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門詩排中比辭格的運用
~試以《羅門詩選》為主~
彰化師大國文所碩一
黃詩惠
8914205
壹、
前言
本文羅門詩排比辭格的運用,試以《羅門詩選》為主要探討範圍。此書選
自1954年至1983年,分為曙光時期、第九日的底流時期、死亡之塔時期、隱形的椅子時期、曠野時期及日月的行蹤時期。就筆者觀察,詩中使用排比的數量幾近百分之百,可以說羅門詩中運用排比辭格是非常普遍的。
目前修辭學著作繁多,然於某些辭格的界定,各家說法不一。就排比而言,筆者認為以陳啟佑老師《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排比篇》的定義,較為合理、完整且妥當。故試以此為標準,其排比的定義為:接連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或相似的句法,表達相同或不同範圍的內容的修辭技巧。準此之故,以研究羅門詩排比辭格的運用。
羅門詩的排比技巧,運用得豐富多變,筆者希望就以下的討論,來一探羅門詩排比辭格運用之全貌。本文首先說明排比的形式結構,分從排比的種類、詩中使用的排比組數與特殊的形式結構三方面加以析述;其次,針對排比的兼格狀況作一番詮釋;最後,就羅門詩運用排比所呈現的特色,分從強烈的氣勢、意象的豐繁與律動的節奏予以闡發。並且於結論處對羅門詩的排比運用是否得當,再作
更進一步的論述。
貳、
排比的形式結構
一、排比的種類
有關修辭方面的專書中,為排比作分類的,如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將排比分為句子成分、句子、段落三類,王希杰分為單句(句子成分、句子)與複句二類,馬瑞超分為詞組、句子、段落三類,《修辭方式例解詞典》一書分為短語、分句、句子、段落四類,《修辭通鑒》分為詞組、句子、段落三類,沈謙《修辭學》分為單句排比(含句子成分的排比)與複句排比(含段與段的排比)二類,陳啟佑老師於〈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排比篇〉則分為單式排比、雙式排比及多式排比。
諸多排比的分類法中,其排比所分類的對象不拘,有詩、散文、小說等各類文體。由於本文是探討羅門詩排比辭格的運用,若就新詩的角度來看排比的分類,以陳啟佑老師的分類較為合適,故將羅門詩就語法結構加以分類,可分為單式排比、雙式排比及多式排比。
(一)單式排比
所謂單式排比,指的是排比項為一個句子(廣義而言,含句子成分,即詞組、
短語)接二連三所形成的排比。玆舉二例如下:
春日逃過一片片的花瓣
夏日逃過一陣陣的浪潮
秋日逃過一林林的葉音
冬日逃過一山山的雪景
遠方逃過一目目的氤氳
--〈逃〉
怎樣也流不盡葡萄園裡的甜密
怎樣也看不停噴水池裡的繽紛
怎樣也拾不完睡嬰醒時眼中的純朗
--〈螺旋形之戀〉
(二)雙式排比
所謂雙式排比是排比項為兩個句子(包括句子成分,即詞組或短語)組成而接
連出現者。玆舉二例如下:
除了草裙舞 誰能說出火的形態
除了起伏的胸部
誰能找到火的心
除了打開的櫻唇
誰能吻到火的舌
除了那種抱摟
誰能進入火的三圍
除了那種灑脫
誰能揮盡火的繽紛
--〈重見夏威夷〉
無論以那一種鳥去飛的天空
也高不過它
無論以那一種風去追的天空
也遠不過它
無論以那一種天也線去圍繞的天空
也闊不過它
無論以那一種山水去美的天空
也美不過它
無論以那一種聽與看的天空
也聽不過看不過它
--〈目.窗.天空的演出〉
(三)多式排比
多式排比的每一排比項均由超過兩個的句子(含句子成分)所構成。玆舉二例
如下:
鳥飛過一棵一棵的樹
由緊密而幽深而冷
便抱住整座森林
樹飛起一隻一隻的鳥
由寬闊而渾圓而茫
便抱住整個天空
--〈樹.鳥二重唱〉
那隻鳥飛上去
把天空劃破了 交給送行的線視去縫
那隻鳥飛下來
把天空碰碎了 讓迎接的花環去連
--〈機場.鳥的記事〉
據筆者調查,羅門詩中單式排比、雙式排比、多式排比均有,但以單式排比、雙式排比數量最多,多式排比較為少見,故可得知單式及雙式排比最常為羅門使用。
二、詩中使用的排比組數
若就整首詩使用的排比組數來看(可包含單式、雙式、多式排比),可分為詩中僅用一組,詩中使用二組或二組以上的排比,及整首排比。
(一)詩中僅用一組排比
童時,你的眼睛似蔚藍的天空,
長大後,你的眼睛如一座花園,
到了中年,你的眼睛似海洋多風浪,
晚年來時,你的眼睛成了憂愁的家,
沈寂如深夜落幕後的劇場。
--〈小提琴的四根弦〉
(二)詩中有兩組或兩組以上的排比
以花之手
推開天空與大地
先放雲與鳥進來
讓世界無限的遼闊出去
再以花之手
雕塑晨曦晚霞與星夜
描繪綠樹碧野與青山
撥弄陽光風雨與流水
旋動日月季節與宇宙
然後以花之手
把圓寂與空茫
緊緊握成一朵渾成的永恆
把渾成的永恆
緊緊握成一朵不凋的芬芳
(三)整首排比
據筆者調查,詩中使用的排比組數,以使用二組或二組以上者占絕大多數,且單式、雙式、多式排比穿插混合使用,可緊密相連或間隔使用,自由度較高。詩中僅用一組排者較為少見,整首排比的只有〈咖啡廳〉及〈歲月的兩種樣子〉兩首。由此可知,詩中僅用一組排比的變化較少,故少用,又整首詩皆排比難度較高,頂多只能運用單式、雙式、多式排比的其中一種或二種,故詩中使用二組或二組以上的排比,為羅門詩中最常見的。
三、特殊的形式結構
此處所謂的形式結構,是指詩句與詩形的佈置。現代詩的寫作形式極其自由,字數、行數沒有定規,從哪裡對齊寫下來也沒有標準,完全視作者的需要而定。因此,詩的形式結構變化多端,足供創作者任意運用。羅門這位詩人對於詩結構形式的經營,有他獨到的審美觀,以下玆就「特殊寓意的視覺美詩」與「多重複合的對應結構」二點,加以敘述說明。
(一)特殊寓意的視覺美詩
紫羅蘭色的圓燈罩下 光流著
藍玉的圓空下 光流著
邱吉爾的圓禮帽下 光流著
-----〈光 穿著黑色的睡衣〉
上例中「圓燈罩」、「圓空」、「圓禮帽」等圓的造形,而以「流著」的光貫穿其間。三句整齊的「光流著」置於其下方,在詩的外形上令人感受到光流動的位置,不同的「圓」就像是不同的人生縮影在不同的階段中呈現出各種具象的象徵,而「光」即指人生命的存在與活動。
就那麼的裁過來
裁成一九七二年的旋律
就那麼的裁過去
裁出那條令人心碎的
望
鄉
的
水
平
線
多少日落
多少星墜
多少月沈
----〈迷妳裙〉
上例中有二組排比,其中第一組排比是由「就那麼的裁過來……望鄉的水平線」,第二組排比是「多少日落……月沈」。第一句與第三句對齊,第二句「裁成一九七二年的旋律」對齊於「裁」字,第四句的「裁出那條令人心碎的」亦對齊於「裁」字,使四個「裁」字呈現一條直線的樣子,加強了「裁」這個動作的動感。第四句「望鄉的水平線」對齊於「裁出那條令人心碎的」的「的」字,並且將「望--鄉--的--水--平--線」各字拆開形成一直線,讓讀者感受到水平線的視覺效果。第二組排比「多少日落/多少星墜/多少月沈」對齊於「望鄉的水平線」,「日落、星墜、月沈」就好像在那水平線的下方,使得日的「落」、星的「墜」、月的「沈」這三個動詞更有朝下的動作感。
你的那朵高昂 一落入水平線
便是一個遠方
而那串溫婉與連綿 一睡進去
便是一個夜深過一個夜
----〈山〉
鳥與雲是放在天空裡
很遠的那張椅子
十字架與銅像是放在天空裏
更遠的那張椅子
----〈隱形的椅子〉
上二例中,第一例〈山〉這組排比屬多式排比,排比項為二項,一項有三句構成,前二句同置於一行以空一隔分開,第三句對齊於第二句的「一」字。由詩的外形上看,第二項第三句「便是一個夜深過一個夜」是置於這組詩形的最下方。由於第二項第一句字數較多,以致於第三句對齊於第二句「一」時,便呈現位置退後的現象,且第三句的字數亦多,所以此句位置愈往下愈有拉長的感覺,呈現夜愈來愈深的形式。另外於第一項的二、三句與第二項的第二句,此三句的末字皆結束於同一位置,或許是詩人有意的安排,使得「便是一個夜深過一個夜」更顯突出。同樣的,於第二例〈隱形的椅子〉亦有相同的效果,此乃雙式排比,排比項為二項,一項二行,兩項排比的第二句句末皆對齊於第一句的末字,但由於第二項第一句的字數較長,使得第二項的第二句較第一項的第二句退後,更加強了椅子愈來愈遠的視覺呈現。
(二)多重複合的對應結構
「詩行與詩節的對稱」可以說是羅門詩排比運用中技巧最高明之處。羅門善
於將人在現實世界看似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象化,並且結合排比的運用,使他的詩呈現立體而非平面,外在的多重複合對應結構,更體現出詩人內在的精神與思想。他曾指出:「任何一個具有創造性的詩人與藝術家,都必須不斷擴展一己特殊性的靈視,去向時空與生命做深入性探索,以便把個人具卓越性與特異性的『看見』提示出來,讓全世界以驚贊的眼光來注視它。」下面玆舉〈歲月的兩種樣子〉一詩,來看詩人是如何建構詩的藝術空間。
一
天空來到你的額
群山來到你的眉
樹林來到你的髮
江河來到你的手腳
海來到你的眼睛
大地來到你的身體
日月來到你的心
你醒
日出
你睡 月出
在歡躍中
你是春
在狂熱中
你是夏
在深沈中
你是秋
在冷靜中
你是冬
在四季中
你是花
二
高樓來到你的額
招牌來到你的眉
電線來到你的髮
街道來到你的手腳
櫥窗來到你的眼睛
床來到你的身體
她來到你的心
你醒 她在
你睡 她也在
在歡躍中 她是你的春
在狂熱中 她是你的夏
在深沈中 她是你的秋
在冷靜中 她是你的冬
在四季中 她是你的花
----〈歲月的兩種樣子〉
詩的文字形成的外在形式結構體現出,詩人運用排比技巧使詩行、詩節對稱並形成重複感,從而增強了視覺效果和音樂性。
1、詩行的對稱
第一部分第一節,首尾名詞相對—客體(自然界的部分)「天空」對應於主體(人
體的部分)「額」,以下每行類推;第二部分第一節亦是如此,即客體(城市部分的空間位置)「高樓」對應於主體(人體部分)「額」,以下每行類推。若將客體的部分相加--「天、山、樹、河、海、大地、日月」構成自然山川的的空間,對應於主體的部分相加--「額、眉、髮、手腳、眼睛、身體、心」構成人體的空間整體。同理,第二部分第一節則是「高樓、招牌、電線、街道、櫥窗、床」構成都市的空間整體,對應於「額、眉、髮、手腳、眼睛、身體」構成人體的空間整體。
2、詩節的對稱
全詩共分兩部分,每部分十四行,每節又分別由7、2、5行組成,兩部分每
節的分行數相等。這對稱性的兩大部分對應於「歲月」兩字,它們各表「歲月」的一種樣子。羅門在此詩中,用兩組對稱的意象構成了「歲月的樣子」,化「歲月」這個抽象的時間概念為具象。先是給「歲月」以空間實在感:歲月是「天空、群山、樹林、江河、海、大地、日月」,還是「高樓、招牌、電線、街道、櫥窗、床」;後是給「歲月」以人體形象感:詩中「你」代表時間(歲月),它有「額、眉、髮、手腳、眼睛、身體、心」這一人體的外形。然後再通過富有動感的「來到」一詞,使它兩邊對稱的意象疊加,把時間抽象概念擬人化或物化,使詩的平面變為立體,這樣就使有形的時間的「人」,去看有形的但又變化無窮與永恆的「天地、出水與日月」組成的時間,還有為了人的生存目的和需要而建造的「高樓、街道、櫥窗、招牌與電線」這樣的特定空間所體現出的時間。
參、
排比的兼格
本節擬探討排比的兼格狀況,以看出羅門使用排比形式的同時,亦運用了其它的修辭技巧,讓排比呈現更為豐富多變的面貌。由於限於篇幅所致,試選擇較為特別及較常使用的兼格技巧,一探羅門詩排比辭格的運用。
◎排比兼用類疊
黃慶萱於《修辭學》一書為類疊下的定義:「同一個字詞語句,接二連三反復地使用著,叫作類疊」。其它版本多稱為「反復」,如劉蘭英、孫全洲《語法與修辭》,王希杰《修辭學通論》,成偉鈞《修辭通鑒》等,說明反復是重覆出現相同的詞語或句子,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羅門詩於排比的運用中往往兼用類疊辭格,使得排比的形式中所反復使用的詞語或句子,可以呈現詩人所欲表達之情感與意念,層次結構更變得更為明顯。《修辭通鑒》云:「反復往往和排比合用。從句式看,是排比,從語句重複看,是反復。」《修辭學通論》亦云:「排比同反復是可以合流的。……既是排比,也是反復。作為一種兼類現象,可以叫做『排比式反復』或『反復式排比』。」以下試舉二例說明之。
趕上班的行人
用一行行的小楷
寫著生存
趕上班的公車
用一排排的正楷
寫著生存
趕上班的摩托車
用來不及看的狂草
寫著生存
----〈生存!這兩個字〉
如行車抓住馬路急馳
人們抓住自己的影子急行
在來不及看的變動裏看
在來不及想的迴旋裏想
在來不及死的時刻裏死
--〈都市之死〉
第一首〈生存!這兩個字〉重復出現「趕上班的XX/用XXX的XX/寫著生存」,小小的行人是小楷,方形的公車是正楷,亂竄的摩托車是狂草,譬喻生動,而趕上班與時間競爭只是為了生存,每段結尾「寫著生存」重覆三次,字字直指核心,有效的傳達都市人緊張的生活情態。第二首〈都市之死〉有二組排比,第一組排比「行車抓住馬路急馳/人們抓住自己的影子急行」,羅門將都市擬人化運用的栩栩如生,尤其「抓住」二字用得極為生動,重復的使用「抓住」更顯出都市快速的急切感。第二組排比重復出現「在來不及X的XX裏X」,短時間的「變動、迴旋、時刻」是「看」也來不及「看」,「想」也來不及「想」,「死」也來不及「死」,由此可看出使用類疊性的語言以顯示都市中人們緊張的生活情態。
◎排比兼用比喻
羅門詩的排比運用中亦往往兼用比喻的修辭格,使得內容更為豐富可觀,黃慶萱《修辭學》云:「譬喻是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點,說話作文時運用『那』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事物的,就叫譬喻。它的理論架構,是建立在心理學『類化作用』的基礎上—例用舊經驗引起新經驗。通常是以易知說明難知;以具體說明抽象。」《修辭通鑑》指出比喻的主要作用:「化遠知為近知,化繁複為簡易,將抽象的、深奧的事理具體化、淺顯化。運用貼切、逼真、傳神的比喻,可以把事物描寫得更形象、更準確、更鮮明、更生動,激起讀者豐富的想像」,由此可看出「譬喻」是依靠創作者的聯想力與想像力達成的一種修辭技巧。羅門曾說:「聯想力是想像世界的經緯線;是心路;是使一切到達其更為完美與富足存在的『天國』之路;只有聯想力能使內外世界發生交通,使存在的分力歸向合力。聯想力越豐富的詩人,便能經營龐大與繁榮的詩境,正像大都市必依靠發達的交通網。」羅門認為詩創作世界的五大支柱,其中一個便是「聯想力」,可見「聯想力」的重要,故其寫詩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模式,主要是在於:「他放棄對象屬性之間的相似、相近點的尋求(即放棄近取譬式的聯想),而努力追求事物之間屬性特徵的遠距離異,即追求遠取譬式的想像」。想像,即是對表象的改造工作,是主觀情思對客觀表象的強大變異,若改造變異的愈「離譜」,詩愈有刺激性。詩人羅門可說是其中的佼佼者。
那是一部不銹鋼洗衣機
經過六天弄髒的靈魂
禮拜日都送到這裏來受洗
唱詩班的嘴一張開
天國的電源便接通了
牧師的嘴一張開
水龍頭的水便滾滾下來
----〈教堂〉
那塊非肥皂
把圓環的頭
廣場的胸
街道的腿
巷衖的手
後車站的背
洗得乾乾淨淨的
----〈垃圾車與老李〉
第一首〈教堂〉中,羅門將教堂想像為不銹鋼洗衣機,教堂與洗衣機連在一起想確實是前所未用,其想像的「觸發點」令人驚嘆。喻體是「教堂」(可由題目得知),喻詞為「是」,喻依為「洗衣機」,排比句「唱詩班的嘴一張開—天國的電源便接通了/牧師的嘴一張開—水龍頭的水便滾滾下來」,形容洗衣機「洗」的過程,就像人們經過六天弄髒的靈魂到教堂來受洗一般。第二首〈垃圾車與老李〉中,羅門將垃圾車聯想為肥皂,喻體為「垃圾車」(可由題目得知),喻詞省略,喻依為「肥皂」,排比句「圓環的頭/廣場的胸/街道的腿/巷衖的手/後車站的背」像人一般,用肥皂把它洗得乾乾淨淨,這樣的形像化的比喻非常具有新鮮感。
另外在〈都市的落幕式〉中的排比句:「街道是急性腸炎/紅燈是腦出血 胃出血/十字街口是割去一半的心臟/只有那盞綠燈 是插到呼吸裏去的 通氣管」,羅門將都市的各個面貌:街道、紅燈、十字街口、綠燈,聯想到人生病的樣子,有急性腸炎,有腦出血、胃出血,有割去一半的心臟,有插到呼吸裏去的通氣管。喻體為「街道」、「紅燈」、「十字街」、「綠燈」,喻詞「是」,喻依「急性腸炎」、「腦出血」、「胃出血」、「心臟」、「通氣管」。如此的比喻活靈活現的呈現於讀者的眼前,相當逼真傳神。
◎排比兼用比擬
羅門詩排比的運用中亦往往兼用比擬,形象地描述事物,從而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修辭通鑑》云:「比擬,可以讓靜的變成動的,讓死硬呆板的變成活潑和有生氣的,讓無性格的變成有性格的,讓抽象的變成具體形象、活靈活現的。客觀事物經過人們合理的屬性轉移和合乎規律的創造性想像,而變得富有藝術魅力。通過比擬,還可以表現人們的想像力、思想傾向和感情色彩,並創造某種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蕭蕭認為轉化就是「宇宙萬物的情感化、生命化」,又說:「宇宙的任何萬事萬物都可以由於詩人的移情和聯想,賦予新的、活的生命力」由此可知,比擬同譬喻是需要依靠創作者的聯想與移情作用所達成。羅門詩想像的豐富多變,尤其在於他善於將事物擺在某種距離以外去看,特意製造出常態秩序的倒置,使其詩呈現出異於人類一般常態的思考模式,造成距離美感。陳仲義對於羅門這樣的特點曾說:「他善於在時空、物我、因果諸方面採取顛覆性動作。頻頻瓦解常態世界固有的秩序,以全然逆反的方式歪曲事物之間的關聯,利用錯幻覺、聯覺、聯想調度常規語法,從而教日常的經驗世界發生錯位,教準確的空間透視關係發生倒置。」羅門詩的比擬修辭格中,最特別之處即運用聯想及移情作用,使常態秩序發生倒置,讓人的思路可以獲得多種演化與轉化,由此,排比呈現出更為豐富而多變的內容。
當風景不穿衣服在山水中
天空不穿衣服在雲上
海不穿衣服在風浪裏
河不穿衣服在兩岸間
你不穿衣服在身體裏
眼睛不穿衣服在遼望中
煙不穿衣服在飄渺裏
----〈逃〉
上述第一、二、四的詩句中簡化壓縮即成為天空在雲上、海在風浪裏、你在身體裏。天空與雲、海與風浪、人與身體,是一種大與小的空間關係,依一般常態的想法,只有大才能容納小,即只有天空才能容雲,海容納浪,人容納身體。詩人故意扭曲大小的相對關係,讓小的容納大的,這就造成空間大小顛倒的離奇效果。另外詩人使用動詞「穿」的比擬手法,使主語「天空、海、河、眼睛、煙」人性化,再加上一、二句所使用倒置並加上擬人,讓此排比句留給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
泥土與地毯既已走進
同一雙鞋
風景與街景既已美入
同一雙眼睛
--〈20世紀生存空間的調整〉
「泥土與地毯既已走進/同一雙鞋」,依人一般的常識應是「人穿著鞋子走在泥土上或地毯上」,人穿著鞋子走應屬於主動者(主體),而泥土與地毯應屬被動者(客體),而詩人卻故意將主動與被動的關係倒置(主客顛倒),使泥土與地毯成主動者走進同一雙鞋,鞋則成被動者。再加上賦予「泥土與地毯」以人性化,使用動態之詞「走進」的擬人,更令人覺得特異。並且,由於如此的倒置手法,使得「走進同一雙鞋」的「一雙鞋」更為特別,因一雙鞋有二隻,泥土與地毯共同融入一雙鞋,代表了都市與鄉村的融合,這即是作者所欲表達的「20世紀生存空間的調整」。若只是按一般正常語序去寫,則無法呈現如此的效果。
同理,「風景與街景既已美入/同一雙眼睛」,依人一般的常識應是「一雙眼睛看著風景和街景覺得很美」,然而詩人並不滿足於如此平鋪直敘的描述,將主動者「眼睛」與被動者「風景與街景」倒置,如此一來,風景與街景成主動者,擬物為人,動態的美入被動者「一雙眼睛」。同樣的效果,鄉村的風景與都市的街景是可以融入一個人的一雙眼睛內。
只有窗在看我
天空在看我
我的眼睛在看我
--〈悠然見南山〉
排比句「窗在看我/天空在看我/我的眼睛在看我」,按理應是「我在看窗,我在看天空,我在看我的眼睛」,主動者是「我」,「窗、天空、我的眼睛」應屬被動者,然而詩人將其主客顛倒,使「窗、天空、我的眼睛」具人性化來「看我」。羅門運用如此的倒置更呈現其哲學思想,「窗、天空、我的眼睛在看我」可以說是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詩人將所描寫的事物擺在某種距離以外來看,使其排比兼用比擬的辭格,表達出更高深的意境。
◎排比兼用反諷
羅門詩排比的運用亦往往兼用反諷,賦予詩更深刻的意義內涵。真正的反諷始自對整個世界命運的沈思,羅門就是這樣一個具有自覺性的詩人,他有意識的寫詩,其詩亦多觸及現代都市生活及人的生存境況,抒情簡約而節制,更多的是一種對生命的沈思與智慧的流露。他始終關注著人類的命運與現實,思考著戰爭、死亡、生命、城市,他試圖用詩歌創造一個不同於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的第三自然。他說:「詩使所有的生命獲得本質的美好的存在與最高的境界」又說:「詩在昇華與超越的精神作業中,一直是與人類的良知、良能、人道、高度的智慧以及真理與永恆的感覺連在一起的,故有助於人性的倫理化以及在無形與有形中,將拯救這個世界與人類;並使這個世界與人類,活在有更美好的內容與品質之中。」
黃慶萱《修辭學》認為:「反諷指表象和事實的對比」,羅門常將兩種矛盾或互不相容的事物併置在一起,習慣破壞常態的秩序,扭曲慣常的表象,在事實與表象之間形成一種反諷的作用,以突顯作者所欲表達的思想。
天空溺死在方形的市井裏
山水枯死在方形的鋁窗外
眼睛該怎麼辦呢
眼睛從車裏
方形的窗
看出去
立即被高樓一排排
方形的窗
看回來
眼睛從屋裏
方形的窗
看出去
立又被公寓一排排
方形的窗
看回來
----〈都市.方形的存在〉
在羅門的詩歌中,「窗」是一個經常出現的意象,「窗」是他觀察外部世界的一種方式。他從窗裡觀看窗外的世界,廣闊深遠,心曠神怡,然而反觀困守在窗裡的自身,又有一種狹窄的侷限感。林燿德曾說:「方形,代表了千篇一律的、現代主義建築空間。在方形無所不在的都市裏,人類的眼睛已無所遁逃」高秀芹言:「方形溺死了天空,方形枯死了山水,眼睛從方形的窗看出去,卻又被看回來。開始和結束是相同的起點,是毫無意義的重複過程,矛盾的兩極在一種近乎無奈的喜劇效果中釋放出意義,進一步強化了反諷效果。」在詩人心中,高度物質化的現代都市,變成沒有靈魂、沒有生氣、沒有人性的「方形的存在」,眼睛所能看到的距離愈來愈短,人的生存受到了嚴重的擠壓,變得愈來愈渺小,這是很悲哀的。
一
窗外是門
門外是鎖
山外是水
水外是天地茫茫
二
人穿衣服
衣服口袋裏放著一張護照
鳥穿天空
天空口袋裏什麼也不放
五
鳥
飛入山水
雞
飛進菜市場
九
鳥聲與泉音
叫森林越睡越沈
流行歌與輪聲
叫都市翻來覆去
十五
牧笛是一條河
流出乳般的晨光
酒般的晚霞
槍管也是一條河
流出白色的淚
紅色的血
----〈2比2.20比20〉
〈2比2.20比20〉由20組詩構成,其中每一組詩有二節作對比,故稱2比2,由於共有20組,加起來看有一大組(20節)對比一大組(20節)—自然對比都市,故為20比20。羅門運用了大自然各式各樣的面貌(第一自然)對照於被都市侷限而變形的形態(第二自然),通過對比呈現出詩人運用反諷手腕之巧妙。如上所舉的第一組排比:「窗外是門/門外是鎖」對比於「山外是水/水外是天地茫茫」,羅門〈窗〉有一句詩說:「反鎖在走不出去的透明裡」,這就是指窗雖然是透明的,人可由窗看到外面的景象,但是實際上是被反鎖在窗的裡面走不出去,山外的水,水外的天地,遼闊無邊,反諷出生活在高樓大廈的人類,想藉由窗看外面風景,其實只是一隻籠中鳥的可悲罷了。第二組排比中,「人穿衣服/衣服口袋裡放著一張護照」,然而鳥穿的不是有形的衣服,是一種無形而不受拘束的天空,人必須帶著護照才能夠坐在飛機上往返於不同的國家,但是鳥不需任何證件即可自由自在遨翔,想飛到哪就飛到哪,天空口袋裏什麼也不必放,大自然景觀盡覽眼底,反諷出人的侷限性與無奈感。第五組排比「鳥/飛入山水」對比「雞/飛進菜市場」亦是一組自由與不自由的對照,同樣是屬於有翅膀的飛禽類,鳥可以往有山有水的方向飛奔,可憐的雞只能注定成為人類口中的美食了。第九組排比中,「鳥聲與泉音叫森林越睡越沈」,生活在有鳥聲有泉音這種大自然美妙的音樂之中,是多麼的舒適愉悅,反觀「流行歌與輪聲叫都市翻來覆去」的,遠離大自然的人生活於這樣的環境中是多麼的可悲。第十五組排比「牧笛是一條河/流出乳般的晨光/酒般的晚霞」,詩人運用如畫般的景色來形容美妙的天籟,然而人類進入高科技都市文明時代以來,發明了不少對人類有利但也有害的科技品,牧笛對比於槍管反諷出:「槍管也是一條河/流出白色的淚/紅色的血」,掀起了世界大戰,多少人死於槍下,流出多少人生命的血液,造成多少人流離失所,痛不欲生。羅門曾說:「我之所以將戰爭當做我詩創作重大的思想主題,是基於它在人類存在的思想空間裡,具有嚴重的威脅性,並一直成為人類生存巨大的困境與慘痛的悲劇……以血、肉與骨頭來建構的無數戰爭,結果總是叫人類站在死亡的陰影下,用一隻手從戰爭中去抓住勝利與光榮,用另一隻手去抓住滿掌的血」,羅門於此組詩中的排比形式,運用了反諷的修辭,更顯出戰爭帶來的悲劇與感傷,表達了人類對和平的渴望。
肆、
羅門詩運用排比所呈現的特色
羅門詩運用排比所呈現的特色,筆者歸納為三點,第一:強烈的氣勢;第二:意象的豐繁;第三:律動的節奏。試說明如下:
一、強烈的氣勢
陳騤《文則》說:「文有數句用一類字,所以壯文勢,廣文義也。」就是指運用排比具有加強語勢及周全語意的作用。羅門寫詩習慣使用排比,往往呈現強強勁雄渾與排山倒海的氣勢。試舉二例如下:
要想把海樹起來看
請去看帝國大廈
要想把海旋起來看
請用眼睛旋轉帝國大廈的看臺
要想在雲上走
請將眼睛從帝國大廈的看臺上
投下來
--〈紐約〉
此乃雙式排比,排比項為三項,每項二行。這組排比前面有「天國下著雨/帝國大廈將天空/撐開成一把傘/N.Y.你躲在傘下」 ,即相當有氣勢的呈現出帝國大廈的宏偉。經由帝國大廈「將天空撐開成一把傘」的動作,立刻撐開了氣勢,這把傘具有躲得下整個紐約的容量,烘托帝國大廈的壯大。「將天空撐開」的力量表現,在詩的第二段排比,排山倒海的鋪敘出來。「海」和「雲」都是大自然中的宏大的景象,但帝國大廈上的觀眾卻可以任由他們,把海樹起來看或把海旋起來看,予讀者的視覺強而有力的刺激,連那高不可攀的雲,亦可任由帝國大廈的觀眾隨意的俯視。大自然景象的渺小化相對於帝國大廈的崇高與雄偉,讓整體視覺空間更加的拓展開來。並且,詩中透過「天國」、「帝國大廈」、「天空」、「大雨」、「海」和「雲」等巨大的辭語,彼此相互襯托,強烈的氣勢衝擊讀者的視覺。
二、意象的豐繁
羅門詩排比的運用往往呈現意象豐繁的特色,而意象的豐繁正可以達到排比「增廣文義」的作用。所謂「意象」,黃永武曾說:「透過文字,利用視覺意象或其他感官意象的傳達,將完美的意境與物象清晰地重現出來,讓讀者如同親見親受一般。」羅門對意象相當重視且善於意象的經營,從他將意象當作「詩創作世界的五大支柱」可得知。他並曾在「詩與視覺藝術的關係」中談到:「由於詩人在詩中透過語言文字,能使無形的『意』,變成有形的『象』,詩人便也因此被看做是以文字來繪畫的藝術家」詩人並說明「意象」就是「內視力(心目)所看見的無限景象……意象世界就是再現於心靈中的第二度更為充足的現實世界,也就是我一再強調的:詩不是第一層面現實的複寫,而是將之透過聯想力導入潛在的經驗世界予以觀照、交感與轉化;成為內心第二層次的現實之『景象』(即意象),因而獲得存在的更為富足的內涵與更具有美感的形態。」由這段話可看出,羅門對於意象的使用,有其更獨到更深層的意義於其中。他認為優秀的詩人不能只滿足於現實環境田園(第一自然)與都市(第二自然),而要「創造人類存在的第三自然」,因此,他十分強調「靈視」的重要,「靈視」是相對於「目視」而言,目視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屬於形而下的範疇,靈視則能穿透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具有形而上的意義。詩人通過「靈視」而創作出來的意象組合,使其詩於排比形式的運用上,更可表現出豐富繁雜的內容與思想。下面試舉一首為例:
一排燈
排好一排眼睛
一排杯子
排好一排嘴
一排椅子
排好一排肩膀
一排裙子
排好一排腿
一排胸罩
排好一排乳房
一排眼睛
排好一排月色
一排嘴
排好一排泉音
一排肩膀
排好一排斷橋
一排腿
排好一排急流
一排乳房
排好一排浪
夜
便動了起來
----〈咖啡廳〉
〈咖啡廳〉是一篇整首排比的詩,其整齊的語法結構「一排XX/排好一排YY」的形式重覆了十次,予人視覺上與聽覺上的美感。此詩經過詩人精心的選擇設計,將意象排列組合成三個不同的層次。詩中第一節單數行「燈、杯子、椅子、裙子、胸罩」是詩人在咖啡廳中見到的事物,將這一系列的意象連接在一起,便形成了整個咖啡廳的景觀,其屬於都市的第二自然。第一節偶數行中的「眼睛、嘴、肩膀、腿、乳房」是與單數行相對應的意象,此意象組成人體,表現的是人的欲望,這些意象至第二節成為單數行,並對於第二節中偶數行的「月色、泉音、斷橋、急流、浪」,這一系列的意象組成了大自然的風景,屬於山水田園的第一自然。「燈」與「眼睛」對應,「眼睛」與「月色」對應,「眼睛」又連接著「燈」與「月色」,層層遞進,其它以此類推。由此,可看出詩人意象的經營組合中,是隱涵著詩人所欲表達的思想,即「人如何介中於『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之間,指出它們的離異,或調和它們;或如何能夠藉詩的活動,創造出一個超越這兩層自然的新秩序。這新秩序就是他所謂的『第三自然』。」羅門詩排比的運用,並不僅存限於外形上的整齊畫一,其中意象的豐富繁多,更令人嘆為觀止。
三、律動的節奏
現代詩形式自由,句子的長短可以任意調整,分行、斷句的使用是詩人控制節奏的方法。由於排比的語法結構相同或相似,亦往往重覆相同的句子或詞語,使詩富有律動的節奏感。如同陳啟佑老師所說:「節奏乃是根據轉換、反復、層次、重疊等四種原理,加以靈活運用而成的。無論是句法結構相同或者相似的排比,均具有『反復』的性格,排比之所以富有節奏,肇因於此。」蕭蕭亦曾探討結構與節奏的關係中言及:「造成語言結構的方法要以『重覆』最為重要,而重覆又是『節奏』最重要的因素……音樂結構可能隨語言而生有,有結構的詩已具有主旋律似的節奏,結構與節奏可以相疊相合。」又說:「以重覆的句子、詞語,綴連成篇,一方面使詩有結構上的呼應,一方面也達成詩的節奏上的起伏。重覆的樣式,可以是類句、疊句,也可以是類字、疊字,更可以是雙聲疊韻,甚至於『押韻』也是一種『韻』的重覆」羅門本人亦極重視詩的音樂性與節奏美,他強調詩語要:「呈露律動美,使語言在活動中獲得優美的音韻與音樂的節奏感,排除呆板與僵硬的現象。」具有韻律感與流動感的排比,的確可以達到詩人所欲呈現的節奏美感。下面試舉一例:
蕩蕩蕩
長髮長街一起蕩
流流流
流行歌排水溝一起流
追追追
機車公車火車一起追
--〈都市的旋律〉
這組排比為雙式排比,排比項為三項,每項二行。第二項與第三項的二行重覆第一項二行的結構,形式相似,一再的重覆,讀來便有音樂性與節奏感。另外,從類疊來看,第一項第一行「蕩蕩蕩」重覆三字「蕩」,第二行又重覆一次「蕩」,同時第一行與第二行形成押韻(同音「蕩」),又其押韻並不只限於句末,往往也穿插在句中、行中,如「蕩蕩蕩/長髮長街一起蕩」的「蕩」與「長」字,頗具有響亮的效果。同理,「流流流/流行歌排水溝一起流」的「流」與「溝」字;第三項「追追追/機車公車火車一起追」,重覆四字「追」與三字「車」,亦是如此。此詩通過排比形式的呈現,使得〈都市的旋律〉表達出都市快速、緊張、繁忙的旋律與節奏。
同樣的,我們在其它詩運用的排比形式中,亦可看到如此富有節奏感的效果,如前面所舉的諸多詩例,如〈咖啡廳〉一再重覆「一排XX/排好一排YY」
,相等的句式就容易使節奏加快,讀來便令人感受到那種輕快的節奏。又如〈觀海〉的「任霧色夜色一層層塗過來/任太陽將所有的油彩倒下來/任滿天烽火猛然的掃過來/任炮管把血漿不停的灌下來」,即呈現出強而有力的氣勢與節奏。雖然排比的形式整齊一致,但經由創作者有意的調整控制分行與斷句,亦使詩的節奏傳達出不同的效果,如〈迷妳裙〉的一組排比「就那麼的裁過來/裁成一九七二年的旋律/就那麼的裁過去/裁出那條令人心碎的/望/鄉/的/水/平/線/多少日落/多少星墜/多少月沈」,詩人使用一個字一行的寫作方法,使「望—鄉—的—水—平—線」的節奏緩慢下來,由此可看出現代詩形式自由,即便是整齊畫一的排比,亦可以表達不一樣的節奏起伏。
四、視覺的美感
由於排比的句法相似或相同,所以羅門詩中往往會呈現形式整齊的排比運用。通常排比的運用予人的視覺效果,為方塊形的美感呈現,但由於現代詩的寫作形式極其自由,字數、行數沒有一定的規則,從哪裡對齊下來也沒有標準,因此,創作者可以任意運用詩的形式結構,使其於整齊的形式又富有變化多端的視覺美感。前面列舉的諸多詩例,從中可見一般。例如〈逃〉、〈螺旋形之戀〉所舉的排比是屬於單式排比,其所呈現的即是方塊式的視覺詩;而〈重見夏威夷〉、〈目、窗、天空的演出〉屬雙式排比,及〈機場.鳥的記事〉為多式排比,其所呈現的形式就比單式排比還富有變化的效果。另外,如整首排比的〈歲月的兩種樣子〉,其多重複合的對應結構,以相當整齊的外在形式表現,又加上其中對應所蘊含著內在深層意義,使其排比形式呈現的不僅只是外在的視覺美感,更有其內在美感的視覺想像。同樣的,〈咖啡廳〉也是整首排比,外在整齊的形式於詩人的經營組合中,隱涵著詩人所欲表達的思想於其中。當然,最特別的地方即是前面曾討論過的「特殊寓意的視覺美詩」,如〈迷妳裙〉、〈山〉、〈隱形的椅子〉,其中一組、二組甚至三組以上的排比形式組合,加上排比原本即是語法相似或相同的整齊句型,但經由詩人羅門的刻意大幅度的變動外在形式,分行、斷句及字句的排列自由變化的運用,使得詩中形式整齊的排比句形,又呈現變化多端的模樣,實在是技巧高明,其中如此的經營組合是寄寓著羅門的內在思想,予人統一中有變化的視覺美感之呈現。
伍、結論
羅門是一位非常喜歡運用排比的詩人,從他的詩中往往可以看到穿插著不同形式的排比組合。其排比辭格使用得豐富多變,由上述的討論可以得知。至於為何羅門寫詩偏好使用排比,筆者以為可就兩方面來探討,其一:由於詩人熱衷於美感的追求;其二:運用排比可表達詩人豐富的意念。羅門的詩往往呈現出意象繁富、色彩繽紛的效果,那是因為羅門內心對美的不斷追綜與尋求,他曾在他的詩觀中提到:「詩能以最快的速度與最短的距離,進入生命與一切存在的真位與核心,而接近完美與永恆,同時我覺得世界上最美的人群社會與國家,絕不是機器與玻璃大廈造的,而是詩與藝術造的。」詩對羅門而言是一種美的極致,是一種崇高的境界,而排比的形式整齊一致,節奏律動諧和,給予讀者視覺與聽覺的享受,這種具有視覺與聽覺藝術的美感,正是詩人所欲表達美詩的最好形式。羅門曾引述陳慧樺教授對其詩的評語:「讀羅門的詩,常常會被他繽紛的意象,以及那種深沈的披蓋力量所懾罩住……,不管在文字上、意象的構成上等等,羅門的詩,都是具有個性的。他的詩,是一種龐沛的震撼人的力量,時時在為『美』工作,是一種新的形而上詩……」詩人迷戀意象的捕捉經營,意欲達成靈和美的繁雜,即是為了表露其更廣大且壯闊的思想,而運用排比更是呈現其高度思維的最好方式。
然而,詩中的排比運用得太華、太順,對整首詩而言是否有其必要的位置存在?是否可以引發整首詩意義的關連與內容的適切性?《修辭通鑑》一書曾指出運用排比須注意「切忌生拼硬湊。不要單純地追求形式,把本來不宜構成排比的內容生硬地湊成排比的形式,以免失之於濫。」陳啟佑老師亦言:「所有修辭格理應在實際需要的情況下使用,萬勿為排比而排比,硬湊出排比來,如此反而易弄巧成拙,虛有其表的排比對作品不特無建設性,相反的,具有破壞性」並指出羅門《曠野》一詩的排比(如下所引),如果單獨賞析,也就是說,將它從該詩抽離出來看,乃是成功的排比,然而配合它前後的詩行來看,則誠如蕭蕭的批評。
風裏有各種旗的投影
雨裏有各種流彈的投影
河裏有各種血的投影
湖裏有各種傷口的投影
山峰有各種墳的投影
樹林有各種鐵絲網的投影
峭壁有各種圍牆的投影
--〈曠野〉
蕭蕭曾批評羅門〈曠野〉一詩中的排比:「當我們把這些詩句放回〈曠野〉這首詩中,他又承擔了什麼樣的意義?近期羅門詩中常常出現這種句法同型的羅列句子,就羅門而言,他試圖以單簡的句型達到震撼的效果,使他曾經濃縮太強的意象得到舒散的目的,泛而濫之的使用,徒使人覺得技巧太過,詩人太懶,總讓人有掩飾貧乏的內容的感覺。」雖然,羅門曾就〈曠野〉一詩的創作理念提出其看法:「企圖使用立體派多層面的組合觀點以及採取半抽象、抽象與超現實的技巧,與電影中有電影的手法,而使詩境內部在施以藝術性的設造過程中,獲得較具大規模與立體感的結構形態,有如大都市建築,所呈現層疊聳立的造型美與展示出多層面的景觀。這樣做,當然是一種偏向於藝術性的構想—試圖把詩的『體態』,進一步當做藝術的『體態』來看。」然而,一首完美的詩,形式與內容的相結合是必定的,但若內容無法承擔過於技巧的外在形式包裝,如此貧乏內容的詩自然會為人詬病。如何在內容與形式之間取得平衡點以達成詩的完美,排比如何運用得適得其所為整首詩的完美加分,想必是身為創作者所需關切的焦點所在。
當然,羅門詩的排比辭格運用,大體上而言,是相當成功且具有指標性的楷模。詩人羅門不斷嘗試新的創作,不斷超越新的內容,不斷改良新的形式,使其排比形式的運用,是那麼的多彩多姿,豐富多變。希望經由本文對羅門詩排比的探討,能初步對羅門詩有另一番不同解讀與欣賞,其排比辭格的運用是值得大家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