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詩 /教育解嚴
頭那頂項種頭那毛,
要種成麼介樣式,
係麼儕來決定?
頭擺有無留辮,
就毋留頭介惡規定,
現下人既經剪忒專制辮仔,
留下自由自在介頭那,
頭那毛愛仰般處理,
自家歡喜就好,
實在毋使他人獨裁。
一座學校係一座花園,
學生係各種各樣介花樹,
做麼介愛規定,
佢等開共色介花?
生成共款介樹仔?
愛相信學生,
追求盡好盡靚介善意,
分佢等發揮自愛自治,
這正係教育介真精神。
用毋信付介方式嚴管嚴教,
到尾可能創造出下一代:
毋曉得承擔責任,
無獨立思想介草莓族!
恁湛恁靚介台灣,
期待教育思想大門,
遽遽打開分春風吹入來,
學生仔像千萬蕾花齊放!
到處做得鼻著,
台灣教育思想介自由花香!
註:
頭那頂項:頭頂上
麼儕:誰
頭擺:從前
毋使:不必
到尾:結果
2 Comments:
天下客家一家親
客家人與客家文化漫談
■人民出版社編審、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兼職教授 喬還田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我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勛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東方猶太人”之稱。
客家人是遷徙到南方的漢人
說到客家人,人們馬上會問:何謂“客家”?
“客家”一詞,在客家語與漢語廣東方言中均讀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戶”之意。《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相傳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遷渡江,至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漢人南遷粵、閩、贛、川……即現在的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台灣等省區以及海外。為了與當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區別,這些外來移民自稱自己是“客戶”,是“客家”,是“客家人”。
由此可見,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我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贛南、閩西、粵東,那裡有29個縣是“純客縣”。在宋末以前,寧化是客家人南遷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應州(現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客家人以此為軸心向我國南方逐漸擴展並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為漢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據考證,客家人的先民,有過6次大規模的南遷:
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里),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一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
第三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逃。唐末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逃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古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致使閩贛邊一帶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遷是宋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四川的客家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由“湖廣填四川”。
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為避戰亂,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規模的南遷外,中原漢人也有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遷者,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遊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的,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只有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
據統計,現在生活在我國大陸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占漢族人口的5%。在國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東亞的日本、朝鮮,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西,歐洲的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和奧地利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3000萬之眾。
獨特的客家文化
歷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遷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經濟比較發達的中原地區向人煙稀少、經濟落後的偏遠荒蠻地區而轉移的。這些來自中原漢族的客家先民們,在辛勤耕耘創立新的家園的過程中,不斷與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畬、黎、瑤等族)融合,不僅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社會群體,而且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們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始終崇尚華夏正統文化,崇尚詩禮傳家,極為注重對傳統、文化、語言、習俗的完整保存,並以共同的生活樣式、習俗、信仰和觀念將自己緊密團結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於從當地少數民族中汲取養分,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文化的最鮮明特色在於:
崇尚華夏正統文化。如果你有機會翻開客家人的族譜,或者觀賞客家民居的門聯,會發現各家各戶都有著中原的郡望。如陳姓出於潁川,李姓出於隴西,王姓出於太原或琅邪,謝姓出於陳郡或陳留,何姓出於廬江,黃姓出於江夏,楊姓出於弘農,等等。這類家譜的記載有的雖經不起推敲,但卻說明客家人從心底深處以來自中原而感到自豪。在遷移和開發的過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著“崇正”精神,戰勝了各種艱難困苦,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園。以台灣客家新移民為例,他們一方面依賴與弘揚客家原鄉文化,如“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頑強地沿用方言鄉音;並按原鄉的家族和宗族形式重新組織家族和宗族,民居建築也仿傚原鄉的形式。另一方面恪守中華文化共有的禮樂教化,弘揚愛國家愛民族的優良傳統。當荷蘭、法國、日本侵犯台灣時,他們堅持民族大義,高舉愛國保種的旗幟,與入侵者展開拼死抗爭,涌現了劉永福、邱逢甲、吳湯興、徐驤、姜紹祖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為客家人增了光,為中華民族添了彩!現在,許多創業有成的客籍華僑,在總結自己何以成功時,也覺得是得益於客家崇正精神。為了讓子孫後代永遠接受和發揚客家崇正精神,他們一次次攜兒帶孫回到大陸原鄉祖籍地乃至中原發祥地尋根認祖,併發起一次次公祭客籍母親河的活動。
崇文重教,耕讀傳家。客家人特別看重讀書人,有“茅寮出狀元”之諺。在客家人看來,要想改變境遇,惟一辦法就是晴耕雨讀,金榜題名,走仕途之路。只有通過讀書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躋身於官宦行列,才能實現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家境再困難,即使是討飯也要供子弟讀書。作為客家人的朱德在《回憶我的母親》中這樣寫道:“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州,客籍人……本來是沒有錢讀書的……學費東挪西借來的,總共用了200多塊錢,直到後來我當護國軍旅長時才還清”。為瞭望子成龍,光耀門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來培養子弟讀書。到過客家地區的人一定會發現,在其家族祠堂前立有許多石旗桿,那便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明證。那些石旗桿是族中子弟中舉人、中進士的標誌,有多少石旗桿,就說明族中有多少人獲得了舉人、進士之類的功名。
守望相助,崇尚節儉。客家人講究一個“義”字,即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他們認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須面對重重困難,團結互助顯得尤為重要。所以,他們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鄉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誠團結。而且信奉“一個好漢三個幫,一人值得十人當”,“幫來幫去,石頭變豆豉”。由於客家人崇尚團結,直到今天,在客家人的婚喪紅白帖中還保留了用“幫”字的古風。客家人很能吃苦,“一條扁擔走天下”是其堅韌頑強精神的真實寫照。客家人還有崇尚節儉的美德。有這樣一條諺語:“山精山角落,新衫底下著”,說的是客家人把舊衣服套在新衣服上穿,以舊衣保護新衣。由此可見,客家人的生活是多麼的節儉。
獨特的語言。中國在語言方面主要分為五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及印歐語系。其中,漢藏語系中包含了我國主要的語言:漢語。至於客家話是屬於哪一個語系,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它屬於漢語十一支系﹙方言﹚之一,因為它具有漢語的語言特點。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從語言學的角度,證明客家話源於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韻,是河南的官話,也是土話。但是,也有人認為它起源於原始阿爾泰民族的“通古斯語”。但是,無論它屬於哪一個語系,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它來源於最遠古的中原的語言,因為時至今日,在客家話中仍能找到很多古音。
客家驕子
客家人對男人的評判標準,就是創大業,謀大事。有作為的好男兒,人人敬仰。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勛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說到客家名人和客家驕子,人們會不假思索地想到這些人的名字:在
政界和軍界的有: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朱德、葉劍英,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盧嘉錫,前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成武,新四軍軍長葉挺,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總司令劉亞樓,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楊勇;以及南宋承相、民族英雄文天祥,抗金明軍統帥袁崇煥,近代洋務運動先驅丁日昌,清代愛國詩人、外交家黃遵憲,清代抗日保台義軍副統帥丘逢甲,首任駐日本國公使何如璋,民主革命家廖仲愷,辛亥革命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
在文化界和科學界的有:唐代詩人、文學家張九齡,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宋代贛南第一位狀元鄭獬,清代畫壇“揚州八怪之一”黃慎,中國現代史學大師陳寅恪,現代傑出文學家郭沫若,現代藝術大師林風眠,語言學家王力,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李國平,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病理學家梁伯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物理化學家黃子卿,兩院院士、橋梁專家李國豪,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黎尚豪,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偉松,國際著名化學家潘毓剛……
在海外的有: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現任總理李顯龍,泰國現任總理他信,泰國客屬總會創始人伍佐南,印尼華族領袖吳能彬,香港著名實業家曾憲梓,香港著名實業家田家炳,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的創始人張弼士,等等。
客家女中豪傑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位女將軍李貞、世界速滑全能冠軍葉喬波、戲曲表演藝術家黃婉秋、英籍華人作家韓素音等人。
這些優秀的客家兒女為國家為民族為世界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是客家人的驕傲。
對於這些客家驕子,不獨客家人效為榜樣,所有炎黃子孫也會銘記在心。
《人民論壇》 (2005年 第一期)
胡錦濤邀共管台海 布希回以一中
【華盛頓特派員張宗智】
誠如白宮國安會資深主任柯札克日前所言,紐約這場布胡會,絕不是中方國家主席胡錦濤原訂七日到白宮與美國總統布希會面的替代品。紐約布胡會不僅規模嚴重縮水,結果也如預期般「行禮如儀,議而不決」、「胡錦濤有意,布希無心」的高峰會。
從布胡會前兩人對新聞界的公開談話,及事後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葛林的簡報可知,因處理風災不力備受指責的布希總統,致詞草草帶過,而且主題渙散,看不出布希對這項高峰會有任何期待。
胡錦濤顯然有備而來,光是在公開致詞的部分,就針對卡翠?#123;風災、兩國經貿問題、台灣與北韓核武問題,洋洋灑灑談了好幾分鐘。
在台灣問題上,胡錦濤公然[走北京「對台動武三要件」邊緣,破天荒邀請美國「干涉中國內政」,請美國「加入中國這一邊,一道維護台海的和平與穩定。」
胡錦濤這項新說法和動作,類似兩年半前,江澤民在克勞福農場與布希會面時,試探性地提出「北京撤飛彈換美方不軍售台灣」,也證實近來美中間甚囂塵上的「共管」台海問題的臆測。不過,布希政府自始至終都以美國既定的「一個中國」政策回應,避開是否同意「共管」的話題。
此外,從葛林的簡報可以看出,胡錦濤極力想從美方對「中國崛起」等於「中國威?#123;」的印象中突圍。胡錦濤自圓一套較中性的「和平發展理論」,以解決中國大陸國內就業、貧窮的軟性訴求,還強?#123;,他說這些不是要尋求美國同情,而是希冀一個和平的外在環境,並與美國維持良好關係。
不過,布希還是四兩撥千金地告訴胡錦濤,要美國接受這套「和平發展」策略,只談脫貧不夠,還得把人權與宗教自由一併考量。這也是這場布胡會中,布希僅見的積極動作。
綜觀整場布胡會,美國定義為「熱忱坦率」,加上原本已有的建設性與合作,中方保留了建設性與合作,卻抽掉「坦率」,改以「全面」代之。
此外,一個小時的布胡會觸及的議題雖多,但美國顯然只想談經貿,準備充分的胡錦濤主動提出不少新想法,但除了保護智財權,其他「創意」換不到布希的交集回應。
不過,這次布胡會確定了美中最高層對話的架構。雖然胡錦濤這次未到白宮,但從美方仍將重新規畫胡錦濤到訪,布希也答應十一月下旬訪問中國大陸,可以看出雙方高層往來已不限於「有來才有往」,這或許是這次與布希匆匆一會較具意義的地方。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