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18, 2008

經典作家陳冠學

經典作家陳冠學
田園之秋紅不讓

●莊金國
http://www.newtaiwan.com.tw
/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72757

http://www.newtaiwan.com.tw/list.jsp?au=莊金國

經典作家陳冠學所著的《田園之秋》,堪稱台灣本土散文流傳最廣的暢銷書,歷經廿多年依然受歡迎,此書最近推出彩色插圖版,以細膩寫實的筆觸,為老農輕聲代言,為田園淡淡彩繪。

以日記散文集《田園之秋》享譽文壇的陳冠學,一九八二年自高雄縣鳥松鄉大貝湖畔,搬回屏東縣新埤鄉萬隆村的老家,過著鋤筆兼耕的生活。他的本名陳英俊,出生於日治台南州學甲庄大灣。

毗鄰學甲鎮的將軍鄉漚汪人林金悔,從文建會退休後,創辦漚汪人薪傳文化基金會,在其力邀下,陳冠學提供所有版本著作、《老台灣》手稿、信件、照片、得獎紀錄等,在將軍鄉長榮村的香雨齋書院展出。

這項「經典作家陳冠學返鄉特展」,開幕當天舉辦捐贈《老台灣》手稿儀式,以及新書《高階標準台語字典(上冊)》、新增插圖版《田園之秋》發表會。因陳冠學不克前來,由潮州高中校長陳建蒼代表捐贈。

陳冠學深愛台灣這塊土地,視同世界獨特的瑰寶。《老台灣》兼具地理、歷史、文化、政治等多層面的探索。以當時身處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之下的寫作心境,標榜老台灣,即是反抗當局在台灣大作其中國夢。他厭惡國民黨暴政,深入研究莊子的思想哲學,益發不想讓愛女接受國民黨的黨化教育,父女在大武山下的偏僻農村相依為命,教學相長,等愛女長大後,再設法送往美國進修音樂。

這種長期維持家教的方式,雖曾引起親友的爭議,他卻自得其樂,只要小小心靈不受黨化教育的汙染,求個心安。

出身屏東縣的某律師,特立獨行的作風,跟陳冠學一樣,傳為地方奇譚。這位律師寧可被抓去關,也拒絕向中華民國政府繳稅,除非改制建立新國家,名叫台灣,因此不結婚、不辦存款戶頭,所賺的錢自己省吃儉用,大多用於社會公益。

《田園之秋》 散播土地之愛

陳冠學出版《老台灣》之後,著手撰寫《台語之古老與古典》。新書《高階標準台語字典》,即從《台語之古老與古典》進階衍生。他的成名作《田園之秋》,字裡行間善用台語,連不懂台語的讀者都不會覺得礙眼排斥,主要是可從其台語文字敘述中,領會古老台語的古典風韻。

《田園之秋》堪稱台灣本土散文流傳最廣的暢銷書,歷經廿多年依然受歡迎,版本多樣,前衛出版社最近推出新增彩色插圖版,邀請有「鳥類守護人」之稱的木刻版畫家何華仁,以細膩寫實的筆觸,為此書繪製插圖,更賦予生態型塑與視覺感受。

陳冠學於插圖版序中指出:「這本插圖本,或將進一步將讀者群的年齡向下回降,則台灣土地之愛,將成為一個老幼居民普遍的欲求,這就更有希望了。」當有人進駐台灣五、六十年,還不願認同台灣,若能讀一讀《老台灣》與《田園之秋》,或許會改變一些輕鄙台灣的偏差觀念。

從《田園之秋》的每一篇日記,可以看出農村日常勞動的平淡生活中,若不懂得「安之若素」,必然備感人生乏味。相對的,農村與自然原野相處協調,居民習慣早睡早起,符合自然生態時序的正常運行。

「晚秋篇」中的十一月七日日記,一位自稱「伸張」的年輕遊子,路過陳宅前,與陳冠學結識,喻為「隱士」。兩人話談得投機,料理午餐時,無蛋無肉,只有一塊「串仔魚」和自種的兩樣青菜。

台語文讀本 列入校園教材

二十多年前,陳冠學回老家接手經營六、七畝田園,加上微薄的筆耕稿酬,依然入不敷出。但他不改對家鄉土地的熱情,在《田園之秋》中流露出濃郁的鄉土之愛。此書發行後,讓他連續獲獎,版稅收入源源而來。

當初投稿幾家報刊時,陳冠學堅持不得刪改其中任何文字及必須完整連載,屢次被退稿,直到詩人陳坤崙輾轉得知,承諾履行這兩個條件,安排在《文學界》季刊連載。在連載期間,《田園之秋》得到相當大的回響,葉石濤、何欣、季季等名家相繼為文予以高度肯定。

陳冠學手稿捐贈暨新書發表會,雖在南縣鄉間舉辦,南台灣藝文界仍有五十多人出席,真理大學教授張澤良特別帶台灣文學系學生前往觀摩。

台南大學會同承辦這項活動,校長黃秀霜推崇《田園之秋》描述自然、摹寫生態的字句凝鍊,為老農輕聲代言,為田園淡淡彩繪。

《田園之秋》被選錄為國、高中、大學的國文教材,廣受學術界的好評。過去,黃春明的短篇小說〈魚〉,第一次在國中國文課本上出現,曾有國文參考書的編著者,對其中的台語文字,挑剔是文章的瑕疵。如今,台語文儘管還未能通行普及化,在中文中適度運用台語,漸被接受,甚至以用得恰到好處,是「北京國語」所難以準確表達的。

近幾年來,陳冠學因愛女不在身邊陪伴,更形落單,加以年過七十,體衰病痛多,有一段時間削瘦得不想見人。在潮州高中執教的詩人陳文銓,經常就近照顧,夫婦倆互相約定,每天至少留一人在潮州,以免陳前輩有需要幫忙時找不到人。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