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28, 2014

客語傳承介基因密碼

有時節,歸去南部六堆
目珠一擘開來
就活在客語世界
毋過我在北部
大部份要靠
讀客語作品
同客語書寫
正能同自家介客語對話
無恁樣日久驚怕
客語會添忘忒
故所客家族群
逐儕愛不時使用客語書寫
其中包含等
客語傳承介基因密碼

星期日, 10月 19, 2014

黃珮舒美聲詮釋客家傳統歌曲

●黃珮舒美聲詮釋客家傳統歌曲 ,一位才華洋溢的客家妹,大學時開始認真學習自己母語的歌曲,從此一頭栽進客家­音樂的世界。憑著對客家濃厚的感情和使命感,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聲樂組畢業的黃珮舒,­用她紮實的聲樂基礎重新詮釋客家傳統歌曲,並投入了客家現代音樂創作的行列,渾厚優美­的歌聲讓她贏得了『客家美聲歌后』的美譽。

星期六, 10月 18, 2014

保持鮮活領先的 獨到創意精神

@思想起
週末参與了評審
1O3年客委會舉辦的
全國中小學藝文競赛
從幼兒到國中组隊的表演
有客家代代傳承的感動
表演的编排與服裝佈景
展現創意十足的巧思
在此时空变異的新時代
台湾客家不再是
耕山耕田咬薑啜醋
任何族群不死守固步自封
能夠保持鮮活領先的
獨到創意精神
才是永遠一等慶!

《屋頂之樹》羊令野

朱迅與管彤同台朗誦
《屋頂之樹》羊令野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k4NzU4Njg=.html
星。
孤獨的,照著
屋頂之樹。而那一撮
根鬚,遂有亞熱帶夢之孤獨享受。

你的名字呢?
你的家族呢?
你不落腳於土地。

很像你的弟兄們:
雲之閒逸。
星之孤高。
你們是孿生的,那樣呼吸著。
呼吸著每座星球之土壤。
而你:
不屬於遼遠的叢林。
不屬於哪一隻手植。
不屬於這都市的
屋頂之樹。

乃如我的額發一樣孤獨的:
無花。
無果。
一種不屬於土壤之植物。

星期日, 10月 12, 2014

創作者與現實

創作者與現實
应保持適当距離
表現才更精準
优秀小說家余華
如是說:
「只有當現實
處於遙遠狀態時
他們作品中的現實
才會閃閃發亮」

近年來才漸理解:
「什麼事都不做
什麽事都做了」
反而覺得平日蠅蠅營營
不過是陳習舊慣的輪迴
幽夢影有云:
人莫樂於閒,
非無所事事之謂也。
閒則能讀書,
閒則能遊名勝,
閒則能交益友,
閒則能飲酒,
閒則能著書。
天下之樂,孰大於是?

@叔本華說得太白了
他彷彿在人身上
丢了一隻螞蟻
讓人渾身不自在
他說:
人生就是一團慾望。
當慾望得不到滿足便痛苦,
當慾望得到滿足便無聊,
人生就像鐘擺一樣
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

●思想起
明明知道
人生的過程是無常
人生的終結是必朽
然而
人的一生
就是壯烈的
對抗它們

If you are going to achieve
excellence in big things,
you develop the habit in
little matters. Excellence is
not an exception, it is a
prevailing attitude.
Colin Powell, U.S.
Secretary of State
「若你想在重要的事表現傑
出,你得在小事裡養成這個
習慣。傑出不是一個個案,
它是 一直存在的態度。」

●思想起
那天讀科學人雜誌
說科學家對生物基因改造工程
的研究頗有收獲
我心中一陣欣喜
想到,每到夏日氣温超過30度C
便覺得熱躁不安
冬日氣温低於10度 C
便開始覺得寒冷不適
人的生理適應力怎會如此差勁?
若透過生物基因改造工程
人体到40度C不覺得熱
10度C時不覺得冷
如此人類的適应力加强了
我們在這地球上
一定会感到更幸福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
將頒給研究大腦有成的科學家
透過他們突破性的研究
未來我们的後代將知道
神佛魔鬼是如何
在人的大腦中產生的
人的思想將逃出迷信監獄
而能以健康長壽的生命
海闊天空優游於人間
我對新科技是如此樂觀期盼著
也為未來新人類預先感到慶幸


poverty is a state of mind,
a matter of horizons.”
– Patrick J. Buchanan,
Political Commentato
貧窮
是一個心理狀態
也是視野
寬廣與否的問題

星期二, 10月 07, 2014

未來

●思想起
那天讀科學人雜誌
說科學家對生物基因改造工程
的研究頗有收獲
我心中一陣欣喜
想到,每到夏日氣温超過30度C
便覺得熱躁不安
冬日氣温低於10度 C
便開始覺得寒冷不適
人的生理適應力怎會如此差勁?
若透過生物基因改造工程
人体到40度C不覺得熱
10度C時不覺得冷
如此人類的適应力加强了
我們在這地球上
一定会感到更幸福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
將頒給研究大腦有成的科學家
透過他們突破性的研究
未來我们的後代將知道
神佛魔鬼是如何
在人的大腦中產生的
人的思想將逃出迷信監獄
而能以健康長壽的生命
海闊天空優游於人間
我對新科技是如此樂觀期盼著
也為未來新人類預先感到慶幸

星期四, 10月 02, 2014

新刊出版



星期三, 10月 01, 2014

六堆

●吳中杰
宏觀俯瞰台灣南、北四縣話的源流、分佈、差異、及其成因。

祖籍因素不能解釋所有南、北四縣話的紛歧,因為任何一個活的語言都會有自己的創新,不必然墨守原鄉祖語,像黃遵憲所說的「而守語言不少變」,是不可能的事。

然而每個語言也有它保守存古的一面,這使得探討閩粵祖籍地的語言,成為研究南、北四縣話時必要的比較條件。南、北四縣話無可避免都受了閩南話影響,但南四縣移民以蕉嶺、梅縣為多,語言也以此成份為主,北四縣移民來源複雜,語音以蕉嶺話的聲韻調為準,較小的次方言表面上被整合而消失,實則以殘存詞彙的方式,潛藏在地區性的通用語裡。因此北部四縣話有潮州、漳州、汀州、惠州的詞彙色彩。


Zuweii Ning
南、北四縣話之間產生歧異。再者如對於閩南語借詞的
接受度有別:中壢的四縣語者可以接受肚子餓說「肚枵 tu2 iau1」,卻認為發瘋說「發痟 pot4 siau3」不是客語正確說法,要說「發癲 pot4 tien1」才對。反之,佳冬可以接受「發痟 pot4 siau3」,卻認為「肚枵 tu2 iau1」不是客語正確說法,要說「肚飢tu2 ki1」才對。亦即客語做為台灣相對弱勢的語言,不論南、北都會受到強勢閩南語的影響,
21 hrs · 朕知道了 · 2

Zuweii Ning
六堆、梅縣「湯圓」說「圓粄」,陸河說詞序相反的「粄圓」,北部四縣說「糏圓 siet4ien5」,對照長汀的「淅圓 sia5 vienn5」、詔安的「淅圓 sia4 vien5」之中,第一個詞素指的都是米食製品,如長汀的米糕說「糯米淅」,而陸河雖然用了不同的詞素「粄 pan2」,所指仍為米食製品。因此我們認為,北部四縣之第一個詞素,應該跟「淅」同源,而非表示白色的「雪 siet4」。至於「未曾」,六堆說 m5 tshien5、梅縣說 m5 tshien5 或 m5 thien5,當地山歌抄本裡作「唔田」。北部四縣說 mang5,Norman(1988)認為是「唔曾 m5 tshang5」的合音。
21 hrs · 朕知道了 · 1

Zuweii Ning
以梅縣來說,不論「放」或「藏」,
都沒有用到「囥」這個詞項,應是閩南話的「囥」滲入了南、北四縣話,在六堆取代了「放」,然而「偋」的說法得以保留。北部四縣話雖然保留「放」的說法,然而「偋」卻成了陌生的詞彙,已經被「囥」所取代。因此陳文認為把「放」說成「囥」是受到閩南話影響,其理固然。但認定客家話的「囥」是藏起來的意思,恐未考慮六堆、梅縣的客家話,何況北部四縣話的「囥」也是受到了閩南話影響。而把「吵架」說成「冤家」的是北部四縣話,六堆、梅縣說法完全不同,經過比較可知這是北部四縣話裡的閩南話借詞。
-------------------------

六堆客籍文學家研究
論文精要
●鍾屏蘭

利玉芳便就文學創作上
 給將來欲做文學創作及客家文學創作之後進晚輩,一些具體建議時說: 有感動就寫出來,雖然有時會斷(思緒)「,但是想到了愛搶快拿出來寫,有時寫好久久再拿出來看心情沒共樣,再修改。 創作有時係一個衝動、生活个感覺。作家的頭腦常常像地球樣子無日無夜儘轉,想愛捉著精神的語言感覺,筆就按呢動起來,有感動个時節假使係沒拿筆記起來會睡毋落覺蓋痛苦,寫好寫壞不管,就愛把當時个衝動、感動搶快記錄下來,盡像完成初步的記憶存檔,頭腦清楚的時節再來整理完稿。」

馮喜秀老師,他自言:
能用客家話寫的書,送給親友、鄰舍,或學校團體 當做是學習客語 教學客語和研究客語文學的最佳教材 是件最為高興的事。

他為了傳承客家文化和客家語言,出錢出力;
更難得的是內、外孫回來,一定用他最標準六堆的客家四縣腔與孫子們交談,或教他們背他創作的詩,也指定他們要背熟唐詩三百首,以及千字文…等。他想起目前的年輕朋友,在眾人面前不敢用客家話交談,很不以為然,他非常希望由客委會的帶領下,所有的薪傳師及客家籍的老師、家長們共同努力。期待著能把說客家話的風氣,帶到臺灣每一個角落。

同時他還用客家話說到
活絡客家語不要讓客家文學消失方面,第一要在:用字用詞、詞句亇轉換使用研究上下工夫。另外,他還提到仰仔分客家話(字詞)生命起來,他認為將語言文字生命起來,就係將客話用文字表達寫出來。這毋單只係文學,也係文化亇一切。表達作品─詩、散文、小說、劇本奈一種都好。為著客家文學、文化傳承,不管寫好毋好,就大膽寫、憨憨寫、多多寫!

在陳寧貴先生方面,
他也是滿腔熱血的對後輩期許。他認為語言必須有文字,才有根,才不會失傳;平埔族文化消失殆盡,原住民文化,剩下耆老會說而沒文字,客家文化若沒有文字記錄流傳,很快會步著這兩種文化後塵,年輕一輩的人不知失去文化的悲情。所以他認為客語教學書寫非常重要,由簡入繁,先教小朋友用客語寫一行詩再進入兩行詩,再互相觀摩,這個方法持之以恆,小朋友才能會講了又會寫。教育好新生代,讓新生代以客家人為榮,六堆才能風光長存;客委會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可說是「雷厲風行」推動「四海大平安」,呼喚客家語族的原魂,是令人感動的;小學的母語教師,客語族的薪傳師, 也隨著客委會的腳步,推動母語的傳承,客家語表達無礙之後,自然會有令人驚豔的客語文學的創作出現。

曾貴海醫師方面,
他認為客家的原始社會結構就是一種生命的哀愁。但唯有了解苦難 哀愁的人, 才能真正的活著, 這種特色有正面也有病態的一面。從正面來說,貧困促使客家民族藉此勤奮向上,由讀書改變社會地位,遠離窮苦邊緣。就病態的一面來說,這些知識份子很可能在追求社會地位的過程中拋棄、隔絕、切斷了客家,這是很弔詭的事。比方說,佳冬出身的醫生不在少數,但真正回鄉服務貢獻的卻是屈指可數。客家的改變由於空間的開放、社會結構及價值觀的改變。空間的開放,打破內外的界線,經濟文化的對流、城鄉共構化,造成外來文化的湧入、客家元素與菁英份子流出,語言、文化的改變,造成「客家社會河洛化」。時間一久,整個客家的文化就會被沖淡淹沒,客家的生活方式和記憶也面臨被遺忘的危機;再者,客家社會結構由傳統農業轉向工商業,造成價值觀的改變, 亦是無法抵擋的時代潮流結果。 客家的危機在於族人沒有建立一個,「回歸故鄉」的價值觀,讓客家語言、
文化主體逐漸消失,原有的價值觀成為次級的、不重要的,
這是當前最大的危機。

所以他一再強調:
「詩是一種文化的重生,特別是對客家。詩歌是記憶的重生,透過語言、文字喚起讀者的記憶,進而重新探索、理解、詮釋生活的世界。眼前看似平凡的景物,透過詩人的思想重構與情感表達,可以讓讀者重新去體會和感受,喚起過去的生活史與作品產生對話和感動。詩人就像是魔術師,化平凡為神奇,這也是詩歌美學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年輕人要盡量用客語多多創作。
------------------
六堆客籍文學家研究
文 摘
●鍾屏蘭

利玉芳及馮喜秀
都歷經用華語詩翻寫成客語詩的過程。如利玉芳「向日葵」中第二輯「客家台語詩」中首次出現客家詩的作品,其中<鞋子>和<瓦窯>就是從原有的華語作品翻寫的, 馮喜秀一開始也都先將華語童詩作品改寫成客語作品開始。他在屏教大出版、《細人仔‧細人仔童詩百首》中,還有不少早期將華語兒童詩改寫成客語的作品。

同時陳寧貴也說:
「由於我們的教育與母語書寫完全脫節,自從我們七歲進入小學後,我們腦袋裡的母語思想路徑,就慢慢地被華語悄悄掉了包,到後來可能連說母語都不輪轉,而且已習慣用華語思考了,因此要進入母語書寫園地,彷佛找回自我原始的臍帶回歸出生地,這得經過一番艱苦的自我學習過程,才能真正登堂入室。」

至於曾貴海更直言:
「我的詩作量比較多,有些是因為感情的觸發,像是客家詩的創作就像是祖靈的召喚,讓我重新思考、探索、發掘並重構記憶去創作。」又說:「有一部份作品是有意展現客家語言的推演,嘗試以現代用語及口語置入客家詩,讓客家詩作可以寫景和敘述、有意象、有浪漫感性,更具時代性。」

高屏六堆和北部四縣話

高屏六堆和北部四縣話
語言差異之成因探究
●吳中杰
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所助理教授

摘要
南臺灣的客家語區呈南北狹長狀,北起杉林、南至佳冬,慣稱為「六堆」。
而清代的屏東平原閩客族群關係緊張,六堆人在經濟上遭到福佬人封鎖,遂直接向客家移民的出發地—廣東的嘉應州本轄(今梅縣)、鎮平(今蕉嶺)進行貿易,以米穀換取嘉應州的工商製品,稱之為「原鄉貨」(李允斐,1991)。一般普遍的觀念認為,「原鄉」的幅員遼闊,而「六堆」僅佔高屏二縣的一部份,是個相對來講小得多的區塊。本文運用曾純純(2005,2007a, 2007b)以及筆者所收集之六堆族譜材料,找出各個家族來源處的小地名,透過黃釗的石窟一徵,及溫仲和的光緒嘉應州志等清代方志,復原這些小地名現今所在的位置,然後在現在的地圖上,以家族為單位標點。底圖則取自廣東省交通地圖冊(胡捷,2006)。結果發現六堆人的「原鄉」,驚人地集中在梅江的其中一條支流:石窟河的沿岸及其附近地區。北起蕉嶺縣廣福,南至梅縣的白渡,為最密集的區塊,其次為白渡至鬆口之間的山區。以整個梅縣來說,六堆人的出發地,只偏處該縣東北部一隅,並非平均散佈於四至。不但來自梅州城區者稀少,梅縣西部的石坑、大坪等鄉鎮更是絕無僅有。石坑為
洪秀全等北江流域(花縣)乃至廣西諸多客家移民的上站祖地,兩相對照更凸顯同屬所謂「梅縣」移民之間的異質性:從出發地到移居區域的選擇皆然。由廣福、白渡、到鬆口,其實並不比杉林、內埔、到佳冬的範圍大。以往的兩岸客家比較研究,是用整個梅縣,甚至清代嘉應州的畛域,所建構出的大尺度,去對照六堆極其不對稱的小尺度。藉由本文揭露的移民史實,呈現於地圖之上,當可提供另一番省思:今後兩岸客家比較研究,尤其六堆研究的重心,不論在語言、歷史、信仰、民俗、社會組織、維生活動等各個方面,都應該聚焦到石窟河的沿岸,以及白渡至鬆口之間的山區;而非囊括興寧、平遠、五華、梅州城區,或梅縣南部和西部鄉鎮,進行無謂而空泛的大範圍比較。

另一方面,本文也以語言比較和移民史實的觀點,
企圖宏觀俯瞰台灣南、北四縣話的源流、分佈、差異、及其成因。祖籍因素不能解釋所有南、北四縣話的紛歧,因為任何一個活的語言都會有自己的創新,不必然墨守原鄉祖語,像黃遵憲所說的「而守語言不少變」,是不可能的事。然而每個語言也有它保守存古的一面,這使得探討閩粵祖籍地的語言,成為研究南、北四縣話時必要的比較條件。南、北四縣話無可避免都受了閩南話影響,但南四縣移民以蕉嶺、梅縣為多,語言也以此成份為主,北四縣移民來源複雜,語音以蕉嶺話的聲韻調為準,較小的次方言表面上被整合而消失,實則以殘存詞彙的方式,潛藏在地區性的通用語裡。因此北部四縣話有潮州、漳州、汀州、惠州的詞彙色彩。


壹、前言
六堆客家話區孤懸於南台灣的屏東平原上,
和中北部、東部的客家話區均有相當的距離。除了最南端的佳冬鄉臨海以外,其西、北、東三面都被閩南語區圍繞。不但形勢上較為孤立,語言上也獨樹一幟,大體上雖屬於四縣話,卻和北部桃園、苗栗的四縣話有一定的差別。因此鍾榮富(1995)才說道:把六堆客家話視為一個次方言,在地理與學理(指語言學)上都站得住腳。
那麼,六堆客家話區在地理上,跟其他客家話區不相聯屬,是如何形成的?其語言特殊的風貌,又是怎麼產生的? 這不僅是移民史的問題,也是語言地理學的重要課題,值得深入探究。
本文試著先從六堆居民的組成成份開始探討,運用台灣的方志、碑碣及族譜材料,條列他們來到台灣之前的祖居地,若有詳細的小地名者為佳;並且參照黃釗的石窟一徵,及溫仲和的光緒嘉應州志等清代廣東方志,復原這些小地名現今所在的位置,然後在現在的地圖上,以家族為單位標點。底圖則取自廣東省地圖出版社(2006)所編之廣東省交通地圖冊。這樣可以觀察其分佈地點,是否有疏密之分、是否有集中於特定區域的傾向。此種地理分佈,有何語言地理學上的意義、有何社會文化上的意義,則是接下來所要研究的目標。

貮、歷史文獻的記載
康熙六十一年(1722)朱一貴事件後,
當時之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在<題義民效力議敍疏>中提到:
臺灣鳳山縣屬之南路淡水,歷有漳、泉、汀、潮四府之人,墾田居住。潮屬之潮陽、海陽、揭陽、饒平數縣,與漳、泉之人,語言聲氣相通。而潮屬之鎮平、平遠、程鄉三鄉,則又有汀州之人,自為守望,不與漳、泉之人同夥相雜。這段敘述說明瞭康熙末年臺灣南部漢人移民的複雜性;至少可以分成 1.福建福佬(漳
泉之人)、2.福建客家(汀州之人)、3.廣東客家(潮屬之鎮平、平遠、程鄉)、4.廣東福佬(潮屬之潮陽、海陽、揭陽、饒平)四個群類。文中所謂鎮平、平遠、程鄉,指的是現在梅州市管轄的蕉嶺、平遠、梅縣。此份宏觀蓋括的文獻,說明南台灣客家居民的組成,包括了廣東的蕉嶺、平遠、梅縣,以及福建汀州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六堆的文人組成了祭祀孔子的組織,
稱為文宣王祀典。此一組織留下了成立經過的序文,以及當時所有參與者的姓名及廣東原鄉籍貫,刻於碑石之上,是為文宣王祀典引。此碑現存於內埔昌黎祠中。二百多個參與者,原籍只包含嘉應州本轄(今梅縣)、鎮平(今蕉嶺),沒有其他縣份,呈現相對的集中性質。這些原籍鄉鎮名或小地名,有的跟今日一致,在地圖上很容易找到,如梅縣的石扇、白渡、鬆口,蕉嶺的廣福、文福等鄉鎮,以及新舖鎮附近的小地名徐溪、油坑,藍坊鎮附近的高思等。其次是古今地名不同,根據嘉慶年間黃釗的石窟一徵(其內容相當於鎮平縣志),及光緒年間溫仲和的嘉應州志,可以比對各鄉鎮轄下的小聚落名,還有該志所附之地圖,來確認文宣王祀典引碑中的地名,所指為現今何處。找得到對應關係的古今地名,諸如: 嘉應的岸陽(今名雁
洋,雁、岸梅縣話同讀 ngian)、龍牙(今名隆文,因有龍牙寺而得名);鎮平的興福(今名蕉城)、白馬(今名長潭)、招福(今名三圳)、金沙(今名新舖)等。還有一些地名,現在的地圖找不到,我們使用族譜配合田野調查的方式,設法將之復原,如: 嵩山於現在的地圖上沒有,但六堆的族譜常常提到,像是高樹大路關的主要家族鍾姓,就是來自梅縣的嵩山(莊青祥,2008)。筆者 2006 及 2007 年暑期在梅縣田野調查,找到位於白渡和鬆口之間分水嶺上的嵩山,當地確實以鍾姓為主,並建有宗祠。廣東省交通地圖冊上僅以鍾屋來標示,因而覆蓋過了嵩山這個老地名。又如雲車也未見於現代地圖,但萬巒本莊李屋族譜記載祖籍地來自雲車,宗祠右側廊廳供奉有雲車水口裏社真官香座位。族譜中還提到雲車附近有紅石壁地名。在梅縣田野調查時,找到了嵩山下方的雲車,該地即以李為主姓,也確實在村莊外圍的水口供奉裏社真官。該村對面山嶺即紅石壁。現在的地圖僅標示紅石壁而無雲車。此外,文宣王祀典引碑有少數地名字跡漫漶不清,如黎氏的祖籍,首字近似蓬字、次字近似蓺字。我們在鬆口附近找到名叫蓬辣的河灘,為黎氏聚落,雖然很可能就是碑文中的蓬蓺,但無進一步證據,為求慎重起見,在地圖標點時,不予標記。總計該碑文士子名錄的原籍地,包含今蕉嶺縣幾乎各個鄉鎮、及梅縣北部和東北部地區,卻未見來自蕉嶺縣東北部之南漈、北漈山區,及梅縣南部和西部者。
嘉慶八年(1803),內埔天后宮創建,當時北起杉林、六龜,南到佳冬的客家莊都有所捐獻。鹹豐四年(1854)的重修,捐款名單範圍也遍佈六堆各地,此二碑文至今留存於該廟內。其捐款單位包括個人、個別村莊、聯莊組織(如六堆的各堆)、神明會、同姓氏乃至同祖先的祭祀公業等。神明會中有鎮邑(指蕉嶺縣)天上聖母會、松江(指鬆口及梅江)天上聖母會,也有白渡鳳嶺一帶才祭拜的月半公王會。這幾個同鄉移民構成的神明會,說明瞭六堆人口中蕉嶺、鬆口、白渡移民的密集度。同祖先的祭祀公業出現於捐獻名單內的有蔴坑黃屋、嶺背戶劉屋、八輪車戶劉屋、張萬三嘗等。除了現今地圖標記了蔴坑屬於蕉嶺縣長潭鎮,我們田野調查得知嶺背戶在白渡鳳嶺、八輪車戶及張萬三所來自的招福在蕉嶺三圳鎮。這說明具有規模的同一家族捐獻者,也不外乎蕉嶺和白渡移民。

參、族譜中的原居地
曾純純堪稱是近年來收集研究六堆族譜最力者,
其作品(2005, 2007a, 2007b)廣泛收錄六堆族譜,尤其是六堆中心地帶的內埔、萬巒、竹田的譜系材料,並列表呈現各家族祖籍地的最小地名。我們循此資料,透過方志及田野調查,逐一查證這些小地名的位置,然後以廣東省交通地圖冊的梅縣和蕉嶺縣作為底圖,把每個聚落標誌出來。此一工作的結果,和 1760 年之文宣王祀典引碑記中,所顯現的原居地範圍,並無二致。例如:
高樹南郡楊屋:
長治邱屋:
內埔老東勢黃屋:
佳冬下埔頭賴屋:
麟洛徐屋:
高樹東振楊屋:
竹田二崙李屋:
內埔新東勢曾屋:
竹田頭崙張屋:
竹田頭崙塗屋:
竹田賴屋:
萬巒五溝水劉屋:
萬巒四溝水林屋:
萬巒本莊鍾屋:
蕉嶺縣廣福鎮荷仔樹下
蕉嶺縣文福鎮白坭湖
蕉嶺縣文福鎮烏土坑
蕉嶺縣蕉城鎮陂角
蕉嶺縣蕉城鎮燕磯山
蕉嶺縣蕉城鎮大楊屋
蕉嶺縣蕉城鎮滸竹(楓林戶)
蕉嶺縣蕉城鎮端塘
蕉嶺縣三圳鎮
蕉嶺縣三圳鎮燕山(半山)
蕉嶺縣三圳鎮鳥仔石下
蕉嶺縣三圳鎮八輪車
蕉嶺縣新舖鎮南山下
蕉嶺縣新舖鎮靄嶺
內埔茄苳樹下曾屋: 蕉嶺縣新舖鎮南山戶
竹田老北勢陳屋:
美濃大崎下鍾屋:
竹田王屋:
蕉嶺縣新舖鎮塘福嶺
蕉嶺縣新舖鎮徐溪
蕉嶺縣藍坊鎮高思

美濃埤頭下李屋:
萬巒本莊李屋:
高樹大路關鍾屋:
高樹東振劉屋:
杉林新莊鍾屋:
內埔中心崙謝屋;
內埔新北勢鍾屋:
內埔內田廖屋:
美濃下莊宋屋:
麟洛馮屋:
新埤張屋:
梅縣隆文鎮(鬆口龍牙)
梅縣鬆口鎮雲車
梅縣白渡鎮嵩山
梅縣白渡鎮鳳嶺(嶺背戶)
梅縣白渡鎮南山戶
梅縣白渡鎮大半步(蓮塘大溪)
梅縣白渡鎮江南戶
梅縣白渡鎮西山
梅縣白渡鎮
梅縣石扇鎮
梅州城區東廂

總體觀察是:原籍地遍佈蕉嶺縣沿著石窟河主流兩岸的鄉鎮,
上至下游依序為廣福、文福、蕉城、三圳、新舖;尤其以蕉城到新舖之間最為密集。石窟河主流由新舖續行至梅縣白渡鎮,接著在丙村鎮注入梅江主流。白渡鎮無疑也是六堆移民重要的出發地。白渡和鬆口之間的山區,以嵩山為分水嶺,區隔了梅江主流及石窟河,是整個梅縣之中,移居六堆最多的區塊。其次為石窟河的支流長潭河(白馬)、柚樹河(徐溪)、石扇河(石扇),也有一些移民。所以,在清代陸路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順石窟河而下,經梅江主流,到大埔縣三
河壩,接上韓江出海,應該是六堆先人所走的主要路徑,因而石窟河主、支流,扮演客家人移民南台灣過程中,最為吃重的運輸角色。相對地,遠離石窟河的蕉嶺縣東北部之南漈、北漈山區,還有梅縣南部和西部,來到六堆的人就幾乎未得一見。石窟河的水運因素,支配了六堆移民歷史,而六堆客家語言特殊的原因,也應當考慮是否跟石窟河流域移民特別密集有關。例如小稱詞尾在北部四縣話中都讀 e,六堆則有 e 跟 i 二種小稱詞尾,說 e 的是美濃、內埔、竹田、萬巒,說 i 的有高樹、新埤、佳冬等地。我們到蕉嶺縣、梅縣查訪,發現多數地區都說 e,但高樹大路關鍾屋的原居地: 梅縣白渡鎮嵩山、以及其附近的雲車,小稱詞尾卻說 i,如凳仔說 ten ni。高樹大路關小稱詞尾之所以有 i 的說法,原鄉因素是否起過作用,值得未來好好研究。

肆、美濃的特殊地位
覺羅滿保<題義民效力議敍疏>說明南台灣客家居民的組成,
包括了廣東的蕉嶺、平遠、梅縣,以及福建汀州人。從文宣王祀典引碑文、內埔的建造天后宮碑記、重修天后宮碑記、曾純純(2005, 2007a, 2007b)列表的族譜材料,只有梅縣、蕉嶺移民,未見平遠、汀州人。曾純純(2005)表中唯一的汀州家族,是武平縣菜肉鄉的周屋,但他們是日治時代由苗栗銅鑼搬來屏東麟洛的,移民迄今才四個世代,不屬於本文討論的清代移民之範圍。根據筆者調查,美濃的情況和六堆其他鄉鎮不同,平遠、汀州移民比較顯著。瀰濃本莊的林屋,即來自平遠縣壩頭鄉福脈佘。美濃的中壇裏有劉半莊之稱,劉屋即來自平遠縣壩頭鄉東片。泰興裏、及金字面的吳屋,為平遠縣熱柘鄉小柘移民。這三個地點都在平遠縣東南部,翻山而過即是蕉嶺縣的徐溪。壩頭、小柘的先民,可能由蕉嶺那邊,聽到了墾拓台灣的訊息,遂越嶺到徐溪,沿柚樹河出石窟河主流,伴隨蕉嶺人移民台灣的洪潮,而來到美濃。汀州家族則如柚仔林的何屋,自武平縣岩前鄉獅子口來。南頭河的童屋,族譜稱上杭縣中赤鄉人。然而上杭縣並無此鄉,倒是隔鄰的武平縣有中敕鄉。無論如何,童屋為汀州人無疑。竹頭背謝屋亦武平縣仁高橋來,美濃著名的藍衫老師傅謝景來即其後裔。武平縣岩前緊鄰蕉嶺縣廣福,中無山嶺橫隔,武平移民和蕉嶺人一同出現,也是十分合理的事。

美濃客家話跟屏東客家話有些不同之處。
部分居民的來源地和屏東客莊不一樣,是否造成影響,值得探究。楊時逢(1971)的台灣美濃客家方言,揭露了竹頭背特殊的舌根塞音逢細音讀舌葉音之現象。經筆者調查,竹頭背主要家族吳屋,來自嘉應州興寧縣,而興寧客語確實普遍有舌根塞音逢細音讀捲舌音的條件音變,所以,竹頭背腔的形成,跟祖籍地有關係。美濃客語的平遠成分,如「捉拿、抓扭」說「扭 neu2」,遍查李如龍、張雙慶(1992)的 17 個客語調查點,及羅美珍、林立芳、饒長溶(2004)的 13 個客語調查點,只有武平坪佘說「扭 neu2」,多數地方說「捉 tsok4、抖 tiu2」。該地緊鄰平遠縣,口音和平遠北部的差幹、仁居基本一致(羅美珍、林立芳、饒長溶,2004:349)。
和祖籍武平的謝景來老師傅交談也發現,開口三等字的細介音往往丟失,如乾(~
隆)khan、淨(~俐)tshang。這是否為汀州客語殘餘,有待探索。六堆客語明顯的汀州成分,首推 “回去”說 “歸 kui”。遍查廣東客語代表點材料(李如龍、張雙慶,1992), “回去”都說“轉 tson”,沒有說 “歸”的。福建省志方言志(黃典誠等,1993)指出,福建 “回去”說 “歸”的地點有閩西北的邵武、將樂,原汀州府的明溪、清流、武平。以上五個地點都在福建西部的武夷山麓,其中只武平縣有移民六堆的事例,其他則否。原本佔少數的武平縣移民把“回去”說 “歸”的用法,很可能因為說法新奇,擴散到整個六堆,成為通行的口語。旁證是四川客家人分別來自廣東和福建,當地廣東客家 “回去”都說 “轉 tsong”,說 “歸 kuei”的則是福建客家(藍玉英等,2007:196)。

伍、原鄉生活論的新證據
施添福(1985)認為台灣的泉人靠海、漳人佔平原、粵人居山之分佈態勢,
不是因為先來後到的問題,而是移民主動選擇比較貼近原鄉的生活環境來居住,並且從事跟原鄉類似的維生活動。他的看法被稱為原鄉生活論,曾經引起學界的熱烈討論。本文的研究成果,恰可和施先生的理論作對話。六堆人主要來自石窟河主支流的河谷平原及其周邊地區,其次是梅江主流丙村至鬆口一帶。原鄉以水稻種植為主。來台後定居在屏東平原上,依傍東港溪、荖濃溪、林邊溪、隘寮溪、楠梓仙溪等河流,本來也以水稻種植為主,檳榔的興起是晚近幾十年的事。
然而,台灣其他區域,存在著跟六堆很不相同的移民模式。
例如邱彥貴(2008)找到雲林古坑鍾姓的清代移民,來自蕉嶺徐溪北邊的沙羅湖。古坑華山村老街的李屋,留有清代古墳,祖籍是蕉嶺接田萬甲。筆者也在嘉義竹崎鄉金獅村,找到山豬陷這個朱姓的單姓聚落,海拔已近 900 公尺,來自蕉嶺南漈的石漈下。根據朱姓的族譜以及朱連男先生的訪問,先祖來台就帶著桂竹、孟宗竹的竹種,沒有在海線或者平原停留,直接上山定居,伐林種竹以造紙。三十年前才改種茶。這些移民的出發地沙羅湖、石漈下,都是蕉嶺縣的深山地區,來台後也選擇了古坑、竹崎這樣多霧的丘陵定居,並從事山林產業。雖然原鄉生活論遭受許多挑戰,但是石窟河谷平原對照屏東平原、南漈山區對照雲嘉丘陵,仍是值得我們思考與探索的重點課題。

陸、今後六堆研究的新方向
一般普遍的觀念認為,「原鄉」的幅員遼闊,
而「六堆」僅佔高屏二縣的一部份,是個相對來講小得多的區塊。本文研究結果發現,六堆人的「原鄉」,驚人地集中在梅江的其中一條支流:石窟河的沿岸及其附近地區。北起蕉嶺縣廣福,南至梅縣的白渡,為最密集的區塊,其次為白渡至鬆口之間的山區。以整個梅縣來說,六堆人的出發地,只偏處該縣東北部一隅,並非平均散佈於四至。不但來自梅州城區者稀少,梅縣西部的石坑、大坪等鄉鎮更是絕無僅有。石坑為洪秀全等北江流域(花縣)乃至廣西諸多客家移民的上站祖地,兩相對照更凸顯同屬所謂「梅縣」移民之間的異質性:
從出發地到移居區域的選擇皆然。由廣福、白渡、到鬆口,以地圖測量為 63.5 公里路程,其實並不比杉林、內埔、到佳冬的 68 公里長。以往的兩岸客家比較研究,是用整個梅縣,甚至清代嘉應州的畛域,所建構出的大尺度,去對照六堆極其不對稱的小尺度。藉由本文揭露的移民史實,呈現於地圖之上,當可提供另一番省思:今後兩岸客家比較研究,尤其六堆研究的重心,不論在語言、歷史、信仰、民俗、社會組織、維生活動等各個方面,都應該聚焦到石窟河的沿岸,以及白渡至鬆口之間的山區;而非囊括興寧、平遠、五華、梅州城區,或梅縣南部和西部鄉鎮,進行無謂而空泛的大範圍比較。

柒、南北四縣話區的居民組成比較
前節已經對於南部六堆四縣話區的居民組成作了討論,
接著我們來觀察北部桃園和苗栗四縣話區的居民組成為何,以資比較。桃園四縣話區位於桃園縣東南部市鎮(中壢(不含過嶺)、平鎮、龍潭、及楊梅高山頂)為範疇,大致上屬於中壢臺地,社子、老街、大漢等溪上游的地理區位。本區域鎮平(今蕉嶺)縣移民佔有重要地位,有黃、徐、鍾、戴、曾、湯、鄭、馮、邱等姓。而嘉應州本轄(今梅縣)移民有何、黃、鄧、宋等姓,其中平鎮廣興宋姓特別集中,因而又名「宋屋莊」。長樂(今五華)也有黃、陳、劉、魏、鍾、徐等。平遠移民較少,只有陳姓出現於中壢。惠州移民以陸豐居多,如彭、張、謝、葉、塗、宋、鄧、鍾、羅、徐等。海豐僅有少許,如黃姓出現於中壢。潮州饒平的王、劉、吳、賴、張、羅、田、袁等各處均有散佈。其中王姓為清代平鎮領導級仕紳,王國華曾任十三大莊總理,任內主持中壢新街仁海宮之重修。劉姓為中壢芝芭望族,前桃園縣長劉邦友即屬之。大埔羅姓、豐順的巫姓出現於平鎮。龍潭則有大埔黃氏。惠來黃、傅姓出現於中壢。漳州詔安二都邱姓出現於中壢三座屋、芝芭,呂姓則在中壢大崙,遊、陳在龍潭九座寮。至於汀州永定謝、胡姓出現於中壢,吳姓在平鎮關路缺、龍潭竹窩,餘姓在龍潭粗坑。而平鎮另有武平魏姓(洪敏麟,1983、吳中傑,1999 及後續調查)。
以上的祖籍結構告訴我們,本區域除了蕉嶺、梅縣、平遠方言
(一般所稱的四縣話)以外,還應該存在五華、海陸、饒平、大埔、豐順、惠來、詔安、永定、武平等各種方言。但如今四縣話而外的方言,都比不上四縣話那樣地普遍使用,甚至多數都已消失。近三十年從桃竹海陸話區遷入不少說海陸話的人,但講海陸話者還是不如四縣話多。清代以來世居本地者,使用四縣話仍高於海陸話。五華話只剩極少數家族會說(如中壢市華勛裏陳姓、大牛欄劉姓)。饒平的王、劉都是本區巨族,這可從本區王姓排「年、興、派」,劉姓排「家、興、邦」字輩者的眾多得知。但除了老年層還有部分說得流利以外,許多宗親實則不太會講。永定吳姓(如吳伯雄家族)也是本區重要群體,在平鎮關路缺、龍潭竹窩,餘姓在龍潭粗坑還有一些族親能說永定方言,但已有許多散居他處的族親不會講了。
邱姓只有中壢三座屋還說詔安客話,在芝芭的說四縣話,在八德市的說福佬話,在過嶺的已說海陸話了。至於蕉嶺、梅縣、平遠方言內部的細部差別也被消弭殆盡。因此總結起來,本區域諸多小方言被合併到以蕉嶺方言為主幹的四縣話中,四縣話成為本區代表性方言,然而由少數還會說各種次方言(海陸、五華、饒平、詔安、永定)的家族來看,以往此區方言內部當有更多差異,只是逐漸都被整合而消失了。苗栗四縣話區以苗栗縣縣治及其周圍鄉鎮(頭屋、公館、銅鑼、三義、大湖、獅潭)為核心範疇,大致上屬於後龍溪中游及上游谷地的地理區位。而中港溪流域的客家鄉鎮,因為緊鄰新竹海陸話區,所以說海陸話的人不少。南莊甚至以海陸話為主。本文僅討論頭份、三灣、造橋的四縣話區,不納入頭份山下、珊珠湖、水流東、藤坪,造橋豐湖等海陸話區。
本區域以鎮平(今蕉嶺)縣移民為主幹,有黃、徐、謝、鍾、湯、劉、賴、邱、傅、林、吳、溫、羅、陳等姓。其次是嘉應州本轄(今梅縣)的劉、楊、吳、古、黎、陳、溫、黃、廖、蕭等姓,長樂(今五華)也有劉、黃、彭、周、羅、古、龔等。長樂移民中,開拓頭屋以東山區的黃南球家族影響深遠。平遠移民較少,只有劉、陳、李等,其中公館「雙舉人」劉家是重要的仕紳。惠州移民以陸豐居多,如何、彭、賴、郭、劉、陳、傅、連、范、江、羅、吳、譚、鍾等。海豐僅有少許,如苗栗市張姓。潮州饒平的林、劉、詹各處均有散佈。大埔則有張、劉、巫、徐、黃等姓。豐順的陳林合姓出現於苗栗市南苗,胡姓在頭份。潮陽陳姓出現於公館館中村。揭陽彭姓出現於西湖。至於汀州永定阮氏在苗栗市,蘇姓出現於苗栗市南勢、公館、銅鑼,銅鑼另有永定林、上杭李姓,頭份有長汀謝氏、武平練、饒,上杭薛氏(洪敏麟,1983、吳中傑,1999 及後續調查)。
以上的祖籍結構告訴我們,
本區域除了蕉嶺、梅縣、平遠方言(一般所稱的四縣話)以外,還應該存在五華、海陸、饒平、大埔、豐順、潮陽、揭陽、永定、上杭、長汀、武平等各種方言。但如今四縣話而外的方言,使用範圍都較為有限,甚至多數都已消失。海陸話在後龍溪中游地區,主要於銅鑼三座屋及西湖鄉的二湖、三湖、四湖、湖東、金獅、龍洞六村使用(黃基正,1979),五華話只剩極少數家族會說(如苗栗市龔姓),連大墾首黃南球後裔也不會講了。公館鄉少數人「快筷慣瓜掛國」等字讀法沒有-u-介音,顯露五華話的殘跡。有些方言只殘存二三個語音或詞彙(如公館中義村的大埔劉姓,祖父叫 a11ta55,祖母叫 a11 ne31。苗栗市南苗的豐順陳林合姓,「客」字讀 k’ak32、進行貌標記說len2),其他都改從四縣話了。至於蕉嶺、梅縣、平遠方言內部的細部差別也被消弭殆盡,苗栗市中苗的梅縣劉姓,僅能從指稱詞「這」說 e31 而非一般的 ia31 這點,稍稍顯露梅縣和蕉嶺方言原先的分別。因此總結起來,本區域諸多小方言被合併到以蕉嶺方言為主幹的四縣話中,四縣話成為本區代表性方言,然而由少數語音或詞彙殘跡來看,以往此區方言內部當有更多差異,只是逐漸都被整合而消失了。我們以黃基正(1979)苗栗縣志語言篇附圖,來觀察苗栗縣境內的語言分佈,該圖是以當時村裏以下的鄰為單位,進行調查所得。若以苗栗市為中心,緊鄰之周圍地區盡是四縣話,以頭屋鄉為例,即使祖籍資料顯示,陸豐籍在該鄉人數眾多,彭、範等姓都是大族,然而頭屋全境都說四縣話,極少聽到海陸。四縣話以外的客家話,少見於中心地區,而以外圍居多:如北緣跟新竹縣交界的頭份山下、三灣、南莊之海陸話區,西緣跟海線閩南語交界的後龍校椅、西湖、造橋豐湖、通宵北勢窩之海陸話,通宵烏眉坑之五華話,西湖二湖之饒平話;南緣跟台中東勢大埔話交界的卓蘭老莊饒平話等。亦即跟其他語種交界的地帶,四縣話的影響力減弱,四縣以外的海陸、五華、饒平才能留存下來。

捌、以祖籍因素探討南北四縣話區語言差異之形成
台灣南、北四縣話區雖然有明顯的一致性,但差異也不小,
一般客語使用者都可以感受得到。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閩南語的影響。閩南語的「角色」說「跤 kha1 siau3」,南部四縣話吸收了這個詞項,由於閩客語之間,常見-iau:-eu 的對應關係,因此將這一詞項讀為 kha1 seu3。與此同時,北部四縣話也吸收了這個詞項,由於閩南語的詞素「跤 kha1」對應於客語的「腳 kiok4」、而閩南語的「數 siau3」對應於客語的「數 sii3」,因此北部四縣讀為「腳數 kiok4 sii3」。像這樣,因為對於詞素分析的不同、語音對應關係的歸納不一,同源的詞項也可能在南、北四縣話之間產生歧異。再者如對於閩南語借詞的
接受度有別:根據筆者測試,中壢的四縣語者可以接受肚子餓說「肚枵 tu2 iau1」,卻認為發瘋說「發痟 pot4 siau3」不是客語正確說法,要說「發癲 pot4 tien1」才對。反之,佳冬可以接受「發痟 pot4 siau3」,卻認為「肚枵 tu2 iau1」不是客語正確說法,要說「肚飢tu2 ki1」才對。亦即客語做為台灣相對弱勢的語言,不論南、北都會受到強勢閩南語的影響,但因影響而改變的詞項是哪一些,各地則未必相同。除去其他語言的外部幹擾,我們整理出南、北四縣話有差異的語音和詞彙調查材料,暫不處理南北相同者。並選取客贛方言調查報告(李如龍、張雙慶,1992)中,與台灣移民史有密切關係之廣東梅縣、揭西、福建長汀、詔安秀篆等地的材料進行比較,同時也參考羅美珍、林立芳、饒長溶(2004)的客家話通用詞典,選取來台有關的廣東梅縣、興寧、惠東、福建武平縣城、武平坪佘(接近平遠縣)的語料,整理後發現在語音和詞彙上,南部四縣話有相當數量,跟梅縣說法相同,而和北四縣不同。反之,北四縣有許多現象,可見於廣東陸河、揭西、福建長汀、詔安秀篆,卻未必在梅縣出現。以蕉嶺方言之聲、韻、調為基準,四縣話成為中壢和苗栗之代表性方言,表面上看來是蕉嶺話的全面勝利,縱使分歧多樣的移民祖籍背景,曾經為桃苗區域帶來許多方言種類,最後大部分都消失無蹤。實際上這些方言也可能早已滲透進入北部四縣話,成為其規範說法的部分,從而悄悄沖淡了北四縣的嘉應州徵性。這就和壓倒性地以蕉嶺、梅縣為移民組成的南部四縣客語區產生了分別。南四縣當然也受到強勢華語、閩南語的外部影響,但其客語成分,鮮有非出自蕉嶺、梅縣者。首先在語音方面,六堆多數地區和梅縣山攝二三四等見曉影組讀-ian/-iat,北部四縣話讀-ien/-iet,如同揭西。雖然這樣的差異,並未引起語意上的對立,無須處理為二對不同的音位,但是南、北四縣的母音音值顯然有分別,呈現出區域性、系統性的差異。間(山開二) 件(山開三) 勸(山合三) 年(山開四泥) 見(山開四見) 缺(山合四)北部四縣
內埔、美濃
揭西
梅縣、蕉嶺
kien
kian
kien
kian
khien
khian
khien
khian
khien
khian
khien
khian
ngien
ngian
ngien
ngian
kien
kian
kien
kian
khiet
khiat
khiet
khiat
六堆的現象同於梅縣、蕉嶺,
北四縣則同於清代屬潮州府揭陽縣的揭西。非組客家話多數讀脣齒擦音、少數讀雙唇塞音。但個別轄字仍然可以看出南北之差異:如「蜂」無論是讀字、指「蜜蜂」、「蜂蜜」,六堆和梅縣都說脣齒擦音的 fung1,北部四縣跟揭西、詔安一致,說雙唇塞音的 phung1。閩、粵、贛各地客語材料顯示,「蜂」讀 f-是較為普遍的,而把「蜂」讀 ph-的是潮州、漳州客語。蟹開二內埔、美濃「界」讀 kiai,蟹開四「雞」讀 ke,二者不同。梅縣亦然,但「雞」有細介音。北部四縣「界」、「雞」都是 kie。「文鳥(似麻雀而小)」佳冬讀 lo5 pit4 li2,同於梅縣、興寧。北四縣說 vo5 pit4 te5,如同揭西。這種 v-和 l-的語音對應關係,還可在以下例子中見到:「屋下(家裡)」北四縣 vuk4kha1、萬巒 luk4 kha1。「禾筍(茭白筍)」北四縣 vo5 sun2、佳冬 lo5 sun2。宕合三雲「王」、宕合一匣「黃」六堆同讀 vong5,因此口語中若要區分,只好以字型說「三劃王」、「大肚黃」。梅縣話也不能分,口語中若要區分,只好以地方著姓說「下市王」、「上市黃」。北部四縣許多語者都認為,「王」讀 ong5、「黃」讀 vong5,二者不同。閩、粵、贛各地客語材料顯示,「王」讀 vong5 是較為普遍的,而把「王」讀 ong5的是漳州詔安客語。
接著在詞彙方面,我們發現許多詞項六堆和梅縣相同,北部四縣跟揭西近似,也有部分跟詔安、長汀、陸河一致。亦即北部四縣帶有潮州、漳州、汀州、惠州的詞彙色彩。
詞義
祭拜
下雨
開水
眼睛
藏起
乞丐
醜陋
游泳
拉胡琴
思考
趕緊
忘記
滿
六堆
唱喏
落雨
白湯茶
眼珠/目珠

教化仔
醜/ve2
洗身仔
鋸弦仔

撞快
添放
滿
梅縣
唱喏
落雨
北部四縣
拜喏
落水
揭西
拜喏
落水
滾水
目珠

乞食仔
tSei7
泅水
挨弦仔

遽遽
唔記得
nem1
白湯茶/滾水 滾水
眼珠

教化仔

洗身仔
鋸弦仔

共快
添忘
滿
目珠

乞食仔
tse3
泅水
挨弦仔

遽遽
唔記得
nem1
北部四縣跟潮州揭西這一帶的客家話的關係是判然可見的。
有些詞項經過音變,在比較以後,我們認為還是屬於同一個詞項,例如「趕緊」梅縣說「撞快 tshong3 khuai3」,六堆說 khiung3 khuai3、hong3 khai3。「忘記」梅縣說「添忘 thiam1 miong3」,六堆說 thiam1piong3。此外,北部四縣跟詔安客語也有若干關係詞:
詞義
眼睛
瞎眼
藏起
乞丐
拉胡琴
湯圓
特意
六堆
眼珠/目珠
瞎眼/目苦

教化仔
鋸弦仔
圓粄
tang1 tang1
梅縣
眼珠
瞎眼

教化仔
鋸弦仔
圓粄
tang1 tang1
北部四縣
目珠
青盲

乞食仔
挨弦仔
糏圓
thiau1 thiau1/
thiau1 sii3
揭西和詔安的詞項原本即有重複之處,
但並非完全一致。若加入北部四縣進來比較,即可發現它有時跟揭西一樣、跟詔安不同。有時它又跟詔安相同,卻跟揭西有別。因此我們把揭西和詔安分表處理。無論如何,北部四縣跟揭西、詔安的關係詞自成一組,而和六堆、梅縣的說法不同。
詔安秀篆
目珠
青盲

乞食仔
挨弦仔
淅圓
theeu1 theeu1

詞義
仙草
湯圓
同伴
未曾
六堆
仙人粄
圓粄

m5 tshien5
梅縣
仙人粄
圓粄

m5 thien5/
mang5
北部四縣
仙草
糏圓

mang5
長汀
仙人草/仙草
淅圓
陣/伴
mang5
六堆、梅縣「湯圓」說「圓粄」,陸河說詞序相反的「粄圓」,北部四縣說「糏圓 siet4ien5」,對照長汀的「淅圓 sia5 vienn5」、詔安的「淅圓 sia4 vien5」之中,第一個詞素指的都是米食製品,如長汀的米糕說「糯米淅」,而陸河雖然用了不同的詞素「粄 pan2」,所指仍為米食製品。因此我們認為,北部四縣之第一個詞素,應該跟「淅」同源,而非表示白色的「雪 siet4」。至於「未曾」,六堆說 m5 tshien5、梅縣說 m5 tshien5 或 m5 thien5,當地山歌抄本裡作「唔田」。北部四縣說 mang5,Norman(1988)認為是「唔曾 m5 tshang5」的合音。
詞義
油飯
與同標記
非常
未曾
六堆
飯乾

koi3
m5 tshien5
梅縣
飯乾

kuat8
m5 thien5/
mang5
太過
特意
忒 thet4
tang1 tang1
忒 thet4
tang1 tang1
thiong2
thiau1 thiau1/
thiau1 sii3
梅縣、蕉嶺、平遠表示「很、非常」的程度副詞是 kuat8,
連四川客語也用,俗寫為「刮」。六堆的 koi3 是去聲高平調 55。而 kuat8 為陽入聲高短調 5,二者均屬於高調,在自然語流中,聽起來很接近;因此我們認為六堆的 koi3 跟梅縣的 kuat8 應有同源關係。至於與同標記,六堆、梅縣一直到揭西,都還說「同 thung5」,往西過了揭西到陸河,才開始說 lau1,鄰近粵語區的東莞清溪、香港西貢客語亦說 lau1,跟粵東客語有別。我們不妨觀察現有的學術著作中,北部四縣話使用者的語感,和六堆人的差異何在。例如賴惠玲是苗栗人,其著作 Lai(2003)提到客家話連詞、與同標記都說 lau1,而沒有接觸過北部四縣或海陸話的六堆人,只知道「同 thung5」,並不明白 lau1 的意思。又如陳秀琪是大湖人,她認為崙背把「放」說成「囥」,是受到閩南話影響。又說客家話的「囥」是thiong2
thiau1 thiau1
北部四縣
糯飯
lau1/同

mang5
陸河
糯飯
lau1

mang5

藏起來的意思(2006:431)。並提及崙背話、四縣話、閩南話的「吵架」都說
「冤家」,很難界定是誰借了誰的詞彙(2006:432)。我們把六堆、梅縣、北部四縣、閩南話放在一起,試圖看出南北四縣差異的成因:
詞義

藏起
吵架
六堆


吵事
梅縣


吵交
北部四縣


冤家
閩南話

藏/bih4
冤家

以梅縣來說,不論「放」或「藏」,
都沒有用到「囥」這個詞項,應是閩南話的「囥」滲入了南、北四縣話,在六堆取代了「放」,然而「偋」的說法得以保留。北部四縣話雖然保留「放」的說法,然而「偋」卻成了陌生的詞彙,已經被「囥」所取代。因此陳文認為把「放」說成「囥」是受到閩南話影響,其理固然。但認定客家話的「囥」是藏起來的意思,恐未考慮六堆、梅縣的客家話,何況北部四縣話的「囥」也是受到了閩南話影響。而把「吵架」說成「冤家」的是北部四縣話,六堆、梅縣說法完全不同,經過比較可知這是北部四縣話裡的閩南話借詞。

玖、結論
本文以語言比較和移民史實的觀點,企圖宏觀俯瞰
台灣南、北四縣話的源流、分佈、差異、及其成因。祖籍因素不能解釋所有南、北四縣話的紛歧,因為任何一個活的語言都會有自己的創新,不必然墨守原鄉祖語,像黃遵憲所說的「而守語言不少變」,是不可能的事。然而每個語言也有它保守存古的一面,這使得探討閩粵祖籍地的語言,成為研究南、北四縣話時必要的比較條件。南、北四縣話無可避免都受了閩南話影響,但南四縣移民以蕉嶺、梅縣為多,語言也以此成份為主,北四縣移民來源複雜,語音以蕉嶺話的聲韻調為準,較小的次方言表面上被整合而消失,實則以殘存詞彙的方式,潛藏在地區性的通用語裡。因此北部四縣話有潮州、漳州、汀州、惠州的詞彙色彩。

本文研究結果也發現,六堆人的「原鄉」,
驚人地集中在梅江的其中一條支流:石窟河的沿岸及其附近地區。北起蕉嶺縣廣福,南至梅縣的白渡,為最密集的區塊,其次為白渡至鬆口之間的山區。今後兩岸客家比較研究,尤其六堆研究的重心,不論在語言、歷史、信仰、民俗、社會組織、維生活動等各個方面,都應該聚焦到石窟河的沿岸,以及白渡至鬆口之間的山區;而非囊括興寧、平遠、五華、梅州城區,或梅縣南部和西部鄉鎮,進行無謂而空泛的大範圍比較。


參考資料
1.李允斐(1991)。
建築篇。收錄於:《徘徊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2.李芳廉(1979)。屏東縣古碑拓帖文集,屏東:屏東縣政府。3.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4.吳中傑(1999)。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所碩士論文。5.施添福(1985)。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台灣師大地理系。6.洪敏麟(1983)。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7.胡捷(2006)。廣東省交通地圖冊。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8.莊青祥(2008)。屏東高樹大路關聚落發展歷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所碩士論文。9.邱彥貴(2008)。雲嘉南福佬客田野調查案期末報告。臺北:行政院客委會。10.陳秀琪(2006)。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以台灣的詔安客家話為例。
《語言暨語言學》7 卷 2 期,417-434。臺北:中研院語言所。11.黃釗(1882)。石窟一徵。影本,高雄師範大學圖書館藏。12.黃基正(1979)。苗栗縣志人民志語言篇。苗栗:苗栗縣政府。13.黃典誠等(1993)。福建省志方言志。福州:方志出版社。14.溫仲和,光緒版。嘉應州志。影本,高雄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15.楊時逢(1971)。台灣美濃客家方言。《中研院史語所集刊》42: 405-456. 臺北:台中研院史語所。16.曾純純(2005)。六堆地區的族譜調查--以內埔為中心。六堆信仰及宗族的在地實踐研討會論文。屏東:美和技術學院。
17.曾純純(2007a)。從「孺人」到「女子入譜」:客家女性在族譜中角色的歷史變遷。《第一屆台灣客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論文集》。桃園:中大出版社。
18.曾純純(2007b)。從族譜文獻探討六堆客家移民與開發。《六堆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屏東科技大學。
19.鍾榮富(1995)。美濃地區各客家次方言的音韻現象。收錄於:《台灣客家語論文集》。臺北:文鶴出版社。20.藍玉英等(2007)。泰興客家方言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1.羅美珍、林立芳、饒長溶(2004)。客家話通用詞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2.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6)。台灣南部碑文集成,台北:新文豐。23.Lai, Huei-Ling.(2003). "Hakka LAU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al approach," LanguageAND Linguistics, Vol.4, No.2, pp.353-378.24.Norman, Jerry.(1988). Chine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