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5月 31, 2008

這立身之點

白萩



這是我們的土地,我們的墓穴
把我處刑為一支火把
燒爛每一個呼喊的毛細孔
仍以頑抗的爪,緊緊的攫住
這立身之點
這是我們的土地,我們的墓穴

---------------------
林宗源

人講你是一條蕃薯

人講你是一條蕃薯
破開有黃色的肉
流著白白的血
會開花勼在土內咧活
無愛日頭愛月娘
就是共你煎、煮、炰
甚至粉碎,也不出手
有一點點仔的土及水
就要瘦瘦仔大
有影無?

Bob Dylan - Simple Twist of Fate (1975)

請你們把我再重生一次

莫那能

<鐘聲響起時--
給受難的山地雛妓姊妹們> 

當老鴇打開營業燈吆喝的時候
我彷彿就聽見教堂的鐘聲
又在禮拜天早上響起
純潔的陽光從北拉拉到南大武
灑滿了整個阿魯威部落
當客人發出滿足的呻吟後
我彷彿就聽見學校的鐘聲
又在全班一聲「謝謝老師」後響起
操場上的鞦韆和蹺蹺板
馬上被我們的笑聲佔滿

當教堂的鐘聲響起時
媽媽,你知道嗎?
荷爾蒙的針頭提早結束了女兒的童年
當學校的鐘聲響起時
爸爸,你知道嗎?
保鏢的拳頭已經關閉了女兒的笑聲

再敲一次鐘吧,牧師
用您的禱告贖回失去童貞的靈魂
再敲一次鐘吧,老師
將笑聲釋放到自由的操場

當鐘聲再度響起時
爸爸、媽媽,你們知道嗎?
我好想好想
請你們把我再重生一次...

註:拉拉--環繞在台北縣和桃園縣的拉拉山。
南大武--台東縣排灣族分佈地區。
阿魯威部落--莫那能的故鄉。

江蕙 & 多明哥 雨夜花

《拾穗》

童年時
常趴在田邊草地寫剛學的生字
一行一行慢慢寫
還可以聽見溝渠的水聲
聞到青草的味道

收穫時節
就和堂兄弟們
嘻嘻鬧鬧到正收割的田裡拾稻穗
將臉曬得像燒紅的鐵皮

我們並不以為苦
因為稻田是我們的遊樂場
田裡的鳥雀,風,太陽
都是我們的玩伴

黃昏我們踏著夕陽歸去
稻穗抱在胸前晃動
閃亮如黃金

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晚禱 The Angelus

作者:米勒 Millet

年份:1857-59

畫作: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尺寸:55 x 66 cm

藏處: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 Musee d`Orsay,
Paris

晚禱 The Angelus

米勒.尚.法蘭西斯瓦 (1814-1875) Millet Jean Francois 為法國畫家。在其創作生涯中,於1865、1868年 獲得
國家一級勳章。

米勒在當時是巴比崇 (Barbizon) 派的畫家,強調把畫架帶到室外去,在大自然中寫生。他將在大自然寫生的經驗,又加上了農民生活景像的題材。寫實的技巧,自然主義的美感,使得米勒的作品成了農民生活最具代表性的意像。其作品「播種的人」對畫家梵谷也有影響。

其作品晚禱,雖然是以描繪自然外貌為出發點,但是畫面中二位主角的舉動,在畫家的筆下,彷佛在頌揚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恩賜。充滿著與現今社會不同的寧靜氣氛。

----------------------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這是一幅十分真實的,親切美麗,而又給人以 豐富聯想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圖畫。從中不難看出畫家對勞動的甘苦,特別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義是有著切身的深刻體驗的。

  整個作品的手法極為簡潔朴實,晴朗的天空和金黃色的麥地顯得十分和諧,豐富的色彩統一於柔和的調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樣,雖然所畫的內容通俗易懂,簡明單純,但又絕不是平庸淺薄,一覽無余,而是寓意深長,發人深思,這是米勒藝術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在師,他的大量的以農民題材為主的油畫、素描、版畫至今仍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與鼓舞。

  《拾穗》描寫了一個農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黃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無際,麥收后的土地上,有三個農婦正彎著身子十分細心地拾取遺落的麥穗,以補充家中的食物。她們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麥垛,似乎和她們毫不相關。我們雖然看不清這三個農婦的相貌及臉部的表情,但米勒卻將她們的身姿描繪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

  三個農婦的動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動作連環的美,好像是一個農婦拾穗動作分解圖。扎紅色頭巾的農婦正快速的拾著,另一隻手握著麥穗的袋子裡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經撿了一會了,袋子裡小有收獲﹔扎蘭頭巾的婦女已經被不斷重復的一上一下彎腰動作累壞了,她顯得疲憊不堪,將左手撐在腰后,來支撐身體的力量﹔畫右邊的婦女,側臉半彎著腰,手裡捏著一束麥子,正仔細巡視那那已經拾過一遍的麥地,看是否有漏撿的麥穗。農婦們就是如此往復地勞動著,為了全家的溫飽,懷著對每粒糧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辭辛苦地拾著麥穗。

  畫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黃色調,紅、藍二塊頭巾那種沉穩的濃郁色彩也融化在黃色中,整個畫面安靜而又庄重,牧歌式地傳達了米勒對農民艱難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對農村生活的特別的摯愛。

  來源:CCTV.com
  
  -------------------------
  

星期四, 5月 29, 2008

日頭赤炎炎

520 之後
馬上好不好
大家心裡有數

芸芸眾生
正面臨
日頭赤炎炎
各人顧性命

人們奔走在
無慾望城市

從前高唱生活品質
如今低喃生存就好

終於
反璞歸真

星期一, 5月 26, 2008

意見

●亨利 已針對您的文章「客語詩的發展軌跡」留下新意見:

我的母語是粵語,我曾用母語寫作,現在用華語寫。我小時,有些親戚說客語,所以客語也聽懂。
  
用粵語、客語讀詩詞,抑揚頓挫,華語是讀不出來的。可是鄉土文學應著重於內容,鄉言鄉語只能是點綴。
  
華語、粵語和客語發音雖不同,記音都是漢字。一篇好的漢文作品,是不分華語、粵語和客語的。
  
現在常看現代英文書,不是英文符號好看,是書裏的內容新穎,幾千年的漢文書找不到。
  
希望客語詩能豐富漢文文學!文學跨越政治、種族和地域,在內容上,不是文字符號。

--------------------------------------------------

●相當認同以上的看法

客語書寫不只是文字符號
亦是負載著充滿深邃內容的情感

目前的客語書寫
更維繫著客語能否流傳的命脈

星期六, 5月 24, 2008

客語詩的發展軌跡

●客語詩的發展軌跡 / 陳寧貴

快二十年前的事了,有個鄉親忽然向我約稿,說他正在編一份客家雜誌,要我寫客語詩給他發表。我講客語雖流利無礙,但對用客語書寫詩卻是相當陌生的,因此我最初直覺的反應是,寫客語詩是不太可能的吧?甚至有些懷疑那位鄉親在開我玩笑。

的確,要將說的母語寫成文字,是有段漫長距離,二十年前的母語書寫園地,尚是一片荒蕪,甚至想學習的資訊都不容易找到。

還好當時有個極有心的的客家詩人黃子堯,他以黃恆秋之名寫華語詩多年也已卓然有成,他因台語書寫運動而覺醒,也深切體認到華語書寫的不足,因此花相當長的時間收集客語資料,並專心研習用客語書寫新詩。一九九O年元月如晴天霹靂般,台灣第一本客家詩集,由黃子堯創作的「擔竿人生」出版了,他在自序中提到,他寫第一首客語詩「懷念阿姆」時,內心深處無限的悸動,他說短短三段十五行,卻花費他將近半年的時間書寫,可見用母語書寫的大不易啊!「擔竿人生」一書,更邀請知名客語學者羅肇錦用萬國音標注音,增加了書的流通性和影響力。

由於「擔竿人生」的出版,客籍詩人可能受此書的啟發,以及有此書的範本可依後,才漸漸有能力從「有音無字」的困境中破繭而出,用客語書寫的詩人也就從此紛紛現身了。經過十餘年的發展下來,才有目前客語詩的創作局面。去年客家女詩人江嵐以客語詩參賽,還獲得南瀛文學獎的詩首獎。可見客語詩已獲得有識之士的肯定,其品質或又躍進了一大步,才能在佳作如林的競賽中脫穎而出。

我之所以花以上不少文字述說客語書寫發展過程,乃因不時接獲年輕朋友詢問客語詩書寫的問題,我知道許多年輕朋友對母語書寫頗感興趣,但對如何進入卻也頗感困惑,由於我們的教育與母語書寫完全脫節,自從我們七歲進入小學後,我們腦袋裡的母語思想路徑,就慢慢地被華語悄悄掉了包,到後來可能連說母語都不輪轉,而且已習慣用華語思考了,因此要進入母語書寫園地,彷佛找回自我原始的臍帶回歸出生地,這得經過一番艱苦的自我學習過程,才能真正登堂入室。

目前台灣的客語書寫,散文與小說尚屬稀少,大都以詩為主,不時有作品發表的有:杜潘芳格、 曾貴海、 鍾達明 、林明昌、利玉芳、 范文芳、葉日松、劉慧真、陳寧貴 、馮輝岳、邱一帆 、游守田、江嵐、張芳慈 、羅思容、黃恆秋、鄧榮坤、吳尚任、林柏燕 -------- 等等 。

其實,最早用客語寫詩的是前輩女詩人杜潘芳格,她說:「在創作時,除了用日語之外,我漸漸發現,有一些詩句竟會很自然的以母語客家話湧出,所以我就把它撿拾起來,細細織就成客語詩。」她常被提起的知名作品 《平安戲》---

「年年都係太平年,/ 年年都做平安戲,/ 就曉得順從介平安人,/ 就曉得忍耐介平安人,/ 圍著戲棚下,看平安戲。」

「該係汝兜儕肯佢做介呵! / 盡多盡多介平安人,/ 情願囓菜餔根,/ 食甘蔗含李仔鹹。/ 保持一條佢介老命,/ 看,平安戲。」

本詩充滿諷刺抗議意味,表面上看平安戲過太平年,事實上是吃盡苦頭苟且偷安做個好順民。

最受矚目的是詩人曾貴海的《夜合》這首客家詩 -----

「日時頭毋想開花 / 也沒必要開分人看

臨暗 日落後山 / 夜色跈山風踴來/ 夜合 / 佇客家人屋家庭院/ 惦惦打開自家介體香

河洛人沒愛夜合/ 嫌伊半夜正開鬼花魂

暗微濛介田舍路上/ 包著面介婦人家/ 偷摘幾蕊 夜合歸屋家

勞碌命介客家婦人家/ 老婢命介客家婦人家/ 沒閒到半夜正分老公鼻到香 /

半夜/ 老公捏散花瓣 / 放滿妻仔ㄟ圓身/ 花香體香分毋清/屋內屋背/ 夜合 花蕊全開 」

這是詩人曾貴海寫給妻子和客家婦女的詩, 本詩詩質精緻滋味醇厚,是讓讀者津津樂道的好詩,他以「日時頭毋想開花,也沒必要開分人看」的夜合喻為客家婦女,客家婦女平日忙碌,在田裡一直要忙到臨暗時節:「暗微濛介田舍路上,包著面介婦人家,偷摘幾蕊夜合歸屋家」。然而這段詩才是夜合這首詩真正的核心所在:「勞碌命介客家婦人家 / 老婢命介客家婦人家 / 沒閒到半夜 / 正分老公鼻到香 」。結尾這段「半夜,老公捏散花瓣,放滿妻仔ㄟ圓身,花香體香分毋清 ,屋內屋背, 夜合 花蕊全開 」表面看似浪漫,其實道盡客家婦女令人鼻酸,內心極深處的悲苦,本詩嘗譜成曲,由金鐘獎實力歌手陳雙唱來,真是迴腸盪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客籍女詩人寫的客家詩相當精彩,畢竟寫客語詩不是寫客家話,詩質的掌握非常重要,可能是她們原本華語詩就寫得好,因此寫起客語詩時對詩質的把握相當精到,加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心靈,使他們的作品涵蘊動人的特質。

客語詩正在發展中,未來將走向何方,我想起客籍大老作家鍾肇政說的這段話:「追求從各母語的文字化,繼而精緻化,成了無可遏止之勢,運用母語從事文學創作,當在可預見的時日裏大量出現,為我們的台灣文學增添無數光彩。 」當然啦,有創作者也必須有廣大閱讀者,如果鮮少人能看懂母語文字,一切母語創作豈非枉然?因此執政當局一方面要輔助母語文字書寫的統一,另一方面要重視加強學校母語教育,使得新生代對母語的聽說讀寫無礙,母語文學的創作發展也才能後繼有人生生不息。

星期五, 5月 23, 2008

我的存在是因為大家的存在

最近有很多人
正悄悄地在使用Ubuntu
不管是用來當正式作業系統
或只是居於好奇

由於Ubuntu如windows般的操作方式
加以線上更新特性
使得Ubuntu能夠隨時保持在最新狀態
許多應用程式也能上網取得
而且安裝也很直覺

當ubuntu和windows一模一樣
能夠穫得各種軟體大力支援的時候
這是否顯示
電腦作業系統免費的時代即將來臨了?

***********************
http://zh.wikipedia.org/wiki/Ubuntu

Ubuntu(國際音標: /ùbúntú/) 是一個以桌面應用為主的Linux作業系統,其名稱來自非洲南部祖魯語或豪薩語的「ubuntu」一詞,意思是「人性」、「我的存在是因為大家的存在」[3]。Ubuntu建基於Debian發行版和GNOME桌面環境,與Debian的不同在於它每6個月會發佈一個新版本。

普通的桌面應用版可以獲得18個月的支持,標為LTS的桌面應用版可以獲得更長時間的支持。[4] [1]例如,Ubuntu 6.06 LTS,(代號Dapper Drake)的版本和Ubuntu8.04 LTS(代號Hardy Heron) ,其桌面應用系列可以獲得為期三年的技術支持,伺服器版可以獲得為期五年的技術支持[5]。Ubuntu的目標在於為一般用戶提供一個最新的,同時又相當穩定的主要由自由軟體構建而成的作業系統。Ubuntu具有龐大的社群力量[6][7],用戶可以方便地從社群獲得幫助。

Kubuntu與Xubuntu是Ubuntu計畫正式支援的衍生版本,分別將KDE與Xfce桌面環境帶入Ubuntu,Edubuntu是一個針對學校教學環境而設計,試圖讓低齡兒童可以輕鬆學會使用的衍生版本。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y/30/today-life14.htm
Vista賣不好 Windows7明年上市
採多點觸碰技術

〔記者陳英傑/台北報導〕微軟Windows Vista作業系統從去年年初面世至今,遲未站穩腳步,下一代作業系統Windows 7,已經準備在二○○九年面世取代Vista,最大賣點就是採用「多點觸碰技術」,有可能使滑鼠及鍵盤退出市場。

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曾表示,微軟投資手寫辨識及語音技術已有十多年,使用者已經可以接受與電腦互動的新方式,他認為觸碰技術很快就會成為市場主流。

微軟先前已暗示,Windows 7會採用類似Apple iPhone的多點觸碰技術,也就是說五隻手指頭在螢幕上就可以畫出五條線,也可直接使用手指頭編輯照片,拉大或縮小照片,也能拖拉電子地圖及尋找景點用。

過去微軟高層曾表示,Vista上市三年後,預計二○一○年才會推出下一代的Windows作業系統,不過Vista積弱不振,Windows 7可能明年提前推出。對新作業系統信心滿滿的微軟認為,觸碰螢幕來操作圖片、地圖技術,可能會讓電腦族少用鍵盤及滑鼠,甚至使得滑鼠及鍵盤退出市場。

不過PChome網路家庭雜誌採訪編輯唐詩哲指出,觸碰螢幕的確有其好用之處,但能否真的取代鍵盤及滑鼠,還是未知數。有了Vista的失敗教訓,建議微軟未來應該要更注重操作方便性,而非注重視覺效果。

電腦鍵盤及滑鼠廠商羅技電子則表示,對微軟Windows 7目前不方便發表意見。

網友怕手汗螢幕油膩

但有網友說,自己容易出手汗,Windows 7採用多點觸碰螢幕雖然很酷,但他擔心自己的電腦螢幕會因此油膩膩影響觸感。也有網友覺得,觸碰螢幕成本高、賣價也高,用手觸碰,除了有新鮮感,看不到什麼太大好處。

------------
Windows 7 Seven Multi Touch Video Demo

星期四, 5月 22, 2008

印在名片上的地址全是錯的

羅門〈全人類都在流浪〉

  人在火車裡走,
  火車在地球裡走,
  地球在太空裡走,
  太空在茫茫裡走,
  誰都下不了車。
  印在名片上的地址,
  全是錯的。
----------------------------

詩人羅門海南“圖像燈屋”

  中新社記者 王辛莉

  雪白的四壁,乳白的地板,一幅台北“燈屋”的內景圖片佔據了客廳正面的整幅墻壁,圖片上通紅的燈光裏蘊含著溫暖的黃色,使整個客廳顯得活潑起來。客廳後側墻壁的一邊懸挂著“燈屋”大幅黑白圖片,另一邊的幾十張圖片則展現出海內外詩界和學界聞人參觀台北“燈屋”的情景。

  台灣著名老詩人羅門今天輾轉找到記者,邀請記者參觀“圖像燈屋”。四個裝修工人正在忙活著,其中一位年青人側耳傾聽羅門先生的介紹,眼神既訝異又崇敬,他說,從沒有裝飾過如此的“家”。

  年近八旬的羅門,祖籍海南文昌,後遷居台灣,曾任台灣藍星詩社社長、世界華文詩人協會會長,出版詩集、論文集、創作大系書近四十種,被譽為都市詩之父、現代詩的守護神、戰爭詩巨擘……。他的夫人蓉子是台灣著名女詩人,羅門伉儷從事詩歌創作逾半個世紀,在海峽兩岸文學界頗具聲望。

  在詩歌之外,羅門數十年在其台北家中創作、被評論界稱為“台灣現代裝置藝術始祖”的“燈屋”,亦聞名海內外。在大陸詩歌界,曾流傳“到台北不到‘燈屋’,不算到台北”,“燈屋”是大陸詩人學者登陸台北的“碼頭”。今年六月,記者有幸拜訪台北“燈屋”。“‘燈屋’是送給養我近一甲子的‘養母’台灣的禮物”,羅門說。

  “大陸是我的‘生母’,她生出我‘美好幸福的童年’,我在海南也造一個美麗的‘圖像燈屋’給她。”羅門深情地說,“這裡存藏我與蓉子一生創作的心路歷程與成果,及寶貴的歷史回憶。”

  羅門的“圖像燈屋”位於海口麗晶路的一套公寓裏,三個房間,只留一間臥室,一間是書房,收藏羅門、蓉子的作品和評論。另一間則滿地滿墻陳列著書報雜誌圖片。

  “圖像燈屋”的資料絕大多數是羅門夫婦從台灣手提肩扛而來,其中多是羅門親手繪製集訂。此次他們專程回海南,攜帶的資料達五十公斤。

  海口的“圖像燈屋”除複製台北“燈屋”的內景及資訊外,還收藏了羅門夫婦近年在海峽兩岸的社會活動記錄。
---------------------------

羅門〈星球們交談著〉

夜浸在香片中遂美了
煙缸裝滿了思想的骨灰
時間脫下腳鈴
星球們越過暈船的子午線
以光交談著
談睡眼吃剩下來的螺絲形的聲音
談迷人的風季,礁區與海港
以及謬司婚期的飾物與嫁妝
牧人把帳棚移入夜的深處
群鹿驚動靜谷,閃光四起

德亮的天空部落

超過300歲的老欉水仙茶王樹

廣東梅州不僅是大多數客家人的原鄉,台灣苗栗、新竹、美濃、花蓮等地的客家人泰半來自於此;也是知名的「中國單欉茶之鄉」,境內21萬畝茶園中,單欉茶就佔了16萬畝以上,茶葉年產量高達8746噸。

不過,真正走一趟梅州平遠縣,才知道什麼叫做「單欉茶之鄉」吧?走進山泉密佈淙淙流過的偌大茶山,放眼所及盡是一欉欉高大的單欉茶樹,密集且盎然地突出挺立在岩礦自然風化的沃土上,最高的茶樹約莫在3~4米左右,最低也有1.5米以上,據說總數超過七、八萬株,大多為栽培型野放老欉水仙奇種,令人咋舌。

在武夷岩茶中排名「四大名欉」與「12金釵」之內的水仙,與中國十大名花的水仙當然沒有任何淵源,只是外型有如水仙般開張罷了;至於有學者說水仙係閩南語「祝仙」轉音而來,但武夷山地處閩北,語系與閩南全然迥異,因而此說個人並不同意。

平遠茶山整個茶園多為有性繁殖所成就的實生種,因此茶葉外型千變萬化,與野生喬木的大葉種普洱茶同樣具有「千面女郎」的神秘之美。

山坡上有一株十分高大罕見的老欉水仙,當地茶農普遍尊為「茶王樹」,據專家推論樹齡應在300歲以上,分岔叢生的樹幹底部即便兩人伸長手臂也無法完全環抱,儘管有將近四百歲的高齡,卻依然氣宇軒昂,向四面八方繼續伸展強韌且活潑無比的生命力,令人驚異。

老欉水仙屬於中葉種小型喬木(基部主幹明顯),與一般屬灌木型(根莖處開始分歧、無明顯主幹)的水仙不同,特徵為枝條粗壯、葉型大且呈橢圓形,主要產區與茶品包括武夷山正岩老欉水仙、建甌與建陽的條形水仙、廣東潮安鳳凰單欉水仙,以及近年才聲名大噪的廣東西岩山與平遠老欉水仙等。

話說平遠山區雲霧繚繞,日照短而日夜溫差大,終年有山泉浸潤流滴,因此水仙的品質特佳。當地客家人至今仍使用古老的製茶工具,以柴火手工炒菁、揉捻、烘乾,所製成的岩茶條索緊結,氣韻與滋味明顯與武夷正岩有所不同,但「岩骨花香」特徵則更勝一籌,入口強烈的滋味與喉韻尤其顯著。



限於篇幅,其他精彩照片在德亮部落格:

德亮的天空部落(台灣/繁體):http://blog.yam.com/teliang

德亮的新浪博客(大陸/簡體):http://blog.sina.com.cn/teliang

星期三, 5月 21, 2008

南下列車

艾芸的民歌世界
http://blog.xuite.net/irishomail/song/13623582

南下列車
作詞:馬兆駿 作曲:洪光達

搭乘往南下的列車 天空裡泛著藍色的光澤
窗外的雨不停下著 輕輕落在不知名的小河
森林從窗外邊掠過 飄浮的流雲散佈在天際
窗外的風不停吹著 伴著雨水落在南下的列車
讓我在旅途上唱著自己的歌
讓我在旅途上尋找我的風格 尋找多年所執著的原則
讓我在旅途上唱著自己的歌
讓我在旅途上忘了喧嘩的狂熱
就在此刻往南下的列車

星期日, 5月 18, 2008

請至張德本部落格一讀為快

聖潔的淫蕩
http://blog.libertytimes.com.tw/penland/

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莒赫絲( Marguerite Duras )替法國導演亞倫雷奈編過電影劇本《廣島之戀》,寫過小說《情人》。她六十歲時,接納一位二十幾歲仰慕她的男子,這男子幫她渡過戒毒的難關,她在作品描述「他們在海邊別墅做愛的聲音比海潮還吵鬧。」--------

精彩全文請至張德本部落格一讀為快
http://blog.libertytimes.com.tw/penland/

如恆河沙無量世裡

如恆河沙無量世裡
彼此曾扮演過什麼
彼此已不記得
冥冥中再續前緣或前前緣
在今世憑添幾許激動海潮
相知相惜以鍵盤彈奏心事
甜酸苦辣
無非人生戲劇承轉啟合
在虛空中我們可以感覺
互相倚靠的臂膀
以及攜手同行的暖意

星期五, 5月 16, 2008

茶博士阿亮教你如何泡茶

我親愛的朋友:

關於泡茶水質以及詩寫在茶器上的新作,寄上跟您分享:

(還有其他雲南建水的幾張圖片在
德亮部落格:http://blog.yam.com/teliang)



泡茶水質與壺的詩

◎吳德亮



兩岸三地已有越來越多的茶人特別講究泡茶的水質,例如台北紫藤盧主人周渝始終堅持以燕子湖的湖水泡茶;三古手感坊的三古默農泡茶則非用陽明山竹子湖水不可,但忙碌的台北人可沒有辦法擁有如此雅興吧?

至於在雲南的建水古城,遍佈大街小巷、數目眾多的古井,包括一眼、二眼、三眼、四眼井等,尤讓我印象深刻;即便在家家戶戶皆有自來水流通的今日,仍是建水人最喜愛的飲用水。至今每天均有民眾以馬車或板車載滿井水,再以保特瓶分裝後出售予外縣市民眾,作為泡茶的上選。

建水人有句流傳已久的俗諺「西門井水銅壺燒」,燒的正是當地最著名的大板井水,當場取用大板井水泡的茶,茶色透亮且清香撲鼻,令人回味無窮,更是品味普洱茶的上選,而附近的小板井也不遑多讓。不過有次我意猶未竟,興沖沖地將井水裝滿數個保特瓶,打算回到省城昆明後泡茶享用,未料經過長途驅車顛簸後,瓶內居然浮現眾多不名的浮游生物,水質也被攪晃得混濁不堪,嚇得我趕緊扔了,從此再也不「迷信」任何名水。

後來又去了幾次建水,當地哈尼族姑娘龍澤豔聽完我的遭遇後,竟哈哈大笑了起來,趕緊帶我前往小板井瞧個究竟,輕晃的水影中竟有魚兒悠游,讓我大感不解。龍姑娘解釋說,那是當地居民唯恐宵小下毒而想出的奇招,無怪乎井水中有浮游生物的存在了,否則魚兒怎能生存呢?

大小板井通向城中的狹長古道,中央以砂石板鋪成,專供挑水人行走以防打滑摔著;兩邊則鋪以青石供一般民眾或馬車行進。每天清晨除了絡繹不絕的挑水人外,馬匹駝運或馬車拉水的情景更是隨時可見,再加上路旁等待載水的騾馬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彷彿時光已然拉回20世紀初,噠噠馬蹄瞬間穿透巷弄的茶馬古道,令人遐思。

陶藝家出身的陶作坊主人林榮國,最近特別以岩礦老岩泥為原料,研發燒造了一組品水罐與燒水壺,直接從改善水質著手。岩礦理論家吳麗嬌認為,岩礦的質地可與麥飯石等改善水質的功能媲美,具有竹炭與遠紅外線功能,不但可以軟水,改變水的口感,用以泡茶還可因為壺中的礦物元素,將茶的苦澀轉為中性、變得柔順。

完成後的首批產品,榮國兄特別各提供了一組給我試用,家用自來水經過品水罐的短暫滯留後,質地確實已有軟化且展現自然甘甜的現象,再經燒水壺的滾沸,沖泡出的茶水也有明顯的加分效果,以不同茶品反覆試煉後結論也大致相同,讓我大感驚奇。再從外觀上來看,以1280度高溫燒造的茶器,展現了千變萬化的色澤,以及原始自然與粗礦樸拙的風貌,除了實用,藝術的表現也堪稱上乘。

啊哈,阿亮也忽然有了天上掉下來的靈感,隨手拈來兩首小詩,以釉彩調混壓克力顏料就直接寫上去,並將原詩抄錄如下:



品水罐



累積千年的能量

在烈火高溫中

焠鍊成形

為茶

涓涓注入

俠骨柔情

的婉約



燒水壺



滾沸的激情

在國色天香的

肥厚葉肉中

釋放

我遇林而起

遇水而興

遇茶而發

星期四, 5月 15, 2008

有文字才可能不滅

一出世
汝就係客家人
係毋係幸運
跈汝今生今世
毋好想走忒----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y/16/today-life8-2.htm
即將卸任的客委會主委李永得,對任內推動的客語認證,有很深感觸---
「我在客委會印象最深的,是老老少少的客家人,坐在教室裡,準備考客語認證,這是多麼美的畫面…」

他認為,民進黨執政8年,成立客委會、客家電視台、推動桐花祭、客語認證,最重要的成效,尚不在於語言文化的保存與發揚,而在於看見更多客家人從隱藏自己的身分,到主動說出自己是客家人。

他曾耳聞兩個故事,一名友人的母親因為名字有個「妹」,許多見到她名字的人,都問她:「妳是不是客家人?」她不想承認又不堪其擾,所以到戶政所改名,這幾年,竟然去把「妹」字改回來了。

另有一個嘉義的老父,過去到台北看就學中的兒子,總講客家話,兒子數次斥責父親:「你不要講客家話,這樣人家就知道我是客家人。」

這幾年他北上看兒子,發現兒子竟然和孫子講客家話,他相當納悶,怎料兒子改口說:「客家人地位不一樣了,連政府都重視,母語應該傳給下一代。」

李永得認為,應把母語視為「古蹟」,比古蹟還古蹟,因為它是活的文化;政府施政應看長遠,文化工作無法立竿見影,但一定得做,像客委會推動中高級認證,就開了111次會議,訂出近5千個辭條,「這或許在一般人看來不重要,但卻讓客語首次有了文字,有文字才可能不滅。」

星期二, 5月 13, 2008

非馬 / 每月一詩

http://home.comcast.net/~wmarr9/weekb5.htm
今夜兇險的海面

今夜兇險的海面
必有破爛的難民船
鬼魂般出現
在欲睡未睡的
眼皮上顛簸
向越來越窄小的
人類良知的港口
向一盞接一盞
熄滅了燈火
的腦門
死命划去

2008.5
----------------------------------------
ON THE TREACHEROUS NIGHT SEA

a broken refugee boat appears
like a ghost
on the tired sleepless eyelids
jolting and rolling
toward the ever-narrowing harbor
of humanity
toward the shore
where lights die out
one after another

從文化傳統到客家鄉土記憶

從文化傳統到客家鄉土記憶

黃子堯


關心文化意識、出自農村的樸實印象,文學一直是純真與浪漫的象徵,文人墨客彷彿只有生活於鄉間,徘徊於村莊,充滿感時傷情的詩情畫意。現代詩人作家則大多離開了田園,主動向都會區集中,熱絡於文藝活動與都市摩登的饗宴,時代角色的遷移、轉換十分快速。

二十世紀以降的文學傳統中,評論者經常指出:「都市」的文學形象總是扮演著焦慮催化劑、慾望觸發媒、人性埋葬場,相對照的「鄉村」及其背後的自然大地則為較真、善、美的生活形象。在鄉村與都市二元對立的思維系統影響之下,文學想像中的鄉土記憶都與都市無緣。基本上這是源自於文化傳統中的自然追求取向,又源於鄉村是人們的根本生活場域,農村語言包含了豐富長久的歷史積澱,一種自信自足的勞動文化及其生活敘述,因而鄉村乃成為重要的文學記憶,文學中的鄉土記憶便等同於鄉村記憶而無可取代了!

如此來看,現代都市人的鄉土在哪裡呢?這就構成令人深思的問題。有些詩人作家以想像連結遙遠的家鄉故人,每每眷戀著「離散」經驗而無限感懷;有些詩人作家則以落葉必將歸根的心情,期許情感、思想的歸宿能夠回到鄉土記憶的原點,一如重回母親的懷抱。不停搜尋的結果,在離鄉與返鄉之間,感官與肉體因慾望及誘惑的鼓動而浮浮沈沈,都市人的鄉土仍然沒能落地生根。我們發現具有鮮明族群印記的客家,依然是四處漂泊。

其實都市的語言是有其蓬勃的生命力,伴隨著政治經濟生活的活躍與膨脹,都市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人們的知覺、想像及表達,驅使群眾奔波於現實功利主義的社會。雖然沒有任何的拘束與形式規範可以衍生限制,客家文學的表現是否能被世俗化的流行概念所詮釋或啟發,但都市形成、鄉村萎縮的事實已經普遍存在,並以大量污染、喧鬧、擁擠、輕薄、矯情------ 步步相逼我們既定的鄉土記憶,這些都是考驗著詩人作家的「鄉土」定位與視角的因素,也印證了現代客家文學出發的批判者態勢將繼續存在的種種可能。

總體而言,縱然文化傳統必須維繫,鄉土記憶必須積極予以重建,吾等深信:擁有許多移墾與混化經歷的客家,不能也不必總是那個「異鄉人」!

星期五, 5月 09, 2008

詩想起

客籍作家在台灣文壇,以華語書寫者甚多,而且表現優異;然而直接用客語思考書寫者甚少,大多只是以簡短的詩創作為主,盼望未來能擴及散文與小說的創作 --- 當然這可能是極渺茫的理想,猶如赤手空拳披荊斬棘,不知何時才能熬出柳暗花明之境?

當台語﹝河洛語﹞作家感嘆作品面臨讀者少發表園地窄之困時,客語作品的處境就更艱苦了,若非具有真正客家硬頸精神,直接用客語思考書寫者,可能在前進無援中難以為繼。參與幾次客語創作座談,都有人提出寫客家事未必要用客語書寫,這看法使得直接客語書寫的前途更是弔詭。

被譽為千面寫手,猶如燦亮新星的傑出客籍作家甘耀明認為:『使用客語創作,是台灣本土化趨勢,我認為使用客語是雙面刃,用的好會產生新元素,但也可能產生新隔閡,無論如何還是值得嘗試,使用客語創作是一件好事。』『使用客語,我會有取捨,不過我的創作不是整篇小說都用客語,而是在某些段落放入客語,且我要說明我的小說不是只寫給客家人看,因此若用「客家小說」來稱呼太狹隘了,稱「小說」才好。』

甘耀明的說法,或已形成客籍作家的主流共識。這也可能招致:「客籍作家的客家意識提昇了,但客語意識卻還尚薄弱」的批評。客語在現今台灣瀕臨消失的焦慮中,教育客家人能夠使用客語思考寫作,絕對是最根本最徹底的解救之道;當客語作品吸納了強大客語能量後,勢必產生原汁原味的精采動人之作,屆時客語作品不用去追逐市場,市場自然會來追逐。舉近年來客籍女詩人江嵐的表現,她以旺盛的創作力,純熟而優秀的客語作品,闖蕩台灣文壇,去年以客語作品參賽,還獲得南瀛文學獎詩的首獎。可見客籍作家只要能夠堅定的不斷地寫出好的客語作品,終究會受到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認同;所謂看不懂母語作品只是一種假說,母語作家未激發讀者的閱讀熱情才是真正的主因。君不見有不少中學生,在哈利波特中文本尚未發行前就直接買英文本閱讀,即使有些看不懂他們也會設法看懂。

然而,母語創作豈只是「市場」問題而已?陳秋白曾在本刊編輯筆記─ 「母語的思索」一文中指出:著名波蘭詩人契斯洛˙米洛虛〈Czeslaw Milosz,198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人〉在題名為My faithful Mother Tongue〈我忠實的母語〉一詩中的句子:But without you, who am I ? 〈毋過若無你,我算啥?〉

的確,母語創作真的是:字字看來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尋常啊!

星期四, 5月 08, 2008

地下道

●地下道

紙箱仔磡佇恁硬恁冷介地泥項
就做得鎮壓等
會割人介寒流係無?
眠佇紙箱頂項介人
縮成一團
親像欲結冰介肉球

有時節凍醒
像沉水介人
隨手亂亂抓一張
比夢還過薄介報紙
蓋佇被尖出家鄉介苦命圓身項

溫度還繼續下降
發夢間
夢著自家
變成一團
著到霹靂剝落介火球
-------------------
-------------------

●地下道

紙箱鋪在硬冷的地板
就能鎮壓住滔滔而來的寒流嗎
睡在上面的人
早已縮成
一團快結冰的肉球

有時凍醒
像溺水者胡亂抓一張
比夢還要輕薄的報紙
蓋在被擠出家鄉的身軀上

溫度還在下降
做夢時
夢見自己
燒成嗶嚦啪啦的
一團火球
--------------------
--------------------
●強大寒流來襲
某個深夜走過游民度過漫漫寒夜的地下道
心中真是五味雜陳-----

The carton is paved in the hard and cold floor
Can suppress the surging cold current coming
People sleeping above
Shorten into the soon frozen meat ball

waking up sometimes
The picture is drowned to catch
Newspaper even thinner than the dream
Cover it on the body
that is being pushed out of the hometown

Temperature is still dropping
While dreaming
Dream that the body
has become a fireball

星期二, 5月 06, 2008

掌門詩學推出客語詩專輯

●掌門詩學推出客語詩專輯

掌門詩學五月號出版了
厚二百餘頁質量加倍
除了維持原有母語創作外
更特別推出台灣客語詩專輯
共選輯
曾貴海 陳寧貴 黃子堯
葉日松 邱 一帆 鄧榮坤
利玉芳 張芳慈 羅思容
劉慧真 江嵐
等客語詩作參展

掌門詩學電子信箱
chairmanpoetics@pchome.com.tw 

江嵐、采諭 詩、書、畫創作展

●詩畫家鄉

江嵐、采諭 詩、書、畫創作展


江嵐,謝采諭同是苗栗客家子弟,兩人都有強烈的客家意識,一心一意想推廣客家文化,為自己的家鄉做一些事,為自己的族群留下足跡,故於三年前(2005年)約定,三年內要共同推出<詩畫家鄉>成果展,計劃在她們的家鄉,申請發表<客家詩書畫雙人創作展>一首詩配一幅畫聯展。有了這樣的約定,兩人努力抽空返回苗栗尋根,一步一腳印,畫我家鄉詠我詩。

江嵐是位不可多得的台灣文學家,她的華語文、台語文以及客家語文都相當流利,運用自如,曾經出版過<逗點>詩集,還有台華對照的<薰衣草姑娘>散文集,這三年來,以她詩人的彩筆用自己的<阿姆話>記錄著家鄉的童年往事、族群人文特色、生活民俗和地理。

謝采諭是苗栗謝家祠堂的後裔,出生於屏東萬丹,她以素人畫家的手筆,認真隨情的用自己對家鄉的山水風光、生活勞動、地方特色,以國畫水墨技法,由筆墨中的皴、擦、點、染……隨性隨情,恣意揮灑,畫面中的故鄉田園、生活寫照、一鄉一鎮,無不詳實描摹在她的彩繪天地裡。

由於對自己母土家鄉的認同與感恩,她們兩人用三年的時間來完成使命,以一首一首客家母語詩,歌詠生命的胎衣跡;一幅一幅水墨畫,展現祖先坎坷襤褸的生命傳承記憶,她們互相搭配描繪出家鄉的一景一物,也藉以完成她們自己的生命藍圖。

畫家采諭特別選在父親大人百歲冥誕前夕,踏上自己四十年前遍印兒時足跡的故鄉屏東展覽,希望客家文化用自己的「阿姆話」畫作紀錄著家鄉的童年往事、族群人文特色、生活民俗和地理,讓「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的祖訓源源流傳下去。

今年特別舉辦詩畫家鄉-江嵐與采諭詩、書、畫聯展北中南三場巡迴展覽,第一站屏東文化局,第二站苗栗縣政府文化局,第三站台中縣大里市立圖書館,特別感恩苗栗文化局幫我們出版「江嵐、采諭詩畫家鄉專輯」,畫家何木火、詩人黃恆秋撰寫序文,苗栗文化局、屏東文化局、大里市立圖書館提供我們展覽場地,以及所有鼓勵我們的屯區社大、空大國畫創作班、台灣現代詩人協會、台文戰線文學雜誌社、客家雜誌,以及各位長輩、恩師、同好、詩友、先進、同學、親朋好友們等等……我們永遠銘記在心,也期望給晚輩不吝批評指教,以待成長,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

第一站屏東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日期:

97年5月21日~6月16日止

開幕時間:97年5月24日(六)早上10點整

第二站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日期:

97年6月21日~7月13日止(中興畫廊)

開幕時間:97年6月21日(六)早上10點整

第三站台中縣大里市立圖書館總館日期:

97年10月13日~11月12日止

開幕時間:97年10月18日早上10點整

※開幕摸彩贈送<詩畫家鄉>專輯二十冊

※開幕當天女詩人江嵐親自以客語朗誦詩作

※每逢周六、日親自現場介紹導覽

星期四, 5月 01, 2008

+二月的獨步

請詩友幫幫忙----

我是青芬,本名是陳正興‧
在一九五?年出版了一本新詩集–
+二月的獨步–由覃子豪先生的藍星詩社出刊。
因我旅居美國舊金山附近三十餘年‧
手邊的著作巳遺失
若蒙相助協助尋回著作‧當非常感謝!

謝謝您! 我的 E.Mail Address:
wesleychen3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