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鳳凰网执行总编辑、诗人艾子專訪
如果说,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避免的悲剧,那么,人们对于战争的记忆也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大洋彼岸的马尼拉城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1961年,诗人罗门在7万阵亡美军的坟墓前,写下了震惊世界的诗歌《麦坚利堡》。
日前,年逾八旬的罗门在海南老家的西海岸边,悠悠地感叹,这首诗所描写的不仅是马尼拉城郊星月已冷的世界,更有他童年中关于战争的黑色印记。
“生命在我的眼前骤然消失让我无措”
罗门介绍称,成为一名飞行员是他幼年时的梦想,这个梦想里也一度因为战争成为了沉重的记忆。
“我13岁的时候考进空军幼年学校,在广东珠江遭遇了日本轰炸机的袭击。”罗门说,在云端里忽隐忽现的轰炸机,让人心里恍惚,当时一辆飞机在盘旋一阵后便隐藏到了云中,很多人以为轰炸机已经撤离便走出的防空洞,没想到陷入了日本人的“圈套”。“飞机忽然从云中窜出来,机关枪对准防空洞一顿扫射,顿时防空洞的门口血肉模糊,我看到很多人在哭泣,我在想如果我不出来也会死在里面,生命在我的眼前骤然消失让我无措。”
轰炸机扫射过后,整个黄昏的晚霞在流血,天空也在流血。
燃烧的建筑物红红的火焰,血海里死去的人的尸体和活着的人的悲嚎,在罗门13岁的童年里,死亡所带来的黑暗印记,一直存在。
诗赋予了生命永生的力量“让我安慰”
在此后的生活中,战争所带来的嘶喊从未消失在罗门的意识中。在飞行学校的一段时间里,他只要睁开眼,镜头就会回到当年的血淋记忆。
“在我的生命里面,这些永远埋在我生命的存在和根里面,不可能消失掉的。”这些记忆不断地在罗门的心灵世界里膨胀,成为了一个冲击的力量,也成为了他一度创作的灵感。1961年,诗人罗门在7万阵亡美军的坟墓前,写下了震惊世界的诗歌《麦坚利堡》。
诗歌赋予生命的永恒力量,让沉睡在太平洋岸边的英灵们得到慰藉,也为诗歌史点染了浓重一笔。
曾有一位美国诗人曾用“把太平洋凝成了一滴泪”形容罗门的诗作《麦坚利堡》,这滴包含着7万英灵哭泣和嘶喊的泪水,被第一届世界诗人大会主席在大会典礼上向50多个国家的代表宣称是世界近代的伟居之作。
而罗门对于这些荣誉轻轻地摆了摆手,“这首诗是我人生当中60年来,创作的作品中最好的诗作,一首真正的诗,从这一点我感到非常的安慰。”罗门说。
《麦坚利堡》是战争题材的伟大诗作
罗门被公认是台湾十大著名诗人之一,也被认为是有世界级水准的诗人。他强调诗是美与“精神深度”的结合。他所创作的战争、死亡题材的作品,才成为诗歌界研究和讨论的最好范例。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胡琪表示,在刚刚接触到《麦坚利堡》时,被诗歌超越时空地空的境界所感动。“这首诗让人看了以后,我感觉到场面之大很震撼,对于逝去的英灵,我发自心底的悲伤。”胡琪说。
人类的战争、死亡、命运,是诗歌永恒的话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谭五昌说,《麦坚利堡》是战争题材的伟大诗作,他曾亲临马尼拉,在美军阵亡的墓碑前感受到历史的回声绵绵不绝,在他内心激起了巨大的反响。
谭五昌说,《麦坚利堡》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一种探索和思考,不仅仅是为了阵亡的美军士兵,在当时的语境下,他们代表正义的一方。
“这首诗超越了正义和非正义的界限,它是对人类的苦难,对整个人类的前途的忧虑,这首诗超越了一般战争题材作品。”谭五昌说。
延伸阅读:
罗门,1928出生,原名韩仁存,男,1928年生于海南文昌。空军飞行官校肄业,美国民航中心毕业,考试院举办民航高级技术员考试及格,曾任民航局高级技术员,民航业务发展研究员。从事诗创作四十年,曾任蓝星诗社社长、中国文协诗创作班主任、国家文艺奖评审委员、先後曾赴菲律宾、香港、中国大陆、泰国与美国等地以中文发表有关诗的专题讲演,一九九五年同蓉子参加「爱荷华大学写作计划(IWP)」。曾获蓝星诗奖、文复会「鼓吹中兴」文化荣誉奖、教育部「诗教奖」、中国时报推荐诗奖、中山文艺奖「麦坚利堡」诗获菲总统金牌。名列英文版「世界名诗人辞典」及中文版「大美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