當地及外界的重視,在在顯示台灣子民已逐漸走出大漢沙文主義的心靈世界,願意接受本土南島文化的洗禮。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