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資料
張小舟批判詩學 ❷❾
〈語言詩學〉
「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或許我過度悲觀了,但是請容許我猖狂一點。
我認為台灣詩學正走入了沒有詩學的旱田,我不得不如此條條框框,侃侃而談。
一群人寫來寫去都大同小異,有時不知道在寫什麼,雖然不乏有多首佳作,究竟詩人們是在惶惶不可終日,還是在悠哉渡日?是不是偶爾也該起身運動一下?
文學理論之於創作應視為一種驅動力,不必當成洪水猛獸或者無謂的枷鎖。尤其腸枯思竭,上下而求索的時候,理論往往可以及時發揮作用,無論是在靈感的捕捉或寫作的方向,或多或少都能推波助瀾。
許多人不喜歡後現代主義,卻忘卻了後現代主義之濫觴,正因為現代主義一條路走到黑,才有美國五O、六O年代查爾斯‧奧爾森(1910-1970) ,以充滿音樂節奏的片語、俚語取代格律,想突破傳統修辭學的比喻、隱喻,進而發展出一種「投射主義」,成為後設詩的「語言詩」 (Language Poetry) 一種。
由於二戰前T.S.艾略特等新批評學者執掌現代主義之大旗,在學院風氣下,無形中形成一股教條。於是就有了麻薩諸塞州黑山學院的查·奧爾森,羅·鄧肯,羅·克里利等教授,創辦《黑山評論》雜誌,提倡一種與四O年代格律化詩體唱反調的放射詩體(Radioactive poetry),居然還獲得艾略特恩師龐德等意象派老詩人的支持。
「黑山詩派」又與「舊金山文藝復興詩派」串連,那是舊金山、洛杉磯垮掉的一代,瀰漫著頹廢、無政府主義,又加上將消費文化入詩,一群在紐約整日狂歡派對的詩人,後被稱為「紐約詩派」,於是整個美國詩壇就在這三股力量打開新局。
一直到寫出名詩《衰人》的查爾斯‧伯恩斯坦集大成,開創了「語言詩派」,獨特激進的詩觀和詩學實踐,主要表現前衛性和反叛性,政治性和社會性,實驗性和創新性等三方面,名之「陌生化」,使我想起布雷希特打破第四面牆的「疏離效果」,但似乎又不盡相同。
其實搞這種前衛詩都是要挨罵的,當年查爾斯‧伯恩斯坦寫《衰人》也被轟得狗血淋頭。你們看他的陌生化手法寫的這首《every lake has a house》,不被氣死才怪:
every lake has a house
& every house has a stove
& every stove has a pot
… ……
& every roof has a house
& every house has a lake
有湖就有屋
有屋就有爐
有爐就有壺
… ……
有頂才是屋
有屋就有湖
「語言詩派」顧名思義就是「語言詩」流派,雖說文字就是書面的語言,但是「語言詩」的意涵就是有詩語言革命的意味。按照台灣後現代詩學者孟樊所言:在1960年 唐纳德·艾倫主編的《新美國詩》提到「新美國詩人」這一名詞,他們就是五O年代崛起的「黑山詩派」、「舊金山詩派」、「紐約詩派」這群反對已經官僚性、建制化的舊前衛(old-grade) ,而「語言詩人」則走得更遠、更前衛,是後現代中的後現代,被稱為「美國的超前衛主義」(American transavantgardism)。
但是在1991年出版《文本境况》的麥克根(Jerome McGann)眼中,七O年代的語言詩人在文本實驗性上還是有五O、六O年代新美國詩人的影子,祇是語言在社會性的不滿高於政治性,而新美國詩人正好相反。
礙於篇幅有限,「黑山詩派」、「舊金山詩派」、「紐約詩派」這群新美國詩人的詩觀與作品將另外開闢專文詳加探究,此文重點還是放在「語言詩」的後現代語言上,因為這個超前衛的流派影響了八O年代的一些台灣詩人。語言詩派組成份子複雜,並不是某一種特定文體,而是這些詩人以詩語言作為詩活動的核心。
本文僅以最具代表性的伯恩斯坦陌生化以及麥克根對語言詩人文本中觀察出一種「程序寫作」(procedual writing)找出幾點特徵來稍具輪廓地介紹「語言詩」:
伯恩斯坦陌生化特徵:
1.主題涵蓋面極廣
有時標題與內容只有一點相連,有的幾乎跳脫內容,給人新奇感,而「不相干」也是形式主義的陌生化詩學源頭。
2.語言含異國情調
亞里斯多德在《修辭學》引用歐里庇得斯劇中對白「變化是最愉快的事情」。異國情調的語言可以增加新奇感。
3.有意無意選擇不相干主題
如他的「普通人情感」,以T·H·阿多諾的格言「真理是現存社會的對立面」作為詩風變化的導引,旋即操縱回憶華爾街的股票交
易場景、再東家長西家短、情愛關係討論等等,其主題的變化多端,充滿著不確定性。
4.强烈而自覺的語言意識
什克洛夫斯基:「藝術是為了事物如何被感知,而非事物是怎樣」,詩歌中有豐富的語義和語境斷裂,結構也總不對稱,不以和諧的形式出現,在視覺上給人猝不及防,衝擊化,碎片化,瞬間的中斷在語境中結成「奇異的聯盟」。
5.在「可視性」與「可聽性」的雙軌中運行
聽覺效果是詩歌表現力的一部分,聽覺效果不是「書寫與文字的自然延伸,而是詩學作品中的另一層空間」(聶珍釗191),詩行包含獨特的內在節奏與韻律。
6.每行規律的句式間或打破
他曾做《什麼使詩歌成為詩?》的30秒演講,以「不是......」作為每行詩的句式,將詩歌的形式、結構、位置等元素與外部世界中的天空、愛、誕生等元素編織在一起,每行詩字數相當,間或出現句長不同的詩行打破單一的規律,並且避免每行結尾押韻,全詩誦讀完畢時,剛剛30秒(聶珍釗191)
(注1)
「程序寫作」(procedual writing)六點特徵:
❶ 系統性搗亂語言
僅由前置詞片語構成作品,或在一首詩中每一行補上動名詞。
❷ 以表列的形式由讀者隨意自主成一首詩
必須讀者無論使用甚麼字來配對都被允許,所以要設計好字詞。
❸ 寫那些無法被當成詩的東西
例如將一份索引當成一首詩。
❹ 快速書寫
嘗試以一種最話不投機的心理狀況來寫作,筆隨意走。
❺ 把字彙或字母當成形式
即將一個文本予以具體地扭曲,譬如使用很多的O.S. (Off-Screen)或將某些字母予以多倍化。
❻ 讓文本失去意義
嘗試自文本中剔除所有文字的涵義,反之亦然。
(注2)
總結以上「語言詩」的特徵,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書寫就是在對現代主義的一種反抗,起初發生在美國詩壇,後來跨太平洋也影響了台灣八O年代的一些詩人,如最具指標性的夏宇,其他也曾熱烈響應的詩人如已故詩人林燿德、陳黎、林群盛、田運良、江文瑜等,然這一切語言詩人的作品是否就代表所謂的後現代詩?我相信這祇不過是其中的一部份。
不過,語言詩的誕生造就了現代詩的口語化,像是最主張口語化的台灣詩人還有老詩人向明、管管,中生代詩人鴻鴻、顏艾琳等等,他們有的跟新美國詩人與語言詩人一樣在現實主義上主張,有的則是主張在象徵主義上,而「語言詩」作為一種後現代主義下的書寫,套用林燿德的說法,就是一種寫作策略。
也許「語言詩」並不是最完美的詩歌形式,至少這樣的寫作策略有一種詩的運動,可以讓我們拓展了詩的寬度,也豐富了詩的本體,增加詩歌藝術對事物的感知力,更能夠幫助詩人如何在詩領域走下去。
─
注釋:
❶ 摘錄整理自「楊柳、易點點:論《查爾斯 • 伯恩斯坦詩選》的陌生化詩學」,六點特徵標題乃本人自訂。
❷ 摘錄整理自「孟樊《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P.232」
標題與內文均有略微刪修 , 懇請孟樊老師海涵。
參考書目:
❶.聶珍釗 羅良功編譯:《查爾斯·伯恩斯坦詩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聶珍釗,羅良功, 和反式。 查爾斯·伯恩斯坦的詩歌。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11]
❷ 徐金龍《美國語言派詩學觀念和詩學實踐的一部力作》─評《查爾斯·伯恩斯坦詩選》
❸ 楊柳、易點點:論《查爾斯 • 伯恩斯坦詩選》的陌生化詩學
❹ 孟樊《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楊智文化,2003]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