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流感
楊宗翰在聯副
「曖昧流動 緩慢交替」乙文
敘述台灣當代十大詩人的選舉
提到一九八二年
《陽光小集》舉行
「青年詩人心目中的十大詩人」票選
我記憶所及此活動
是由張雪映、苦苓策劃執行
書出版後不久我與羊令野通電話
還被他碎碎唸了五分鐘
他認為策劃
票選十大詩人活動並不妥
但二十年台灣詩壇風起雲湧後
又再次策劃票選「當代十大詩人」
此次夏宇、陳黎浮現
是較奇特有新意的現象
其實照此名單來看
羅門、羅青、蘇紹連、向陽
雖不在十大中巳在其中矣
然而台灣詩壇「任何選」
都會造成「詩流感」
引發一堆人感冒不巳
這不過是個必有偏差的民調
不過是茶壺裡的風暴
我們回首寫詩來時路
寫詩的初衷衹為了寫詩而巳
其餘就讓它
野渡無人舟自橫吧!
當然在此我也預告
台灣未來的文學
必有台灣本土意識介入
台灣詩壇將各擁十大
或打碎往昔十大
這與台灣政權
未來誰主浮沉有關!
-----------------------------------------------------------
●楊宗翰
曖昧流動 緩慢交替
「十大詩人」之名,首見於一九七七年源成版《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此書由張默、張漢良、辛鬱、菩提、管管共同編選(他們所選出的台灣(現已不能稱為中國)十大詩人為:紀弦、羊令野、余光中、洛夫、白萩、←弦、羅門、商禽、楊牧、葉維廉,已故作家及幾位編委則不予列入。暫且不論此名單是否客觀信實,該書總算列舉出「十大詩人」應具備的四項條件:(一)在質的方面,必須是好詩人,至少大部分作品是好的;(二)創作有相當的歷史,且作品水準不得每下愈況,風格尤應演變;(三)具有靈視,能透過創作觀照人生與世界諸相,表現出詩的真理;(四)就對讀者的關係與文學史的意義而言,必須具有相當的影響力。話雖如此,編者也承認入選的十位詩人未必每項皆具,其層次更頗見差異。可見要找尋名實相副的「十大詩人」,亦非易事。持平而論,此書固然難脫當代詩人╱詩群自我經典化之嫌,但終究還是一冊用心編輯的厚重出版品,依然有其史料價值。它當然不只是一部「創世紀」版的台灣現代詩地圖或準詩史。經歷過關傑明、唐文標對現代詩的嚴厲批判,恰選在鄉土文學論戰正式爆發前夕出版的《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本身就顯現出強烈的自我辯護企圖---儘管其發言位置與姿態,今日看來早已「人地不宜」(out of place)。
質疑「十大詩人」的《陽光小集》
質疑「十大詩人」之選擇方式,加上對「三大詩社」長期宰制詩壇的不滿,最終具體化為一九八二年《陽光小集》主動舉行「青年詩人心目中的十大詩人」票選。由向陽、李昌憲、陌上塵等八位同仁創辦的《陽光小集》,應該是一九八○年代初期最有活力的詩刊,後來更轉型為廣納青年漫畫家(如林文義)及民歌手(如韓正皓 葉佳修)的詩雜誌。該刊特意製作四十四張選票,供「已有明確文學成績之新生代詩人(限戰後出生,已由學校畢業者),就所有前行代詩人中推舉十位,採不具名方式」。四十四位擁有投票權的詩人中,十五位為《陽光小集》同仁,不過總共也僅回收了二十九張選票(有效票二十八張;一張只寫「楊牧」一人,被視為無效票)。該刊扣除已故的覃子豪跟楊喚,依其得票高低公布了一份新「十大詩人」名單:余光中、白萩、楊牧、鄭愁予、洛夫、←弦、周夢蝶、商禽、羅門、羊令野。覃子豪跟羅門同獲十一票肯定,楊喚則在覃、羅之後。與一九七七年「十大」相較,多了鄭愁予和周夢蝶,紀弦和葉維廉則落於榜外。以所參與團體而論,余光中、周夢蝶、羅門為《藍星》同仁,《創世紀》有洛夫、亞弦、商禽,白萩是《笠》創辦者,楊牧、鄭愁予則被歸為海外詩人。該刊指出,此比例與各詩社三十年來對詩壇的影響似乎也成正比。
新十大詩人選票回收率四成
忽忽二十年時光已過,台灣新詩界老將新秀競逐詩藝,風景更迭豈止一回,也到了該重新整理、評鑑「當代十大詩人」的時候。這是一項莊重的、學術的(而非可供消費或炒議題式的)選舉,帶有一定的文學史意義,最適合的主辦單位自屬學院研究機構與學術刊物。有鑑於此,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前國北師)台文所決定與《當代詩學》合辦「台灣當代十大詩人」票選,冀為新詩研究學術化貢獻一份心力。詩集是詩人的身分證,故我們決定以有出版過詩集者為對象寄發選票,並且不分流派、詩社、屬性與認同,盡可能蒐集符合資格者的聯絡地址或電子郵件帳號。經層層過濾後,我們總共寄出了209封附編號之記名選票,並成功收到84封回函,回覆率約為40.2%。84封回函中,有效票78張,無效票6張(圈選人數超過十人或未提供選票以示抗議),得出這樣的「十大詩人」名單:洛夫(49票)、余光中(48票)、楊牧(41票)、鄭愁予(39票)、周夢蝶(37票)、亞弦(31票)、商禽(22票)、白萩、夏宇(同為19票)、陳黎(18票)。
中生代詩人上榜
與二十年前《陽光小集》所列名單相較,新出爐的「台灣當代十大詩人」增加了中生代的夏宇、陳黎,羅門則以一票之差屈居榜外,已仙逝的羊令野亦不在十大之列。其他八位(當年的「中生代」,現在的「資深前輩」)詩人雖仍廣受詩壇敬重,惟排名之流動頗值得觀察:近年來詩火漸熄的白萩落到第八、早已不再提起詩筆的亞弦卻無甚變化、洛夫及余光中的第一之爭……。本次票選好似一嚴肅的民意調查,其結果未必能成為定論,但絕對可供有意探索台灣新詩典律變遷者參考。
若以年齡、省籍、目前參與團體三點加以分析,我們會發現這份名單恰呈現出當代詩壇既曖昧流動又緩慢交替的樣貌。面對這份選舉結果,我們不禁要問:台灣詩壇究竟正處於一場悄悄開始的世代交替,還是一次仍未結束的漫長革命?
(「台灣當代十大詩人學術研討會」將於11月5日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至善樓國際會議廳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