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2月 19, 2008

台灣文學史縮影

筆耕一甲子 溘然長辭文學地位崇高
葉石濤一生 台灣文學史縮影

●羊子喬

作家必須放棄所有人間美好的享受,窮苦寂寞地咀嚼他的沮喪和絕望。他給家人帶來的是災難和損害。文學是什麼呢?文學是上帝給特定的人物降下的天譴吧。 ─ 葉石濤

葉石濤不幸於2008 十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八十四歲。從一九四三年在《文藝台灣》發表日文小說〈林君寄來的信〉、〈春怨〉,至今筆耕六十五年,著作六十餘本。《葉石濤全集》於今年四月出版,展現他一生的文學成就。

記得一九七五年暑假到高雄拜訪主流詩社同仁,不知莊金國還是黃樹根用摩托車載我到左營拜訪他,這是第一次親炙謦欬。一九七九年一月我到遠景出版社編輯《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特地到高雄拜訪葉石濤,敦請他和鍾肇政擔任主編,當天中午鄭炯明宴請葉老,同鄉楊青矗也在座,楊青矗邀我參加隔天於橋仔頭的遊行,因此在高雄又待一天,由於參加台灣首次打破戒嚴令的遊行,讓我畢生難忘。自一九七九年夏天開始,每年我們都會在南鯤鯓舉行「鹽分地帶文藝營」,葉老是文藝營的招牌講師,所以每年至少還見一次面,直到他身體衰弱才婉拒出席。

葉石濤出生於台南府城的地主之家,小時候便入私塾受教,對於戰後學習中文奠下根基。日治時期台南二中〈今台南一中〉畢業後,為日籍作家西川?鈱恁A十九歲赴台北擔任文藝台灣社助理編輯。戰後初期在龍瑛宗主編的《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欄及歌雷主編的《台灣新生報》「橋」副刊發表作品。一九五一年因「知匪不報」被判刑五年,服刑三年後出獄,先後在嘉義、宜蘭、高雄等地小學教書到退休。

青年時期作品 唯美抒情

葉石濤青年時期的作品充滿唯美、抒情的風格,從〈林君寄來的信〉、〈春怨〉這兩篇小說中,對於男女之間微妙情愫的描寫,觀察入微,絲絲入扣。在〈春怨〉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我翻開這一頁,若無其事地把書交到春英手上。她訝然地瞟了一眼,這才順從地看下去。我看到她的睫毛漸漸地伏下去。她默默地把書還給我。我接過來,靜靜地合上。想起來,我彷彿就是為了看紀德的《窄門》裏的幾行字來到雲林的。我覺得就這樣地回去也可以了。」然而,面對戰爭日趨激烈,他被徵召成為陸軍二等兵,顯然具備文藝青年與皇國少年的身分認同,但也開始懷疑「皇民化」、「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同時自我批判過去唯美、浪漫的文學觀。

戰後初期,「現實」的社會讓他以左翼思想來思考「祖國」接收帶來的災難,於一九四六年《中華日報》日文版發表的〈偷玻璃的人〉、〈走江湖〉作品,開始關注失業與貧窮等社會問題。學者陳建忠認為:「戰後初期葉石濤小說中的左翼傾向,與他戰爭期小說中唯美感傷的文風甚不相合。綜觀此期作品,從小說的取材與主題上可分兩類:一類是以四百年來台灣歷史事件為背景的歷史題材小說,如〈河畔的悲劇〉、〈復讎〉、〈來到台灣的唐‧芬〉、〈娼婦〉、〈澎湖島的死刑〉、〈天上聖母的祭典〉;另一類則是以台灣當代現實為背景的現實主義小說,如〈汪昏平、貓和一個女人〉、〈三月的媽祖〉、〈伶仃女〉等皆是。」

一九五一年因「知匪不報」入獄三年後出來後,為了生活奔波忙碌,中斷了十餘年的文學創作,直到一九六五年看到吳濁流創辦《台灣文藝》才復出文壇,開始寫下〈葫蘆巷春夢〉、〈羅榮桑和四個女人〉、〈鸚鵡和豎琴〉等膾炙人口的小說,以及〈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及作家作品評論兩百多篇,成為一九八七年撰寫《台灣文學史綱》的底稿。

九○年代自喻為「老朽作家」的葉石濤,開始撰寫一系列自傳體小說,包括《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府城瑣憶》、《從府城到舊城》、《台灣男子簡阿淘》、《紅鞋子》,以及上接〈葫蘆巷春夢〉、〈羅榮桑和四個女人〉系列的小說《西拉雅族的末裔》、《蝴蝶巷春夢》。這些小說涉及台灣風土、民情及歷史,無異地形塑台灣的主體性,厚重而紮實。

葉石濤的一生,歷經日治時期、戰後初期、白色恐怖、解嚴以後的種種磨難,到了民進黨執政才鬆口氣,但是到了國民黨再政黨輪替,他已進入癌症病房,從此沒出來過,否則不知又何感受?

繼承日治左翼傳統

綜觀葉石濤的文學成就,早期接受殖民地教化固然使葉石濤產生國家認同的迷茫與異國?晡漱敺~味;不過也在被殖民的歷程中,獲得殖民者轉介的文藝觀念,培養出文學創作的能力。戰後初期因左翼的文學觀念,讓他對於社會現實及廣大群眾的關注,產生了歷史與切身的反省,也就出現了台灣歷史題材的小說,這是重大的風格與主題轉變。解嚴前後,葉石濤對於風土民情、歷史文化乃至於政治體制,提出台灣主體性的看法,形成對戰後初期再殖民的批判視角,所以有政治小說《台灣男子簡阿淘》、《紅鞋子》的產生,繼承了日治以來台灣左翼文學的傳統。

葉石濤雖自稱是「受天譴的作家」,但有如此豐碩的文學作品及崇高的文學地位,係歷經六十多年的筆耕及智銳的觀察力,建構了屬於自己的「世界觀」,他的文學成績單就像一部台灣文學史。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