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29, 2013

是假面旅程 非淚的絕句

慢慢讀,詩/臉書

【聯合報╱陳家帶】
2013.10.29 03:29 am

那是天空垂掛下來的一張張
雲的面具

撲克臉 大眾臉
依樣畫葫蘆
整出來的臉:
雙眼皮 尖下巴
正斜不兩立之鼻
梳妝對鏡玩美百分百的臉

政商掛帥的大花臉
淨旦爭愛的小白臉
行色匆匆的臉
憂心忡忡的臉
盛開是臉
深鎖也是

貓臉 狗臉
燦爛於鎂光燈
缺自知之明的馬臉
乃至烏鴉鴉一般降臨
城市面目模糊的臉
幽靈沒有質量的臉

點燃吧!眾生之臉
自飛逝的巴士車窗
點燃芸芸眾生
圓的方的金的灰的
熱的涼的甘的苦的
假面旅程──

那是天空滑落下來的一行行
淚的絕句



全文網址: 慢慢讀,詩/臉書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8258434.shtml#ixzz2j5rB3tC3
Power By udn.com

星期一, 10月 28, 2013

純白不備

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楚,過漢陰,
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
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
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
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

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
「吾聞之吾師,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
有機事者必有機心,
機心存於胸中,
則純白不備;
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
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以不載也,
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莊子〈天地〉

星期六, 10月 26, 2013

詩想起

在武則天的乾陵
發現一座矗立巨碑
上面一個字也沒有
那便是歷史上
聞名的《無字碑》
有人說其意為:
任憑後人去評論

果真如此
夠嗆夠辣
夠瀟灑夠創意

武則天不愧一代女皇、才女
想的明,看的開
不像壞事做絕
卻在墓誌銘上
好話說盡之輩

貽笑千古

星期五, 10月 25, 2013

詩想起

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
她在出版詩集「巨大的數目」
一刷一萬本,一週售盡
而且在一九九六年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這種因寫詩
在現實上獲得的利益
勢必羡煞許多寫詩的人

一般的詩者
大多默默書寫
自娛兼心靈自療足矣
揮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詩想起

讀詩,
妳的詩如寧靜的海平面,
卻深不可測。

妳的詩不易懂,
妳的詩也許不是讓人懂的,
而是給人感覺的。

像透明的風
吹過詭譎心靈的大草原,
拂動內心深處

隱藏的千情萬緒

星期四, 10月 24, 2013

莫白

 
----讀廖永來「晾著」
   

現在的廖永來
可是往昔的廖莫白? 
從永來到莫白
從詩人到縣長
是誰把誰晾著?

人生如此隱密
想說也說不清
想稍微說清
只有讓詩來說

敏感而憤怒的弱冠年少詩人
曾經不惜用自己的肉身
去撞響人間的正義之聲
即使可能含冤莫白

然而
誰見過真正的白?
白與不白
只好認命的晾著
終究莫白了永來頭
空晾著?

星期五, 10月 18, 2013

詩想起

這是什麼時代
花生油裡沒有花生
這是什麼時代
辣椒油裡沒有辣椒

不再相信
香氣四溢的麵包
不再相信
鮮艷欲滴的果汁
不再相信
津津有味的食物

行到水窮處
不再想起
坐看雲起時
想起的是
起雲劑
--------------------------
------------
恭喜
您今天發表兩首詩
紮實的好詩
有沒有壓稿很久啊
洛夫也曾寫「有鳥飛過」
兩者內容風格迥異
請把您的facebook設定為public
這樣非友即友不只按讚
大家皆可留言
如此真的是有鳥飛過矣



---------------------
有鳥飛過
◎向明

洋面如藍天一樣闊綽

心靈的窄縫卻賒不進幾絲陽光

真盼

有鳥飛過


有鳥飛過便可看到

翅膀的力道勝過一排閃電

目中無人昂首向前著

頗有與天地較勁的囂張

多少有腳的都在引頸豔羨

她那凌雲之志

她只知飛翔,飛翔

其他一切都讓腳踏實地的你去空想

虛妄



有鳥飛過便是一道幸福的靈光

至少,至少有一個不屈的意志

在引誘

向上仰望

不管那是鴻雁、兀鷹、雲雀

即使只有一隻小蜂鳥

那麼輕巧地飛過

------------------
小詩房/完稿之後

【聯合報╱向明】
2013.10.23 03:39 am

卸掉滿滿墜下的這秋日
便感覺身輕如燕了
然而終究只是一棵樹
飛不起來

【2013/10/23 聯合報】@ http://udn.com/





詩想起

我們不過是,
基因的求生機器,
基因達成它的目的後,
便將我們的肉身拋棄,
我們看見的生生不息,
原來是以自我的消亡為代價。

詩想起

網路
讓人想怎麼寫便怎麼寫
何時寫完何時發表
完全釋放了
人類自由自在的思想精靈
達成人們自古以來
眾生平等的渴望
雖然眾聲喧嘩
看似雜亂無章
卻是合乎人性
而且迅速交織成
新時代的宏偉新樂章
紙本媒体的主編守門人
將逐漸與紙本媒体
遁入舊時代的黃昏

詩想起

讀遍世上名家談寫作,
才知愛怎麼寫便怎麼寫,
真所謂無法為天下法,

觀白先勇與七等生文字運作,
天差地別,
卻同樣能寫出傑出作品。

何以讀者得意忘筌,
名家心靈深得其意之故也。

星期四, 10月 17, 2013

回答我們的生存困境

閻連科表示,他的理想歷經青年的張狂與野心,中年後成了無奈和無目的,如今寫作已成他唯一活著的證明和意義。他解題說心中「我以為」的好小說,必須從西方寫作中「撤回來」,卻不是退回傳統,「因為我們寫不過金庸、曹雪芹或張愛玲,所以要寫出中國文學的現代性,既非西方又不純粹東方傳統。」
     近年閻連科脫開一切外在眼光「胡寫」,《四書》與剛在台出版的《炸裂志》都是這情況下寫,《炸裂志》描寫一個小說家「閻連科」擔任炸裂市的地方志主編,寫出這本揉合真實虛構的《炸裂志》,虛實交錯,閻連科說沒什麼要影射的意思,「只是想怎麼寫就這麼寫,過癮!」
     他坦言當今中國現實要比作家寫出的小說荒誕得多,
「因此我認為
作家需自己認識生活,
回答我們的生存困境,
如果不回答,
我不認為你是好作家。」

星期一, 10月 14, 2013

詩想起


林生祥有首新歌《歐巴》
北部客家人不知其意
南部客家人知道
是《姑姑》之意

我有兩個姑姑
我從小就叫大姑--歐巴匠
叫小姑--阿滿姑
《歐巴》應是源自日本語

同是台灣客家人
南北說法習慣
可能會有些不同
北部客語書寫者
看見我使用《繼續》
懷疑說這是不是客語
其時南部客家人
交談時是常使用的
我反而不知
北部客家人如何說《繼續》
是不是說《還愛》嗎?

因此
不只相異族群需要彼此學習
相同族群也需要彼此學習

探尋詩人羅門的詩想境界

陳寧貴 /
探尋詩人羅門的詩想境界

1. 出神入化的詩想境界

羅門從事現代詩的創作已屆一甲子,用目前的時間點來回顧羅門一路走來的創作之路,不但深具意義,更可破除某些詩評家對羅門作品的誤解與迷信。我與羅門亦師亦友深度交往了二十多年,一方面對他的作品相當熟悉,一方面也進入他的平常生活中,羅門一看見我就大江大海的談詩,不斷地要給我詩想上的震撼,蓉子則向我微笑問好後煮水泡茶,給我比詩更真切的溫暖。羅門與蓉子的這種行事風格,就自然表現在他們的作品上,因此有人說,詩人超現實不食人間煙火,其實還是難以脫離現實的這個基點的。

二十年來我進出羅門的燈屋無數次,其實羅門的燈屋並非一成不變,讓我看見羅門心境的變化。如果只進去燈屋一次,就用那一次作為評論點,就只能評論出部份的燈屋意涵。我們知道,燈屋是羅門第三自然螺旋架構塑造出來的純淨無瑕詩國,但對蓉子來說,燈屋是個溫暖舒適的住家,可能比較偏向實用性;羅門與蓉子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空間,自然要取得協調,就像後現代補現代思維的不足,最近羅門大量書寫詩句裱起來堆滿燈屋,編輯的稿件散落各處,燈屋已成了變形的第三自然螺旋架構,頗有後第三自然況味。

我七十年代進入台灣詩壇,接觸到的是當時晦澀難解如有字天書般的現代詩,它們的特色是,詩的意象太過於繁複,語言超乎想像的緊張,像羅門的「第九日的底流」、洛夫的「石室之死亡」---等等。我曾拜讀過區仲桃教授一篇論文,他從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談到十九世紀現代主義,再談到台灣50年代這個時期像是被放逐來台的外省籍詩人,說他們離古代中國很遠,真實的世界又破碎不堪,剩下來的只有主觀世界最為確定,因而轉向內在世界跟外在的世界保持距離。----由此角度切入,的確有畫龍點睛的觀察力。讓我們對那令人又喜愛又困惑現代詩多一份理解。這種詩風影響了當時台灣年輕詩人,如今他們已是五十多歲的台灣中堅詩人,他們的作品裡不時可見模仿的斑斑斧痕。

然而晦澀難解如夢囈的詩風後來也遭到反撥,有詩人出面大聲疾呼詩創作的明朗化,八十年代後期的台灣現代詩,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台灣詩人在詩創作上對意象和語言做了相當程度的放鬆,對外在的世界也有了更多的著墨,讀羅門與洛夫的詩可以讀到這種轉變。﹝到九十年代後期,台灣閩客語詩創作開始浮現,如今頗有與華語詩創作分庭抗禮之勢﹞

事實上晦澀或明朗都不會影響詩人創作出好詩,例如羅門1983年創作的「傘」--

他靠著公寓的窗口
看雨中的傘
走成一個個
孤獨的世界
想起一大群人
每天從人潮滾滾的
公車與地下道
裹住自己躲回家
把門關上

忽然間
公寓裡所有的住屋
全都往雨裡跑
直喊自己
也是傘

他愕然站住
把自己緊緊握成傘把
而只有天空是傘
雨在傘裡落
傘外無雨

本詩幾近白描,與六、七十代晦澀詩大異其趣,詩中關切現實中的人與生存爭鬥的景況。若批評羅門長期逃避現實,本詩就是反駁的證據,雖然本詩也運用了超現實的手法--公寓裡所有的住屋/全都往雨裡跑--只有天空是傘/雨在傘裡落/傘外無雨—這奇思異想的矛盾語法深化了詩的質感,猶如傳統禪詩—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帶給人更深沉的詩想境界。

再對照羅門1972年創作的「窗」----

猛力一推 雙手如流
總是千山萬水
總是回不來的眼睛

遙望裡
你被望成千翼之鳥
棄天空而去 你已不在翅膀上
聆聽裡 你被聽成千孔之笛
音道深如望向往昔的凝目

猛力一推 竟被反鎖在走不出去
的透明裡

本詩正是台灣七十年代流行的晦澀詩,詩往內心深處寫,不易解讀,讀者只好
各自解讀。在「台灣現代文選」中﹝三民書局出版﹞有知名詩人這麼賞析--千山萬水總是回不來的眼睛--為暗喻回鄉路遙,有家歸不得的苦楚。如此的解讀並未獲得羅門的認同,羅門在窗的解碼一文中解說--詩中推開的窗,非建築物的窗,而是,自我生命的窗,大自然宇宙時空的窗,天國的窗,與所有的窗之外的窗。--如此詩想境界高不可攀,真教人望窗興嘆!另還有區仲桃教授這個評論—羅門為什麼要把窗推開呢?因為開窗意味著燈屋的想像都一一被破壞。不知羅門要如何回應這個解讀?

然而,撇開各種意識形態的解讀,就詩論詩,「窗」絕對是一首好詩,很可能會在現代詩史上一直流傳下去。

「窗」一開頭寫道--猛力一推 雙手如流—那種要推開窗的渴望和急切用「雙手如流」來表現是得麼的傳神啊,那個「流」字用得多高妙,讓人感受到羅門詩想的卓絕。

接著寫道--「總是千山萬水 總是回不來的眼睛」--一眼望出去,不看見千山萬水,眼睛是不願意回來的,顯示心靈遭受過久的桎梏,已到了不自由毋寧死的地步。

鏡頭輕輕一轉--「遙望裡/你被望成千翼之鳥/棄天空而去 你已不在翅膀上」,羅門常說,人要走出身體,鳥要飛出翅膀,才可能找到真正的自由,這段詩句正是羅門這種理念的出處。一般的鳥只有雙翼,千翼之鳥是什麼鳥呢,大概只有莊子逍遙遊裡的那隻大鵬鳥,牠一打開翅膀有好幾千里長,堪與比擬;而羅門更夢幻更理想的鳥,是不用翅膀飛的---棄天空而去 你已不在翅膀上---整個宇宙,羅門精心塑造的第三自然,才是羅門心目中的大鳥。

詩接著從遙望帶領讀者轉入聽覺----「聆聽裡 你被聽成千孔之笛/音道深如望向往昔的凝目」---千孔之笛就像千翼之鳥,無邊無際浩瀚,只存在超現實的心靈世界裡,此千孔之笛指的可能是我們光怪陸離的回憶情境,此刻詩人的眼睛往前走,思緒卻莫名其妙的往後走,走回羅門說的第一自然---原始的大自然,我們的原鄉。

此刻羅門第三自然與第一自然,產生了千翼之鳥﹝遙望﹞與千孔之笛﹝回歸﹞的強烈拉扯、矛盾、衝突!最後才會有--「猛力一推 竟被反鎖在走不出去 / 的透明裡」的感嘆!「透明」暗示隱喻的是什麼?要如何解讀?想像一下,我們隔著一層玻璃望向裡面喜愛的標的,看得見卻接觸不到的感覺,就是那種感覺,前不見第三自然,後不見第一自然,頓時,陷入巨大空茫之愕,人生的悲劇、無奈呼之欲出!

將羅門1983年創作的「傘」與1972年創作的「窗」特別提出討論,可看出羅門
不但擅長創作晦澀抽象超現實的詩,也能寫出明朗深邃剖析現實的好詩。一般詩評家可能將羅門看作被燈屋所囿的現代詩人,認為羅門只關切他理想中的第三自然螺旋架構,事實上羅門的詩眼,能透視人性,當然能透視現實,他因為對現實生活的傑出安排,才能讓他專心優游於現代詩的創作,這也是他燈屋之外,另類而隱形的裝置藝術,在羅門創作生涯的背後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

從八十年代之後,台灣詩壇開始從抽象超現實的詩風,走向明朗關切現實。羅門也寫了很多的入世作品,如為台灣大地震而寫的「921號悲愴奏鳴曲」、「詩人作家對號入座」、「全人類都在流浪」、「卡拉ok」、「搖頭丸」、「傾斜的二十一世紀」、「麥當勞午餐時間」、例如「全人類都在流浪」--

  人在火車裡走
  火車在地球裡走
  地球在太空裡走
  太空在茫茫裡走
  誰都下不了車
  印在名片上的地址
   全是錯的

這是一首充滿幽默諷刺的詩,形式是小品,內涵卻很浩大,讀來令人莞爾又心酸。
羅門還有許多未被注意到的寫實小品詩,讀這些詩更能看見真正的詩人羅門。羅門也多次強調,他的詩眼是從看見現實的「麵條」、「金條」,透視到更高遠無限,永遠橫跨天地的「線條」 。

的確,詩人羅門透過戰爭、都市、燈屋、大自然等主題,他使用了一甲子歲月,以出神入化的超凡創作才情,為我們留下了極珍貴的高質量的詩想境界!

2 . 顫慄性的美感詩想境界

遠在1960年,羅門就寫出了震驚台灣詩壇的巨作「第九日的底流」-- 羅門說:不安似海的悲多芬伴第九交響樂長眠地下,我在地上張目活著,除了這種顫慄性的美,還有什麼能到永恆那裡去。--內容呈現豐盛驚異,文字運轉出神入化,距今半百歲月來回顧,依然讀之彌高。洛夫曾說他的「石室之死亡」大作完成之際,洛夫宏偉的現代詩殿堂便同時建構完成;我認為,羅門「第九日的底流」大作完成之際,羅門宏偉的現代詩殿堂也同時建構完成了。

你步返 踩動唱盤裡不死的年輪
我便跟隨你成為迴旋的春日
        在那一林一林的泉聲中
----

我便在你聲音的感光片上
成為那種可見的回響

羅門在--鑽石針劃出螺旋塔,所有的建築物都自目中離去,螺旋塔升成天空的支柱--的無邊地靜進去的顫動裡,奧妙的展示出一幕又一幕心靈永恆之旅----

在永恆之旅的出發站,當然要先卸下束縛臭皮囊的名韁利索,如托斯卡尼的指揮棒砍去紊亂,如身體湧進禮拜日去換上一件淨衣,讓安息日是軟軟的海棉墊,繡滿月桂花, 將不快的煩躁似血釘取出, 痛苦便在你纏繞的繃帶下靜息----

接著就要出發了--簾幕垂下睫毛垂下, 無際無涯竟是一可觸及的溫婉之體 ,那種神秘常似光線首次穿過盲睛---

在「第九日的底流」這扇窗口快速流轉景色中,我們看見自我本質 -- 穿過歷史的古堡與玄學的天橋,人是一隻迷失於荒林中的瘦鳥,人是被釘在時間之書裡的死蝴蝶,禁黑暗的激流與整冬的蒼白於體內---

永恆之旅沒有終點,只有這種過程--驚喜得如水鳥用翅尖採摘滿海浪花,滿足得如穀物金黃了入秋的莊園,當音樂的流星雨放下閃目的珠簾,世界便裸於此,死心於此--

突然,一陣刀尖也達不到的劇痛襲來,這時羅門於一九六九年又完成了另一巨作「死亡之塔」,使得羅門宏偉的現代詩殿堂更加輝煌!其輻射之強範圍之廣,在台灣現代詩史上是極壯觀的里程碑。

本詩追問的,就是這人類最原始最終極的問題--

必朽﹝死亡﹞與不朽﹝永恆﹞是相對的,也是相連接的。必朽是實,不朽是虛,虛實相生,如環之無端,這就形成我們所熟知的輪迴,自從古埃及人發明了靈魂不滅,千年後流傳到印度,再打造出靈魂輪迴觀,那是一條永恆之路,它安慰了人類的生之焦慮 ,解除了死之恐懼,有人深信不疑,但也有人不信,而且這股思維在現代社會到處流竄,從前的人努力解構必朽,後現代的人開始解構不朽, 然而當永恆越來越模糊,虛無不斷詭譎浮現,其中所帶來的,生之自我實現的渴望,與死之灰飛湮滅的結束,這角力所產的焦慮正舖天蓋地而來。-- 時間因嘶喊而破碎,空間因嘶喊而破裂,你的線條便一根根穿過傷口,在灰白色的宇宙病房裡---

一開始我們從「死亡之塔」窗口駭然看見--「當落日將黑幕拉滿 / 帆影全死在海裏 / 你的手便像斷漿 / 沉入眼睛盯不住的急流裏」--來到人生的終點,就像那隻跌碎的錶,被時間永遠的解雇了嗎?

「第九日的底流」說:人是被釘在時間之書裡的死蝴蝶,禁黑暗的激流與整冬的蒼白於體內 --- 有形的蝴蝶走了,蝴蝶或許還能留下無形的美麗,這是可能的再生存在方式嗎?美麗對蝴蝶本身已不再存在,卻存在想念牠的活者中。想來真是弔詭,不朽者並不繼續活在不朽者本身,只存活在還活著的人身上,這對不朽者本身,到底是朽還是不朽?

打榖場將成熟的殼物打盡
死亡是那架不磨也發亮的收割機
誰也不知自己屬於哪一季
而天國只是一隻無港可靠的船
當船纜解開 岸是不能跟著去的
一棵樹倒在最後的斧聲裡
樹便在建築裡流亡到死

繼續追問,這到底是朽還是不朽?里爾克說死亡是生命的成熟,羅門說生命最大的迴響,是碰上死亡才響的。一棵樹不見了,成了一棟建築物的一部分,這能說樹便在建築裡流亡到死嗎?一九六九年時的羅門,他面對死亡之窗猛力一推,雙手如流,流往何方?為何太陽無論從哪一邊來,總有一邊臉流在光中,一邊臉凍成冰河?日日夜夜,人間演繹著生死相會交接的戲碼,情節虛虛實實,人們疲於自慰。的確,人是一路奔流而去的大河,一去不返,就如羅門說的,人是注定帶著各種酒瓶流浪了,醉不回那醉過的醉,當棺木鐵鎚與長釘擠入一個淒然的聲響,我們曾以掌聲擊亮的那一排勳章,還亮不亮?十字架與銅像是放在天空裡更遠的那張椅子,我們彷彿看見了,我們坐得上去嗎?即使坐上去又還剰多少意義?

3. 悲天憫人的詩想境界

活著,就意味要打一場悲壯而慘烈的人生之戰,生理上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心理上的,喜怒憂思悲恐驚,天羅地網撒下來,人們逃無可逃,猶如薛西弗斯推動巨石上山,吳剛砍伐桂樹,總是週而復始延綿不絕,生之苦難。更要命的,一群群人甚至在心中,暗藏著秘密的意識形態,絕不與人妥協分享,與他不同者,淪為非我族類,爾虞我詐,互相偵測試探清勦凌遲。因此當羅門寫出怵目驚心的人間生存情境,令人不忍卒讀,但又不得不注視----

戰爭坐在此哭誰
它的笑聲 曾使七萬個靈魂陷落在比睡眠還深的地帶

太陽已冷 星月已冷 太平洋的浪被炮火煮開也都冷了
你們的名字運回故鄉 比入冬的海水還冷

血已把偉大的紀念沖洗了出來
戰爭都哭了 偉大它為什麼不笑

你們是那裡也不去了
太平洋陰森的海底是沒有門的

以上是羅門名詩「麥堅利堡」中詩句,是他用最悲憫的胸懷,以血淚圖繪在人間的大壁畫。而他重要作品「板門店三十八度線」則是深刻在人類心版上的血痕 -- 會議桌上的那條線 ,不是小孩跳過來跳過去的那根繩子, 是堵住傷口的一把刀 ,拔掉血往外面流,不拔掉血在裡面流 -- 逼使他不禁要說出:超過偉大的是人類對偉大已感到茫然!

的確,人類用幻想爬上偉大的山頂,伸開雙手如翼翅,然後縱身往下一跳,便以為能夠從此凌空飛去。--人類就是這麼聰明,用此魔幻思想對抗有限人生,創造出人間無限的人生意義,以及到處橫行的英雄。人們在意義與英雄的追逐中,苦苦度過一生而不自知,還以為度過了豐饒的一生哩 。羅門不是也曾說過----那不可抗拒的「時間」與「空間」是一開始便站在「搖籃」的旁邊,將所有的人一直綁架到「殯儀館」,而大家好像沒有發現,同時這件歷代來最大的綁架案,也都從未破過案!

羅門並在「生存!這兩個字」一詩中說:都市是一張吸墨最快的棉紙,寫來寫去一直是生存兩個字。其實有史一來,人都掉在生存逆流中,力爭上游,可能鯉魚躍龍門,也可能像鮭魚,最後排出精卵,完成上天指令將基因傳遞後而亡,誰還管你偉不偉大啊?---只為寫生存這兩個字,在時鐘的硯盤裡,幾乎把心血滴盡,如此而已!

羅門更為活在都市底層的拾荒者描繪 --

為嗅到亮處的一小片藍空
他的鼻孔是兩條地下排水道
在那種地方,還有那一種分析學
較他的手更能分析他的明天

背起拉屎的城
背起開花的墳地
他在沒有天空的荒野上
走出另一些雲彩來
在死的鐘面上
呼醒另一部分歲月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每個人不管你活在社會哪個層級,都會有個佈滿荊棘似的底層意識,來自我折磨。美好的明天,總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誘惑,在遙遠的地方,正等待著你帶血汗淚水來交換。

來到都市,我們就回不去了。這就是為什麼玻璃大廈開著一排排亮麗的鄉愁。

人類因游牧族群與農業社會族群,而發展出大異其趣的文化背景,然而如今,都被現代都市收納,成為繁複眾多的都市族群 – 但卻是一盤散沙孤獨寂寞的都市人。年輕世代已搖身一變成虛擬都市族群, 在網路的噗浪﹝plruk﹞推特﹝twitter﹞臉書﹝facebook﹞互相取暖。羅門在一九六一年的「都市之死」詩中便預示--

在攪亂的水池邊注視
搖晃的影子是抓不住天空的雲
急著將鏡擊碎 也取不出對象
都市 在你左右不定的擺動裡
      所有的拉環都是斷的
      所有的手都垂成風中的斷枝
有一種聲音總是在破玻璃的裂縫裡逃亡
人們慌忙用影子播種 在天花板上收回自己

的確,虛擬都市族群用影子播種,興致盎然在虛擬土地種菜,收成是荒謬虛擬的歡心。以虛補實之不足,似乎已成為網路時代的慣性。這顯示人際關係在實質上的缺憾,人們搭乘在都市這艘龐大豪華的世紀之船,裡面有很多很多的人,可是似乎找不到什麼實體朋友。而且現代科技正以精準立竿見影的優勢,步步進逼須要慢工才能出細活的人類文化,文化原是人類心靈之家,然而人們經常忘了回家,而妄想居住在豪華別墅,那就是—功利思想。 

人啊人,人的未來要往何處去?

羅門各類型的巨作,都嚴密精采的剖析出該題材理肌,然而他最關切的核心還是「人」。

拾荒者外,我們再看看「麥當勞午餐時間」的那一個老人 -- 坐在角落 ,穿著不太合身的成衣西裝 ,吃完不大合胃的漢堡 ,怎麼想也想不到 ,漢朝的城堡哪裡去了 ,玻璃大廈該不是那片發光的水田 ,枯坐成一棵室內裝潢的老松,不說話還好 ,一自言自語,必又是同震耳的炮聲在說話了。-- 還有那個「賣花盆的老人」,仍在街口望著老家的花與土。-- 在時空記憶脫序的接縫處,人是否成了心靈的「流浪人」-- 把酒喝成故鄉的月色,空酒瓶望成一座荒島,他帶著隨身帶的那條動物,朝自己的鞋聲走去,一顆星也在很遠很遠裡,帶著天空在走。

羅門持續以超常的銳利靈視,不斷追蹤人在哪裡---

在價值叫賣的年代
在中心沒有心的年代
在靈魂不靈
肉體最靈的的年代

他看見了人的難堪現況,這是多麼沉痛的控訴與提醒!他更如此重重的一擊,讓人醍醐灌頂!-- 在鄉愿勢利、價值失控,沒有是非與道德的後現代生存環境中,人是孤寂的!而較人更寂寞的是真理!較真理更寂寞的,是看著真理日漸寂寞的詩人。

在詩人日漸沒落的年代,羅門仍非常看重詩人的能量,仍認為詩人是一股能夠將向下墬落的年代,向上提升的偉大力量。他說,真正的詩人可將人類帶進大自然的生命結構,重新溫習風與鳥的自由。

為了創造人類更優質的生存空間,詩人羅門的確指出了它的方向,如他詩中的「鳥飛出翅膀,人走出身體」便是極概括的隱喻。當人身陷都市物質文明之際,「人變成沒有窗的屋子,看不出去,聽不進來」,不時陷入-- 禮拜日,人們經過六天逃亡回來,心靈之屋,經牧師打掃過後,次日,又去聞女人肌膚上的玫瑰香,去看銀行窗口蹲著七個太陽。因此只有向大自然的曠野逃去,才不會讓人體成了封閉的體積,而是透明的建築。

終於,「直到那朵溫柔的雲,被天空揉了又揉,揉出了水聲,你才在那陣衝擊中,認識到自己的身體」,於是,羅門以先知的詩眼創作出「觀海」 ---

飲盡一條條江河
你醉成滿天風浪
浪是花瓣 大地能不繽紛
浪是翅膀 天空能不飛翔
-------
攀登到光的峰頂
將自己高舉成次日的黎明
讓所有的門窗都開向你
果都甜美向你 風景都看向你
無論你坐成山 或躺成原野 走動成江河
無論你是醒是睡
只要那朵雲浮過來
你便飄得比永恆還要遠 -----

本詩偉大的氣勢,讓讀者的心靈,隨著大地繽紛起來,最後化成那朵雲與天空飛翔而去,飛向羅門常說的----天地線是宇宙最後的一根弦-----絕對純淨的詩想境界---那就是羅門第三自然螺旋架構的極致,那就是羅門要定居的詩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2013/new/oct/15/today-article1.htm
鹽的笑聲 - 閱讀及翻譯辛波絲卡
◎林蔚昀

鹽的分量,一直是烹飪、寫作及翻譯最高的學問。尤其是翻譯。因為味蕾對於「鹹」的標準因人而異、因文化而異,東方人覺得鹹的,歐洲人覺得淡,歐洲人覺得驚世駭俗的,東方人則司空見慣。辛波絲卡這種「簡單中有複雜」的美在中文裡不一定會被欣賞(畢竟,我們的舌頭習慣了調味料,習慣了大量的形容詞、成語和修辭)。我也知道,我的翻譯不一定每個人都能習慣、接受。但是,我還是希望能保留一分簡單樸實的美感,讓文字本身的力量去感動讀者。

當我在波茲南與一位波蘭英文譯者討論這一點時,我說,辛波絲卡的詩就像鹽,一座鹽做的教堂,比一座鑽石做的教堂好,因為鹽比鑽石平凡、真實。她提出疑惑:可是鹽做的教堂,也是虛假的東西,妳不喜歡鑽石的虛假,那為什麼可以接受鹽的虛假呢?這件事,我後來認真思考了很久,現在我想我知道我的答案了:和鑽石不同,鹽可以吃,可以放到湯裡調味,可以療癒,可以保存肉類,可以救人,可以害人。鹽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眼淚裡面,它隨手可以拿到。

星期日, 10月 13, 2013

鄭炯明的諷喻詩◎宋澤萊

鄭炯明的諷喻詩◎宋澤萊

鄭炯明大約在1968年開始寫新即物主義的詩。他的新即物主義有時和陳千武一樣,致力於描寫台灣人的「不確定感」「不安全感」,比如他有一首寫於1971年叫做〈涼爽的午後〉的詩[8],以雨後的一隻蝸牛來比喻台灣人,諷刺這隻蝸牛必須小心用探鬚窺探外在的環境,唯恐被人所害,將那種台灣人的不安全感發揮到了一個極頂。另外鄭炯明的許多的詩有一種卡繆「異鄉人式」的存在洞察,諷喻所有台灣人的存在乃是一種「荒謬式的存在」。也即是存在者與其生存環境脫離了關聯,導致我們雖生活在自認熟悉的台灣故鄉裡,但事實上如今台灣的生活法則完全被殖民者改變了,我們不知不覺淪為不識故鄉的「異鄉人」,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和政治的規定格格不入。更糟糕的是殖民者都知道我們的狼狽,我們的行為因而成為殖民者眼中的笑柄,但我們卻渾然不知道,這真是極大的諷刺!

底下,我們介紹鄭炯明兩首帶著荒謬哲學性質的諷喻詩:

〈搖籃曲〉[9]發表於1969年。在這首詩裏,主角是一位嬰兒,他是因為搖籃的搖晃才睡不著覺,可是大人卻誤會他需要有人搖才肯睡,導致他哭得更大聲,而搖籃卻越搖越厲害。這首詩諷喻了存在體﹝嬰兒﹞和環境﹝母親﹞脫節了,互相不了解,在這種情況下,痛苦也跟著不能停止地發生了。這是一首典型的卡繆式荒謬主義的詩,原文如下:

摇喲摇喲
慈祥的母親呢喃著
「睡吧,孩子
安靜睡吧」

我的身體十分疲憊
但是躺在這個
動盪、不安、悲慘的世界
叫我怎睡得著

我放聲大哭
籃摇得越厲害
我越放聲大哭

摇喲摇喲
慈祥的母親呢喃著
「睡吧,孩子
安靜睡吧」

在這首詩裡頭,孩子因為搖籃過分搖晃,使他難過而睡不著,因此這個孩子就放聲大哭,希望能阻止搖籃的搖晃;可是媽媽卻以為小孩哭的原因是搖籃搖得不夠用力,因此,這個媽媽就大搖搖籃,結果使得孩子哭得更大聲。孩子在這裡被暗喻為台灣人,母親被暗喻為統治者的國府。「動盪、不安、悲慘的世界」當然是暗喻台灣的被統治的客觀環境。這首詩暗喻了台灣人﹝孩子﹞和國府﹝母親﹞都無法懂得事情真全貌,他們用自己的「理解」來應對大環境,殊不知全然是一種「誤解」,最後當然叫整個事情越來越糟糕,這就是鄭炯明所諷刺的台灣戰後的荒謬狀況。

〈誤會〉[10]發表於1969年,也是一首表現荒謬的存在狀態的諷喻詩。詩裡頭的藝人也許是個瘋子,他表演倒立的目的居然不在於顯示倒立技巧的高明,他真正的想法是他想舉起地球。在這裡,主角的企圖心和一般觀眾的看法不一致了,產生了根本的誤解或衝突,構成了一種荒謬的諷刺畫面。原文如下:

那個藝人,滿身大汗
在熱鬧的廣場上
表演他的絕技

他靜靜立在那兒
突然,像隨風飄起的一片羽毛
停留在空中翻筋斗
然後落下兩手撐著地面
成為倒立姿勢
看著周圍驚訝的人群

我以為他是在用另一個角度
來瞭解這個世界,然而
他的夥伴卻說:
他只是想試試他的力量
能否舉起地球罷了

詩裡頭的倒立者可以諷喻任何的存在者﹝當然可以包括所有的台灣人﹞,他認為他的倒立是為了舉起地球﹝主觀的真實﹞;但是別人卻很明白它的倒立只是一種體操表演﹝客觀的真實﹞,根本和舉不舉得起地球是毫無關係的。主觀和客觀形成一種衝突,相互脫離了,對於表演的這個人來說,整個表演的舞台和觀眾和他的自我認定是脫節的,但是他仍然繼續表演下去,荒謬劇一直延續下去,這是極大的諷刺。

以上這兩首詩所諷喻的台灣人的處境都非常深刻,等於是抓住了台灣最深的存在感覺。在動員戡亂和戒嚴情況下的台灣人活得非常諷刺,他的故鄉被外來者佔領了,外來者帶來一套的法律,說你該怎麼做,又說哪些不該做。原來在日本時代你認為可做的,現在不能做;原來不可以做的,現在居然可做。你和殖民者﹝外在環境﹞之間沒有默契,甚至你以前做的事情都會反身咬你,你卻不知道為什麼,你自認是局內人,但是事實上你已經變成一個局外人,只是你渾然不覺罷了!在陳千武與葉石濤的一場有關鄭炯明《蕃薯之歌》的對話裏,葉石濤就領悟到〈誤會〉這首詩有卡夫卡小說的味道[11],葉石濤的意思應該是說這首詩充滿了弱者的那種無奈的自嘲吧!

陳千武的諷喻詩

●宋澤萊
陳千武的諷喻詩

陳千武的詩集裡,新即物主義的詩實在不少,有一大部分都在諷喻台灣人的生存困境。有一首叫做〈安全島〉的詩,發表於1985年的《笠詩刊》裡[4]。這是一首感嘆到處都有車輛争道,使得我們不得不躲在安全島避難的詩。詩的意思簡單明瞭,看起來不像是大詩人應該寫出來的詩。但是如果從諷喻的觀點來看卻辛辣無比,它告訴了我們:戰後台灣人面對了恐怖的政治統治,由於台灣的政治太亂、太無理可循,因此知道的人都寧願躲在安全島上,以測安全。原文如下:

在速度裏
互爭快慢的大小車輛
偶然會跳上島
惹出不可收拾的車禍
我們必須護衛
島的安全

爭先恐後的很多車輛
衝破大氣捲起風暴
摧殘了島上僅存的
綠葉變色了
我們必須養護
島的美景

我不是喜歡長久站在
安全島上看風景
但因川流不息的車輛
造成交通紊亂的淫海
使我久久不敢下來 
使我久久不想走開
  
這首詩寫於1985年,因為當時戒嚴尚未解除,美麗島事件又發生不久,對於陳千武那一代的老作家而言,壓力非常的大,唯恐在政治上惹禍,可能因為如此而有這種詩作產生。所謂的「安全島」即是表明本台灣人必須劃地自限出一個安全空間,和台灣的政治保持一種距離,以免惹禍上身。這首詩也讓我們也窺見自二二八事件到美麗島事件以來,台灣人那種小心翼翼,唯恐政治禍害莫名其妙的加在自己身上的無形憂慮,準確地諷刺了台灣的政治現實。



星期五, 10月 11, 2013

眾所矚目的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眾所矚目的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E8%89%BE%E8%8E%89%E7%B5%B2%EF%BC%8E%E5%AD%9F%E8%8B%A5-%E7%8D%B2%E8%AB%BE%E8%B2%9D%E7%88%BE%E6%96%87%E5%AD%B8%E7%8D%8E-20131011000863-260306
10日在斯德哥爾摩公布,由加拿大最知名的短篇小說作家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獲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加拿大作家,

瑞典學院以「當代短篇故事大師」讚譽孟若。在此之前82歲的孟若已多次獲國際文學獎肯定,包括加拿大總督文學獎、英國布克國際文學獎,美國國家書評人獎等。

孟若曾入選《時代周刊》世界100名最有影響力人物。她長年居住荒僻寧靜之地,逐漸形成她以城郊小鎮平凡女子的平凡生活為主題的寫作風格,故事背景大多為鄉間小鎮及鄰里,故事人物和現實生活並無二致,但往往有著細膩優雅、寬廣厚重的情節,常常給人「於無聲處聽驚雷」的震撼。

孟若作品 洞悉人心

孟若雖被許多歐美媒體評為「當代最偉大小說家」,給予「當代的契訶夫」美名,但對兩岸讀者來說卻不那麼熟悉,在台灣僅有2003年及2007年出版的《感情遊戲》和《出走》,在大陸則至2009年才推出《逃離》(台譯《出走》)。孟若作品洞悉人心,具有豐富的社會觀察,尤其擅長以細膩的筆觸捕捉女性心理,因此作品在台灣仍有一定的讀者群,尤以女性讀者居多。木馬文化將於明年3月推出其2009年的作品《太快樂》,正因為編輯群熱愛其冷眼且刀刀見骨的文風,在描寫婚姻與愛情上有其生動寫實的魅力。

星期二, 10月 08, 2013

●洛夫 舞者

●洛夫
舞者


呛然
钹声中飞出一只红蜻蜓
贴着水面而过的
柔柔腹肌
静止住
全部眼睛的狂啸

江河江河
自你腰际迤俪而东
而入海的
竟是我们胸臆中的一声呜咽
飞花飞花
你的手臂
岂是五弦七弦所能缚住的
挥洒间

豆荚炸裂
群蝶乱飞

升起,再升起
缓缓转过身子
一株水莲猛然张开了千指
扣响着
我们心中的高山流水

心眼與肉眼

心眼與肉眼:由觀河面入「道」

 摘自《李鳳山練功祕笈》

觀河面
  中學時代,喜歡到拇指山跑步、練功,還造就了我巧遇明師的一段因緣。
  那時,我天天沿著山路跑步,經常遇著一位老先生。他年紀已經不小,但是看起來毫無老人家的老態,整個人給人一種渾圓的感覺,但絕對不是臃腫的胖,而是鶴形龜背、圓陀陀、渾灑灑,說不出來的輕巧感。
  他剃個極短的平頭,眼睛有時半張不開的,一年四季都穿件套頭袍子,走起路來健步如飛。有幾回,他一溜煙的從我旁邊經過,我心底當即明白此人非等閒之輩。經常照面之後,我們會互相打招呼。他說起話來聲如洪鐘、清清爽爽,讓我更覺他與眾不同。後來聽別人講起,才知道他叫恆月法師,那時應已近百歲了。
  有一天,恆月法師站在山路中,看我經過,特別把我攔下來說:「你來,我教你功夫。」
  當時還有一位年輕的師兄,也經常去拜訪他,師父就會同時指導我們。
  有一次,他要求我們:「沒事就盯著河水水面看。」師父也沒交代為什麼要看,只是要我們試試能否看出個名堂來,等看出東西了,他才肯告訴我們原因。
  我和師兄便一起盯著河面看,有時師兄便會抱怨說無聊,我知道他沒有很認真的在看。但是我非常的認真,因為這是師父交代的,而我一向聽話。
  後來師兄有一搭、無一搭的,也沒再繼續看河面了。但是我仍天天上山跑步,只要一遇見師父,他就要我練習看河面。一開始,根本看不出個名堂,但我還是一個人照看不誤。漸漸的,有時候我可以感覺到風吹草動,引動水面起風浪,有時甚至只是臉頰感覺一陣輕風,緊接著就可以看見水面起漣漪。
  我把這種「風和漣漪」的感覺跟師父說,我表示自己好像整個和萬物打成一片了。有時風一來,自己的心、形態、呼吸起一陣波動,接著水面也起漣漪。
  師父笑了:「這就是開始入道了,可以參禪了。」從此師父慢慢引我入禪、入道的法則。
  師父告訴我:「你坐在那兒看水面,就是打坐;你的心、呼吸、風、水面,能同時感覺波動,就是入道。」
  恆月師父就這樣一點一點的帶著我,體會「道」理,當自己身體力行,有所體證,師父更是一點我就通。我慢慢的由深而遠,由遠而廣,幾十年來,始終順此心境,保持一心不亂,在「道」上訴求。

(訓練眼力所用「推之令清」功法,請參閱《李鳳山練功祕笈》。)

幻影
  觀看水面的歷練,因為師父要求我繼續「參」,因此我仍常去河邊。我也常想著師父告誡我的話:「內在越是無為,外在越是有為;內在越是有為,外在越是無為。」
  我的心越參越廣闊,也越無為。我也漸漸了解,所有的東西都是隨外在的影響而震動,是外在造成我們必須有的行動。人心本應無為,當外在的波動,造成自己的行動,即是有為,但內心仍應無為。如果外在沒有必需的震動,你就不動,這也是無為。但是一般人常是外在沒有引動,自己仍要動,這就成了有為,也就容易出問題。
  有一天,風和日麗,群樹如如不動,周遭幾乎無風,我坐在河邊看著河面,看著看著,眼睛就閉上,糊裡糊塗的睡著了,猶如進入似睡非睡的禪眠狀態。那時我的心中並未想去洞澈什麼,但是突然發現自己看見了池塘。
  我將這個經驗稟明師父,師父說:「那是幻覺,再繼續觀照。」
  但是連著好幾次發生這種狀況,我心裡著實納悶,我明明是閉著眼睛看見了呀,我忍不住進一步追問師父:「為什麼是幻覺?」
  師父說:「那是平常看來的印象。就好比你照了一張水的照片,照片洗出來之後,再拿去和水面對照,或會發現與當下的水面不一樣。此即幻覺。」
  聽師父這麼一說,我再去觀察水面時,發現果真是幻覺。因為我先看一看水面,就將眼睛閉上,等感覺眼前浮出水面的圖像,再將眼睛張開,發現果然水面上的東西不一樣。比如有時水面飄過一片浮萍,或有一條魚正在裡頭打轉,在閉眼的前後,畫面是不一樣的。
  於是我著性子,依師父之囑,繼續觀照水面。
  但是練習看河水時,若一直緊盯著水面,易傷眼;如若出神,怕入魔道;有時坐久了,身體反而緊繃,又怕走火。所以必須配合動靜兼顧的功法。

(「相推入道」功法,請參閱《李鳳山練功祕笈》。)

心眼與肉眼
  有一天,我閉眼又看見水面,等張開眼睛,發現水面之物和閉眼所見一模一樣。經過數次實驗,結果均是如此,我便又稟明師父。師父笑了,他告訴我:「真相已然出現,你已從幻象進入真相了。再看!還有其他東西。」我便聽話,繼續觀照。
  有一次,閉上眼睛,眼前出現的不是那條河,是大石頭,還有樹。我張眼再看,傻了,為什麼跟眼前所見完全不同?我請教師父,師父說:「你不只看見了河,還跟這裡的神做了溝通。你看見的是以前的景象。」我這才瞭解,人可以修煉出不同的眼睛,肉眼、天眼、佛眼、慧眼、法眼,境界各自不同。
  我就這樣從眼睛意境的開發,進入耳朵、嗅覺的意境,我的五官七竅都變得異常敏銳,無法為一般人道也。後來我也漸漸明瞭,何謂宿命通、天眼通等。這些能力都是由反觀內照開始,繼而進入五眼的境界,再繼續進入其他的修煉。過程是先找到一個點,若碰到另一個點,轉個彎,會再碰見另一個點,再轉個彎,才會形成面,從面再深入更細緻之物,即可成為體了。點線面體,依此成形。
  我繼續傻練,甚至出現「心想事成」、「有求必應」、心想看到什麼就看到什麼的境界。我開始覺得可怕,不敢再練。師父也說:「知道了就好,天下事,依此而行,無事不成。」但有時我把眼睛張開,反而什麼都看不見。師父又說了:「別相信自己的肉眼,要相信心眼。」原來心眼所見,就是自己想看的那個東西。肉眼所見,反而紛雜無序。當時我本以為自己已經非常厲害,師父竟說:「還早呢!」
  我只得再練,最後我練到張開眼睛,河面周遭的東西都看不見,但水內之物,一層一層都看見了。我這才發現,空間是可以超越的,從第一度,到第二度,到第三度,到第四度,甚至進入第五度空間。
  到最後,若問我看到什麼,我只能說:「不可說。」我已明白,世間的真理,就靠修煉而得。中國從黃帝時代、文武周公、老莊、孔子相傳而下的天地道理、思想脈絡,都是因身體力行,修證而得。
  這和看山的道理,亦是相同。一開始看山是山,再來看山不是山,接著看山又是山,再過來又看山不是山。經過如此三番兩次的循環轉折,從看山不是山裡,方能察覺,心裡想看什麼,它就是什麼,而這些都是心的作用。
  心的作用最可怕,因為心可以幻化,所以真是不可說啊。這些驚世駭俗的能力,我現在只有在救人的必要時刻才使用,因我深知,無論人有多高的法力,均不可違背自然。功夫越高者,越要能控制自己,該做才做,而非想做就做。最後還要能如孔子所言,做到真正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是想做的就是該做的,此時人格才算健全。在「道」上,也才算真的登堂入室。
  看山、看水、看事,在道理和意境上是銜接的、相同的。但無論功力多高,自我控制力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摘自《李鳳山練功祕笈 》,書中列舉了許多氣功招式動作與圖解,自然風出版)

星期六, 10月 05, 2013

詩想起

一直往裡加
是多彩多姿的豐盛
還是疊床架屋的負擔

往裡減
是更貧乏還是更單純
値得現代人思考

“綠色時代

第四次工業革命,推測從21世紀20年代開始,以3D打印技術、無線通訊網絡技術和納米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誌,涉及合成材料、可再生能源、產品個性化生產、無紙無線辦公等的一場高效節能、高效智能的綠色環保革命,筆者稱之為“綠色時代”。

具體表現在: 1 ,在原材料與合成材料上,機器人取代了惡劣環境下的人工繁重體力勞動;絕大多數原材料與合成材料,由自動化程度很高的高效節能的智能生產線生產,運輸過程為全封閉式管理,不存在環境污染與過度開發造成的浪費; 2,在產品生產上,形成了自生產、自管理、自優化的智能化、分散化和個性化,不再大量生產與囤積產品或商品,工廠(包括製藥廠、食品加工廠等)、貨運物流、倉庫和各種包裝與生產,絕大部分都消失了;生活與工業垃圾也減少了90%; 3,在產品品種上,除了科學儀器、醫療儀器、交通工具、建築材料、生活用品、辦公用品等可以3D打印之外,還有各種食品、藥物、保健品、簡單的動植物、人體組織和器官等,都可以3D打印,傳統的農場、商店、動植物園、海洋館等也消失了; 4,在信息流通上,3D全息可視的無線通訊網絡遍及全球,並擁有全球語音翻譯系統,徹底改變了人類的交流方式;語言文字不再是一種障礙,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得任何想知道、想獲得的可用信息,記憶可以復制、粘貼與儲存,傳統的學校、醫院、書店、圖書館、博物館等也成為了歷史; 5 ,在個人生活方面,90%以上的勞動者在自己家裡上班工作掙錢,城市街道不再擁堵;住房是多功能一體化的,可以從家庭網絡訂購與3D打印自己想要的商品;傳統可見的貨幣形式沒有了,替代品是網絡積分與積點;分享任何個人信息與智慧,都可以掙分;可以與3D打印的有生命無智能的美女或帥哥結婚,人類繁衍完全由試管培育完成,婚姻形式與功能發生了巨大變革; 6,在綠色能源方面,3D打印的高效的可再生的生物能源取代了傳統化石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等)以及核能與水電,生物發光節能燈走進千家萬戶,地球成為一個真正適合人類居住的綠色生態星球。 - See more at: http://www.backchina.com/blog/250647/article-188099.html#sthash.VS3r1lpD.dpuf

星期五, 10月 04, 2013

真實

很久以前,「謊言」和「真實」在河邊洗澡。「謊言」先洗好,偷走「真實」的衣服離開;而「真實」拒絕穿謊言的衣服。於是後來人們的眼裡,只有穿「真實」衣服的「謊言」,很難接受赤裸裸的「真實」。

星期四, 10月 03, 2013

有無法征服的

在冬天的深處,
我終於知道,
在我身體裡面
有無法征服的夏天。
-卡謬

In the depth of winter,
 I finally learned that
 within me there lay
an invincible summer.
 -Albert Camus

星期三, 10月 02, 2013

閱讀的幸福

九把刀也感嘆,現在會從頭到尾看完一本書的人確實越來越少了。資訊爆炸,大家習慣「畫重點」,可以看完周刊短短幾頁成功經理人的創業之路,卻很難好好讀完一整本「總裁獅子心」人物傳記。在這種環境中,還有很多比閱讀更吸引人的娛樂在瓜分小朋友的注意力,他不諱言「小朋友只要願意好好坐下來看完一本書,大人就要謝天了。」

很多觀念其實已存在讀者心中,閱讀可以幫助強化思考與認同,透過閱讀多樣的內容,讀者可以進入不同的世界,「打開書,走進一段美好的旅行;闔上書,繼續回到現實的世界。」自身的經驗讓九把刀體會,閱讀如果可以成為一輩子的嗜好,會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更多文章:「線上主題書展/名人談閱讀」專區

【2013/09/30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名人談閱讀╱九把刀:閱讀,不要停 | 訊息藝開罐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194090.shtml#ixzz2gdeU02Z0
Power By udn.com

閱讀的幸福

九把刀也感嘆,現在會從頭到尾看完一本書的人確實越來越少了。資訊爆炸,大家習慣「畫重點」,可以看完周刊短短幾頁成功經理人的創業之路,卻很難好好讀完一整本「總裁獅子心」人物傳記。在這種環境中,還有很多比閱讀更吸引人的娛樂在瓜分小朋友的注意力,他不諱言「小朋友只要願意好好坐下來看完一本書,大人就要謝天了。」

很多觀念其實已存在讀者心中,閱讀可以幫助強化思考與認同,透過閱讀多樣的內容,讀者可以進入不同的世界,「打開書,走進一段美好的旅行;闔上書,繼續回到現實的世界。」自身的經驗讓九把刀體會,閱讀如果可以成為一輩子的嗜好,會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更多文章:「線上主題書展/名人談閱讀」專區

【2013/09/30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名人談閱讀╱九把刀:閱讀,不要停 | 訊息藝開罐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194090.shtml#ixzz2gdeU02Z0
Power By udn.com

星期二, 10月 01, 2013

杜潘芳格----到个時擎个旗 無根就無旗

杜潘芳格是所謂「跨越語言的一代」的詩人,因此她對於被迫放棄自己母語,
重新學習統治者語言的切身之痛,應該比起其他時代的人還要強烈。她有一首鼓
吹客家人尋根溯源的詩〈到个時擎个旗   無根就無旗〉:

從來吂識有過真正个自家根
在海風強烈吹來吹去个島嶼

畀外來文化連根掘挖
移上移下

根,尋毋到地下水脈
釘毋下自家真正个根
祖公傳下一句話
到个時擎个旗
 無根就無旗

「母語个文字化」
就係恩兜客家根
「我寫我口」
就係全地球流動个地下水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