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6月 27, 2005

客家詩

故鄉

三十年前
我離開故鄉
大禾埕一群細人仔
在該走相逐

三十年後
我轉故鄉
大禾埕一群禾畢仔
在該相吵事

細人仔走相逐
逐去奈位也
仰會賸到禾畢仔
歇佇老屋家

連想聽阿旺伯介嗽聲
都聽無到咧
同我企共下
單淨係
日頭下我霧霧介影仔

5 Comments:

At 12:17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吳錦發

為了國家考試出現了「閩南語」命題,卻激起了一些客家族群反彈。老實說,在考試命題中出現一、兩道還未約定成俗的閩南語文句,確實對他族群會造成一些小困擾,但也絕對沒有像媒體故意誇張的那麼嚴重。 不客氣地說,這個問題是有人在挑撥才會鬧得那麼大。「孤不二終」是一句閩南話,但是它也已是一句「客家話」,在南部的客家人中,也習慣使用這句話,甚至已不知道那是一句「外來語」;又譬如,在美濃地區,習慣上稱呼「祖母」叫「阿媽」,「阿媽」是閩南語,也是客家語,它已成了客家話中的「外來語」;而閩南話把番石榴叫「芭樂」,這是由客家話「那芭仔」來的,而客家話中的「那芭仔」其實是原住民布農族語「那拔」。

 
At 12:21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其實,客家人在經濟上並不弱勢,但是在文化上與人數上卻是弱勢的,根據學者研究指出:台灣地區客語的消失,每年正以5%的比例增加,依此計算,20年後客語可能將在台灣消失!客委會91年度有關客語使用能力調查,客家人中具使用客語能力者僅佔58%,正因為年輕一輩的客家人不常接觸客語與客家文化,使得客家文化在傳承上普遍有高齡化,甚至失傳的危機!

 
At 12:26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中國意識中北部特別明顯 -事實上,根據一項媒體民調指出,由於客家人和閩南人、外省人通婚率非常高,目前客家人有四成一在家講「國語」,超過了在家講客家話的三成七比率;同時在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有五成五以上不熟悉客家話,無法流利使用客家話。因此在「國語政策」教育下,很多年輕客家子弟,尤其父母背景只有母親是客家人者,則以「新中國人」或「新台灣人」為其族群認同。而在國家認同上明顯傾向「中國意識」

 
At 12:42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曾貴海

五十多年來國民黨政權推動的北京話單一國語政策,迫使北部客家族群成為客語與北京話的雙母語族群,更年輕的一輩乾脆放棄客家語,銳變成新北京語族或「新中國人」,跳離福佬族群社會,與北京語系族群融合成一個新族群,甚至於認為不需要實施客家語教學,徹底拋棄了客家身分的唯一符徵,成為德希德(J.Derrida)所謂的他者的單語主義者,成為母語的失語症者,他們不想知道自己從何而來,不知如何講述自己和族群的「生命旅途意義」,這些新北京語族的投票行為,當然是棄客家棄福佬棄台灣,而就外省舊移民就中國人了。這種現象形成已久,尤以北客為 甚,如何改變這種客家族群的變異,除了社區再造和媒體外,就是教育。除了教育,還是教育,特別是台灣主體性教育的落實和幼教期的母語教育,其感同身受地去了解客家人,鼓勵和尊重客家人,創造客家人的平等參與平台,使客家人從歷史迷霧中解放出來,成為一個自立而尊嚴的台灣主人,重新認同土地與島國,否則客家人將永遠離台灣而去,再度成為新的東方流浪者,輪迴著永遠遷徙的命運。

 
At 12:48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台灣曾歷經西班牙、荷蘭、明鄭、清朝及日本等五次更替的統治,但台灣文化異質化的現象並不嚴重,中國文化可以說是台灣文化的一部份。一九四五年國民黨政權來台之後,以高壓手段推行中國文化,「成效十分可觀」,致使台灣本土文化遭到相當的壓抑。所幸民主志士與許多人的共同努力,台灣本土文化才漸漸獲得生機。 台灣文化被壓抑的過程中,台灣語言首當其衝。台灣語言 被壓抑的層面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一是語言的使用面,第二是語言的符號面。前者致使台灣本土語言,尤其是諸多寶貴的原住民族語言,大量流失,慘遭滅絕。令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在推行北京話將近四十年後,也就是才十多年前的一九八五年,台灣本土語言已經有失傳或滅絕危機之際,教育部還完成一項「語文法」草案(由七人小組草擬)送立法院,該法案規定三人以上的場合不得用台灣「方言」交談,違規兩次就要罰三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連續違反者得連續處罰。這個著名的「三人行」條款已經違反原來 的「國語運動」的目的,變成是「消滅台灣語言運動」。這項法案幸賴當時的「黨外」委員江鵬堅、余陳月瑛等強力反對而沒有通過。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