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18, 2008

白萩及杜文靖獲獎

與鹽鄉有約
白萩及杜文靖獲獎

●莊金國

天才詩人白萩,因多方實驗於詩創作,使得詩文展現出多樣的面貌;而長期關心鹽分地帶文學發展的杜文靖,則獲頒鹽分地帶文學貢獻獎。

鹽分地帶文藝營自一九七九年開辦迄今,已歷經三十屆,許多台灣文學的寫作好手,在此得到啟蒙,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從第五屆起頒發台灣新文學特別推崇獎,第二十一屆改為台灣新文學貢獻獎。今年邀請三位歷屆得獎人李喬、鄭清文、楊清矗以及吳三連文學獎歷屆得獎人李敏勇、宋澤萊、吳晟、劉克襄、汪其楣擔任講師,希望藉此將台灣本土文學深植到社會民間底層。

今年度台灣新文學貢獻獎,頒發給詩人白萩。另一個獎項鹽分地帶文學貢獻獎,得主為杜文靖,因杜氏罹患中風行動不變,由其長子杜佳霈代表領獎。

天才詩人 對語言敏感

白萩本名何錦榮,十八歲時以〈羅盤〉一詩獲得新詩獎,曾被譽為天才詩人。他指詩的結構「該是像朝露般的清澈單純,是一個映照上下、四面、八方的球體,是一個宇宙縮小的印模,是從一點象徵全體」。譬如以海為題材,詩所描寫的是一顆美麗的浪花,而不是海的全體。

童年時期,在近乎三餐不繼的狀態下生活,這些景象深刻地印在白萩幼小的心靈,影響他以後的人生觀。讀小學時,為躲避空襲,很難正常學習,日文教育勉強讀了兩年,戰後先學漢文,四年級時才開始接受所謂的「國語」教育,自認真正學習中文,是在初中階段。

白荻對語言非常敏感,他認為詩人是由於操作了語言與語言之間的新關聯,才能找到新鮮的詩。對當下使用的白話文,白萩在其詩集《天空象徵》的後記中指出,白話只能達到表意的程度,缺少詩的飛躍性。正視現在語言的薄弱,在現有基礎上重新鍛鍊語言工具,以各種方法去扭曲、錘打、拉長、碾碎,試試自己所賴以思考表達的語言,能承受到何種程度。

白萩多方實驗於詩創作中,正如李魁賢在〈白萩論〉所肯定的「在每一次的轉變中,都能留下令人矚目的典型作品」。李魁賢比喻白萩的詩展現多樣的面貌,像「一隻七面鳥,每當他昂首向天空怒吼時,那霹靂的聲音就橫越過廣漠的空間,而凝固成一道虹……」。

台化漢字 開拓新詩路

〈路有千條樹有千根〉這首詩,李敏勇分析指出,這是白萩在通行漢字中文詩在地化開拓的一個新歷程,因為,台灣相異於中國來台的現代詩根球,在現實社會也已悄悄走出白色恐怖以及更早的二二八事件死滅記憶:

路有千條條條在呼喚著我
樹有千根根根在呼喚著我
但來時的路
已在風沙中埋葬
源生的根
已腐爛
在這擾擾的世界之內
祇剩我一個
一個

白萩著作包括詩集《蛾之死》、《風的薔薇》、《天空象徵》、《香頌》、《詩廣場》、《風吹才感到樹的存在》、《自愛》、《觀測意象》和評論集《現代詩散論》。他因罹患帕金森氏症,中斷詩創作近二十年,但喜愛白荻詩的讀者仍不在少數。

能詩能文 眷戀南鯤鯓

杜文靖是鹽分地帶文藝營的發起人之一,也是重要的旗手,經常擔任駐營講師、作家和串場司儀。去年九月十一日病倒後,經醫師診斷罹患「腦幹梗塞併閉鎖症候群」,目前在中部一家復建醫院療養。在妻子莊媛櫻與醫護人員協助下,杜文靖耗費半個月時間,透過拼音板上的注音符號,配合眨眼示意逐音拼成一首小詩,題為〈般若〉:「般若之路寬廣無比╱男女老幼齊聚般若」、「廣大的般若╱叫大家多去參悟」。般若,意指智慧。杜文靖能詩能文,擅長主持節目及說說唱唱,從事新聞編採工作逾三十年,對台灣歌謠也有深入研究,並廣為推介傳播。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這首老歌新唱,即由他在文藝營帶動起來的。「每一回停駐在南鯤鯓╱都迎迓著這眉月影╱每次望見光亮皓輝映射╱都會牽引出深藏的那縷柔情」從杜文靖早年寫的〈鯤鯓夜思〉,可以看出他對每年與鹽鄉有約的南鯤鯓,是多麼的沉迷、眷戀。鹽分地帶文學貢獻獎於二○○五年首次頒贈已故作家黃武忠,杜文靖關心鹽分地帶文學的發展,凡三十年,長久的付出與不變的執著,是第二位獲頒這個獎項。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