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7月 31, 2007

客家山歌歌詞精選

入山看到藤纏樹,
出山看到樹纏藤;
藤生樹死纏到死,
樹生藤死死也纏。

這首詩以野藤纏樹來暗喻男女間的深情,已到纏綿難分,至死不渝的情境。這不就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民間版嗎?聞者能不動容?這是客家人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雙關語和比喻語交叉使用,這是更高的境界。如:

新打茶壺錫較多,
十人看到九人摸;
人人都話係好錫,
究竟唔知有鉛無?

以前人的茶壺有用錫打造的,工匠為了省較貴的錫而滲鉛在裡面,就像 把銅熔入黃金中一般,外面是看不出來的。本詩由看新茶壺開始,藉著「錫」與「惜」,「鉛」與「緣」的雙關語,和「新茶壺」是「新結交的 情人」的比喻,而說出心中的情意:人人都說她是值得疼惜的人,只是 不知道我倆究竟有沒有緣?類似的有:

錫打戒指皮包金,
送哥戴在手中心;
人人都說金戒指,
久裡正知錫在心。

本詩的關鍵在結尾的一句:久了才會知道真正的疼惜在心裏。

謝宇威-- 桃花開
height="150">

歌詞內容:

(男)桃花開來 菊花那裡黃 阿哥想妹 身上兩三項
   一想(來)要妹 鴛鴦哪裡枕
   二想(來)要妹 象牙哪裡床
   妹(正) 妹 三想要妹 救命哪裡 方(啊)的喲
(女)桃花開來 菊花那裡黃 老妹(介)身上 哪有兩三項
   百貨店項 有介鴛鴦枕 木匠 店項有介象牙床
   哥(正)哥 藥店有介 救命哪裡 方啊的喲

(男)桃花開來 菊花那裡黃 老妹(介)身上 有介兩三項
   老妹玉手 當得鴛鴦枕 老妹圓身 就係象牙床
   妹(正) 妹 二人相好就係救命 方(啊)的喲
(女)心肝阿哥 你(啊)樣按知 記得(介)老妹 有介好東西
   父母 生涯 有介三件寶 阿哥係按愛 老妹借分你
   哥(正)哥 兩人交情 不好分人 知啊的喲

註>我認為這是一首最容易學的客家歌曲,原曲的由來據專家推測似乎是受到大陸民謠"鳳陽花鼓"的影響。

民間歌謠本來就是相互影響,與時代脈動緊密連結的。許多人誤認為嗩吶或北管代表客家音樂唱山歌就一定要拉二胡,廣義的來說,我認為它們其實是那個時代的一種伴奏樂器和流行音樂罷了。文化的推衍常在無形之中,一味的拘於型式主義只怕容易自我設限或遭致邊陲化吧!

試想現今的閩南語流行歌曲難道還只用三弦、二胡、嗩吶嗎?時代在變,型式在變,真正能保有傳統本質並穿越時空持續渲染的,也許只剩本質的聲音和旋律吧!

詩想起


年輕時收入微薄
所以害怕貧窮


中年後收入暴增
卻還是害怕貧窮

他的問題根源
非來自物質的貧乏
是來自心裡的恐懼

我們常告訴自己
擁有那種條件後
就去實踐理想

結果
擁有那種條件後
依然不去實踐

我們
被心裡的恐懼
團團圍住了

這也就是
台灣目前的困境

Vanessa Mae - Red Hot Music Video

星期一, 7月 30, 2007

詩想起

如是我聞

真理
不是被發明
而是被發現

因為真理
一直存在那裡

如果你沒看見
並非真理不見了
是你的眼睛被矇蔽了

笨湖八卦19-安倍慘敗?長廷警鐘? 07-07-30

笨湖八卦18-長廷總督?英九特首? 07-07-23

笨湖八掛17-文龍變藍?扁斷李馬? 07-07-23

詩想起

最近
眼前老是飛舞著
好幾隻蚊子

看書時
他們就在字裡行間穿梭搗蛋
影響閱讀

醫生說
那不是真正的蚊子
是眼睛老化引起的
飛蚊症

你今後
必須與牠們
和平共舞

你很在意
牠們就囂狂
不在意
牠們就溫馴

你閉上眼睛
牠們就
統統消失不見了

客家‧文化人類學視野

新 書 出 版
書 名:客家‧文化人類學視野
編 著:林浩
出 版: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客家台灣文庫22)
發行日期:2007(民96)年7月
------------------------------
豐富多彩而又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時間和廣闊的地理空間之中,由多種文化要素在適當的文化生態環境中醞釀、形成和發展,最後複合而成的。除了歷史性的要素之外,客家在從黃河流域到南海沿岸的廣大地理空間的舞台上,與漢民族其他民系以及各少數民族的文化,進行了極為廣泛的交流和接觸,從而得以廣納各民系和民族文化之菁華,兼容並儲,去蕪存菁,最後形成了自已別具一格的「客家文化」。
本書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出發,以客家與週邊漢族諸民系和少數民族的接觸為中心,對客家的文化接觸以及由此觸發的文化傳播、進化、複合、變化、變容、重組等,試作一番理論性的探討和考察,期求從新的視角重新審視客家與週邊民系和民族的關係,並闡述其中文化變遷的意涵。

全書厚達八萬字(160頁),並附十多張說明圖片。

詩想起

在夢裡
我振臂高飛
醒來思索
我怎麼會做這麼不真實的夢

什麼是真實
什麼是不真實
我振臂高飛
在夢裡是真實的
在人間是不真實的

夢裡的邏輯
與人間的邏輯
顯然不同

如果人間的邏輯
與靈界的邏輯
不同

我們在人間
是非善惡的作為
即如夢裡的作為

我們在靈界醒來
將如玉
依然是純潔無瑕

詩想起

詩刊收到
內容豐盛
每次讀詩刊時
總是感覺詩壇熱鬧
詩人間交織著暖意

你在獨白詩中說
千般情緣裡
一切自有定律
沿著來時路
不需再左顧右盼
這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壺
洞悉人生之語

唯編者的話裡說
妳受胃潰之苦
的確人生的名利
在胃潰之前皆是虛幻
並且如胃潰隱隱作痛

星期六, 7月 28, 2007

詩想起

偶遇詩人林宗源
閒聊間
他說五十多年前他才二十歲時
在那尚有禁忌的年代
便體會要用族語書寫
才能寫出自己族群的感情

它更認為
族語書寫運動
須要有一群傑出藝文工作者
有熱情能無私的集體推動
乃能發揮驚天動地的大風潮
----------------------------------
■林宗源作品

●講一句罰一箍

講一句罰一箍
台灣話真俗
阮老父逐日予我幾張新台票

講一句掛一擺狗牌
台灣話未咬人
先生叫阮咬這個傳彼個

講一句踦一擺烏枋
台灣話未宰人
阮踦烏枋嘸知犯啥罪

講一句拍一擺手心
台灣話有毒
阮的毒來置中原的所在

先生 伊講廣東話為啥無拍手心
先生 伊講上海話也無踦烏枋
心生 伊講四川話也無掛狗牌
先生 你講英語為啥無罰一箍

先生提起竹仔枝拍破阮的心

●濁 水 溪

一邊流著清氣氣的目屎
一邊流著烏汁汁的血
一面想起妳時空倒流的命運
一面想起妳予人欺負的身世
阮活佇妳烏白分明的心內

去深入妳的腹內向心臟走去
去追究水源向上帝抗議去
為什麼阮佔有妳的身
竟然無法度及妳談愛

不管源頭是清是濁
不管流入海是濁是清
不管濁水變成清水的預兆
阮愛倒佇妳的胸讀破妳的夢
共妳寫一首妳及阮戀愛的詩

1967 7.7



●體 能 的 問 題

一秒緊咬一秒的肌肉
佇禁氣的時衝出去
歸身的肌肉反抗空氣
衝甲若箭的身射著啥貨

一秒想吞一百公尺的速度
佇人類的心目中滾笑
為啥物體能未當接近火箭
為啥物智慧不對醫學宣戰
為啥物科技反過來威脅人類

按萬物家己的位置
走去別人的位置
走去它的位置
走去牠的位置
不准亂來的生態平衡

佇一秒加速一秒的時代
佇彼呢儕的種族
佇彼呢儕的種類
佇彼呢長的歷史記錄
人為啥未當創造一秒的體能

假使人類會當突破萬物的共相
假使人類會當衝破體能的極限
換心 換肝 換腦 換身
永生是不是人類競爭的金牌咧

1970 9.5



●油 桐 樹 林 的 花 宴

活佇埔里離開大陸的原鄉
阮是一群敢拄天的台灣人
條直的性格偆手抗日的手掌
致蔭生阮養阮愛阮的土地
請恁來這個花宴欣賞 欣賞
活佇土頂笑甲綠綠綠的風景

有心才有愛有愛才會開花
阮共花掛佇咱意愛的天
阮共花畫佇恁的目睭不是雪花
阮彈開惡夢不是 beh 予恁陷眠
阮共花織佇咱慈悲的土地
阮共花舖佇恁的烏仁不是地毯
阮不知恁踏著花的骨頭會痛 be
有心開花愛才會飛去世界

生佇牛耳石彫公園的油桐樹林
阮是一群敢對恁大聲講話的人
忠直硬氣想 beh 教示恁來愛土地
致蔭生咱養咱疼咱的台灣
請恁來這個花宴享受 享受
生佇土頂的鬱卒共恁用甲清心

1993 4.26
--------------------------------
宋澤萊 / 評林宗源的〈人講你是一條蕃薯〉
——並論二戰後台灣諷刺文學的全面到來和消退
2006-06-11

1. 在前衛出版社2006出版的《台語詩ㄧ世紀》這本書裡頭,選錄了1894年到2004年台文詩人所發表的傑出作品。不過,總的看來,還是以二戰後的詩人的作品為多。這是因為台文的發皇時期必須等到二戰之後。二戰之前,能用台文﹝不管何種文字﹞書寫的人委實太少。然而,在二戰後,使用台文的人,又從1980年代才開始激增起來,所以在比例上,這本詩選集以80年代以及80年代之後的詩佔大多數。並且,由這本《台語詩一甲子》所選錄的詩來看,大致上,從1980年代起,大半的台文新詩人的詩已經朝向「傳奇」和「田園﹝抒情﹞」的文風來書寫,已經很少有「悲劇」作品和「諷刺」作品。這是ㄧ個可驚的現象,已經預示了臺灣文學﹝包括北京語文學﹞的風潮有了巨大的轉向,新的文風已經成型了,「傳奇」和「田園﹝抒情﹞」的文風可能將要席捲天下,而老一輩的「悲劇」和「諷刺」文風可能已經走入歷史了。因此,當中所錄的林宗源寫於1977年的一首詩〈人講你是一條蕃薯〉,就顯得非常奇怪,和這本書裡的年輕人的詩風有了格格不入的感覺,竟然顯得向孤島,散發著一種古舊的味道。因為,這首詩正是老一輩風行一時的「諷刺詩」。我這麼說,大半的人可能都還不了解我說了什麼。一般遲鈍的人會認為,台灣文學的文風從明代到現在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反正是寫台灣,譬如說郁永河、陳肇興、丘逢甲、吳濁流的詩文又有何差別?如果說有什麼差別,大概是有人用散文和竹枝詞來寫,有人用律詩絕句來寫吧!如果這麼認為,就是一種不幸。識貨的人會知道,這四個人的不同,可說是千差萬別。當中最重要的是:就文類﹝文風﹞來說,他們各自代表了台灣文學的一段很長的時期。郁永河代表了「傳奇」時代;陳肇興代表了「田園」時代,丘逢甲啟開了「悲劇」時代,吳濁流奠定了「諷刺」時代。這些不同的時期的文風,完全無法等同來看,就像是現在台南人的林宗源的「諷刺」詩風,絕對無法和同是台南人清末許南英的「窺園留草」裡的「悲劇」詩風來等同。而上述這兩個臺南人的詩風,也絕對不能與80年代後台南人方耀乾的「當代傳奇」詩風來等同是一樣的。他們有他們所屬某個時代的詩風的限制,時代的詩風牽制了他們,叫他們無法脫逃,他們隸屬了他們的時代。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林宗源這種如今看來十分古舊的文風呢?應該用怎樣的一種眼光來閱讀它﹝既不高估也不低估﹞呢?我想除非你認識了台灣文學各個階段主流的文風之外,別無他法。你要嘛就是一味的欽佩他,要嘛就是視它為無物。有關台灣文學史上各階段的主流文風,等到我們完全認識了林宗源的這首〈人講你是一條蕃薯〉之後,我會再加以解釋清楚。 2. 這首詩的題目叫做〈人講你是一條蕃薯〉。題目簡單清楚,使用的是「暗喻」的修辭法。一般來說,比喻的手法最普通的是「明喻」和「暗喻」兩種,如果我說「你像一條蕃薯」,因為句中使用了「像」這個字,就叫做「明喻」;如果我說「你是一條蕃薯」,因為使用了「是」這個字,就叫做「暗喻」。暗喻較之明喻要更肯定,更為有力。我人的日常生活語言中是無法逃開比喻的,譬如「心痛」「心寒」「心開朗」的「痛」「寒」「開朗」都是比喻,只是我們因為用習慣了沒有察覺到而已。詩人的比喻一般而言都是用來陳述一些「不平常」﹝尚未被習慣化﹞的比喻,先讓讀者覺得有趣、喜樂、驚訝、悲傷……後引起更大的想像。這個題目的「你」字並不是指讀者的你,我們根據後文知道,這個「你」原來是指「台灣」。也就是作者使用了借代法,用「你」來代替台灣。原來這首詩是用來寫台灣的!作者將台灣比喻成沒有什麼身價的蕃薯,作者的諷刺的意圖一開始就很明顯。而且應該注意的,這種諷刺叫做「反諷」。加拿大藉的文學理論家弗萊﹝Northrop Frye,1921──1991﹞說:「如果某人比我們自己在能力和智力上低劣,從而使我們對其受奴役、遭挫折或荒唐可笑的境況有一種輕蔑的感覺,這類的主人翁便屬於反諷模式。」沒錯,詩中所寫的蕃薯是我們台灣人,我們也知道恥笑蕃薯就是恥笑我们臺灣人,但是我們知道詩人不是專為恥笑台灣人而寫這首詩的,而是有一種弦外之音。原來凡是言外之意,口是心非,說出來的話和心裡的意思剛好相反,而別人也很容易就聽出了說話者的弦外之音的,就叫做反諷。反諷比較一般的直接諷刺,要讓敵人更沒有生氣的可能。第一段作者這麼說:「有人說你是一條蕃薯,假如將你剖開,就會看到裡頭黃色的肉,而且還會流出白色的血液呢!你瑟縮在泥土裡頭,在土壤的上頭開著連綿的會凋謝的花兒活著,你既不想要太陽的照耀,也不喜歡看到月亮,總之你不想要見到天日。真的是這樣嗎?啊,就是有人將你給煮了、煎了、烤了,甚至用機器將你給絞碎了,你也不想動手動腳反抗。只要有一點點的土壤和水分,你就會瘦巴巴的慢慢長大。你的個性竟然是這樣的,真的嗎?」這些意思被寫成了「人講你是一條蕃薯/剖開有黃色的肉/流著白白的血勼置土內/置土頂開著連綿會謝的花咧活/無愛日頭無愛月娘咁有影咧/就是給你煮 煎炰﹝phu5﹞/甚至絞碎也嘸出手/有一點點仔的土和水/就欲瘦瘦仔大/有影否?」這幾句話。裡頭的言外之意相當明顯,所謂的「剖開」是諷刺殖民者殘殺或迫害台灣人的事實。「白白的血」有兩個涵意,一個是指真正的蕃薯的白色汁液,一個是指徒然流出的無用的眼淚。「勼置土內」表示台灣人經過殘殺或迫害後已經喪失膽量,不敢出頭的人生態度。「無愛日頭無愛月娘」也是指逃避的個性。「煮 煎炰﹝phu5﹞」再度諷刺殖民者的兇殘,手段酷烈。「嘸出手」又指出台灣人沒膽量。「有一點點仔的土和水」諷刺殖民者沒有給台灣人什麼良好的空間和資源。「瘦瘦仔大」又指台灣人牽就了現實的性格。整個的第一段,一面諷刺殖民者的殘酷,一面指出台灣人的可憐可嘆。兩者合而為一,非常犀利,顯露了老詩人的功力非凡!第二段,詩人接著說:「你的肉真甜,你的身價便宜,你被人將你埋在泥土裡,既沒有任何的意願也沒有想過要離開土洞;即使將你給生吃了一半,你仍然會活著、會長大、會笑。你也從來沒有想反抗這回事,只知道怨恨命運,默默流著白色的蕃薯的眼淚,哭不出聲音。你真的在哭泣嗎?」這段話被寫成「你的肉真甜/你的身價真粗俗/你予人埋置土內/無意志也無想欲走出土孔/就是給你生食一半/你也會活 會大會笑/你也無想欲反抗/干單會曉怨嘆命運/流著白白的目屎/哮無聲音/你是嘸是咧哭?」,相當散文化,不過技巧和諷刺仍然無所不在。「肉真甜」「身價真粗俗」「埋」諷刺殖民者彷彿是食人族、人口販子、兇手。「無意志也無想欲」又指台灣人的軟弱。「生食一半」諷刺殖民者的確是食人族。「你也會活 會大會笑」又指台灣人的麻木,在這裡,「會活 會大會笑」用了「疊句法」,加強了語氣,並使句子有了音樂性。之後的句子,一概指出台灣人的麻木與逃避。「白白」有兩個意義,一個是指蕃薯所流出的汁液的顏色,一個是指徒然的意思,是一個雙關語。第三段,詩人又說:「有人說你是一條番薯,剖開了以後,裡面有黃色的肉。但是假如說你從此以後不流白色的血,而是流著紅紅的血,那麼一切就有救了。因為從此以後,你的心就會變成紅色,你在地面上的枝葉就會開著芬芳的花,結著你們的美夢。從此以後,你們將不怕太陽,也不要月亮,你已經敢站在你自己的土地上揚眉吐氣。」這些意思被寫成「人講你是一條蕃薯/剖開有黃色的肉/假使你會流出紅紅的血/你的心也會變紅/你就會開芳花結恁的夢/無驚日頭無愛月娘/敢踦踮你的土地揚眉吐氣」本段做為第一段的反面,寫了一個假設,勉勵了台灣人說:「假如你勇敢一點,命運就會改觀。」當中「紅紅的血」表示熱情、勇氣、敢反抗。「心也會變紅/」是指有了期待。之後的詩句都用來表明終於站出來在朗朗的乾坤底下,出頭天了!第四段,詩人又說:「你真的是蕃薯嗎?有人說你果然是番薯。而且是個只知道向奴隸主叩頭,相互爭奪有限的資源,要看誰長得比較大,然後在長大後讓人們各咬一口的蕃薯,沒有土地也會無亂生長的蕃薯。啊,你不如去死吧!去死吧!。」這些意思被寫成「你是嘸是蕃薯/人講你是蕃薯/干單會曉叩頭/互相爭欲活較大條 /大條去予人人咬你一嘴的蕃薯/無土也會亂生的蕃薯/去死/去死」這些詩句。本段又恢復了奴隸主和蕃薯的本相來寫,奴隸主依然是壓迫著蕃薯,而蕃薯也依然沒有骨氣。「咬」字再度顯示殖民者吃人的本性。「無土也會亂生」指臺灣人在沒有國家下隨便苟活的一般現象。再從結構上來看,這首詩分成四段,每段的行數分別是10、11、7、8,故在外觀上,無法顯示其整齊性。也可看出林宗源無意在詩的分行上取勝,的確,像這種以內容為上的詩,外觀上結構上的不整齊無損於其價值。在隱藏的結構上,這首詩將「吃蕃薯的人」與「蕃薯」對立起來書寫,就是將「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對立起來書寫,是很明顯的。一方過於壯大,一方過於弱小,顯現了種極不對稱的結構,不知道應該如何安慰弱者才好,這首詩因此沒有緊張性,有的只是無邊的嘆息。不過,對於過於壯大的那一方,我們無論如何都是無法原諒他的。以上就是本詩在內容上和結構上的一般情況。至於在技巧上的表現應該是諷刺手段的高超,也就是作者很善用雙關語,將被殖民者與殖民者的本性表露到極其精準、傳神的地步,其才氣為一般的詩人難以企及。不過,回頭過來說,這首詩最奇怪的還是它的文類──反諷文類,它和現在的年輕人所寫的台語詩格格不入,成為孤島存在的狀況。底下,我要談談台灣三百多年之間的主流文類,好幫助我們以歷史的眼光來品評這首詩。 3. 我不曉得你剛剛了解這首詩的內容後,有何感受?我想你一定對於作者善於諷刺殖民者的蠻橫而佩服萬分,但是你對於作者自我恥笑也ㄧ定難以釋懷吧!一定會有年輕人表示不解,他們會說:「諷刺殖民者是應該的,可是為什麼作者要那麼刻薄的用比喻來恥笑自己呢?他有自虐狂嗎?他的精神狀態不會出了問題吧!」不錯,作者正是這麼瘋狂的來恥笑自己;但是,作者絕對沒有問題,他很正常。為什麼作者很正常呢?因為寫這種諷刺文學的人不只林宗源一個人寫,而是他那個時代的大部分文學家都這樣地寫。原來台灣自二戰後,流行了一段很長的反諷文學,而林宗源的最佳創作期,就是落在這個時代──「諷刺文學」的時代裡頭!我們每個時代都有時代性的文風。 按我的看法,台灣文學史共經過四次主流文類的轉變。在清朝的前期,台灣的文風是「傳奇」的。要了解這個傾向,只要閱讀郁永河的《稗海記遊》、江日昇的《台灣外記》、朱士玠的《小琉球漫誌》就會明白,即使是《熱蘭遮城日誌》都應該歸屬於這一類的文學。英雄邁向了征途,沿途盡是奇崛的風光和不可思議的海流,奇怪的禽獸和野蠻的人種埋伏在四周,但是英雄都能一一克服困難,達成任務,所經所歴不但使作者自己感到驚訝,我們讀者同感非夷所思。歷史的春天正值來臨。到了清朝中期時,進入了「田園文學」。差不多由鄭用錫、陳肇興這些本土詩人開始,一直延續到日人佔領台灣時期。我們只要讀一下鄭用錫的〈新擬北郭園八景〉、林占梅的《琴餘草》、陳肇興的〈到鹿津關水路清較普度八首〉〈春田四詠〉〈秋田四詠〉以及割日以前許南英的《窺園留草》,就能明白。詩文裡的主人翁正走向愛情、親情的懷抱,一派的美麗風光和悠閒生活。當然,偶而的戰亂還是會發生,但終究是雨過天晴。歷史的夏天正值來臨。由割日開始,進入了以「悲劇」為主的文學時期。由丘逢甲、施士诘、許南英的舊詩創始,經過賴和、龍瑛宗、呂赫若的新文學,有名的文章,幾乎都是悲劇。丘逢甲的詩〈離台詩六首〉是悲劇;施士诘的〈台灣雜感和王蔀畇孝廉韻〉,悲劇;賴和的〈一秤桿仔〉短篇小說,悲劇;龍應宗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短篇小說,悲劇;呂赫若的〈牛車〉短篇小說,也是悲劇。英雄打了敗仗,屈從於敵人,美景轉成衰敗,枯籐昏鴉棲息於西風之中,處處都有斷腸人。美好的過往逐漸逝去,即使還有太陽,內心依然秋風甚涼,除了眼淚之外,還是眼淚。歷史的秋天正值來臨。二戰後,差不多由40年代的吳濁流的短篇小說〈波茨坦科長〉起,到了60、70年代蔚成大宗,一直延伸到世紀末,台灣的文學家是以「諷刺文學」為主流。我們注意到,和林宗源同期的台灣文學家,黃春明主要的文學就是諷刺的文學,〈溺死一隻小貓〉諷刺了一個為興建游泳池而自殺的鄉下老人;〈我愛瑪莉〉寫台灣人不如一隻洋狗。王禎和又寫了什麼?他的諷刺更厲害,〈嫁妝一牛車〉諷刺了以老婆換牛車的糗事;〈小林來台北〉諷刺了崇洋媚外的成群假洋鬼子的醜態。陳映真又如何?〈唐倩的喜劇〉不是用來諷刺學界無聊無能的知識人嗎?〈萬商帝君〉不是用來諷刺跨國公司的劣行嗎?另外有七等生,他的文學頗另人費解,因為充滿荒謬,而所謂的「荒謬文學」正是一種諷刺文學。就是自殺而死的施明正,他的最重要的短篇〈渴死者〉〈喝尿者〉都是諷刺文學。尤其是林宗源所屬的《笠詩刊》這個團體﹝這個團體號稱台灣最大的詩團體﹞,他們自從60年代就引進了「新即物主義」,並以這種主義為他們的招牌。這種詩風是寫實的,往往由一個單一的物象﹝比如說熨斗、蚊子、石灰窯、鳥、蝸牛、垃圾、毛巾、流浪狗……﹞起,開始做暗喻性的描繪;就像林宗源這首詩一樣,以蕃薯喻人進行創作,當然使得「笠詩社」成為諷刺文學的大宗。如果要說笠詩刊的文風有什麼特別,那就是反諷了。此時,英雄死了,活著的人命運不如動物、礦物、植物。公理正義全數毀壞,霸道橫行,世界走向夜暗,大地一片渾沌。缺乏自主能力的作家除了用諷刺來提醒施暴者以外,已經無能為力了。歷史的冬天正值來臨。上述就是我認為台灣文學的四個階段,剛好走完了一個循環。現在的年輕的一代又慢慢走入了一個「新傳奇」「新田園」的階段。我這麼說,當然不是堅持說各階段的作家所寫的文學全數都屬主流文學一種文類。其實,不論哪一時期,都有作家創作了「傳奇」「田園」「悲劇」「諷刺」這四個文類。同時,某個時期,往往會形成「傳奇」「田園」或「悲劇」「諷刺」雙主流的現象。譬如說,我認為戰後台灣進入了「諷刺文學」為主流的階段,但是「悲劇文學」還是很盛行,事實上鍾肇政、李喬、東方白的大河小說都是悲劇,只是他們寫的是戰前的素材,並不是寫戰後的素材,應該是日據時期「悲劇文學」的延伸而已,不過,我們依然可以看出,戰後的文學彷彿形成了「諷刺」和「悲劇」雙主流的幻象。因此,我们可以說,林宗源的這首〈人講你是一條蕃薯〉跟本上就是「諷刺文學時代」的產物,而且他的反諷程度相當厲害,其力道絕不下於任何他同期的詩人或小說家,你要把首詩當成是台灣諷刺文學的代表作也可以,我個人沒有任何的意見。不過,我已經說過,如今,諷刺文學已經逐漸退潮了,年輕人已經轉向了「新傳奇」「新田園」的文類來創作,這種詩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過時了。確實已經有年輕人告訴我,他們不太能領受老一輩的文風。因此,我們也不須要再模倣這種詩風來進行創作。那麼,新一代的「新傳奇」「新田園」又指什麼?將來我會再舉幾首詩來說明。

【原詩】人講你是一條蕃薯
林宗源作

人講你是一條蕃薯
剖開有黃色的肉
流著白白的血
勼置土內置土頂
開著連綿會謝的花
咧活無愛日頭無愛月娘
咁有影咧
就是給你煮 煎炰﹝phu5﹞甚至絞碎
也嘸出手
有一點點仔的土和水
就欲瘦瘦仔大
有影否?

你的肉真甜
你的身價真粗俗
你予人埋置土內
無意志也無想欲走出土孔
就是給你生食一半
你也會活 會大 會笑

你也無想欲反抗
干單會曉怨嘆命運
流著白白的目屎
哮無聲音
你是嘸是咧哭?

人講你是一條蕃薯
剖開有黃色的肉
假使你會流出紅紅的血
你的心也會變紅
你就會開芳花結恁的夢
無驚日頭無愛月娘
敢踦踮你的土地揚眉吐氣

你是嘸是蕃薯
人講你是蕃薯
干單會曉叩頭互相爭
欲活較大條
大條去予人人咬你一嘴的蕃薯

無土也會亂生的蕃薯
去死去死

──1977.05.26作
──本詩根據林央敏編《台語詩ㄧ甲子》版本略改其字。

---------------------------------------------

擁抱完整的台灣
評林宗源「台灣文學正名論」

許維育


一、 前言

八、九○年代以來,台灣的本土語言隨著台灣社會的漸趨開放、及本土化風氣的轉盛,終於打破三、四十年來被壓迫的姿態,重新被拾起、被討論;儘管本土語至今的重建尚不足以補回這三、四十年來台灣人所失去的,也儘管許多台灣人並不認識這些本土語的重建工作,但是,這幾年的本土語復興運動確實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畢竟,以往被消音的,今日竟得以大聲喊出來!這是台灣社會漸趨進步的證明。

在台灣的本土語當中,族群人數最多的福佬話又是最可見到發展成果的一種。在作家林宗源、向陽、黃勁連,語言學家鄭良偉、洪惟仁等等有心人的努力下,解決了三○年代起就一直無法解決的有音無字問題,並且還以實際的創作證明了本土語言之美。他們不斷高聲疾呼要大家一起來用母語寫作,他們為文與反對者進行筆戰,他們在公開場合使用母語、喚起大家的注意,他們著實是台語(福佬語)文學運動的一群勇士,正如呂興昌教授的〈母語美學的捍衛戰士--論林宗源的台語詩〉1此一標題所指,他們以捍衛之姿舞於台灣島上。

此中,林宗源被同好們稱為「台語文學之父」,第一本「類台語文學史」的著作《台語文學運動史論》2中,著者林央敏便推舉林宗源是「戰後第一個用台語思考並直接以台語創作的作家」(頁17);林宗源在台灣的「台語文學」發展史上,可確定的占有一重要地位。從林宗源推廣母語的文章中,可以見到這位起步很早的運動者,在不同的階段曾傳達出不同的概念,例如1979年的〈以自己的語言、文字、創造自己的文化〉3一文中有:「台人也是中國人的一族」,1982年〈母語活在咱的心〉4中,說:「方言與國語是可以並存的。只要心胸能包融萬物,只要表現的是人、是人性、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理想,同樣可以寫出世界性的作品。」 1984年的〈方言與詩〉5中說:「假如能好好地運用方言,是可以為國語注入精彩的神隨,豐富國語,使國語與台語融洽,成為一種文學的語言。」一直到 1989年〈按本土文學看台灣語言〉6一文,開頭便直批:「我認為台灣文學若無用咱的母語來創作,著不是真正台灣文學。」從認為國語與台語可以並存、融洽,到斬釘截鐵地將「非母語」作品排出台灣文學之列,這可能是他階段性的策略差異,也可能是他本身的一個思考軌跡,但可確定的是,林宗源所擁抱的的理念,越晚近越清楚地、混雜著澎湃熱血地被呈現。

林宗源從八○年代末提出了「台語文學才是台灣文學」的主張,他的「台語」定義包括了福佬語、客語、原住民語,以此「台語」推之,則日據時代的漢文文學、日文文學,以及戰後的華文文學,當然就不是「台語文學」,而也就不是「台灣文學」!他認為,用日文、華文這種「統治者的語言」寫作,而不用母語來創作的作家,是沒有尊嚴的台灣人;而他們的文學,是奴性的文學!這樣的想法,以曾招來許多不同背景、立場、意識形態的學者或作家給予或正或反的意見;這些文字上的你來我往未能產生定論,且幾乎人人都堅持己見、少見有誰對自己的觀點有所修正。

筆者相信,語言絕對不只是語言,也因此,大家才會如此堅持。在這些頗為煩人的、甚至會帶有相互指責意味的論爭當中,筆者試著要以個人的背景、年齡、親身感受,對林宗源所謂「真正的台灣文學」及其相關的前後概念,進行一些思考並提出一些看法。

二、 母語?

林宗源第一次對母語的始用產生覺悟,是在高中因一場大病而立志寫詩之時,感悟「國語」做為詩語的不足,後來他如此敘述:

自我開始寫詩,最先碰到的是語言的問題,總覺得語言只傳達意義,還 不能稱為一種完美的語言,語言本身應該具有情感,這種語言才是有機 性的語言,有生命的語言。---詩的語言。活在自己的心內,如同自己 的細胞,在創作的瞬間,才能自然而然地呼出,才不會破壞聯想的動作。 7

代起先我發現詩若無用母語來寫,感情著無法度十分來表達,閣續落 發現語意也 當真傳神來表現,在詩的藝術來講著無合道理的。8

詩是語言的藝術,......整個的過程,攏是人體器管機能的活動,與伊 的民族精神內函放射的活動,因為安呢,語言同時俱備感情與心智, 所以語言的活動不是工具的活動,語言不是工具。9

佇我寫詩的經驗中間,深深感覺詩是一種生理滲心裡同時運動建築的藝 術。所以我特別注意生理問題。寫詩表面上看起來是心智的行為,其實 生理的行為佇暗中左右精神的活動。......因為安呢母語生做生物體的一 種機能,特別予我注意。10

對林宗源來說,用「母語」來寫詩、來創作,是一種生理性的需求,是不得不然的。因為「詩語的追求,應該追求正在思維活動中的語言」11,唯有用母語這種根植於身體每一個細胞、流轉於思維之中的語言,才能寫出真正從內心出來的作品,也才是抽象意念與具象語言之間最完美的相互結合。因此他一直強調:「詩的語言,應該以自己熟悉的語言加以再創,也就是以自己的母語創作,才能寫出真正屬於自己的詩。」12「詩的語言一定要用我們最熟悉的語言來表現,也就是必須用自己的母語表現,......唯有使用母語才能直接感動內心的情愫......」13這些主張是林宗源從自己的創作過程中得出的經驗,同時也是所有文學創作的深層結構。文學創作是人類語言文字最精粹的表現方式,必須這個人心中有一個深刻的感動、並藉由這個人最熟悉的語言文字,才能產生「最好的」文學作品。這實屬確然!

筆者認為,林宗源論到這個階段尚且客觀公正,但這論述中的一個定義卻有盲點,這盲點帶有太沈重的歷史陳因與意識形態,這盲點也連代影響了再接下去的思考邏輯。

日據時代作家陳火泉著名的作品〈道〉14一篇中,到接近結尾時有一個饒富深意的安排:一心要成為皇民(也確實認為自己是個卓越的日本人)的主角,在升遷不順意志消沈的時候,偶然間看見一隻臭蟲,而想起一句本島俚語「多蝨不癢、多債不想」,他因而驚覺到自己仍用本島語在思考、仍未成為所謂真正的日本人,因而再度振作起來,朝著成為皇民的道繼續努力。這裡嘲諷了追求成為皇民之終將徒勞無功,也揭示了每個人的確會有一種活在自己的細胞中,無法更換的語言。這種語言,便是林宗原所說的「最熟悉的語言」,也就是「母語」。然而,連橫的《台灣語典》中曾說:「今之學童,七歲受書,天真未漓,咿唔初誦,而鄉校已禁其台語矣。今之青年,赴箕東土,期求學問,十載勤勞而歸,已忘其台語矣。今之搢紳之士,乃至里胥小吏,遨遊官府,附勢趨權,趾高氣昂,自命時彥,而交際之間,已不屑復認台語矣。」15當時之「禁台語」、「忘台語」究竟到什麼程度?都會區住民以及台人高級知識分子的實際日化情形又如何?這都是我們所無法確實掌握的。然而,筆者曾聽人述及,有人家中的長輩在臨終半昏迷的狀態下,喃喃自語的全是日文!若這是事實,那麼,對這些台灣人來說,他們最熟悉的語言應該是日語,活在他們細胞當中的語言是日語!

筆者第一次讀到〈道〉中「多蝨不癢,多債不想」一段時,曾經做過自我反省,反省的是自己在最緊急、或是最無意識的狀況下,可能會使用什麼語言,結果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我的「母語」已不是媽媽的話了。筆者生在台北、長在台北,家中有一位重視台語教育的父親,經常在我們姊妹興高采烈地用學校的語言討論學校的趣事時厲聲斥責,當時雖然反感,但長大後發現自己的台語在台北孩子中算是還不錯的,仍然甚感驕傲。後來離開台北求學,才認識一些南部孩子,這時,深深對自己的台語感到自慚形穢,台語從他們口中說出來時的那種腔調韻味,真是我怎麼學也學不來的!如此,基於想多接近台語而參與了民間文學整理的工作,聽一些老阿公老阿婆講古的錄音帶,並整理成書面資料。後來,有一回到台南友人家中拜訪,其間我努力的要用台語和他們的家人交談,但在我離去之後,友人的母親竟然問他說我是不是客家人,怎麼台語怪怪的......。那曾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後來我再思考:如果每個人都只有一種「最」熟悉的語言,那種活在細胞裡的語言,那麼我的就是台灣華語。若說我的「母語」和媽媽不同是一種錯誤,那麼這不是我的錯,不是我父母的錯,這是環境造成的。我深深喜愛台語的美,並且願意終生去學習,但是媽媽最熟悉的語言永遠無法成為我最熟悉的語言了,因為所謂「國語」已經在我無法選擇的幼年時光,滲入我的細胞。

如此,當林宗源說:「詩的語言一定要用我們最熟悉的語言來表現,也就是必須用自己的母語表現,......唯有使用母語才能直接感動內心的情愫......」時,我想問的是:什麼叫做「母語」?林宗源曾這樣說:「母語是自幼所使用的語言,繼承傳統的文化風俗習慣,凝固的感情與精神。是一種存在於心靈深處的語言,最直接最強烈發洩情意的語言。如同血肉一樣,活在作者自己的心與身......」16他又說:「母語是父母生成的,是天生的......」17這放在筆者以及與筆者同樣狀況的一些年輕台灣人身上而言,是有一些矛盾的:若將母語定義為一種存在於心靈深處的、如同血肉一般的語言,則我們的母語是台灣華語;然而他說母語是天生的,我們的母語卻不天生!筆者要說的是,母語很脆弱的,母語並不天生,並不隨著母親的臍帶傳送給下一代,不是天生流在血液中的。一個日本小孩從小離開父母在印度長大,他的細胞裡存在的是印度話;一個英國小孩從小離開父母在中國長大,他的細胞裡存在的是中國話,可知,母語絕絕對對不是遺傳來的,他跟環境、跟語言教育有更大的關係。

台灣的歷史,何其悲苦!殖民統治與暴力強權統治,使台灣人的歷史出現斷層、語言出現斷代,這是不必諱言的事實。林宗源的盲點就在於:他定義台灣人的母語=台語=福佬話、客家話、原住民語=台灣人最熟悉的語言,他太理所當然的這樣認為這樣定義,盲於台灣人的語言傳承早已經隨著台灣扭曲的悲苦歷史一同扭曲了。就說台灣的最少數民族原住民語好了,他們在其他強勢語言的包圍下數百年,至今留存了多少他們的語言?能說他們最熟悉的語言是他們的原住民語嗎?若林宗源堅持每個人都應該用自己最熟悉的語言(母語?)創作,他為何不能接受某些台灣人用他們最熟悉的台灣華語來創作?是不知道這語言的斷代、是情緒上的不能忍受?或者只是他為了要保持自己理想中某種「台灣人的尊嚴」?

三、 尊嚴?

林宗源主張台語文學就是台灣文學,更清楚的說就是,非台語文學就不是 台灣文學。他的堅持從何而來?他為何能如此理直氣壯的將台灣人的日文作品、華文作品排除在外?他說:

一個族群若是失去尹的語言,即個族群唔是被儂同化就是柱著天災滅 亡。若安呢台灣儂失去尹的族語,也就是尹的母語互儂同化,台灣儂豈 猶會使講是台灣儂。變種的台灣儂,猶有啥物台灣精神。(中間省略) 過去台灣是日本的國土,日語是國語,台灣儂既然是日本國民,若安呢 台灣儂用日文寫的當然叫做日本文學了。......我絕對唔承認日文寫的文 學會使叫做台灣文學。......台灣儂用統治者的語文閣唔反省覺悟,無氣 節兼奴性,那有啥物台灣精神!(中間省略)華文亦是仝款,......佇台 灣,華文是霸道的、是政治性的語文。亦只有無志氣的台灣儂,才會甘 願用少數統治者的語文來寫。18

林宗源在這裡說尊嚴、同化、變種、氣節、奴性......,在他的推論下,用日文和華文寫作的作家全是變種的、被同化的、沒尊嚴的、沒氣節兼奴性的。筆者認為這樣的說法有失公允,筆者忍不住要為他們辯解。

以台人日文作家來說,如張文環、呂赫若、龍瑛宗,他們的語言是被同化,但筆者認為他們的日文作品高度表現了台灣人的尊嚴與氣節!仔細去讀他們的作品,看到的是什麼?是台灣人在被日本人統治下,極力掙扎著堅持台灣的特性,諸不見他們作品中隱藏的偷渡意旨、諸不見他們作品中盡量的描寫台灣民俗、諸不見他們本著台灣人的立場隱忍地在那戰亂而高壓的時局中為台灣的歷史做見證?如何能說語言被同化就必然人格、精神會被同化?在被迫只能使用統治者的語言的世代,仍抓住那微細的可能性,嘔心瀝血的苦苦經營那屬於台灣人的文學,那一篇篇的佳作全都是台灣人點點滴滴的辛酸血淚與智慧結晶啊!這些愛台灣,有心為台灣的歷史做見證、為台灣人的文學留足跡的作家們,只因他們無法突破語言上的限制,就要被人指責為奴性、沒骨氣,而他們辛苦為台灣人留下來的東西則被指為「日本文學」!筆者不知道說他們的作品是「日本文學」的人們是否真正去讀過這些作品、了解過那個時代的悲哀,否則,他們怎能只因語言的關係,便指責那些在苦難歲月掙扎過、而不改愛台灣的心的台灣人,為「變種的台灣人」?又說他們的文學是「半仿仔的文學」?

再說戰後用華文寫作的作家們。筆者不敢說是全部、但至少在某個世代以下的新生代,他們與日本殖民末期的台灣人一樣,出生、成長時的整個社會語言已經過轉換,在他們的理解中,使用這種語言是理所當然、自然而然,他們無法在學這種語言之前就去知道什麼「統治者的語言」,也不知道說這種語言就是「奴性」、「被同化」、「沒志氣」。台灣的悲哀就在於此,沒人能去改變、控制將發生於自己土地上的事情,也沒人能阻止自己的後代隨著這改變漸漸與自己不同。當然,筆者自己就是包含在這所謂新生代裡面的,要說是為自己辯護的話,也的確是辯護;因為事實上,在台灣華語逐漸成為我最熟悉的語言的過程中,我是無意識於這語言成立的背後所代表的強權與霸道。近幾年來,「我所見到的」學齡前台灣人小朋友,幾乎八、九成都是聽得懂台語而只說台灣華語,即使他們家中的長輩全是操著一口台語,但很奇怪的是,小朋友就是不講台語(筆者私自揣測這是因為看電視的緣故)。不論這些台灣孩子是為了什麼緣故、受了什麼影響而成為台灣華語的使用者,至少可知的是,未有篩選能力、辨識能力的孩子受了環境的影響,這能說是和「奴化」、「沒尊嚴」、「沒志氣」有關嗎? 林宗源又說:

台灣本土文學的特色與性格,在我看來第一是民族,第二是母語,第三 是神,......既然咱麥講的是台灣文學的特色,著愛來講台灣民族的特質 與性格才著,按這個特質與性格,透過母語創作出來的文學,才是台灣 文學,才會當顯出台灣文學的特色。19

然而,在筆者看來,台灣文學的特色卻來自於她所經歷的特殊而苦悶扭曲的被統治歷史;隨著日本人的來、日本人的去、以及中華民國政府的遷台、台灣人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換代與環境適應,台灣人或不知不覺的受了某些影響、或無可奈何的得隨著時代走、或被同化、或遭洗腦、或「留下遺毒」、或.........。這就是台灣,這也才是台灣的特色:台灣人以台灣人的立場寫出不遜於日本人的日文作品,五○年代的台灣的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狀態奇特的反共抗俄文學,仍舊高壓的六○年代甚囂塵上地興起了現代派,台灣經過國民黨五十年統治、許多台灣孩子再也不會講台語,美麗島事變後逐漸改變的政治氛圍形成政治小說的崛起,解嚴後的開放造成文化的百花怒放.........,這一切有軌跡可循的發展歷程才是台灣文學史,沒有人能專以語言一項因素將之解體!這些血淚斑斑的歷史總和才是台灣!沒錯,用統治者的語言寫作是沒尊嚴,但台灣的歷史原本就存在了許許多多被壓迫者的沒尊嚴,我們應正視我們的歷史,為那些努力不懈地在無尊嚴中堅持意念、努力爬行文學路的人喝采,而不是罵盡、排除淨無尊嚴底下的一切。我們不要一個人為篩選、純化過的「有尊嚴的台灣文學」,而應該要抱著所有的傷痕累累,一一記下、絲毫不漏,公諸世人、傳諸後代!這是台灣文學的特殊性,台灣人要真正自主的走出未來的路,也必須在深深擁抱過歷史的傷痛之後,才能清楚的找出方向。複雜的台灣歷史下的台灣文學,不該只以語言此一單一因素作為其範圍標準。

四、 未來之路

國民政府遷台迄今快五十年,所謂外省人與本省人之間的差異有著愈趨模 糊的趨勢,比如說:新黨的人未必全是外省人,主張獨立的也不見得必然是本省人;外省籍第二代、第三代說的台語可能比某些同年齡本省小孩要好,......等。然而,林宗源卻曾說出這樣的話:

台灣北京話語族,無麥認同台灣,無算做是台灣話,洇會親象日本話, 隨日本仔轉去日本同款。20

這是林宗源1989年所說的話,從他至今依然對台灣華語相當排斥來看,他應該是一直堅持著這樣的看法。然而筆者認為這樣的看法很有問題,就他上面所說的那段話而言可分為兩部份來說。

第一,他直接定義「北京話語族」為1949年遷台的所謂「外省人」,這是昧於現狀的,正如比前前文所說,現在有太多太多台灣人(本省籍)小孩是「北京話語族」,這些人當中情況嚴重的,是很難用台語說話超過一分鐘的!林宗源直文「北京話語族」,實在看輕了國民黨語言教育的威力、也太不睜開眼睛看看清楚此時此刻的台灣社會現狀了。其次,他說「北京話語族,無麥認同台灣」,這也是大有問題的,外省籍的後代,大有認同台灣愛台灣的,筆者就見過一位在文建會工作的外省籍年輕小姐,她很熱心於台灣本土文化復興工作,她說她曾到世界各地旅行過,但總覺得還是台灣最好,她並說她覺得台灣現在已經沒有「外省人」了,大家都是台灣人。是否所有的台灣人都已經達成「大家都是台灣人」的集體共識,還很難說;但筆者認為那位小姐就是台灣人,她認同台灣,並直接為台灣的文化出力。其實,認不認同台灣,真的跟族群省籍無必然關係,諸不見許多所謂純純正正的「台灣人」,熱衷於移民,一付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心態,這些台灣人對台灣的感情還不如一些所謂外省人!因此林宗源說「台灣北京話語族,無麥認同台灣」,實在過時且有欠客觀精確。

第二, 林宗源說台灣北京話語族「會親象日本話,隨日本仔轉去日本同款」,既然台灣北京話語族中也有台灣人,而且外省籍(後代)中也有以台灣為家,認同於台灣的,那麼這句話就顯得沒有道理了。況且筆者認為,無論統一或獨立,台灣人所使用的語言必不輕易能離開台灣華語。設若統一,則台灣華語繼續做為公定通行語,這自不待言;如果獨立,台灣四大族群仍須一溝通意見的主要通行語,若台灣華語「轉去」了,那麼台灣各族群間要如何溝通?大家都說福佬話嗎?若這樣,對其他族群而言不是每過個幾十年就得去重新學習、適應一種共通語,相當不公平嗎?即使當初台灣華語在台灣的奠定地位,是建立在強權與壓迫的機制上,但時至今日,台灣島上的孩子已習慣於這種語言,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漸進的重建台語的社會領域,以達到多語社會的目標,這正如現今台灣島民亟需統合一樣。所以,筆者認為「隨......轉去」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五、 結語

筆者雖然反對林宗源的「台灣文學正名論」,但絕對支持台語文學的發展。 台灣人曾經歷過多次、多重(少數族群)語言暴力,即使至今的語言狀態是過去的錯誤造成,也應該用漸進溫和的方法來進行改造。

筆者實在希望那些還擁有優美的台灣本土語言、但習慣以華文寫作的台灣作家們,能嘗試著以自己所熟悉的語言來創作,為台灣文學中一直被壓抑而遲遲才發展的台語文學生色助陣,也為已經面臨斷代失真的台灣本土語言保留一些記錄、好讓後代子孫有多一點憑藉可以進入這個語言世界。然而林宗源動輒以「奴化」、「被同化」,甚至曾以「下流」來罵台灣的華文作家21;以愛台灣的華文作家文對象,用激烈的遣詞用句辱罵之,筆者不知道這樣除了堅持了他自己的觀點以外還有什麼好處。從「台語文學之父」這樣的做法來看,筆者懷疑這些作家中還有多少人能夠被說服說動、甘心樂意地克服「改變習慣」此一難關,決心從事台語文寫作。

文學的發展是有其歷程性的,台語文學的發展亦然。台語文學在八、九○年代以後得以發展,這與整的大文化的累積、大環境的改變都有關係。林宗源等台語文學運動者能夠講一口純正道地的台語、能夠在他們的年代提出他們的主張,其實可說是適逢時機且相當幸運的。要成為新風氣的啟蒙者、運動者,不該只苛責別人為何不做、指責不做的人為錯誤,而應該有更敏銳而善體人意的心、去了解別人不做的困難,然後並且積極籌策要如何才能解決這歷史陳因下的困難;運動需要激烈的手段,也需要溫柔的胸懷,因為台灣受過太多的傷,所以台灣的將來需要更多溫柔的包容體諒。同樣是愛台灣的人,不該再彼此戳傷,不管是對過往的前輩、對遲遲不敢嘗試改變的同輩、或是無知的晚輩,台灣人需要對彼此更多的體諒理解。

1997.6.30  

  後記:
筆者在撰寫此文之前曾考慮過以台語文寫作,然而基於同意林宗源所說「詩的語言一定要用我們最熟悉的語言來表現,也就是必須用自己的母語表現,......唯有使用母語才能直接感動內心的情愫......」所以決定用自己最熟悉的語言來寫,以呼應本文中的觀點,為自己的這個台灣人世代做見證。

 

附註:
1 、《自立晚報》1994.2.17-18。
2 、林央敏,前衛出版社,1996.3。
3 、《笠》93,1979.10。
4 、《笠》107,1982.2。
5 、《笠》123,1984.10。
6 、《台灣文藝》107,1989.6。
7 、同註3。
8 、林宗源〈我對台語文學的追求及看法〉,《台灣文藝》120,1990。
9 、同註6。
10 、〈建立有尊嚴的台灣文學〉,1991,收入《鹹酸甜的世界》。
11 、同註4。
12 、林宗源〈詩的自述〉,《笠》112,1982.12
13 、同註4。
14 、原載於《文藝台灣》6:3,昭和18年7月1日。中譯發表於《民眾日報》,民國68年 7~8月。
15 、參自林宗源〈以自己的語言、文字、創造自己的文化〉,同註3。
16 、同註5。
17 、林宗源〈建立有尊嚴的台灣文學〉,《蕃薯詩刊》6,1994.8。
18 、林宗源〈台語文學就是台灣文學〉,收入《若夠故鄉的春天》。
19 、同註6。
20 、同註6。
21 、同註17,「遐的台灣人華文大作家,猶咧寫啥碗膏『台灣文學』,開啥物『台灣文藝營』, 講啥物大聲話,唔知見笑是啥物,唔知尊嚴是啥物,人都無卜認同台灣,裀唔知為啥物較 會遐下流,大概食唔著藥,煞顛倒轉來包容裀,罵台文作家互人看,.......」

參考資料:
◎ 林宗源〈行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笠》82頁32,1977.12。
◎ 林宗源〈以自己的語言、文字、創造自己的文化〉,《笠》93頁39-41,1979.1  0。
◎ 林宗源〈母語活在咱的心〉,《笠》107頁44-45,1982.2。
◎ 林宗源〈詩的自述〉,《笠》112頁33-35,1982.12。
◎ 林宗源〈方言與詩〉,《笠》123頁18-21,1984.10。
◎ 林宗源《林宗源詩集/濁水溪》,1986.2,笠詩刊社。
◎ 林宗源〈按本土文學看台灣語言〉,《台灣文藝》107頁98-105,1989.6。
◎ 林宗源〈詩創作的意義及藝術性的表現〉,《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89.8.6。 ◎ 林宗源〈我對台語文學的追求及看法〉,《台灣文藝》120頁31-35,1990。
◎ 林宗源〈建立有尊嚴的台 灣

魚夫 / 官民數位落差

前陣子,我去澳洲、紐西蘭走了一趟,發現南半球這兩個國家的網路上傳與下載和台灣比,就好像田埂和高速公路比,而且資料上傳與下載超過50Mbps,就得另外加價,換句話說,看一部普通網路裡十分鐘的影片,看到第五分鐘後,開始要另外算錢。

紐、澳的網路環境為何如此惡劣?依我個人淺見,是由於地廣人稀,網路舖陳費用昂貴所致。如紐西蘭土地為台灣七倍大,但人口只有台灣的七分之一,所能分攤的網路成本自然是高出台灣許多了。

然而,同樣是地大物博的美國與中國主要城市在網路的傳輸上卻和台灣環境不相上下。不過,現在許多突破「最後一哩」的科技已經出現了,WiMAX執照的釋出就是一例。WiMAX到底突破了什麼呢?比方說,我們在高速公路上開車,總得要下交流道才回得了家,這所謂的「最後一哩」就是交流道,而交流道現在就是控制在中華電信手上;那麼WiMAX我們可以這樣想像,你是坐直升機直接回到家裡的停機坪,不必經過交流道,所以這種技術將解決紐、澳地廣人稀的困境,拉近和台灣等先進國家的數位差距。

台灣現在是網路科技的天堂,硬體環境領先全世界,正是和網路第二代(Web2.0)的國際網路公司合作的先決優勢。前一陣子中國網軍假借游錫電子郵件的名義散發病毒,這種中國網軍全面入侵的木馬屠城記其實已全面上演,哪天台灣政府或民間網站全面癱瘓還未可知,我常說,免伺服器、免買頻寬,不怕駭客攻擊的時代已經到臨,方法很簡單,和以美國、印度為首的國際網路公司合作,這就形同簽訂台美共同防禦協定,抵抗中國侵略,可歎的是,台灣的數位差距,不發生在城鄉,而是在台灣的領導階層和民間相去甚遠。

(作者為台灣玉山網路電視台執行長)

星期四, 7月 26, 2007

辛在台 / 呼喚台語大創作時代

潘景新先生、潘靜竹小姐經營府城舊冊店,為台南市重要文化景觀。兩店主支持開編台灣文學選,有心為台語文學建造長城。上月,《2006台語文學選》出版,「為台語文學繳交一張歷史的成績單」。

年度文學選之構想,可以呈現台語文學一年一度的樣態,這對作家、批評者或文學關心者皆為一樁盛事。相較而言,年度文學選乃一橫剖面,與跨越年度之文選不同,故其內容雖不乏年度佳作,然其更大意義仍在於該年度之文學狀況,及入選個別作家之寫作進展與路線調整。有時,或可視為作家與時代的對話。

年度台語文學選起步稍晚,年度華語文學選則有三、四十年累積。某華語年度短篇小說選,一九六○年代以來延續不輟,極為可觀。年度文學選,一年一度,一涓一滴,費力大而成果小,要見其功,必須經年累月,大隊接力。因此,《2006台語文學選》出版,頗有集結台語文學隊伍之效。台語文學作家獲此文壇,切磋琢磨,久而久之,便自然形成台語文學新傳統,而未來之經典作品,往往由此脫穎。

台語文學之蓬勃,有賴豐富創作主題,增添其現代性。王貞文〈門前有大門的病院〉,將台語文學涉入精神醫學病例,係年輕台語作家新題材之嘗試。而宋澤萊詩作〈感嘆〉:「啥人講人愛吞忍一口氣/ 咱應該釋放咱e感嘆/值萬花開謝e時/值日頭昇落e時」,宛如鼓舞台語作家奔放創作。另如陳正雄詩作〈權力的真相〉,批判當權者敗行,冷卻群眾之改革熱情,「熱情/猶是適合佇街頭運動/(行入室內就冷去矣)」,「權力/原來是腐敗的連體嬰/(啥人有能力去分割)」,去年年中之政治波動,受到詩的揭露批判。

台語文字化仍在發展中,也可見諸《2006台語文學選》,漢字系統與拼音系統相陳並列。何種台語文字,最能捕捉台語精神,最能發揮台語文學,對大眾最為簡單易曉,此一爭論,與其政治解決,不如文學解決,透過作家創作,確定台語文字。是以,吾輩甚為期待台語大創作時代早日降臨,此亦應為陳金順、施俊州兩編者之苦心所在。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星期三, 7月 25, 2007

羅門 / 我與蓉子結婚五十二週年

2007四月十四日
羅門/我與蓉子結婚五十二週年 
  
回憶是生命歲月的後花園;在回憶倒鏡頭的掃瞄鏡中,那些難忘的景象,仍一直在閃亮。
  因為蓉子,我開始寫詩,因為寫詩,我們在詩中相識相愛,成為詩人夫婦;那是超過半世紀了,於民國四十四(一九五五)年四月十四日星期四下午四時(這日子是奇想的)我們在台北中山北路一座古雅的老教堂結婚;並在婚宴上舉行前所沒有的詩歌朗誦,由紀弦前輩讀我在他主編的《現代詩刊》以紅字刊登的那首歌頌愛情理想的處女作〈加力布露斯〉,接著由名詩人彭邦楨、上官予、謝青及電台主持人分別朗誦多首祝賀詩,我們也在答謝時各讀一首自己寫的詩;此外更可喜的是另一位詩壇前輩覃子豪先生,於我們結婚當天,在他主編的公論報《藍星週刊》以全版刊登所有的賀詩與他誠摯的賀詞,並以「勃朗寧(R. BROWNING)」夫婦詩人美言我們的結合,給予溫馨的激勵與祝望,那也是以後長年來我們被傳說為中國詩壇「勃朗寧」夫婦的開端者……這一些點點滴滴的歡情美意,都的確除了交織成我們婚禮帶有詩的特別光彩的「花環」,也亮成「詩」的記憶的星空。如今過了半世紀,在回想中,內心仍溢流著無數的感懷憶念與謝意。
  我們結婚當時住的屋子,因來自詩與藝術的構思,注意屋內空間的美化,便特別利用廢棄物與多元材質造一盞高達天花板形似海上「燈塔」的巨燈,讓它看來帶有引導我們生命航向的象徵意涵,便也自然而然像別人將自己住屋書上什麼「麗園」、「雅舍」……而定名為「燈屋」,更想不到「燈屋」幾十年後竟是台灣新興最早的現代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作品,我們也一直住在以「燈屋」為名的家,渡過半世紀「詩」的歲月。
  「燈屋」後來之所以能日漸成為一個傳奇的名字,那是因它在60年代我們特別以包浩斯(BALLHAUS)觀念用雕塑、繪畫與建築三種藝能、建構成一件近乎是「視覺詩」的空間藝術作品,又被當時最著名的藝文生活大型雜誌《摩登家庭》登上封面,以及相連下來有近30種雜誌、十多種報紙與三家電視台的專訪報導,加上國內外藝文界不少知名詩人、作家、藝術家、評論家與學者教授以及文藝青年的來訪,都的確是給「燈屋」帶來不少的知名度與傳奇性;再就是國家台灣現代文學館於二○○○年21世紀開端舉行「燈屋」與我們詩創作千餘件作品資料大展,並將整個展場佈置成與「燈屋」相同性的藝術空間,以及後來區仲桃教授撰寫我們與余光中、洛夫、鄭愁予等五位的博士論文著作中,也特別將「燈屋」多張圖片連同「燈屋」鄰近的街景編印進去,更有台灣現代著名前衛藝術家大道美術館館長張永村,在他開館展特別舉行「燈屋」的圖象展,於邀請卡寫上「『燈屋』是台灣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的始祖,環境藝術(ENVIRONMENTS ART)的第一殿堂……」,便的確是更進一步增加「燈屋」藝術的特色光彩,與深化其存在的歷史記憶印象,也使做為「窮文人」詩人夫婦的我們,在內心生活中多少感到一些來自精神的富足。
  我之所以在結婚五十二週年,用較多的話語來特別提到「燈屋」,那是因它與我們結婚也一同渡過五十二個年頭,像是共同體,有感情;當然主要是基於我在文章與講演訪談中,常說的這兩句話;「除了詩與藝術以及包裝詩與藝術的包裝紙||『燈屋』,我們一無所有」。的確是如此,我們也將帶著「詩」與「藝術」與「燈屋」一同走完我們的一生。
  至於在結婚五十二週年這個特別日子裡,對於多年來曾關注與激勵我們的友人與讀者們,究竟有那些或許能告慰他們的話要說?我想在「詩」360度快速轉動的掃瞄鏡中,是可扼要的找出一些來。
  首先要說的是我們經過半世紀堅苦努力創作漫長的心路歷程中,一些似可值得去說的事情
(一)古‧今‧中‧外,夫婦同是詩人又是寫詩最久的,應是寫詩超過半個世紀的我們。
曾於一九七四年接受印度世界詩學會(WORLD POETRY SOCIETY)頒贈「東亞傑出的中國勃朗寧夫婦(AS OUTSTANDING BROWNING CHINESE COUPLE OF EAST ASIA)的榮譽獎狀;而我們較勃朗寧夫婦寫詩的年月還久;又於一九六六年獲菲UPLI國際詩組織的「傑出文學伉儷獎」(DISTINGUISHED LITERATRY COUPLE OF CHINA),由菲駐華大使劉德樂
( R.LEUTERIO ) 在台北菲大使館頒發菲總統金牌,是最早獲得國際詩獎的台灣現代詩人,
(二)經過半世紀的努力,我們確已成為受到海內外華人詩壇肯定與重視的知名詩人;我們的作品,都選入大專用書,選入兩岸出版的《新詩三百首》,選入近百種中文詩選,譯入多國外文詩選,有多位研究生研究我們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並出版十多種評論我們創作世界的專書。又我的〈麥堅利堡〉詩,被UPLI國際詩組織譽為偉大之作,頒發菲總統金牌,並拍攝成公共電視,以及有五首詩配合名雕塑家作品碑刻在台灣的土地上,也有詩作選譯入世界筆會(PEN INTERNATIONAL)刊物詩專輯。
(三)我們是最早出席國際詩人會議的台灣現代詩人於一九七七年應大會主席特函邀請,經中國新詩聯誼會理監事通過為四人正式代表,出席在菲律賓召開的第一屆世界詩人大會;並仝獲大會頒贈的菲總統大綬獎章。
(四)一九七九年我們應邀以貴賓參加美國第三屆世界詩人大會,榮獲大會特別獎與加冕為桂冠詩人。
(五)那應是使我們特別感到欣慰與印象深刻的事,為紀念我們結婚四十週年,台灣與大陸都出版我們的一套系列書(共20冊)也分別辦出書研討會。
  尤其在大陸辦較具規模的盛大研討會,是在大陸北京大學最高學府舉行,確是給我們當時結婚四十週年最可喜的一個大禮物,這尚可從主席北大文研所所長謝冕教授在開幕致詞所說的那兩段溢滿激勵的話中,感覺到,他說:
「經七個這麼多有影響的部門和單位隆重舉行來自海峽對岸作家的創作研討會,以及由大陸出版社出版臺灣詩人總數共八卷的個人系列叢書,可能都是新時期文藝的第一次。我們今天的會議因此很可能成為一個標誌,標誌著阻隔四十餘年之後的兩岸學術文化交流正在走向全面、深入的正常發展的階段。
  蓉子女士和羅門先生的創作成就享譽海內外,他們為中國詩歌和文學付出的貢獻和獲得的榮譽使我們深為欽佩並感到驕傲。今天能在北京大學舉辦這樣的會議,也使我們深感榮幸。」
(六)在邁進千禧年,也是庚寅年元宵節,國立臺灣文學館與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特別策劃,為我們舉辦了一次詩與燈屋的大型特展,展出我們近半世紀所創作的詩集、詩選、詩論集以及批評家學者們對我們作品的評論集及重要的藝文資料、書信與手稿等近千種,展後部份重要著作與藝文資料由該館典藏。後來林瑞明館長也來函說:「羅門蓉子研究檔案」資料將是國家台灣文學館寶貴的文獻」。
  此外蓉子個人一九五三年出版《青鳥集》,成為台灣光復後第一本出版女詩人詩集的詩人,聞名詩壇;日後以她〈青鳥〉、〈一朵青蓮〉、〈維納麗莎組曲〉與〈我寧願擁抱大理石的柱石〉……等詩作所塑造她生命與詩溶為一體的至為自然、怡靜、高雅與剛柔並濟的個人特別詩貌風格,曾被台灣早期詩壇讚稱為首席女詩人以及後來被評論界譽為詩壇「開得最久的菊花」與「永遠的青鳥」,至於藝文活動方面,她曾擔任過婦女寫作協會理事長與第一屆在台北召開的亞洲華文女作家會議主席;於一九六五年應邀同名小說家謝冰瑩教授、名散文家潘琦君組成女作家三人代表團訪韓,是台灣女作家最早出國的一次文藝訪問;她也曾同名詩人覃子豪、余光中分別應邀到菲律賓華文研習班講學;擔任過東海大學文藝營詩組主任;也曾一九九二年同我參加「愛荷華(IOWA)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室(IWP)期間,應水牛城紐約州立大學、亞特蘭大克拉克大學與俄亥俄大學之邀,前往讀詩與談詩;同時她也擔任過台灣三大文學獎之一的「中山文藝獎」評審委員有十多屆之久;於新近二○○六年十月間由台灣靜宜大學舉辦的「台灣女性文學學術研討會」,其中有五場研討五位女詩人,蓉子受尊重排在第一場……上述的這些,似都多少是凸現她多年來在台灣乃至兩岸詩壇的重要形象。
  至於我本人坦然來說,獲得激勵與好的看待也不少;這從我二○○四年應邀到北京清華大學系列演講海報上介紹的文字中可見(照錄)||「羅門曾被名評論家在文章中稱為重量級詩人、現代詩的守護神、戰爭詩的巨擘、都市詩之父、知性派的思想型詩人、大師級詩人、詩人中的詩人……」再就是我同余光中、洛夫,除了名列「大美百科全書」,也被任教北京師範大學譚五昌博士主編《中國新詩三百首》寫的序文中,指稱為「台灣詩壇的三巨柱」,被大陸名文學評論家陳仲義在北京著名的詩刊《詩探索》18期,指認為「台灣詩壇三大鼎足」……同時因我熱愛視覺藝術,也寫過不少評介國內外著名畫家與藝術評論的文章,曾被台灣現代繪畫藝術的導師李仲生教授讚說為台灣的阿坡里奈爾(G. APOLLINAIRE)……也相當慶幸的於一九九七年四月、六月與十一月以台灣詩人身份代表出席由華盛頓郵報基金會與國際文化基金會在華盛頓DC相連舉辦三次耗資近三億的世界文學會議並發表有關論文……這些看來都或許可說是我半世紀努力來的一些帶有激勵性的成果與回響。
  寫到此,於結束前內心似乎還有一些坦誠的話要說||那就是我們結婚五十二年,很少有什麼慶祝會;今年也一樣,仍然只是同「詩」‧「藝術」與「燈屋」一起過,不同的只是多出此篇坦誠的紀念文章,也用以做為我們結婚五十二週年紀念唯一的慶祝禮物,同時更在此特別對所有關注與激勵過我們的人,內心表以永遠的感念與謝意,也誠信所有存在過的美好的真實,應都會成為美好的回憶;並也因而欣然領悟到「回憶」確是生命歲月美麗的後花園。
(完稿於二○○七年四月十四日)

星期六, 7月 21, 2007

電子郵件附加檔藏玄機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ul/22/today-p3.htm

中國駭客冒名游錫堃 木馬攻台

電子郵件附加檔藏玄機

調查局指出,有中國駭客假冒民進黨主席游錫堃名義,寄送名為「國共聯手陷台灣於內憂外患」的電子檔案給不特定民眾,由於該附加檔案含有木馬程式,若開啟很可能被竊取機關重要資料或民眾個人資料,調查局查出,已有包括民進黨台南縣等四個地方黨部在內的十五個機關、個人收到該電子郵件,已逐一發函提出警告,提高警覺。

調查局官員也指出,因駭客發放電子郵件地在中國、且對象包括民進黨地方黨部,初步研判動機並不單純,不排除有可疑政治目的,或有中國官員幕後操控此事,已深入追查。

調查局日前接獲民眾檢舉,有中國駭客假冒民進黨新聞稿的名義,使用info@dpp.org.tw帳號,寄送含有「游主席:國共聯手陷台灣於內憂外患.doc」檔案的電子郵件,給不特定收件者。

經調查局追查,駭客假冒民進黨、主席游錫堃名義,寄送內含木馬程式的電子郵件,並以「國共聯手陷台灣於內憂外患」為題,誘使收到信件民眾打開附加檔案;此外,信件內容包括:「中國發射獵殺導彈涉及衛星,與國民黨杯葛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顯示兩起事件是國共裡應外合的策略,將導致台灣陷入內憂外患的危機。」等文字,也頗不尋常。

調查局資訊人員指出,民眾讀取信件內容,即有可能將木馬程式植入電腦中,並可能有大批機關組織及個人開啟該檔案而遭駭客掌控。尤其,該木馬程式會竊取民眾的個人資料,包括帳號、密碼、個人電子郵件等內容,或侵入msn、聊天軟體,若遭竊取之民眾有使用網路銀行者,網路銀行帳號內所存之金額,更可能有被歹徒盜轉領走之風險。

鑑識指出,該木馬檔案也會指向其他已遭駭客控制的跳板電腦,蒐集各種竊取得來的個資;進一步追查後發現,駭客疑透過該跳板電腦持續對國內進行攻擊行為。

收件者包含四民進黨黨部

調查局表示,為防止有進一步的受害行為,特別針對疑似十五名受害對象,發函通知警告,要求立即檢查個人電腦有無遭植入木馬情形,並更改電子郵件密碼,除十一名一般民眾外,另四個對象為民進黨基隆市、新竹市、台南縣、屏東縣地方黨部。

〔記者楊國文/台北報導〕

向陽 / 伊于胡底---烏魯木齊--變啥麼碗糕?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ul/22/today-p8.htm

《星期專論-向陽》這樣的大考文史命題將伊于胡底?

大學指考已經舉辦六年,六年來台灣的政治、社會在變,全球的文化、思潮也在變,唯一不變的,看來大概只剩下大考文史科目命題的不動如山,且越來越趨僵固、錯謬,而不知其將「伊于胡底」了。

伊于胡底,必須做個解釋:伊,助詞,無義;于,往;胡,何;底,止。用白話來說,「伊于胡底」的意思就是「將落到什麼地步為止」,比喻「後果不堪設想」。這句話的典故出自《詩經.小雅.小旻》:「我視謀猶,伊于胡底。」在這個年代,「伊于胡底」大約和台語常說的「烏魯木齊」或「變啥麼碗糕」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用詞或文或白,雖典出不同,但趣味相近,指的都是「糟糕」的事物或發展;而且,如果不進一步解釋,也可能讓人莫名其妙。

說大考文史科目命題不知將「伊于胡底」是有理由的。國文考題部分,中國古典文學考題估計佔六成六,實際則達七成,命題內容有關中國作家與台灣作家之比例更高達九十七比三。歷史考題部分,台灣史考題只佔十八分,中國史考題則佔三十分。如此分配比重,顯然傾斜。在激烈到以一分拚上下的考試競爭中,對於多數考生顯然造成傷害,因此考後就有考生、學校老師認為考題比重分配不均,讓考生無所適從。如果再就近幾年來的出題比例和傾向看,今年的國文、歷史考題比例傾向中國文史的比例,也達歷年高峰。過去國文考題曾因增加現當代文學試題而受媒體好評,台灣史考題曾有一年佔二十八分而獲輿論肯定,如今不進反退,社會各界當然更加關切。

命題去台趨中 輿情大譁

這也就難怪七月初國文、歷史考試一結束,輿情大譁,幾家主要報紙對於文史考題走向都大幅報導,且貶多於褒,導致大考中心為此特別要求國文與歷史考科命題小組撰寫(九十六指考國文與歷史考科命題旨趣)以作說明,這也是歷來僅有且罕見的一次;而長期以來關心文化教育議題的台教會、北社、南社、台灣社等九個社團更聯名發表聲明,批判此次文史命題去台趨中,不但違背國文課程綱要目標,也使台灣學子「阻絕於台灣文學,更阻絕於世界文學」。「芸芸」考生就只能捶胸頓足,怪自己猜錯考題方向而無言垂淚了。

大考中心面對外界質疑,提出的解釋是,該中心完全依照教育部八十四年課綱比例規定出題,「依法行政」。照這個鋸劍式說詞,則過去歷年來高於今年的文史出題比例,就意謂著過去該中心並未依法行政,這責任是不是也該由該中心承擔?針對國文考題,命題小組說明根據舊課綱之外,還強調過去歷年試題「逐漸偏離課本,而且有漸行漸遠的傾向」、「不利於語文教學,必須及時導正」,換句話說,這幾年同樣都是大考中心出題的傾向,乃是錯誤的,該中心是否也得為歷年來「偏離課本」的出題傾向,向因此受害的學生和家長道歉?進一步說,這種只要命題小組就可「導正」命題傾向的出題模式,未免恣意輕率,又豈是面對全國考生的大考中心所能卸責?

命題走向 少數人決定

這還都是行政上的問題,依法行政也好,命題小組可以率意「導正」歷年試題傾向也罷,都還只是細微末節。更深層的問題,是今年文史試題的「傾向」很明顯地以舊課綱為盾牌,與我們這一代共同走過的台灣社會越走越遠離,與我們下一代要走出去的世界和未來越走越回去||台灣文學、歷史題目和所占分數的大幅下降,說明了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大考,並不在意也不重視這一代以及上一代的文學累積和前人奮鬥;古典文學、中國歷史題目和所占分數的大幅升高,則又暗示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下一代,只有回頭擁抱中國古代文史才能出人頭地。荒謬的是,這樣事關教育走向和下一代應有教育權利的命題走向,不是出自主管國家教育政策的教育部,而是由大考中心委託的命題小組決定,因而形成少數命題委員就可以今年「導正」去年、以小組傾向「導正」試題方向,並因此造成大考命題和教育政策相互抗頡、考試內容和時代潮流互為扞格的錯謬現象。這才是今年大考文史命題最深層的問題所在。

正因為如此,就算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文章普遍見於各版國文課本,仍不被命題,反倒是不在任一課本中的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推崇胡適文學革命的論點被當成考題,而同樣不在課本範圍內的王德威學術論文(一種逝去的文學?)也被拿來出題,甚至完全顛倒該文意旨,以「反共文學」為標準答案,王德威已聲明該命題錯誤,要求命題者「熟讀」原文〔這是錯誤試題,答錯的反而是對的,答對的反而錯了〕||這樣的例子明白表示:儘管台灣文史已經存在,卻仍特意漠視;即使中國文史錯誤認知,還要橫加抬舉。此次大考文史命題的嚴重傾斜,由此一葉,即可知秋。

這樣的大考中心,這樣的文史命題傾向,能不愧對參加今年指考的十萬九千八百八十九名考生,以及這些考生背後努力向前行進的台灣社會嗎?

(作者向陽,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菩堤達摩

●菩堤達摩

達摩把一面鏡子
掛在沉思的墻上
久久一聲響,終於
他的影子被墻貼了出來

一剎那,生前的本來面目
從鏡裡走向他的沉默中

禪的翅膀
於是把他的思想
飛入
九霄雲外

達摩因此而菩堤
即使,苦海茫茫,茫茫無邊
祇要一根蘆葦,輕輕
他便渡過去了

羅門 / 傘

羅門 / 傘

他靠著公寓的窗口
看雨中的傘
  走成一個個
  孤獨的世界
想起一大群人
每天從人潮滾滾的
    公車與地下道
  裹住自己躲回家
        把門關上

忽然間
公寓裡所有的住屋
    全都往雨裡跑
        直喊自己
          也是傘

他愕然站住
把自己緊緊握成傘把
    而只有天空是傘
        雨在傘裡落
          傘外無雨

●隱形的椅子

      全人類都在找那張椅子,它一直吊在空中
      周圍堆滿了被擊瞎的眼睛與停了的破鐘

落葉是被風坐去的那張椅子
流水是被荒野坐去的那張椅子
鳥與雲是放在天空裡
    很遠的那張椅子
十字架與銅像是放在天空裡
          更遠的那張椅子
較近的那張椅子
    是你的影子
      他的影子
      我的影子
      大家的影子


●山

  「山」之一

那乳房
在天空透明的胸罩裡裸著
它幽美的線條與體形
一直被海浪高談闊論
它靜靜的
從不說什麼

風雲鳥
畫過它
但筆觸太輕飄都沒有留下來
倒是它簡單的一筆
把風的飄逸
雲的悠游
鳥的飛翔
全畫在那裡

詩的歲月

詩的歲月
詩人羅門與蓉子
燈屋下的詩意情

文■小春

民國四十四年四月十四日星期四下午四點,羅門與蓉子在長安東路古老的禮拜堂裡舉行了婚禮,而響譽海內外的「燈屋」,也在此時,開始構築。時光的流逝,無情飛奔。羅門與蓉子婚姻的結合已近50年了!而他們用生命、用詩意所創造出來的燈屋是他們倆生命共同體的完整呈現,為之感動讚嘆。

三叩燈屋大門,迎面而來的是燈屋女主人蓉子,她依然是清麗恬靜的宛如一面湖水般動人,而男主人羅門,還是如澎湃洶湧的大海向我推進,擁坐燈海之底,彷彿捲入螺旋的夢幻之中。我試著在羅門述說每盞燈的創作背後故事中醒來,而背景音樂正是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當下的觸動是更能感受到一位創作者,是用盡了生命來譜出生命的光流,那種疲憊與孤寂。

羅門說「蓉子是湖,我是大海。」蓉子的詩,如一朵青蓮充滿著一種寧靜、柔情與悒鬱。而羅門的詩則如交響樂曲理直氣壯、大海般澎湃洶湧。湖與大海的組曲,延綿了近50年。在一同走過教堂紅毯的那一端,一起走過詩的漫長歲月,羅門寫了一首「詩的歲月」給蓉子,述說他今生的情懷感人至深……。

要是青鳥不來
春日照耀的林野
如何飛入明麗的四月

踩一路的繽紛與燦爛
要不是六月在燃燒中
已焚化成那只火鳳凰
夏日怎會一張翅
便紅遍了兩山的楓樹
把輝煌全美給秋日

那只天鵝在入暮的靜野上
留下最後的一朵潔白
去點亮溫馨的冬日
隨便抓一把雪
一把銀髮
一把相視的目光
都是流回四月的河水
都是寄回四月的詩

──〈詩的歲月--給蓉子〉羅門
-----------------------------------------
■ 詩壇軼事
周夢蝶為詩人曹陽強出頭


在六十年代初期,現代詩壇有一位名喚曹陽的上尉詩人。他以上尉的軍階從軍中退伍,退伍後即以拾破爛為生。曹陽上尉嗜酒,每日拾破爛所得一定吃光、喝光,生活十分任意。

周夢蝶和曹陽交上朋友,是因為他非常佩服曹陽的才氣。周夢蝶作詩是「郊瘦島寒」一路,但曹陽退伍後才開始寫詩,其才氣卻是天生的,常有佳句如天外飛來,讓周夢蝶非常欽羨。

曹陽每次寫詩,都是想到就隨隨便便的寫在紙上,隨便一放,也不在意是否會拿去發表。每次看到這種情況,周夢蝶都會拿去替他在《藍星詩刊》發表。

「他具備了軍人、詩人、浪子的特質!」周夢蝶知道曹陽上尉在當兵時吃了許多苦,又欣賞他的才氣,遇到有機會,總是希望能幫助曹陽發表新作。

有一次,曹陽又寫了三首詩,周夢蝶覺得很好,就勸曹陽拿到《藍星詩刊》發表,卻被喝得半醉的曹陽拒絕了,他說:「不要!不要!如果拿去登,一首要付我三十五元美金。」當時《藍星詩刊》的詩,都是沒有稿費的。曹陽常常喝多了就亂說話,周夢蝶也不和他爭,就自己多看了幾遍,把詩句背了下來;一等曹陽告辭,就趕快把這三首詩用蠅頭小楷抄好,準備用曹陽的名義投到《藍星詩刊》去。

當曹陽和周夢蝶在談此事時,負責編務的詩人羅門也在,後來先行離去。等到曹陽離開後,羅門又回來了。周夢蝶很興奮的把這三首詩拿給羅門看,羅門也很高興說:「一次登三首!」
等到《藍星詩刊》出刊時,周夢蝶發現,原來答應的三首,只登了一首,心裡就很不高興。

當天晚上,周夢蝶見到了余光中,當時羅門也在座,周夢蝶就當場直接詰問羅門,結果羅門臉色鐵青,支支吾吾,講不出什麼話來。一旁的余光中,當時是《藍星詩社》的主要負責人之一,臉色也不好看,講了一句話:「編輯對來稿有權登,也有權不登,其他人無權過問!」當場氣氛很僵,大家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周夢蝶知道問題在自己身上,就慢慢站起來,「像貓一樣的走了!」

回到武昌街的住處,周夢蝶自忖,雖然自己有錯,但並不是為自己的事而憤怒,但余光中卻說得沒錯,編輯有權決定刪改及刊登,而且,自己在余光中的面前詰問羅門,對余光中及羅門都太失禮了。這一點不像周夢蝶的為人,是因為周夢蝶自認為是曹陽的代表,對曹陽有責任,才會失態。

越想越不安,周夢蝶一夜都沒有好睡,他已經決定了,要去和羅門道歉。第二天一大早,大約早上五點半左右,周夢蝶已來到羅門的家門口,拚命的按門鈴,過了好一會兒,羅門和他的詩人太太蓉子前來開門,他一看到周夢蝶站在問口,驚訝地說:「夢蝶,你來幹什麼?」

周夢蝶一聽,心裡一塊大石落了地,「原來他沒生我的氣?」,才覺悟實在太早來打擾了,匆匆忙忙地道了歉,掉頭就跑,可是心裡卻是非常愉快。

星期五, 7月 20, 2007

詩想起

我常買記憶卡
薄薄的一小片
隨時可以變身為隨身碟
插入數位相機到處拍攝
不用擔心容量問題
插入手機後 mp3 mp4 盡量往裡擠
最近iphone說可以連線看youtube
而我早就將youtube的影片輸入手機了
youtube裡的影片有一億多部
每天尚有數萬部影片不斷湧入
真是應有盡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網路的確是人間一大劇變
你要什麼可以上網搜尋
有問題上yahoo知識
短則幾秒長則幾分鐘
比到書店圖書館打電話問人還快
我遇問題卻常忘了上網搜尋
翻箱倒櫃找書一陣子後
才悻悻然想起
我對網路極為熟悉
有時又對它感到陌生
真是奇怪

得到要付出相當的代價才知珍惜
如今得到太容易
我們會不會失去珍惜的心?

詩想起

我們讚賞理性
卻動輒被捲入情緒的風暴裡
我們推崇理想
卻動輒被捲入現實的漩渦裡

我們力爭上游
卻游進了既得利益者的世界
接著只好無奈學習如何明哲保身
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利益

然而當既得利益者的世界
龐大到無法用和平的方式解決時
最後可能動用鐵血來解決

分裂的人格
分裂的世界

詩想起

龍王宣佈
有尾巴的水族將受罰

有隻青蛙憂心忡忡
水族問牠
你又沒有尾巴
你在擔心什麼呢

青蛙回答
我怕龍王會清算我蝌蚪時代的帳

笨湖八卦16

地圖上找不到的客家桃花源

地圖上找不到的客家桃花源
陳亞郁輯 (2007.07.08)
野人文化編著

18世紀初,
為了捍衛家園,
而生的臨時組織「六堆」,
傳承客家數百年傳統,
純樸厚實,
儼然成為現代桃花源。
但一直以來,
它因為非行政區域而不存在地圖中。
作者群經長期田野調查後,
終於在地圖中勾勒出六堆,
讓讀者在文字和圖像的帶領下,
開始一場文化探訪之旅。

---------------------------------------------------------
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

●六堆沿革:公元一七二一年,朱一貴之亂,威脅到高屏客家聚落的生存時,各地士紳義勇集合於內埔媽祖廟聚議,成立六隊﹝堆﹞鄉團;中堆﹝竹田鄉﹞、先鋒隊﹝萬巒﹞、後堆﹝內埔鄉﹞、前堆﹝麟洛、長治﹞、左堆﹝佳冬、新埤﹞、右堆﹝美濃、高樹﹞、保衛家鄉,抵禦外侮。這一次的團結衛鄉,凱旋而歸。由於平亂有功,獲清廷救建忠義亭,以後即成了以忠義亭(祠)為精神堡壘的高屏兩縣客家村庄的總稱。目前六堆鄉鎮橫跨高雄、屏東兩縣,在清朝時代皆隸屬鳳山縣,日據時期也同屬阿猴廳或高雄州,光復後美濃改隸高雄縣外,餘則隸屬屏東縣,所以六堆鄉土非行政區域,而是同一族系之精神的結合體。

●六堆命名:聚居台灣高屏兩縣的客家人,為保鄉衛家,抵禦外侮而組成的「六隊」鄉團義兵,為了有別於軍「隊」,遂諧音改稱「六堆」,「堆」亦有聚落的意義。

●地理位置:六堆鄉土以東經120度30線為中心,是自北緯約21度25,至21度22之扭曲的長方型。除內埔、萬巒、竹田、麟洛、長治五鄉毗鄰成為客家庄中心地區外,佳冬、新埤兩地另於南方連成一地,北有高樹,隔一河鄰接美濃、杉林,六龜則遠在北部另成一區。

右 堆:高樹、美濃、六龜、杉林、甲仙一部份、里港武洛、旗山手巾寮。
前 堆:長治、麟洛、九如圳寮、屏東市田寮、鹽埔七份仔。
中 堆:竹田。
後 堆:內埔。
先鋒堆:萬巒。
左 堆:新埤、佳冬。

●六堆鄉鎮命名來源 ~~~~~~~~

● 長治鄉 ●

命名:本鄉之命名,乃取「長治久安」之義。

沿革:長治鄉原名為長興,日據時代設庄役場,隸屬高雄州。民國卅四年光復後,屬高雄縣轄,改稱為長興鄉。卅五年劃歸為屏東市,改為長治區。卅九年行政區域調整,再改為長治鄉。

● 麟洛鄉 ●

命名:本鄉在二百七十多年前,由嘉應州﹝即今之廣東縣﹞人徐俊良先生來此開拓,發現大龜特多,俗讀「有龜必有麟」,乃認為「麟趾呈祥」之兆,遂命名為「麟落」後改稱為「麟洛」。

沿革:日據時代原設麟洛區,後地方制度改革,改稱為長興鄉。民國卅四年本省重光,復改為長治鄉。至卅九年四月奉准將長治鄉劃分為兩鄉,成立麟洛鄉。

● 萬巒鄉 ●

命名:本鄉面臨大武山,因萬山重疊,成為一天然屏障,故名之日「萬巒」。

沿革:本鄉在清康熙二十七年,即有廣東、福建兩省人士來此開拓。日據時代,本鄉隸東港辦務署。設萬巒、佳佐、赤山各庄役場。後合併赤山、佳佐兩座,改為萬巒區,屬高雄州潮州郡管轄。民國卅四年本省光復,改稱為鄉,屬高雄縣轄。至卅九年行政區域調整,始改隸屏東縣。

● 內埔鄉 ●

命名:據說內埔原係為最初廣東移民來此開拓之地,後向外開拓,遂揩先闢之地為「內埔」。

沿革:本鄉清朝時代隸台南府鳳山縣管轄,設管事辦理地方行政。至日據時代,初設警察官吏派出所。後改置辦務署。旋又廢縣設廳,置街、庄,將原有內埔、新東勢、新北勢、老埤等地區,合併成立內埔庄役場。至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始改稱為鄉。

● 竹田鄉 ●

命名:本鄉當時係以多竹林、水田而命名。

沿革:清康熙初年,有廣東居民來此拓荒,原屬台南府鳳山縣所轄。至日據時代,改隸鳳山縣潮州辦務署內埔支署,設二崙、鳳山厝二區庄役場,後因區域變更,將原有二區合併新北勢區,改置竹田庄役場。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改稱為鄉。

● 新埤鄉 ●

命名:廣東客家居民移來墾荒初期,為灌溉田園,乃在此處築一座大埤圳,名日「新埤頭」,本鄉即以此而得名。

沿革:本鄉原屬台南府鳳山縣,先置總理辦理行政事務。至日據時代,改隸台南縣。後又合併茄苳腳區編歸阿猴廳東港支廳管轄,旋又改設新埤庄役場。民國卅四年本省光復,改稱為鄉。屬高雄縣管。卅九年冬行政區域調整,始劃歸屏東縣管轄。

● 佳冬鄉 ●

命名:本鄉原稱「六根」,因周圍多值茄苳樹,且極茂盛,遂改稱為「茄苳腳」,後取「秋收冬藏」之意,復改稱「佳冬」。

沿革:本鄉在清朝時代,曾設鳳山縣港東中里六根庄。至日據時代,改置茄苳腳區,隸屬阿猴廳。迨民國九年,改制改革,屬高雄州,稱佳冬庄。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將原庄役場改為鄉公所。

● 高樹鄉 ●

命名:高樹舊稱「大車路」,據說舊時大車數台可以併行,意謂道路之廣潤也。民國三年,日人在各處測量,以本鄉位居高地,且樹林茂盛,始定名為高樹。又據傳地當時有一株木棉樹,高冠群木,且分枝甚多,形如車蓋,因之得名。

沿革:本鄉係於清乾隆二年,有廣東、福建兩地移民來此開拓,先設東振公館,辦理糧租,及管事一人調解民事。至日據時代改為東振新區,後合併加納區置高樹庄,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改為高樹鄉,屬高雄縣轄。民國卅九年行政區域調整,始劃屏東縣。

● 美濃鎮 ●

命名:美濃原稱瀰濃,因本地以水原源,汲用不息,位於山明水秀之間而取瀰;鄉民皆務農為業而取濃,民前二十八年改名美濃以迄今。

沿革:乾隆元年,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人林豐山、林桂山,約同四十餘客家移民,在今美濃靈山山麓,集體搭建房屋二十四戶,從事墾殖,備嚐艱辛,終漸有了村落形態,在名稱「瀰濃」,是為美濃開拓之始。

◎六堆客家鄉土文化資訊網◎
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

星期四, 7月 19, 2007

詩想起

同樣的一條路
走路經過
或開車經過
白天經過
或晚上經過
是不同的

有天夜裡
我曾困惑迷失在
一條熟悉的路上

有人說
那是鬼撞牆

不是的
那是因為不一樣的時空
產生了新的感覺

不管我們認為人生苦短抑苦長
只要我們願意進入不一樣的時空
這種新的感覺
就會如野草般在我們身邊滋生

台灣文學本土論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i/iu-seng-koan/sek-su/ch-1.htm

論題「台灣文學本土論」一辭,包涵了兩層意義,一是「台灣文學」,一是「本土論」,對這兩層意義先行界定釐清。

如果以一九二一年甘文芳、陳端明從實用的觀點開始鼓吹中國白話文開始算起,台灣新文學運動已經推動足足有七十個年頭。七十年,就一個人來講,可以說是早已不惑而進入耳順之年,但是很難想像,年屆耳順的台灣文學,終其一生,竟然一直在追問自己是誰?當台灣社會因為特殊歷史因緣,分裂為「台灣」、「中國」兩種不同意識形態時,台灣文學的「台灣」自我--本土論與「中國」自我--中國文學論的對話就一直在相應的時機出現,爭執誰才是台灣文學的真正自我。

如果台灣文學本土論與中國文學論的對立,就像某些論者所說的只是名辭之爭﹙1﹚,那麼爭議為什麼一直相持不下呢?既然同樣關心台灣社會,同樣主張現實主義的社會文學,為什麼不能站在共同的立場,為台灣文學的千秋大業各獻一份心力呢?我們覺得台灣文學「台灣立場」與「中國立場」之爭,帶給台灣文學負面的影響終究要多於正面的,立足點的游疑不定,一直都是台灣文學不能紮根本土,厚實茁壯的主因。

關於台灣文學本土論與中國文學論的爭執,當然不只是名辭之爭而已,爭執總是論爭的雙方對某一議題有了不同的意見才產生的,論爭雖然涉及諸多議題,但卻可以歸結到「台灣文學的定位」這個母題之上,而「台灣文學」如何定位之所以遲疑不決,難以形成文學界的共識,可以歸結到台灣與中國分離的歷史經驗,以及目前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台灣何去何從,這個台灣前途問題之上。面對詭譎多舛歷史命運的台灣人,一直以不同立場、不同期待,追問台灣往何去?台灣人的出路在那裡?的問題。不同的解答來自一定的歷史意識、現實考慮,以及對未來的期待,也形成了意向不同的台灣文學觀。

「台灣文學」應該可以分下列三種意義:

一、從中國立場所掌握的「台灣文學」,持中國立場者有兩岸當局與中國民族主義者,從他們共同的「統一」立場看來,主張以「台灣文學」稱呼台灣本地的文學,多少都帶有「分離主義」的傾向。

二、以台灣立場、台灣意識標明的「台灣文學」,主要為台灣文學本土論者所主張,除了以兩岸分離一世紀的歷史經驗為立論基礎之外,台灣文學自新文學推動以來,在台灣這個孤立環境所發展出來的「特殊性」、所形成的「台灣文學傳統」,也是論據之一,當然「台灣文學」也應該是不從屬於「中國文學」的獨立個體,一直是在台灣獨立完成的文學傳統﹙3﹚。

  三、為與大陸的「中國文學」有所分別而提出的「台灣文學」,既為分別兩岸文學而提出,除了是以地理上的「台灣」來指稱此地產生的文學,當然也肯定台灣文學,在台灣與中國分離的特殊歷史經驗中,已所發展出不同於中國文學的特殊性,而且也承認台灣文學是日據台灣新文學推動以來,在台灣這個社會進行的文學活動的總稱﹙4﹚。因為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是兩個內涵不同的範疇,所以,以「台灣文學」這個概念指稱台灣的文學。

我們認為「台灣文學」的「台灣」一辭,並不僅止於地理意義,還應該指涉日據以來,對台灣文學影響甚巨的特殊歷史經驗,及其影響下的特殊性,同時透過這個台灣文學的特殊性,足以將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劃分成兩個不相統屬的範疇。過份強調台灣的固有性,如台灣意識,則有不能包括同在台灣這個社會、受這個時空條件制約產生,但沒有強烈台灣意識的文學之慮,終究本土論所掌握的台灣文學,也不是現實上「台灣文學」的全局,對本土固有性的強調,以「本土論」附加說明,應當是比較恰當。所以,本研究採取的是第三種,既能概括相應台灣社會條件產生的事實,又能兼顧台灣文學不同於大陸中國文學的定義。

綜上所述,論題「台灣文學本土論」,意指本研究的對象是受台灣的社會條件制約進行的文學活動中,認為台灣文學是站在「台灣立場」、懷抱「台灣意識」而創作的文學,強調台灣文學相對於中國文學、外來文學有其自主性,並且有意識地引導台灣文學向台灣這個座標回歸的文學論。

本土論認為「台灣立場」、「台灣意識」是檢驗台灣文學的標準,相對的中國文學論也提出「中國立場」、「中國意識」與之抗衡。具有行動性的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雖在70年代由葉、陳兩人正式標舉,但並不是70年代的產物,可以說從日據時代台灣人開始思考台灣如何自殖民地解放時就已產生。台灣人的主體是漢移民,從原鄉來到台灣開墾定居的漢移民,基本上對自己所由來的原鄉與現在落腳的台灣都應該存有認同意識,所以我們認為,是漢民族及其後代,在自然不受外力干擾的狀態下,應該會擁有中國--台灣的重疊認同意識結構。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之所以對立,是自然並存的狀態受到外力,如政治力的破壞,一方企圖壓倒另一方,敵對狀況才產生的。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i/iu-seng-koan/sek-su/ch-1.htm

星期三, 7月 18, 2007

詩想起

據統計
1900年全球有一萬種語言
到了2000年剩下六千五百種語言
百年間有三千五百種語言消失了

語言有一種
強者恆強的趨勢
全球八成的網民使用英文
不到一成網民使用華文
也就是說用英文書寫者
全球可能有八成的網民會閱讀
用華文書寫者
可能只有一成的網民會閱讀

至於弱勢族群
首先失去母語書寫能力
接著失去說母語能力
接著整個族群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詩想起

致多年未見的友人:

站在靈修的角度
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每件事
都不是偶然
都是正面而有意義的

吉凶禍福
是站在人的角度
分別出來的

我們的靈要成長
以吉凶禍福為食材
猶如我們飲食的
甜酸苦辣

謝宇威 / 你還記得嗎?

星期二, 7月 17, 2007

詩想起

侯文詠「危險心靈」小說中的小傑
是隻初生之犢
所以不畏虎
因為不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所以敢於追逐自我

追逐自我
就是自覺
但是舊的威權勢力
不會放過他
首先它污名追逐自我
為叛逆惡行

舊的威權勢力
必須將他拉回自己身邊
否則就設法將之毀滅

舊的威權勢力的心靈
是隻邪惡怪獸
牠能夠餐風飲露
也能夠嚼金食鐵
生命力特強
相當危險

詩想起

一場慘烈硫磺島戰役
克林伊斯威特導演了
美國觀點:
「硫磺島的英雄們」
與日本觀點:
「來自硫磺島的信」

「硫磺島的英雄們」似乎說
硫磺島的英雄們
只出現在戰役中
真正的英雄
或已戰死沙場了

「來自硫磺島的信」
則探討了
在一場明知必敗的戰役中
犧牲難道是惟一的出路嗎

其中一幕,躲在山洞走投無路的日軍
用手榴彈,一個一個悲壯的輪流自殺
將自己橫飛的血肉報效國家
當此驚心動魄之際
令人不禁思索其中意義

詩想起

貓 先 生 在「村上春樹」一文中回應道:

「 創作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並不是說你聰明你讀得多書拿了高分什麼的﹐就會寫。文字要闖進你腦袋﹐你拿防護盾都無法把它擋出去﹐當然啦﹐你也要有一隻可以拿筆的手。」

我個人認為人人可寫作,但要成為大作家是需要才氣的,像村上春樹一樣喜歡音樂的人,爲什麼沒寫出像村上春樹一樣的傑作呢?其實寫作也不須管那麼多啦,只要自己覺得快樂就好,不是嗎?

書市有不少談寫作的書,我認為像「心靈寫作」那類似乎不很專業的書,教導人盡情放肆狂野的創作,反而可以激發出一個人寫作的能量。

笨湖八卦15----戒嚴包子?


笨湖八卦14-七座機場?

星期一, 7月 16, 2007

德亮 / 滿山盡是大紅袍

吾友西門丁是香港知名的武俠小說家,儘管作品曾搬上華南地區的螢光幕,但我讀得並不多,倒是有篇故事的結尾深深吸引了我:武林正邪兩派高手在西岩山展開殊死對決,雙方廝殺至最後,鮮血染遍了做為主戰場的整片茶園,然後「滿山盡是大紅袍」,留下令人會心一笑的破題句點。

事實上,屬於閩北烏龍茶的大紅袍自古即有「茶中之王」美譽,也是武夷岩茶中的極品,具有「岩骨花香」的特殊奇韻,且茶味「圓滑甘潤,久藏不壞、溫而不寒」,列為武夷五大名欉(大紅袍、名欉、肉桂、水仙、奇種)之首,20克的茶品在2005年也曾拍出20.8萬人民幣的天價。不過,名稱的由來當然沒有武俠小說描述得如此淒美;民間傳說是清朝某新科狀元以武夷山岩壁採製的茶葉治癒了皇后的痼疾,皇帝龍心大悅特別御賜大紅袍披在茶樹上而得名。也有一說是早春茶芽萌發時,茶樹遠眺特別豔紅似火,宛如紅袍披身,而有了如此浪漫的品名。

至於岩茶之說,則源於武夷山方圓60公里內,有36峰與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顯」的說法。儘管依照傳統上的嚴格界定,大紅袍應該以生長在武夷山天心巖附近九龍窠陡峭岩壁上的茶樹為原料,才是獨特岩韻的正宗。只是母樹至今僅存6株,不僅自2006年起停止摘採,且已申報為「國家古樹名木」受到嚴格保護。因此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大紅袍,大多為無性繁殖技術,在武夷山景區內外採剪穗育苗所繁育種植產製的茶品。

而且,武夷山雖然位於福建省,但山脈卻一直往南延伸至廣東北部的梅州大埔一帶,據說一脈相連的西岩山、鳳凰山以及平遠孕育的岩茶,在中國大陸的名氣並不遜於武夷山景區所謂三岩、三坑、二澗的「正岩茶」。而西門丁武俠決戰的地點寧捨名氣較大的武夷山而選擇西

岩山,則更讓我感到好奇。因此今年春天趁著考察客家土樓之便,我特別走訪大埔以探個究竟。

廣東梅州不僅是大多數客家人的原鄉,台灣苗栗、新竹、美濃、花蓮等地的客家人泰半來自於此;也是知名的「中國單欉茶之鄉」,境內21萬畝茶園中,單欉茶就佔了16萬畝以上,茶葉年產量高達8746噸。與福建交界的大埔且與永定、南靖等地同樣擁有許多的客家土樓群,而在近年成為國際馳名的觀光景點。

話說土樓主要有方樓、圓樓、五鳳樓(即三堂屋)三種,大埔縣內不僅擁有花萼樓、維新樓等知名圓樓,泰安樓更是已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代表性方樓,而大型圍龍屋更是隨處可見,讓見獵心喜的我顧不得清明時節的細雨紛紛,頻頻跳車猛按相機快門。

位於大埔縣東南與饒平縣交界的西岩山,海拔1256公尺,數百年來居民始終世襲著種茶的傳統,作為主要的經濟來源。為了維護茶區的潔淨不受污染,一般車輛根本無進入,我們換乘四輪驅動越野車穿越一處處的土樓群,沿著虯虯蟠蟠的山道蜿蜒而上,直至車輛無法前進,再徒步上山。一畦畦階梯狀渾然天成八卦排列的茶園忽地在眼前豁然開朗,一處處半月形圍龍屋聚落則錯落在渥綠簇簇的茶園之中,不時可見客家婦孺戴著特有的斗笠穿梭採茶,高亢嘹亮的採茶山歌不斷迴盪在茶香飄搖的山上,讓客家子弟的我倍感親切。

山歌稍歇,遠處隱約傳來澎湃的水聲,茶農說那是瀑布,天然的山泉與溪流滋潤了整座茶山,而無須再引水灌溉。興奮的我抱著腿傷初癒的忐忑心情,背著相機沿著梯埂尋找水聲源頭,這才驚喜地發現,高大的單欉茶樹不時突出挺立在灌木為主的茶園之中,且數量絕不在千株以下,據說平遠更有高達七、八萬株栽培型喬木狀的野生單欉水仙,令人咋舌。尤其茶園遍地土壤表面都覆蓋著天然的岩礦,或岩礦自然風化的沃土,更讓我大開眼界,原來狹義的岩茶不僅限於生長在高岩峭壁上的母樹,西岩山岩石風化含硒的砂粒狀泥土種出來的茶,也是名實相符的岩茶吧?而相較於武夷山周遭移種茶園仍不免施肥加料,甚至許多現代茶園

的大量使用化肥或農藥,西岩山茶區至今從未施肥也未曾噴藥,自然孕育了質優味美的岩茶,令人激賞。

儘管西岩山種茶歷史悠久,但真正形成經濟規模卻是在近年,來自台灣的何氏兄弟胼手胝足開創了大翔集團與天富茶品牌,並重新賦予岩茶新的生命。負責生產管理的老五何培財說,十多年前陪著父親返回梅州大埔探親尋根,發現大埔的山川秀麗,且無論茶樹品種或種植環境都適合產製優質岩茶,因此毅然投入資金,除了與當地茶農契作既有茶園,也篳路藍縷開山闢土引進新品種,從1995年開始投資設廠,至今在梅州大埔、平遠等地已有六家茶廠,投入的資金已達近億台幣,目前大多以大紅袍等岩茶為主力。

老三何敏才根據多年的經驗表示,只有春茶才適合製作大紅袍,採摘的茶芽過嫩會造成香氣偏低、味較苦澀;而採摘過老則味淡香粗,因此拿捏必須恰到好處。一般多採摘三至四葉開面新梢,經採菁、曬菁(萎凋)、涼青、做青、炒青、初揉、複炒、複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複焙、再簸揀、補火等繁複工序,洋溢的桂花蜜香分外迷人,岩韻也才會更加醇厚。他說製作大紅袍的製作與其他岩茶相似,只是更加精細罷了。

由於海拔高,西岩山大紅袍呈現高山茶的花香加上岩茶的果香,且受到近年兩岸都偏愛緊結外型的影響,外觀呈半球狀,與傳統的條型明顯不同,發酵度與「綠葉紅鑲邊」的特徵也都接近凍頂茶,茶湯則橙黃明亮。焙火程度則分為二分與五分兩種,二分的桂花蜜香突出,香高而持久。五分火重焙後則轉化為熟果龍眼滋味加碳香,且岩韻更為明顯。但二者均香氣濃郁、滋味醇厚,尤其耐泡一項,更不在傳統岩茶之下吧。

村上春樹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76674

村上春樹說自己二十九歲前沒想過成為小說家,十幾歲愛讀杜斯妥也夫斯基、卡夫卡和巴爾札克的村上春樹閱書無數,「不想寫是騙人的,其實是不相信自己有寫出曠世巨著的才華」。

「生命太奇妙,你永遠不知道前面等著什麼。」二十九歲,村上突然有了寫小說的念頭,「我當然寫不過杜斯妥也夫斯基或巴爾札克,但我告訴自己,我不必當文豪。」當時對如何寫、寫什麼毫無概念,下筆沒有現成的風格,不知道向誰學,也沒有談文學的朋友,「唯一的念頭是:如果能像玩樂器一樣寫作,該有多好。」

小時候學過鋼琴,村上會讀樂譜彈簡單旋律,夠不上職業音樂家的技巧,但他腦中時常感到音樂如在巨浪中翻轉,「設法把音樂化為寫作,我的風格就這樣產生。」他自承對寫作的智識全來自音樂,「也許很矛盾,但若不是對音樂如此癲狂,我也許不會成為小說家。」

江嵐 / 醒悟

捱開始寫客語文介時,
台中有一介教客家介先生講:
汝寫客語文鬼正看得識!

捱當清楚自家在該做麼該,
因為家庭原故,
無堵好跌落柚仔樹下,
對台中流浪到台南,
正醒悟自家客家人介基因,
看毋到山介心焦,
係客家人介心聲!








星期日, 7月 15, 2007

山歌

●山歌

阿旺伯今年八十三

毋愛看電視底肚介英雄撮把戲

佢暗晡頭食飽

就一個人恬恬兜凳坐在大禾埕

邀天頂月光同自己介影子

共下据弦唱山歌

阿旺伯介山歌

唱出一肚腸又一肚腸

頭擺彎彎曲曲介故事

穿過家家戶戶介門窗

尖入大人細人介耳公

大河壩

聽講西北橋底下介大河壩
有蓋多金鬧鬧大鯉嘛
介下晝日頭辣到會刺人
偷睞到阿姆佇睡當晝
遽遽去尋阿漢頭阿耀牯
大河壩漞水捉大鯉嘛

河水又鮮又冰
欲尖入肉底背樣仔
我同佢等大喊大笑
潑出歡歡喜喜介水花
突然一群大鯉嘛
對身邊泅來
蓋像想同我等共下搞生趣
阿耀牯譁聊去捉佢等
沒捉到反倒吃到好幾口水

目珠金金看大鯉嘛-----
泅入,我等四十多年前
童年心肚介大河壩

詩想起 / 台灣輔娘

妻子客家話又安做輔娘,
頭擺農業時代,
輔娘蒔田挲草割禾,
渡大渡小蓄雞蓄鴨,
做粄煮食樣樣精通;
乜會裁會剪會繡花,
會籌會算會當家。

到現下工業社會,
輔娘無閒灶下事情後,
又遽遽去工廠做事,
賺多賺少騰手家庭經濟;
有兜去大公司做總經理,
運轉公司到世界出名;
有兜輔娘自家創業,
輒常事業發展到男人跈毋到。

恁湛介台灣輔娘,
實在得人惜,
實在分人盡佩服!
仰會有時節發生家暴案?
百年修得共下打拚這生人,
夫妻定著愛互尊相敬,
老公乜愛做,
當湛台灣男子漢!

註:
安做:稱做
頭擺:從前
渡大渡小:養兒育女
乜會:也會
跈毋到:跟不上
恁湛:如此好
仰會:怎會

台灣文學、文字研討會

「海台會」2007年七月份「台灣文學、文字研討會」

1文章分享:黃惠滿-「囝仔時耍的齣頭」:佇土跤畫一草人道會當跳格仔

..抑是畫一四角箍仔..邊仔畫一圝,復加四個角捅出去..

(詳情請參www.haitai.org文學看板)

2文化交流討論:躲避球?翹翹板?溜滑梯?很多的名詞,台語按怎講?

間:2007718(禮拜三下晡()2點至5)

點:台中市興中街119(柳原教會二樓 停車方便免費)

指導單位:教育部(台語字第0960079751)

主辦單位:台中市海洋台語文研究學會


「海台會簡介」

以研究臺灣語文為主軸,致力推廣、發揚語言之美,

定期舉辦研討會,廣納百家之言,並與學術界充分交流。

台中市海洋台語文研究學會 林紹良0920-498095

網址:http//www.haitai.org 電子批haitai.org@msa.hinet.net

七一三澎湖事件

外省人的二二八 /七一三澎湖事件側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ul/15/today-o4.htm

█ 王至劭

民 國三十八年六、七月間,約八千名山東學生隨著國民黨政府撤退到澎湖,原本認為國民政府會遵守來台前在廣州的協定|「只有十八歲以上男同學編成『青年軍』, 半天軍訓半天上課;未及齡的男女學生,一律進澎防部所設的子弟學校就讀」,但很快的就在七月十三日這一天,他們的命運改變了。當天,三十九師師長韓鳳儀在 跛腳的澎湖防衛司令李振清的陪同下,來到煙台流亡學校,集合所有學生,要求從軍報國,當場引起學生反彈,指責政府違反協定。

事發後,校長張 敏之、鄒鑑和五名同學被以「匪諜」罪名,船運回台灣,受盡酷刑後送到台北青年公園「馬場町」槍決,張校長在槍決前幾天,不斷跪求軍方人員:「你們趕快槍斃 我吧!但求求你們放過那些學生。」而要求繼續讀書的學生,數千人被騙上船,說是要載回台灣繼續讀書,結果是船出去外海繞了一圈便「丟包」,投海餵魚。這是 白色恐怖時代受害人數最多的單一事件,因此被定位為「外省人的二二八事件」。這事情在〈十字架上的校長〉一書中有詳盡描述。

我妹妹的公公就 是那群流亡學生之一。透過妹婿的描述,得知其中一些情節。因為他們大都是未滿十八歲的高中生,又有政府協定在先,當然有許多人不願就如此當兵。軍方人員要 求他們站成兩邊,願意無條件服從命令的站一邊,堅持要繼續讀書的站另一邊,親家站對邊,因而免去「投海餵魚」的命運。

事件平息後,有天,位 於鳳山的海軍官校有軍官前來招生,許多學生前去應試。學生站成一長排,主考官一個一個問,考題只有一題|「氫二氧一是什麼?」結果只有兩個學生回答出來| 「是水」,親家就是其中一個,因此很幸運的到了海軍官校念書,後來官拜海軍上校艦長,退伍後又跑商船,變成商船船長,三名子女全部都栽培到碩博士的高學 歷。另外,前台大校長、國防部長孫震先生就是那群山東學生中成就相當高的一位,而孫夫人是屏東人。

妹妹的婆婆是湖南人,和毛澤東一樣是屬於湘譚那一帶的人。

台灣的「本省人」和「外省人」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合,藉由通婚、師生、同學、同事、朋友等等關係,族群已高度融合。大家都是台灣人,至少是「新台灣人」或「開台第二代」,不應再分彼此,讓我們共同為台灣的前途與安全而努力吧!

(作者為高中教師,彰師大物理博士班研究生)

星期六, 7月 14, 2007

詩想起

偶見公視播出
「一江春水向東流」劇中
張忠良傲慢說道:
我成功了,我成為人上人了

個性耿直的
舊東家少爺不客氣地說:
你仍然是個奴才,
只是換了東家!

黃巢的菊詩: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陳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老子道德經: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一江春水向東流

詩想起

下面是一部電影的對白:
他是好人嗎?
那要看你對好人的定義是甚麼。

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問:
它是好詩嗎?
那要看你對好詩的定義是甚麼。

劉劭希青鳥詞(MV林孟寰)

客家詩人掃描

◎詩質最細緻的客家女詩人----利玉芳

利 玉芳原來就極嫻熟華語詩的創作,對詩質的掌握也早巳極為精到,以這種基楚,轉換跑道來寫客家詩,自然駕輕就熟〔她甚至也能寫極好的河洛詩﹞。一般說來,客 藉詩人初寫客家作品,因為無法直接用母語思考,詩想在腦海幾經澎湃翻騰之後,致使詩不成詩,寫出來的作品很可能只是客家話而巳,缺乏詩味,然而利玉芳卻能 華客語左右開弓揮灑自如,幾乎到了百步穿楊,她的詩不但保存了客家話的原汁原味,又具詩的精純質感,相當令人欽佩。

利玉芳的客家詩之所以動人,在其對事物觀察入微,加以詩思的敏銳,轉化出傑出詩篇,如頗具代表的作品「嫁」這首詩:

耳環仔叮噹搖

在我介耳公邊講出嫁介心情

隻隻金指

含著傳統介情愛

首扼仔落在我介左右手

一圈一圈都係祝福


利 玉芳借耳環仔、金指、首扼仔,仔細描繪出嫁女兒心,以具象之物引出抽象之情,首扼仔落在左右手,一圈一圈既是祝福,隻隻金指,含著傳統介情愛,則含蘊了另 一深層的期許,這期許就是第二段寫的:「阿爸送我三從四德,阿姑包分我一句話,喚我莫忘祖宗言,雖然蒙等一層濛濛介面紗,我也讀得出,這本沉長介禮數」又 是三從四德,又是莫忘祖宗言,這大概是傳統客家女性最沉重的嫁妝了。利玉芳詩筆一轉寫道:「新娘車背響起嚴肅介落聲,我會珍惜潑出去介這碗水,紙扇輕輕跌 落地,阿姆撿起搖清涼,自言自語唸四句,公婆相惜早供賴賴」為什麼女兒出嫁如潑出去的這碗水?當我們讀到早供賴賴〔早生貴子〕時,撲面而來的却是:藏在傳 統客家女性喜氣洋洋的婚嫁背後的悲情。

「嫁」用客語讀來極為順暢,詩質細緻,詩意盎然,與華語詩相較毫不遜色。有詩評家認為,利玉芳與前輩客家女詩人杜潘女士,一前一後互相輝映,我甚至認為利玉芳作品已臻更高境界。


星期五, 7月 13, 2007

詩想起 / 蒸

佢等佇爭麼該
或者佇蒸麼該

佢等佇介爭第二
因為第 一巳經有人佔等
變成了動彈不得介火焰山

佢等又佇介蒸麼該
要爭,就先將自家擲入蒸籠肚

蒸熟,炙手可熱
蓋像膨脹介大饅頭



他們在爭什麼
或是在蒸什麼

他們在爭第二
因為第 一巳經有人佔據
而且變成動彈不得的火焰山

那麼他們在蒸什麼
要爭,就先把自己拋入蒸籠裡

蒸熟,炙手可熱
如膨脹的大饅頭

彭邦楨作品

●黃鶯

---春興之二


既不見紫燕,又不見黃鸝,更不見它們

去拈紅杏,去戲綠楊。尤其聽不到遷喬

千百囀,出谷兩三聲,自然也就用不著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這種巧舌與佳音真是聽不到也好,可以

放心春眠,也可以任意春曉。管它是嬌柔?

管它是婉轉?管它是解語?管它是能歌?

管它名字又叫商庚與楚雀

其實我在童年根本就不知道他們叫什麼

每每雙出,每每雙棲。而後我讀了詩

方知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而今我向再辨它們究竟是怎樣的羽毛?

唯已不見篁林,不見柳浪。就只記得

我曾追趕他們掉進了池塘


一九七七年三月作於紐約


●凍頂之戀

--試寫現代詩押韻之六


誰要是想飲我一杯香茗,請邀我去凍頂

非為酩酊,只為清醒。茲因此茶曾產自

名山來自武夷,能助我凝思,又能助我

釋疑,為何此中有味無人知?

在這山上,天青地朗,只在黎明與黃昏

才彌漫雲封霧掩氣象。故說此茶是烏龍:

因雲伏龍,霧伏松,若情各有鐘,意各

有從,是亦我愛此地的茶農

茲因每戶茶家都有茶經,又有茶品,這

才是烹茶待客當酒飲。為何茶道而今

不傳?想是不識此中的悠然

悠然乃得此趣,陶然乃見此機。因茶中

饒有奧微,又有芳菲。這才是先幾而

知幾,莫使形非,不與願違


月之故鄉


水裏一個月亮

天上一個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裏

水裏的月亮在天上

低頭看水裏

抬頭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鄉

一個在水裏

一個在天上

羅門 / 寫詩半世紀


最近有一次我在講「以詩與藝術追蹤生命」的演講過後,有人問我寫詩半世紀自己究竟追蹤到那些可貴與值得去說的收獲

  這問題我想了一下,可說的應是有的,但比較特殊與重要的,並不只是在我「簡歷」中所說的那些,而是更使我特別感到慶慰的另一些收獲

(1) 我擁有詩與藝術,透過詩與藝術,我擁有真實與自主的人生。

(2) 我受詩與藝術的指使,一九七四年打了一次人生的勝戰那就是我提前十七年退休,讓每一秒鐘都屬於自己來服役詩與藝術,內心擁有到無限且澈底的自由;同時詩與藝術也幫助我生命申請到「上帝」的通行證,並發現詩是人與世界以及所有的文學與藝術邁向「美」的巔峰世界與「前進中的永恆」之境的主導力量。

(3) 在地球上經過半世紀對詩與藝術堅苦的追索與創作,我已擁有一筆無形但不是數目字能寫的心靈財富資產,並在人類內在世界購置到一塊不是大富翁能買到的土地「內心第三自然世界」無限廣闊的想像園區,同時正在那裡設想建構一個有異於柏拉圖「理想國」與地圖上國家的『美』的「詩國」,期盼同上帝的「天國」相望。

(4) 此外感到珍貴的,應是在人生對照中所呈現的這一幕動人的光景當 百萬富翁在他豪華無比的大廈別墅,用財富請了會計師、廚師與不少僕人,在維護與炫耀著他整個房子的榮華富貴;而詩與藝術在半世紀雖都無法幫助我在存摺中找 到一個好的數字,但它卻幫助我有著想像不到的能力,能在我詩與藝術所建構的生命與心靈之屋中,請了兩個是錢請不到的貴人:

一個是從青少年時代,便是我「心靈的老管家」貝多芬,半世紀來,他以不可阻擋的「美」與「力」,引導我突破一切阻力,去完成生命的意志…

一個是「護士」莫札特,於我在突破阻力過程中,所帶來衝擊的生命傷口,貝多芬音樂中的「壯美」,便交給莫札特音樂中的「華美」、「甜美」與「馨美」,來舒緩平和與寧靜下來,此刻,傷口流出來的,竟是「第三自然詩國」所釀造的甜美醇香與歡樂的酒,使「上帝」聞到也可能會醉…

  抱著上面的光景,抱著詩與藝術、抱著超越時空無限遼闊的「第三自然」,我在瞭望,我相信「上帝」應會讓我確實看到「富足」「完美」與「永恆」的樣子。

閃靈樂團(Chthonic) UNlimited TAIWAN

閃靈樂團(Chthonic) UNlimited TAIWAN

http://chthonic.server341.com/news/?p=127


二○○七年,閃靈將展開兩個月近五十場的演出,踏上台灣的音樂界最長的征途。這個面對美國數十萬樂迷的巡迴演唱會,閃靈定名為「UNlimited」,一方面要強調台灣無限 (unlimited)的潛力,另一方面,也要用「UN Limited Taiwan 」來表達我們對聯合國對台灣設限的抗議;閃靈特別錄製了同名的最新創作歌曲,期盼透過音樂的力量,讓更多國際友人了解台灣,支持台灣。這場UNlimited巡迴在美國場次結束後,將繼續展開歐洲、亞洲場次,讓台灣的能量繼續unlimited 。
UNlimited Taiwan漢文翻譯並列版
Lyrics by Sean Scanlan & Freddy Lim. Music by ChthoniC
試聽請上: http://myspace.com/chthonictw

unlimited division,unlimited illusion
持續的分化 無限的幻夢
limited freedom, limited right
受限的自由 受制的權利
unlimited island, unlimited fight
永恆的島國 未停的奮鬥
r hearts are pounding with a heavy beat
我們的心跳 震出悍人的節奏
the rights of millions lay at your feet
千萬人的權利 你們卻無情冷漠
A society marching needs true justice
社會邁進 需要真實的正義
A world like this needs true union
現實世界 需要真心的結盟
limited vision, limited union
受限的視野 受制的聯盟
unlimited division,unlimited illusion
持續的分化 無限的幻夢
imited freedom, limited right
受限的自由 受制的權利
unlimited island, unlimited fight
永恆的島國 未停的奮鬥

We have the land, the strength, the power
我們擁有土地 意志力與能量
Rise up, overcome, take it over
站起來 克服困難 贏得勝利
Ignored too long, we became stronger
長久的忽視 我們意念更堅
Tear down the walls and let us run over
把牆推倒 讓我們越過界限

limited vision, limited union
受限的視野 受制的聯盟
unlimited division,unlimited illusion
持續的分化 無限的幻夢
limited freedom, limited right
受限的自由 受制的權利
unlimited island, unlimited fight
永恆的島國 未停的奮鬥

limited freedom
受限的自由


UNlimited Taiwan試聽: http://myspace.com/ChthoniCtw

閃靈十年演唱會 live

星期四, 7月 12, 2007

詩想起

前些日隨散文研究會到宜蘭参訪,遇見許多多年未見的老友。承蒙詩人林煥彰贈我最新出版詩集「分享‧孤獨」,詩人莫渝也贈我剛出爐的詩集「第一道曙光」。

經多日拜讀後,發現他們的詩隨年歲越長,越寫越短,越寫越白。

短並不等於小,詩人傾其數+年寫詩功力,能提鍊大海成一滴淚,這被濃縮的一滴水,可以讓讀者讀到大海無邊際的况味。

至於白,並不等於淺,這是一種非凡的晶瑩剔透,是無底的深。反觀詩壇慣以複雜抽象晦澀難懂為深,驅使現代詩步入孤芳自賞的死巷,落得最後感嘆:我比別人卡打拚,為啥麼我比別人卡壞命。

寫詩的確艱苦,為什麼讀者老是寡於其他文體?到底是當代詩人遺棄了讀者?還是讀者遺棄了當代詩人?我困惑了二+餘年:為什麼寫詩的人很多,讀詩的人卻不多?

現在請看林煥彰「月落‧日落」這首短詩:

月落,落它的月落

我渺小,我自己的渺小
我孤獨,我自己的孤獨

日落,落它的日落

讀這首詩,我想起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踪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短二十個字,道盡千萬孤獨,更勝千萬言語。而林煥彰「月落‧日落」這首短短的四行詩,彷如現代詩中的五絕,月落日落,而我,俯仰天地,自甘渺小,孤獨獨嘗。生命的進化,心靈的輪廻,都在悄悄蛻變,天地無言,吾夫復何言,念天地之悠悠,毋須獨愴然淚下,月落處或有烏啼,但與我何干,我睡我的覺,當然不會對愁眠,何等瀟灑,何等自在啊!

再請看莫渝「我們只過單純的生活」這首詩:

我們的房間
很小

開門就是
稻田

稻田
有時荒涼,有時翠綠

稻田黄熟
就得忙碌一陣子

我們只過單純的生活
繞繞圳溝,看看田園
忙的時候,汗拼命流

一點點微小的驚奇
夠我們喜悅一整天

田,我們望了一輩子
一輩子就像一整天的喜悅

也許是莫渝藝高人胆大,老實說,要我用這麼平淡的方式寫詩,還真令我遲疑畏怯。文字如此坦白透明,休想故弄玄虛,或漫天啟人疑竇放肆意象,因此稍一不慎,將致使詩意蕩然,甚至連散文都不如。

莫渝一開頭就寫道:我們的房間很小,開門就是稻田。簡單幾句就把場景交代清楚,像是海明威的電報體小說,像是齊白石充滿拙趣的毛筆畫。莫渝舉重若輕,讀者巳歷歷在目。真的高手過招,並非呼天喊地,讓人眼花撩亂,而是一招定奪。

接著寫道:「稻田有時荒涼,有時翠綠」、「稻田黄熟,就得忙碌一陣子」,蘊藏在簡單文字後面的是,時間的流動與生活的景況,平日未收成時,繞繞圳溝,看看田園,農忙時就得拼命流汗了,他們的生活隨歲月換季,心情與草木共榮枯。「一點點微小的驚奇,夠我們喜悅一整天」、「田,我們望了一輩子,一輩子就像一整天的喜悅」,田、一輩子、一整天,三者連在起,本詩的主題「我們只過單純的生活」,令人心嚮往之的幸福感,躍然紙上矣!

綜論以上兩詩可知,短,是無邊的大;白,是無底的深。想起傳唱逾千年的唐詩,如李白的「夜思」、王維的「相思」、賈島的「尋隱者不遇」、賀知章的「回鄉偶書」------等等都是文字簡短淺白的好詩。

因此,今後當代詩人,應無畏多創作簡短淺白的好詩;這種觀點,是否能畧為舒解當代詩於閱讀大眾的窘況?

星期三, 7月 11, 2007

江嵐 / 921介舊症頭又擎起來痛

陳先生:捱下學期愛在真理大學開現代詩,希望有客家詩作做得介紹分學生仔,在汝介部落格看到盡多客家詩作寫來當好,係毋係做得寄兜分捱編入教材課本肚!在這先承蒙汝介相惜!恁仔細!

蒙分享<客語詩的再審思>,這擺教<客家歌謠>學生仔介反應係:一路里來印象中客家山歌除忒男女情愛就無別樣,聽起來像出山介音樂,佢兜當無合意,上到流行音樂該下,當多人正頭一擺知客家有恁現代介東西,對吳盛智上到劉劭希,學生仔講:從劉劭希介音樂中看到客家同國際接線!不再刻板印象。

客家詩咩共樣,大家愛煞猛寫,在若介網站看到恁多恁好介作品,試到當安慰,故所捱想大量編入教材,分大學生知得客家文學!

承蒙汝介相助,恁仔細!

江嵐汝好。欲落山、愛落山,兩種講法都有,我慣習用欲,

有「將要」意思,請指教。

汝介作品有當純客家味,我在笠詩刊拜讀過,若客家話可能講比我好。

我在高師大母語研討會時節,堵到彭瑞金,佢無看好客家作品,

無要緊,客家人才盡多,在影音或文學會證明分佢看,著麼?

其實,盡多客語系研究所生,到我網站下載客家資料,寫信分我講:

沒想到有恁多恁好,又傳統又現代,無輸華語詩介客家作品。

觀望無採工,努力有成績,客家朋友請互相多鼓勵。

〔我希望能夠策劃每年出版一本「台灣客家詩展」

來搧火客家詩人寫客家詩介熱情〕

以後多聯絡,多指教。承蒙汝,恁仔細!


-------------------------------------------------------------

921介舊症頭又擎起來痛  / 江嵐


921介舊症頭

又擎(kia_)起來痛

200612262028

恆春發出6.7 

深度22公里介地牛大翻身

一分鐘介時間分你思考生命介意義

佇台南稅屋介3樓

喀(kak)等一隻細老鼠

瀉(sia)到外背去

921介舊症頭

又擎起來痛

家破人亡樓倒屋漏介經驗

分心肝頭糾筋


第二道介地動

就像坐佇犖犖确确(lok lok kok kok)

介老火車底肚

窗仔門相打

屋角喊痛介聲


佬捱921介膽汁

翻(pon/)到一禾埕


註:細老鼠:係一本書名,張捷明先生?客語文作品<細老鼠同番豆>。

       2006/12/27在西拉雅柚仔樹下

星期二, 7月 10, 2007

喬林 / 狩獵

  花鹿矢跑過去。泰耶魯的青年矢跑過去。黑瘦的高山狗矢跑過去。
泰耶魯的青年矢跑過去。
  
我是一靜觀的松樹。

花鹿慌奔過來。泰耶魯的青年慌奔過來。黑瘦的高山狗慌奔過來。
泰耶魯的青年慌奔過來。

松樹凝視著我。

●賞讀之一:

  本詩選自詩集《狩獵》(一九九三年),為一九六四年作品。
由於職務關係,喬林曾在台灣北部的山林奔波,那地區是原住
民泰耶魯族的生活活動範圍,大約在宜蘭與梨山周遭。詩中的
「泰耶魯」即目前通稱的「泰雅族」。

  原住民每個部族,有屬於他們各自的獵區,別人不能在任意入侵,
有些部族,會與鄰近的部族共享獵區。狩獵是原住民的一項工作,
也是娛樂。原住民狩獵大部分採槍獵,也有利用獵狗逼出獵物,
再用槍射殺。這首詩,沒有打獵的殘忍殺傷和斑斑血跡,
詩人置身度外,彷彿靜立的松樹,眼看著獵物、小獵人和伙伴狗,
一連串奔跑,後二者跟著前者逐東逐西的追趕。全詩在動靜交錯中,
呈現一幅小小狩獵的詼諧舞台,詩人著墨不多,結構單純,
隱隱可以看出這位原住民少年狩獵經驗的幼嫩。
有趣的是連無知的松樹,竟也表示意見,它奇怪的端詳另一
個是它的同類又非同類的「作者」,
原先交錯的動靜,連靜者也有了活動。

●賞讀之二:

這是詩人李敏勇在「台灣詩閱讀」(玉山社)裡所介紹推薦的一首有趣的作品。

說它有趣是因為詩中寥寥無幾的名相、物件—花鹿、泰耶魯青年、高山狗、杉樹,便足以創造出如江河壯闊不已的場景,讓讀者彷彿置身於多媒體視聽享受的境地。


正如李氏所析,作者採用電影的手法入詩,導演的攝影鏡頭,安置在「靜觀的杉樹」上,利用層遞、類疊的修辭句法,製造出緊張刺激的快速節奏,鏡頭由近而遠,一頭花鹿、一群泰耶魯青年、幾條黑瘦的高山狗,從杉樹背後如箭矢般慌張地往前飛奔,腳步聲、樹枝、樹葉折斷踐踏發出的聲音、狗吠聲、喘促聲、吆喝聲音排山倒海雜沓而過,終至逐漸遠去而變細微。不久之後,同樣的場景、音響,卻由遠而近由些微而轟然地向杉樹這方狂奔而來,立體的視覺映象,環繞的聽覺音效,原住民山林間狩獵的情景,淋漓盡致如在跟前。


然而全詩最精彩的地方,並不止於狩獵場景的意象鋪陳而已,妙就妙在最末一句,由快速的節奏急轉直下,嘎然靜止,時間彷彿停格似地,宛如一輛急速行駛的列車,忽然緊急煞住。一個知性的靈魂被拋出車外,靜靜地關照省思發生在周遭的這一切,留下無盡的想像空間,餘味無窮。


從觀察者「我是一靜觀的杉樹」到杉樹「凝視著我」的內省自觀,原本熱烈參與的角色,跳脫變換轉化成一位清醒的局外人;把小我生活中一場難忘的經歷,提升為探索追問生命意義的思維層次,人生何嘗不是一個「獵場」呢?勞碌奔逐又所為何事?


精準的意象,簡潔的語言,若合符節的節奏,像建築美學對稱的技巧,貼切的隱喻,使得詩人喬林的這首作品,穿越時空卅載,可見好作品並不寂寞。而詩人啊!你究竟想要以什麼樣的身姿跨越。



喬林,本名周瑞麟,基隆市人,一九四三年三月十一日出生。曾為笠詩社同仁,一九七一年與林煥彰、施善繼等籌組龍族詩社。著有詩集《基督的臉》(一九七二年)、《狩獵》(一九九三年),《布農族》(一九七○年)、《文具群》等。

一九七一年三月《龍族詩刊》創刊,為季刊性質,陳芳明、林煥彰主編,林白出版社發行,至一九七 六年五月停刊,共出刊十六期。《龍族詩刊》的主要詩人有林佛兒、林煥彰、辛牧、喬林、 施善繼、陳芳明、黃榮村、高上秦、景翔、蘇紹連、蕭蕭等。



喬林新詩集
「文具群及其他」巳經出版
從淺白的生活中取材
卻深刻地挖掘出
現代人內心的悸動
每首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搞詩壇流行的晦澀烏賊詩
詩質透明良窳立現
讀者不用胡思瞎猜
一讀便能心領神會

星期一, 7月 09, 2007

網路記者會 ■ 魚夫

謝長廷在七月八日實驗了「網路記者會」的可能性!

那一段影片是經過高畫質壓縮,然後上傳一個與我合作的國際網站。不可置信的,這段影片的點閱率,當天是全球上傳供人觀賞,不分任何國家語言的影片裡的第一名!

和我合作的這家國際影音網站和模模糊糊的Youtube影像不同,都是清晰有如DVD畫質的影片,而且是720×480的大畫面,所以當電視台從電腦上拍攝下來(實際上可下載)播放,畫質仍然非常清楚。

其次,有家電視台報導說因為點閱率太高,所以造成伺服器當掉。這真是大外行!謝長廷的這支影片並沒有伺服器的問題,不是掛在國內任何一家影音網路公司,而是上巿上櫃的國際公司,每天都要承受全世界閱聽者的百萬瞬間流量。還有,這是P2P,點對點的傳輸方式,簡單說,越多人看,速度越快!

如果說會害伺服器當機,那麼當掉的是謝長廷放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無法承受瞬間流量;放到我這裡,儘管來吧!百萬大軍我嘛啥米攏不驚。

謝長廷勇於嘗試新的網路傳播,這是令年輕人興奮的。這種實虛合作,又證明了我說到嘴鬍打結的網路電視台時代的來臨!經過「實體」電視(就是傳統電視台)的渲染,再加上我們從網路同時發出成千上萬封信件,謝長廷的這個網路記者會同步在海內外造成轟動!謝長廷的談話,從頭到尾一刀未剪,任何媒體都不能故意曲解、竄改他的談話;又沒有所謂的時段問題,一旦掛上去了,任何時間都可以針對任何人在任何可以上網的地方「重播」!

政治人物常常抱怨媒體惡意移花接木、扭曲談話,謝長廷這一招,變成了:我的談話有影片為證,不信你現在上網去看!預留了真相保存的空間,又造成實虛雙贏的局面,是一次很成功的實驗。

有人又要問我:這要花多少錢?不告訴你!這是怎麼做到的?不告訴你!我也不能公開講,除非你能證明自己支持本土政權。

(作者為台灣玉山高畫質網路電視台執行長)


觀看

吳長能 / 客家母語

寧貴兄,母語教育確實是台灣意識重要的一帖藥劑。這需要透過有意識的人或者群體去擴散打拼。如果台灣人對本身的認知都提高,政治層面的突破就可以帶動政策面的改變。另外我覺得「客家」文學以意識來定義,而「客語」文學以語言來定義,二者之間客語文學目前看起來似乎較難達成,但畢竟客語文學才是救客家母語的最佳途徑。是否客觀,請詩人作家指教。長能20070710。

﹝夢土﹞

恁久沒看

恁久沒看
老屋家介桂花樹開花否
恁久沒看
庄尾伯公下三頭番檨樹打番檨否
恁久沒看
佇伺堂屋簷唇介燕仔還有做巢否
恁久沒看
大禾埕暗晡頭還有戲團去撮把戲否
恁久沒看
西北橋下介河水底背還有大鯉嘛否
恁久沒看
老北勢三山國王廟有做熱鬧否
恁久沒看
佛母壇還有老嫩大細佇介打嘴咕否
恁久沒看
老伯婆行過千山萬水介腳還會痛風否
恁久沒看
恁久沒看

顏志文 / 恁久 / 客家音樂mv 2006 最佳編導 /

母語倉庫

●杜潘芳格在接受訪談,
論及寫作與寫客語詩問題時,
曾如此回答:

為何寫作,簡直是等於問我為什麼活著,我是如此感覺。
因為語言就像生命一樣,獨自溢出,所以我就寫他們。
對於我來說,寫作該是,心志最深處的可能性醒覺,
不對──是被醒覺的──被那產生出來的語言所迫而
寫作,這樣說較為正確。而身為跨越語言的一代人,
語言轉換,最後發展成一種自然而然的事,彷彿下意識
有一個無形的按鈕,會自動切換。例如,與家人用客語
交談,與一般人用普通話,回到自己的書房,日語就會
出現在腦海中。在創作時,除了用日語之外,我漸漸
發現,有一些詩句竟會很自然的以母語客家話湧出,
所以我就把它撿拾起來,細細織就成客語詩。但是,
用客語寫詩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可以轉化成文字的
語言倉庫是很少的。

鍾鐵民 / 夜合的芬芳

  一個充滿理想的浪漫詩人,總會有一些令人驚訝的浪漫行事,
貴海兄會用客家語寫詩就是這樣的出人意表。

  台灣人平常相互溝通和表達心意時講自己的母語,
但想要書寫成文字時,卻習慣操作中國北方的語言,
即使可以通情達意,也總感覺失去了生命的氣息與泥土的韻味,
特別在文學創作時,最是遺憾。政治上長期的干預讓地區母語
和文字脫節,空有豐富的母語詞彙卻無相當的文字可資紀錄。
因此如何熟練的操作母語以翔實描繪山川人物和感受,
是許多台灣作家的課題和夢想。

  先父整理客家山歌、諺語、童謠等民間文學,
記錄的文字也是客家語,只是遣詞用字經過思考選擇,
並沒有影響流通性,而他後期的作品中,客家方言詞彙
使用得非常純熟,更顯獨特的風采。我寫小說時,也曾
企圖在人物對話上盡量使用純客家語,但客家文字的荒疏,
語彙和句法結構又與普通話間有不少差異,極容易造成
認知上的誤解,多次嘗試都不能順心如意,特別客家語是
少數族群用語,深怕可以接納的人不廣,只有作罷。
同為客家人也同樣擔心客家文化流失的作家曾貴海兄,
長時以來想必也面對同樣的困境吧!

  貴海兄的第一首客家語詩〈夜合〉讓我驚嘆,
我發現方言竟然並沒有阻礙詩情。可見只要正確的
選擇使用共同的文字,不同族群的不同語言同樣
可以傳達人類共通的情意。〈夜合〉清楚的描繪出
客家女性的特質,運用象徽和譬喻的手法,展現了
客家女性那種堅強勤苦又溫柔羅曼蒂克的形象。
這本詩集中對家鄉婦女著墨甚多,其實這也是很自然的,
詩人性格浪漫可愛,想必家鄉女孩讓他感動的一定不少。

  記得一九九○年夏天,我與貴海兄伉儷同遊美國,
在首都華盛頓的雕塑公園裡,我們看到一座巨型的銅雕,
展現的是一個肌肉發達又曲線玲瓏的全身赤裸女子,
安詳自信的站立在藍天之下,我忍不住要拍照,
貴海兄站在前面高舉右手,豎起大拇指堅定的說:
「囋!這就是客家女性!」有照片為證。嚇,這是客家男性!

  沒有客家意識寫不出具有客家靈魂的詩篇,
沒有家鄉土地之愛不能創作出有血肉感情的作品。
貴海兄在屏東佳冬客家庄出生成長,家鄉泥土散發的
芬芳潛藏在他的靈魂深處,成為他人格的一部分,
自然會不經意的流露在他的言行作品當中。

〈夜合〉之後他開始一篇又一篇的以客家語創作詩作,
使用家鄉的母語描繪家鄉的人事物以及詩人對家鄉的感情,
絕對是最貼切生動的。

  貴海兄的故鄉佳冬原名下六根庄,
下六根庄的先民曾經為保衛家鄉,以老舊的武器
對抗精良的日本登陸軍,留下可歌可泣的悲壯歷史。
詩人成長過程中,生活周遭事物,強烈的刻印在他的記憶中,
這一部分他以敘事詩的形式,將歷史故事、身邊人物、
事件婉轉細膩呈現出來:詩人感情豐富,壯麗的山海風景、
多情的男男女女在在感動著他的心,他以抒情詩的
方式寫出內心的感受,柔美動人;另一個重要部分
是他嘗試性的作品,他以短詩的形式傳達他對人類
的感覺與看法,把客家語詩的題材範圍擴大,
將內容深度作無限引伸,這些短詩不論說理象徵,
傳達了哲學的領悟和美的感受,足以發人深思。

  可能是客家的靈魂加上他對客家文化延續的使命感覺,
驅策著他字字句句推敲斟酌,用最親切的母親描繪詩人的心靈。
貴海兄的《原鄉夜合》雖然用母語寫成,
但絕不是方言文學的客家詩,而是以客家語寫作的詩集。

  操作客家語文十分困難,有語言無文字或有
文字未必能念出的情很多,詩人在這本詩集中的
用字盡量求普遍性,希望逐漸讓客家話與華文結合起來,
這也是所有客家文化人的願望吧!初次嘗試操縱客家語言文字,
有些用詞也可能引起一些爭議,但貴海兄在此
展現了他強大的企圖心,企圖克服文字障礙,
讓所有的讀者都能閱讀並接納他的內心世界。

  詩,原本是彎曲的語言,閱讀時必須用心靈去體會,
方言文字即使能達意,到底不屬同一語系的讀者多少
還是會產生認知上的困難,但《原鄉夜合》值得用心品味。

  

詩想起

●陰陽魚

除開魚頭
其他部份都放入油鑊肚
炸到香香酥酥脆脆

放入餐桌
---這五臟廟介拜壇
扭下一塊肉
沾等像血樣仔調味料

好食無
好食好食

魚嘴還佇介一開一闔
麼儕聽著佢講麼介?



除了魚頭
其他部份都放入油鍋中
炸得香香酥酥脆脆

放入餐桌
---這五臟廟的祭壇
撕下一塊肉
沾上如血醬汁

好吃嗎
好吃好吃

魚嘴還在一開一闔
誰聽見牠說什麼?

星期日, 7月 08, 2007

立場

杜潘芳格說:

  小時候,我在家裡都講客家話,去學校才講日語,當時學校裡禁止講母語、有時候我不小心說

了客家話,就很怕被人家聽到,怕受到處罰。這種情形和戰後在學校裡只能說北京話,禁說母語的

情形一模一樣。不過,我小時候在家裡都講客家話,我身體裡面的「客家人」並沒有死掉。後來接

受二十年的日本教育,再接受很多外來文化,這些外來的東西和我本身的客家精神,兩者的份量必

須相等,當我的某種想法,只能用日文表達時,就用日文寫,而裡面仍然能夠保留我原本的客家人

精神,這時,日語只是我借用的工具而已,我自己有堅定的立場,不會動搖。

客家詩人掃描

客家詩人掃描 / 陳寧貴

◎客家詩新境開創者-----曾貴海

曾貴海,是具有強烈本土色彩的環保與社會運動者,他的詩含蘊濃厚的抗議性,表現出客家人爽直的硬頸精神。他也極關心客家的語言文化,他寫的客家詩如「看海」、「田舍臨暗」、「夜合」-----等等傑出客家詩,對客家土地、歷史、人物、景色都有極精準而開創的描寫,他的客家詩證明了客家語文,對詩的抽象意象與象徵意義,皆具同等華語般可書性,為後來的客語詩創作者,指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

在「看海」一詩中,他從三歲看海的感覺寫起:「第一擺看到海,嚇走一下,哪有恁大介東西,圓身一滾,幾萬條白浪湧過來」。到中學時代,寒暑假時就會在半夜裡聽到海湧聲,那海湧聲已是來自心中對自由的渴望:「去看海,海像知己的朋友對我講沒停,有時節,褪去衫褲分海浪衝流」。再寫到戀愛的年紀:「暗晡頭偷偷帶細妹仔去海邊,星仔對天頂浮出來,雪白介月公像大拜箕掛佇海角,月光光開滿海面同木麻黃,歸暗晡,海吻著海邊,我攬著佢腰身,金色漁火搖亂我倆儕介心」將戀愛的心境寫得絲絲入扣。最後寫到:「久久歸去故鄉坐佇海邊,海沒再對我講麼介,自自然然大聲小聲唱起來,像和尚的木魚聲,單純的生命歌聲,海唱我也唱」,曾貴海傳神的將自己的成長歷程與海結為一體,他的人生體悟,也在海的不斷湧動聲中,化作單純的生命歌聲了。

再如曾貴海寫給妻子和客家婦女,讓讀者津津樂道的「夜合」一詩,他以「日時頭毋想開花,也沒必要開分人看」的夜合喻為客家婦女,客家婦女平日忙碌,在田裡一直要忙到臨暗時節:「暗微濛介田舍路上,包著面介婦人家,偷摘幾蕊夜合歸屋家」。然而這段詩才是夜合這首詩真正的核心所在:

勞碌命介客家婦人家
老婢命介客家婦人家
沒閒到半夜
正分老公鼻到香

結尾這段「半夜,老公捏散花瓣,放滿妻仔ㄟ圓身,花香體香分毋清 ,屋內屋背 」表面看似浪漫,其實道盡客家婦女令人鼻酸,內心極深處的悲苦,本詩嘗譜成曲,由金鐘獎實力歌手陳雙唱來,真是迴腸盪氣!

溫柔敦厚的傳統詩教美學?

2006台灣詩選已經出版,選出的詩大都來自中國時報、聯合報的副刊,詩質良好;年度詩人獎是李進文,他的詩在形式內容上都有新創,是值得詩壇期待的詩人。

然而在這鍋「2006台灣詩選」鮮美的粥中,卻發現一顆老鼠屎,使之產生異味。

這顆老鼠屎就是----焦桐在「2006台灣詩選」序裡說的:「心胸狹窄的詩人,詩多作得很差」、「暗中相輕,卻沒種公開寫絕交詩文」。

「心胸狹窄的詩人,詩多作得很差」,這句話到底是從那兒抄來的金科玉律?詩入選年度詩選的詩人,表示是好詩人,他們心胸開闊?詩沒入選年度詩選的詩人,他們是怎樣的心胸呢?至於詩的好壞的客觀絕對標準又是誰來決定呢?焦桐,你可以把話說更清楚一點嗎?

至於「暗中相輕,卻沒種公開寫絕交詩文」這句話,令人吃驚這會是優秀詩人焦桐的手筆嗎?他一方面說別人暗中相輕,另一方面又嘲笑別人「沒種」公開寫絕交詩文,焦桐,難道只有你有種嗎?若你真有種,請指名道姓說出誰心胸狹窄,誰暗中相輕好嗎?不要模模糊糊,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好嗎?

老實說,大都數人寫詩,不過是寫詩自娛,並不會刻意想成為大詩人流傳後世,寫詩有必要寫到與人暗中相輕,與人公開寫絕交詩文嗎?焦桐,你在陷眠嗎?至於有沒有種,這是啥時代了,誰怕誰啊?

這顆老鼠屎,根本打翻了企圖塑造「2006台灣詩選」溫柔敦厚傳統詩教美學的基調!

星期六, 7月 07, 2007

自覺

推動台灣母語教學
不餘餘力的吳長能
來電長談
談及人的自覺問題

人的不自覺
常因安於現實名繮利絆
因此自覺
表示有時還得犧牲一些私利

不能自覺
就不能自決
只好被人軟土深掘
強勢批評弱勢
可以正氣凜然大義滅親
弱勢批評強勢
可能被指摘為沒有水準心胸狹窄

不能自覺
只好手心朝上

星期五, 7月 06, 2007

詩想起

從前專家學者權貴
才有能力圈地為王

如今網路時代
人人皆可圈地為王
部落格即是明顯例子

部落格的螞蟻雄兵過處
專家學者權貴
會感到惶惶難安?
或是冷嘲熱諷反擊?

笨湖八卦12-副手是誰?謝長廷嬴?07-07-05

《文言文、白話文比例爭議》

我國高中課程文言文及白話文比例引發爭議,相較於台灣高中課程中一向以文言文居多,各國的語文課程大多以現代文體為主,加拿大、澳洲的課程現代文體文章都高達七成以上,日本、韓國課程的古文也僅佔約二至四成,台灣的語文課程,明顯落後於國際的現代化發展及開放趨勢。

以鄰近的韓國為例,修平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副教授金尚浩統計指出,韓國國中起至高中逐漸增加古典文學比重,但絕不會超過五成。高中國語課本上下冊三十五個範文,古典文學類僅九篇、佔約二十五點七%,文學課本共五十三篇範文,古典文學則僅十七篇、佔約三十二%。

日本早期的國語課,古典課程授課時數遠多於現代文學,一九八二年修訂「高校學習指導要領」,大幅降低古典文學比例,目前古典與現代文學作品的授課時數比例約為一比一,日本大阪地區的高中教科書,現代文學更是高佔六成,國中教科書則達八成。

美國公立學校目前並無統一的教科書,課程均授權教師自主,文學教育則以美國文學及世界文學為主;我駐芝加哥文化組過去曾對俄亥俄州地區中學訪視調查,高一及高二的必修文學課程現代作品及古典文學作品約佔一比一,相當國三的九年級則以現代文學較多、佔約八成。

英國、德國、法國多授權教師自主決定課程內容,通常將語言課及文學課加以區分,而且多不統一規定範文,而以階段性主題為主,提出目標提升的學生文學能力指標。

例如相當重視文學的法國,教育部調查資料即顯示,高三法文課程教學主軸即訂為「教導學生研讀拉丁文文學」、「教導學生了解現代文學之電子視覺化趨勢」、「由古典文學探討現實與社會需求的差距」及「著重研習現代法語文學」。

英國則要求學生在十六歲前,要「閱讀兩篇莎士比亞戲劇」、「閱讀一九一四年前、後的小說及詩詞各六篇」、「閱讀數篇主流戲劇」、「閱讀近代小說、戲劇及詩詞」等。

〔記者黃以敬/台北報導〕

2006臺灣詩選出版

2006臺灣詩選出版
主編:焦桐
編委:白靈、向陽、陳義芝、蕭蕭
規  格:黑白/平裝/340頁/
定  價:280
選錄詩作共七十多首,
每首詩作之後有作品賞析,
二魚出版社
Email : 2fishes@2-fishes.com
http://www.2-fishes.com/
Detail.aspx?BookID=C051&IndexID=01

林生祥客家金曲

林生祥〈渡台悲歌〉


〈勞動者戰歌〉

全國的勞動者啊,
勇敢地站出來;
為了我們的權益,
不怕任何犧牲。

反剝削,爭平等,
我的同志們!
為了明天的勝利,
誓死戰鬥到底!

星期四, 7月 05, 2007

詩想起

六十大壽
天使降臨

天使問
你們有啥願望

老婆要環遊世界
天使給她環遊世界機票

老公要比自己年輕三十歲的伴
天使把他變成九十歲的老公公

黃乙玲 / 說什麼山盟海誓

詩想起

據說
朱銘的工作室

不叫
朱銘工作室

在工作室
入口牆上寫道:

看啥小,
內有惡犬,咬到自負

江惠-愛著啊

文言文

寫作者
不管是藍是綠
皆受惠於文言文的研習

寫作者
吸收文言文的能量
寫作時猶如虎添翼

然而過於偏重文言文
或將之泛政治化
這一切都走調矣!

客家詩人掃描

最具才氣的客家女詩人──張芳慈

張芳慈的客家詩,有一種很神奇的特質,她的詩不疾不徐,初讀並不覺得有甚麼異樣,逐漸讀下去,詩味就會慢慢散發出來,讀到最後,詩味出來八分,然而一咀嚼,詩味盡出,讓人感觸萬千。如此神奇的創作詩特質,來自她天生的才氣,任何人想學也學不來,所以她的客家作品很難找到類比的對象。

例如〈甜粄味〉這首詩:

硬翹翹介甜粄
撮做籤
攤在禾埕方曬燥
食到八月半

逐擺過年
婦娘儕將自家
當作磨石
迷迷迴到三光半夜

甜粄介味緒
細細口緊食
阿姆介艱苦啊
映入做妹儕心肝肚
續無半屑甜味

讀來似乎平平淡淡,並無巨濤裂岸的驚奇,我翻開往昔住鄉下的記憶----將過年時做的已硬掉的年糕,削成細條,拿到禾埕曬乾後,存起來當孩子們的零食,這些甜粄乾可以吃很長的一段時間。如今想來,可能我並無參與其中,故所無特殊感覺,然而以女性的角度來看:「逐擺過年,婦娘儕將自家,當作磨石,迷迷迴到三光半夜」,讀者的情緒不知不覺被這磨石,同磨出的雪白米汁般流了出來。在此種辛酸的感受之下,嚼在口中的甜粄乾,怎還甜得起來呢?

張芳慈不在文字上取巧,也不搬弄奇詭意象,她舉重若輕,簡簡單單的敘述,卻緊緊的扣住傳統客家女性的命運,任誰讀了也會不禁動容。

詩想起 / 香水

為了餵飽
貪豺介鼻公

佢逼等自家走上走下
偷香

到裡尾
遂沉死
佇深無底介香水肚



為了餵飽
貪食的鼻子

他逼著自己到處
偷香

最後
卻溺死在
深不可測的香水裡

星期二, 7月 03, 2007

客家詩人掃描

客家詩開拓者──黃恆秋

黃恆秋,他是在客籍詩人們,尚遲疑如何寫客家詩之際,他已快馬加鞭一路疾馳,寫出了大量的客家詩,並出版了很可能是台灣第一本客家詩集:「擔竿人生」,擔竿的韌性,一方面象徵客家人的性格,也象徵社會中下階層勞動者的特色。黃恆秋的客家詩,首先打破了客家書寫有音無字的迷思,他並且不斷催促和激發客籍詩人勇於進場寫客家詩,好不容易才奠定台灣目前客家詩的局面,黃恆秋稱得上是客家詩開拓者,功不可沒。

黃恆秋將阿母的話,很道地很純熟的轉化為具優秀詩質的客家詩,因此他的客家詩幾乎篇篇可誦。他的客家詩娓娓道來,客家意象鮮活動人。如〈長短調〉這首相當精彩的客家詩:

毋係我介穧粑忒黏
係汝介心肝毋罅軟

毋係我介粄圓忒鹹
係汝介肚腸毋罅甜

毋係我介穀倉忒大
係汝介田坵毋罅闊

毋係我介藍衫忒舊
係汝介頭腦實在毋罅新

又如〈貧苦人家〉這首詩:

佢想將自家撳烏忒
像一葩燈火共樣
在當多個地方
佢佬星仔相睹頭
自家恨自家無一聶一聶介光芒
恁多識佬無識介朋友
將痰呸到佢每日愛行過介街路
這一切一切
佢做得無看到
只有輔娘雜雜唸介眼神
害佢歸日仔心煩

黃恆秋將勞苦大眾隱密的心事洩漏無遺,「佢想將自家撳烏忒╱像一葩燈火共樣」多麼的懊惱,「輔娘雜雜唸介眼神╱害佢歸日仔心煩」又多麼的無奈,不愧是詩壇健將,行家手筆!

諫逐客書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總召集人余光中指出,
今年指考要翻譯李斯寫的「諫逐客書」,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等名句剛好借古諷今,
要執政者廣納人才,不要太本土化,
命題教授顯然不認同
教育部長杜正勝的意識形態,值得喝采。

問題是從兩蔣時代迄今
在台灣
到底誰是主?誰是客?
到底是誰逐了誰?
為甚麼在台灣老是上演
乞丐趕廟公的怪戲碼?
而且得了便宜還賣乖
本土化好像又被
吃了一次大豆腐哩!

請安心,據說
善良的台灣人
是從來不逐客的
到底是誰
逐了客?
-----------------------------------------

【李斯 / 諫逐客書 全文】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人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魏之女不充後宮,而駿馬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繼盜糧者也。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

●李斯亦曾向秦始皇上書「焚書策」造成焚書坑儒悲劇

看天河

陳永淘「看天河」

恩 未來 係麼 世界(我們的未來 是什麼世界)
恩 未來 係麼 世界(我們的未來 是什麼世界)
愛問麼人 (要問誰)
係唔係河水有較清 (是不是河水會比較清澈)
係唔係天空會較明 (是不是天空會比較明朗)

恩 未來 係麼 世界 (我們的未來 是什麼世界)
恩 未來 係麼 世界 (我們的未來 是什麼世界)
愛問麼人 (要問誰)
係唔係日子較有自由 (是不是日子會比較自由)
係唔係生活較有快樂 (是不是生活會比較快樂)

恩 未來 係麼 世界 (我們的未來 是什麼世界)
恩 未來 係麼 世界 (我們的未來 是什麼世界)
愛問麼人 嗯….愛問麼人(要問誰,嗯,要問誰呢)

想度你去有火焰蟲 所在 (想帶你去有螢火蟲的地方)
想度你去有揚尾仔 所在 (想帶你去有蜻蜓的地方)
想度你去儘多儘多魚兒 所在 (想帶你去很多很多魚兒的地方)
想度你去 度你去 看天河 (想帶你去 帶你去 看銀河)


------------------------------------
謝宇威【一儕】

自從十多年前在全國大專熱門音樂大賽中看到謝宇威參加比賽的演出
就喜歡上了這位當時還在文化大學唸美術系的客家創作歌手
當時獲得冠軍的比賽歌曲《問卜歌》收錄於他的第一張專輯中,十分經典
而這首【一儕】則是他沉澱了八年後才發表的創作
收錄在他的第二張專輯裡
文案當中這樣介紹道:溫暖、大氣,山一樣細膩的聲音
實為謝宇威音樂的寫照

星期一, 7月 02, 2007

文化的容顏

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所主辦的「國家文藝獎」,公布第11屆得獎人,七大類入圍者全獲董事會通過,因此,今年同樣有七位得獎者,分別是電影導演王童(本名王中和)、詩人李敏勇、設計家林磐聳、建築師姚仁喜、舞者許芳宜、說唱藝術家楊秀卿、及表演藝術家魏海敏(本名魏敏)。

國藝會自1997年始辦「國家文藝獎」,並於2005年由董事會修訂通過新的「國家文藝獎設置辦法」,自去年開始增加獎勵名額至多7名,並增設提名委員會負責提名工作,將評審及決審門檻,由原來的過半數提高為均需經出席委員三分之二通過,最後再由董事會開會確定得獎人選。

雖然評審計票方式趨於嚴謹,但由這兩年受提名的名單來看,藝術類別的範疇界定,似乎反而有放寬的趨勢,兩廳院董事長李魁賢也指出,今年較特別的例子,如林磐聳以「設計家」的身分得獎;而音樂類別也由單純的音樂創作,擴大為保存且深研台灣民間音樂的楊秀卿得獎。

李魁賢認為傳統說唱藝術能受評委肯定,也是很不容易的。此外,今年得獎者的平均年齡較往年低,36歲的許芳宜最年輕,73歲的楊秀卿最資深。

國藝會將於10月舉辦「第11屆國家文藝獎贈獎典禮」,分別贈予七位得獎者獎金60萬元及由楊英風先生所設計的獎座乙座。日後也將與公共電視台合作拍攝得獎者紀錄片──《文化容顏音像紀實》,並出版DVD。

---文化的容顏 第11屆國家文藝獎結果揭曉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星期日, 7月 01, 2007

詩想起

曾貴海,是詩壇熟知的醫師詩人,也是具有強烈本土色彩的環保與社會運動者,他的詩自然含蘊濃厚的抗議性。他也極關心客家的語言文化,他寫的客家詩如「田舍臨暗」、「夜合」-----等等客家詩,對客家土地、人物、景色都有極精準而開創的描寫,他的客家詩證明了客家語文,對詩的抽象意象與象徵意義,皆具同等華語般可書性,為後來的客語詩創作者,指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如讀者津津樂道的「夜合」一詩:

勞碌命介客家婦人家/ 老婢命介客家婦人家/ 沒閒到半夜 / 正分老公鼻到香

道盡客家婦女內心極深處的悲苦,本詩嘗譜成曲,由金鐘獎實力歌手陳雙唱來,真是迴腸盪氣!

至於黃恆秋,他是在客籍詩人們,尚遲疑如何寫客家詩之際,他已快馬加鞭一路疾馳,寫出了大量的客家詩,並出版了很可能是台灣第一本客家詩集:「擔竿人生」,擔竿的韌性,一方面象徵客家人的性格,也象徵社會中下階層勞動者的特色。黃恆秋的客家詩,首先打破了客家書寫有音無字的迷思,激發客籍詩人勇於進場寫客家詩。如「貧苦人家」這首詩:

佢想將自家撳烏忒 / 像一葩燈火共樣 / 在當多個地方/ 佢 佬 星仔相睹頭 / 自家恨自家無一聶一聶介 光芒 / 恁多識 佬 無識 介 朋友/ 將痰呸到佢每日愛行過 介 街路
這一切一切/佢做得無看到/只有輔 娘雜雜唸 介眼神/ 害佢歸日仔心煩

他將道地的客家話,純熟的轉化為具優秀詩質 的客家詩,因此他的客家詩幾乎篇篇可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