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月 20, 2009

擔當與發揚

●客家網

客家文學的彰顯,是從小說開始的,這裡是台灣客家作家傲人成就的領域,從清代丘逢甲以降,客家文人輩出,日據時代的賴和、呂赫若到鐘理和、龍瑛宗、吳濁流等,以及詩人詹冰、杜潘芳格等都是文學寫作的代表人,作品反應台灣歷史的起伏和動盪,成為本地文學史的重要“發言人”。我們僅以鐘理和為例,檢視這位貧病交加的南部台灣小說家的客家身份及其遭遇所帶來的書寫情景:

正因為鐘理和本身體驗了愛情與世俗的滄桑,在他的筆下愈加夾帶了極多的客家質素,一筆一劃都能展現出引人共鳴的特色:

(1)農村生活的刻劃——以客家農村為背景的作品,鐘理和在50年代幾乎在鄉下度過,中篇小說集《雨》寫於1960年,以南部農村社會為主題,表達農民的命運以及思量的心聲,富有濃郁的鄉土色彩。

(2)婦女形象的雕塑——在鐘理和筆下所雕塑的客家女性“平妹”,表現著堅韌和勤奮的精神,無怨無悔的夫妻故事裡,鐘理和以自傳式的敘述方法,生動感人的情節與故事,令人動容。

(3)時代的歌聲——鐘理和精通中文,在他存活的年代裡沒有語言超越的難題,其追求自由婚姻而對抗封建的思想,正也是他最出色的文學創造,在大量農村描寫的篇章中,代表客家內涵的歌謠與生活涵納其中,能夠輕易地分辨出來:

“唱得好山歌!”玉祥滿意地說:“聲音美!”

“而且還是離不開郎呀妹呀的,是不是?”

我微笑地補足著說:

“——你還唱歌嗎?從前可唱得很多,唱得很好!”

《山歌與親家》

語言的區隔是台島歷史發展的現象,詩人詹冰、杜潘芳格同屬跨越語言的一代(由日語到中文),展放著另一層次的超越。在表現的格調上,杜潘芳格以散放的母性光環及宗教虔誠,經營著屬於自我詩文學的光譜,例如《平安戲》、《紙人》、《祈禱》等作品中的含義,杜潘芳格深刻的心靈世界,認真又踏實;在語言的反省與嘗試上,杜潘芳格重視意義的反芻,進而率先以客家母語寫作,首開全面性客語創作的先河。後起客家詩人陸續全面性客語詩的創作,突破傳統文學市場的侷限,顯得氣勢非凡。

嚴格來看,以詹冰、杜潘芳格來代表他們出生於日據時代,並能靈活操作華語或客語寫出美麗詩句的詩人,另有羅浪、廖祖堯等客家詩人,他們經歷被殖民的苦痛,更能以親身體驗的思考來穿越變遷的時代,讓受壓抑、受折的台灣歷史情景重新復活,寫下真實的文章。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跨越兩個時代(日據/光復後):1949年是一個界線,更是台灣文學與文化的分水嶺,通用語的書寫是遭受轉換的,惟有民間母語始終安然,作家詩人身份所宣示的意義才能得到完整保存。

80年代以後,“台語文學”興起,客家詩人以母語寫作,首度開展了客語現代詩歌的天空,全面客家話寫作得到進一步的實現,包括葉日松、范文芳、黃恆秋、馮輝岳、邱一帆、利玉芳、張芳慈、陳寧貴、曾貴海----等詩人作家,作品集多種發表,記錄了語言表現與文化結合的成績,台灣客家語的獨特性格進一步獲得印證。

觀察台灣客家運動的母語振興方式,從90年代之後是獲得成果的,文學著作的增加一如本島經濟奇跡的呈現,知識的傳遞與教育普及十分周到,客家人離鄉背井外出都會區謀生者比比皆是,百年山區生活的苦楚與文化區隔日漸模糊,所見族群論述的篇章,皆以喚醒族群意識、傳承母語、促進自我文化認同居多,並進行族群歷史的撰寫。

例如:黃恆秋於1997年出版《台灣客家文學史概論》、鐘肇政等編印《台灣客家文學選》及《台灣客家族群史》系列十多冊,李喬編選《台灣客家文學選集》等,多是族群運動之下的產物,寫下客家世界的一大里程碑。當然客家民間文學的調查研究也都在早年被忽略的深淵中獲得解套,學術研究正積極進行,令人歡喜期待。

我們認為:以客家菁英主導的台灣客家運動,許許多多成績的發表,正是說明客家精神的擔當與發揚,客家作家更是留下最佳見證的記錄者與發表人,在台灣如此,世界各地客家應該也做如是觀。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