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3月 30, 2016

未来

未来人类不需要OOXX
性行为将在30年内消失?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这种不易说出口的身体行为启发了几代音乐家、艺术家、作家和真人秀明星。但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可以预测的科学手段来生产婴儿,生殖性行为也许很快会变成人类的某种久远记忆。


  斯坦福大学的法律学和遗传学教授Henry Greely在一本名为《性之终结及人类生殖未来》的书中表示,在20年或者30年的时间里,大部分发达国家的人将不再为生殖而OOXX。

  比起通过这种汗流浃背且尴尬的方式让精子和卵子结合起来,未来的夫妇们只需前往实验室让科学家们为他们定制一个婴儿即可。

  Greely表示:“想要孩子的夫妇,男方只需提供精子,女方只需提供一块皮肤即可。”

  

  科学家们能够通过这块皮肤培育干细胞,接着让干细胞变为卵子,用这种卵子制造婴儿,准父母们也不必再担心高潮和性感内衣这类无聊的陈旧事物。

  正如Aldous Huxley在《勇敢的新世界》中描述的那样,性将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娱乐行为,人们可以像享受集邮那样享受这种行为,而不必依靠它来制造后代。

  更重要的是,人类将消灭一些棘手的疾病和丑陋、愚蠢及两条眉毛从中间连在一起等折磨。

  比起依靠自然来随机选择孩子的各种属性,准妈妈和准爸爸们将可以像组装电脑那样定制他们的孩子。科学家们会给他们看受精卵,并告诉他们受精卵可能会有的表现,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定制婴儿将会有多么聪明、富有魅力和健康。

  

  Greely说:“我们不会说,这个孩子可凭借智力跻身全世界百分之一的聪明人中。我们可能会说,这个孩子成为绝顶聪明之人的可能性为百分之六十。”

  他还认为定制婴儿未来并非富人专属,它将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所当然的事情。治疗疾病的费用非常高昂,生下多病的孩子将成为一种不朽的“耻辱”,在英国这类由纳税人支付孩子治疗费用的国家尤为如此。

  目前,尚不清楚实验室婴儿是否能提供“试用”或者为网购的父母提供14天内免费退“货”的服务。

阅读详情: http://www.backchina.com/
news/2016/03/31/418444.html#ixzz44SNKSBPI

谷歌人工智能辦畫展了!

@如是我聞
谷歌人工智能辦畫展了!一幅畫賣了8000美元,這位人工智能“畫家”有個很浪漫的名字——“沉夢”(Deep Dream),最近,谷歌跟舊金山一個支持藝術與技術合作的非營利組織,為”沉夢“合辦了畫展。下圖是沉夢的畫

●貓
凌晨兩點,我已靈魂出竅,正漫步在《陽光與暗影》詩集的迷離光影交錯中。才一翻閱到給貓咪的十二行詩之際,突然巷口傳來陣陣貓咪的嗚叫聲,夾著入冬的寒意破空而至。心頭一慄,但闻貓咪的嗚叫如嬰兒夜半驚醒哭'泣声,聲聲斷腸,又仿如失意的流浪漢放聲悲嗚控訴,聲聲淒厲,似乎要以絕情刷痛人的耳膜。去去去!終於有人難忍貓咪嗚叫聲的施暴,出面对牠邪惡的表演發生嘘聲;並且迅速展開報復,去去去!接著聽見木棍重擊地面的恫嚇聲。貓嗚立即被切断,並傳出牠的竄逃聲,牠急忙搖身一變成為黑夜,誰也休想再追擊牠。這時人和貓同時發出冷笑,自以為獲得勝利。其實牠轉移了陣地继续發出嗚叫聲,並且趁人不注意時,潛入人的夢境中,衍繹乍寒還暖的人生,若牠會說話,會說詩人可以衍繹貓,貓也可以衍繹人啊。此刻,突然詩集裡的黑貓一躍而出,蹲踞在書桌上,用著詭譎炯炯目光與我对視著。





星期二, 3月 29, 2016

@詩想起
認識名詩人蕭蕭許多年了,他對詩的鑑賞力比他寫的詩更犀利。在他主編的2015臺湾年度詩選「不同才見真章」编選序中說:「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網路詩快速生產,面目模糊,体型相近,越來越趨大同,無小異空間,没有小異没有细節的辨識力你就不是你了。」真是一語驚醒網路詩壇夢中人!此刻,當然我也想起著名作家福克纳所言:一個才華卓越的作家,不管放到那裡都能鹤立雞群。--- 但願蕭蕭兄多慮了!

●樹
詩選選了我這首詩,我寫了關於本詩附註:也許感受到自己年歲入秋了,經常會不知不覺吟唱起杜甫的《登高》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艱難苦恨繁霜鬢。」想起年輕時讀到韓愈說: 「 吾 年 未 四 十 , 而 視 茫 茫 , 而 髮 蒼 蒼 , 而 齒 牙 動 搖。」當時一笑置之,以為文豪自我揶揄之語,如今卻都到眼前來。

樹,到了秋天
從葉子開始,思想
虛無,逐漸掉落
食慾。而我已到了
秋天,視覺聽覺頭髮牙齒
都是我身上的
敵意。我已無力憤怒
只能靜心傾聽,等待
它們掉落的最後一聲
驚呼

星期一, 3月 28, 2016

魯冰花被退九年

魯冰花被退九年
鍾肇政:我是經得起退稿的勇者
http://udn.com/news/story/7009/1586573


九十二歲的作家鍾肇政,寫作生涯逾七十年,創作累積兩千萬字。他昨獲頒行政院文化獎時透露,成名作「魯冰花」遭退稿九年才獲賞識,在聯合報副刊刊出,「我是一個經得起退稿的勇者。」他幽默動人的致詞,贏得全場如雷掌聲。

鍾肇政領獎時幽默表示,「所有的獎我都得過了,最近才知道,我沒得的獎還有一個。」全場大笑。他說,自己只是「一個平凡的小說作者與寫匠」,大半輩子都在忍受「爬格子的寂寞」。創作迄今累積兩千萬字,「能寫的都被我寫光了」。

鍾肇政創作初期飽受煎熬,成名作「魯冰花」遭退稿九年,登出後又因內容隱含社會批判,讓鍾肇政被警備總部盯上。「我有一點點害怕」,他說自己當時想了一個「小小的計策」,故意投稿給中央日報。稿子登出後,果然如願「得到保護傘」。

星期日, 3月 27, 2016

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
J.K.羅琳小說遭退稿
出版商:建議去上寫作課
《哈利·波特》是英國作家J·K·羅琳(J. K. Rowling)於1997~2007年所著的魔幻文學系列小說,共7卷。該系列小說被翻譯成73種語言,所有版本的總銷售量超過4.5億本(截至2015年),名列世界上最暢銷小說系列。 JK羅琳3月25日在推特發布了一則訊息,內容表示她以筆名羅伯特•蓋布瑞斯寫的首本小說《杜鵑的呼喚》(The Cuckoo's Calling),在找尋出版社出書時並不順利,來自Constable & Robinson出版社的拒絕信內容寫道,“出版這本書(指杜鵑的呼喚)不會有銷路。”更建議“這位作家”參加寫作課。

●嘔吐
------有一天,他喝得酩酊大醉
但是卻很快樂,因為
他可以趁機吐掉,吐掉平時
不敢吐的東西

睜開眼,天旋地轉
兩路旁的電線桿,向他
猛衝過來
踉蹌倒退三步
閉上眼,清清楚楚地
聽到血液奔流在體內的聲音

醉了吧醉了,真的
他緊緊地摟住淒涼的夜色
他想嘔吐
吐出腸吐出肺
吐出不可說的絕望

最後撞入浴室
打開嘴巴,打開胸瞠
打開冰冷的水龍頭
他興奮地取出腸取出肺
一面唱歌,一面洗著


行到水窮處

@如是我聞
客諺說:「一儕無主張,三儕好商量」,意思是說,一個人辦事若無頭绪,找三個人來商量,也許能理出個頭頭緒来,事情也會辦得較圓滿。反之,一個人若愛自作主張自導自演,另外那三個人可能陷入無頭緒的憤怒中。有人說,雷聲大雨點小,若雷聲是白目剛愎者虛構的,那麼連小雨點也不會有!

●詩想起 ------ 蛙
記得小時候,我最喜歡去田間釣青蛙,母親拿陳舊的黑褲子,剪下一個黑褲管,下方用針線縫合,上方用粗鐵絲圍成圓口,還做了一個手握把柄,這就成了一個可以裝青蛙的袋子。

在母親縫袋子的當兒,我拿了小鏟子去田邊挖土找蚯蚓,又找了一根結實的細竹竿,在一端綁上比平常還粗的線,將蚯蚓綁在線的底端,有了這些簡單的裝備,我便可展開開心的釣蛙行動了。
 
我的手輕輕抽動著釣竿,可聽見蚯蚓的餌,打在田水中的細微聲響,我相信,那聲響對青蛙來說,定是非常誘惑悅耳的聲音,足以勾引出牠們飢腸轆轆,果然,不久我就聽見青蛙奔馳而來的聲響,我的心情欣喜混和著緊張,心跳也加快了,這是我們對決的時刻到了。
 
突然,我抽動的手一沉,知道青蛙咬住了蚯蚓餌,停頓一會,等牠咬得更紮實些,這時心頭一緊,電光石火間,拉起釣竿,哇!不得了,了不得,一竿雙蛙,兩隻灰綠色相間的青蛙死力的咬住餌,此刻我興奮得幾乎顫抖起來,迅即伸出袋子,不偏不倚,兩隻青蛙與釣竿線一起落入袋裡,我抓緊袋口一搖,嘿嘿,青蛙的嘴巴脫離了蚯蚓餌,在袋子裡活蹦亂跳起來。

日後有人說「落袋為安」,我不禁會想起此情此景,因而為之莞薾。
 
當然啦,釣青蛙有得意時,也有失意時,明明一隻又肥又大的青蛙已經釣起來了,到了半空中,卻眼睜睜地看著牠落回水田裡。這是天意,真是槌心肝啊。
 
現在看見孩子們用電腦螢幕,興奮的在玩釣魚遊戲時,我總是忍不住說:這是假的,有甚麼好玩的呢。在現今看來貧乏的小農村生活,當時沒有網路,沒有電動玩具,甚至連電視都不普及,但是我不得不辯說,我的遊戲是與天地共玩,這遊戲才真大啊!

→ 行到水窮處,站看雲起時


星期六, 3月 26, 2016

冯小刚:在餐桌上发现一个残忍无比的民族

冯小刚:在餐桌上发现一个残忍无比的民族

各大菜系中,我最清楚的就是粤菜。出了名以后,经常被奉若上宾,饭局不断,且多是粤菜的局。在北方,粤菜被公认是最铺张的,稍不留神就中了埋伏,光是一人喝一盅汤就比叫满一桌子的川菜贵,刀刀见血,做东的人不带上万儿八千的,看菜牌的时候就得把第一页翻过去,直接从第二页点菜。正因为如此,也就凸现出宴客的体面。

  北京吃粤菜最负盛名的酒楼叫“顺峰”,十年前兴起,贵客一直如云,有头有脸的天一擦黑全在那里聚齐儿。据说头一拨腋下夹着包,一手拿“大哥大”,一手拿车钥匙的座上客,现在大部份已经折进了大狱,每天以白菜汤咸菜窝头度日了,但“顺峰”的粤菜,却依然是新贵们宴客的首选,潮起潮落,高朋满座。

  吃粤菜的特点是,开饭前先请来宾围着鱼缸笼子一通端详,分别指出自己心仪的活物,接着就有一批生猛海鲜英勇就义。处决的方式也是十分残忍,龙虾通常是被活着凌迟,肉都吃完了,头上的须子还疼得直打哆嗦。蛇一般会当众剪掉脑袋,挤出血和胆献给主宾。

  虾的下场有几种:赶上喜欢白灼的算它们上辈子积了德;但大多数会被扔到烧红了的石头上煎熬,美其名曰“桑拿虾”;更有惨无人道的是活着用酒麻翻,生吞活咽,席间常能听到“丝丝”的叫声,那是活虾发出的呻吟。

  原来我一直认为汉族善良儒雅,粤菜的风靡令我发现,这个民族也很残忍,对弱小动物犯下的罪行也是惨绝人寰、令人发指。菩萨若是为此惩罚汉族,我申请对我网开一面,因为我不吃肉,也不怎么吃海鲜,尤其是不吃活物。

  凡属这类饭局,我能推则推,能不去就不去。实在是盛情难却的,就先在家吃饱了再去赴宴。席间我也是能躲就躲,能闪就闪,躲闪不过,又不想让别人扫兴,就象征性地夹两筷子放到自己面前的盘子里跟着瞎比画,别人一让我吃菜,我就端酒杯,掩护自己蒙混过关。

  近来因为心脏不好,酒也不能喝了,赶上粤菜的局,就只能拿话搪塞,让我吃菜,我就讲笑话飞段子,分散别人的注意力。弄得我每次赴宴之前必得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说姚明现在值多少钱,说好莱坞的各种逸事,连传谣带造谣,凡是能引开别人注意力的手段全都施展出来。

  这种时候最怕有心人,一眼识破我的伎俩,出于好心一再追问:鲍鱼不吃,吃鱼翅吗?鱼翅不吃,吃蟹吗?蟹不吃,吃虾吗?虾不吃,吃乳猪吗?乳猪不吃,吃蛇吗?蛇不吃,吃扇贝吗?扇贝不吃,吃白鳝吗?鳝不吃,吃牛柳吗?你到底能吃什么?你怎么那么事儿妈呀?

  这种情况时有发生,逢此情景,我只能实话实说:你们要是真疼我,就给我点一道西红柿炒鸡蛋,口重点,别放太多的糖就行。要是你们心里还过意不去,觉得亏了我的嘴,就干脆把那些奇珍异馔折成现钱直接给我也行。我太太徐帆如果在座,她会挑几个蒜瓣、葱段,舀两杓酱油汤,放在米饭里拌吧拌吧递给我,同时对大家说:你们吃你们的,别理他,他这人特别拧巴。

  长期熬夜养成吃消夜的习惯。消夜很简单,开水泡饭就剩菜。尤其喜欢吃剩菜里的葱段蒜瓣,入味,香。餐后喝一杯柠檬水漱口,点一支烟回味,美。自幼家境不富裕,菜咸下饭,因此养成口重的习惯。最怕友人款待粤菜,穷人家的孩子发了财也学不会享福,拍的电影也重实惠。

阅读详情: http://www.backchina.com/news/2016/03/26/417583.html#ixzz43zSr1XJa

星期五, 3月 25, 2016

●清明時節

@詩想起
有個武俠小說名家王度廬,被历史遺忘了半世纪,直到李安將他的小說「臥虎藏龍」拍攝成電影,他的文名才又大顯於世。我也由於此因缘,再找出他的小說來讀。可見人的聞名充滿機缘。君不見當代名詩人,年紀老了光芒漸黯,若去世後其光芒尚能维持多久?因此我們創作時,能找到當下的愉快較實在,文章自己事,得失放兩旁可也!

●清明時節
有人傳說,我們失落的祖墳
就在那個遙遠山頭
被一片似雪的蘆葦,冷冷藏著

我們不願這衹是個傳說
所以在清明這一天
我們成群結隊扶老攜幼
渴望去翻閱,讀懂
那秘不可測的山頭

是的,不管山頭似雪的蘆葦
有多麼深多麼冷
我們決心以子子孫孫的
體溫,去烘暖
被浩瀚歲月冷冷藏著的祖墳

星期四, 3月 24, 2016

●詩想起 ----- 窗

●詩想起 -----   
從北部返回遙遠的南部,在高雄轉乘回老家的平快車,一上車似乎可聞到南部粗曠氣息,一路上車子行走時鏗鏘有聲,停站時更可聽聞車身鐵骨扭動巨響,不像北部的車子那麼欲言又止的斯文平靜。

又要靠站了,從窗口看見穿學生服的學生們,紛紛挪動腳步準備上車,那些動作我是很熟悉的,時間驟然後返,清晨,不到六點,學生時代的我早已等在火車月台上,期待著頭班車的到來,然後與一大群同學們,發出青春的嬉鬧聲,一擁而上。如今我在車上,彷彿邂逅許多往昔的我,洋溢著歡欣的燦爛笑容走向我。

離下車的前兩站,是叫「歸來」的車站,從前它只是個地名,我不會產生特別的感覺,而今從車窗望見這兩個字時,心頭一懍,一種會令心跳加速的,近鄉情怯的情緒浪濤打上了心頭的海岸。「歸來」,你是第一個熱情迎接我的,浪跡天涯的遊子歸來了!

不久後車子經過一條小溪,溪光依然瀲灩透窗而來進入眼簾。經過這條小溪,我知道從台北情緒起伏近四百多公里後,我就要回到故鄉了。然而此刻我彷彿聽聞溪裡傳來喧鬧聲,而且似乎看見有水花濺向車窗,一股童年時消暑的溪水涼意從顏臉沿著背脊滑落。原來這條小溪,離我讀的小學不遠,夏天裡午睡時間,精力充沛頑皮搗蛋的我們怎睡得著,就偷偷相邀去小溪玩水,快活的水花互相飛濺之際,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們,忘了老師悄悄接近,被捉個正著只好回學校罰站。

·是的,窗是記憶的褶皺,從裡面能夠翻出許多泛黃的往事。而真正的窗就嵌在眼睛裡,詩人說:童時,你的眼睛似蔚藍的天空,長大後,你的眼睛如一座花園
。是的,仍深深記得故鄉小閣樓的小窗,睡眠在那裏的歲月裡,我經常望著從窗口流進來的月光,不禁用手一掬,滿盈著年少輕狂的思幻銀光。隨著年齡的增長,驚覺,從窗口看出去,看見的不祇是窗外的景色,看見的還有看不見的,洶湧而來的情緒。

●從記憶的老抽屜翻出五十多年前讀幼稚園時老照片
還記得上學時母親吩咐要戴著一頂上面有A的帽子

人工智慧寫小說 投稿文學獎通過初審

日本人工智慧寫小說 投稿文學獎通過初審
新頭殼newtalk | 林序家 綜合報導
發布 2016.03.22 | 12:18 AM

日本以人工智慧寫小說的研究計畫召集人、大學教授松原仁表示,以人工智慧書寫微型小說投稿文學獎,有部分作品通過了第1關審查。

人工智慧無所不能?不但勝過人類頂尖職業棋士,還能寫小說參賽。日本放送協會(NHK)21日報導,日本以人工智慧寫小說的研究計畫人員指出,以人工智慧書寫微型小說投稿文學獎,有部分作品通過了第1關審查。


約150名參與人工智慧研究人員今天在東京港區召開的報告會,計畫召集人、函館未來大學教授松原仁介紹目前研究的現況表示,利用人工智慧所寫的微型小說,4件作品投稿文學獎「星新一獎」,雖未得獎,但有些作品通過第1關審查。


人工智慧早已可以寫一個短句,如俳句和詩歌,而這項研發人工智慧寫小說的計畫從4年前開始展開,期待利用人工智慧創作出可繼承已故日本科幻小說家星新一寫作風格的小說。


負責研發人工智慧撰寫投稿文,名古屋大學教授佐藤理史表示,目前人工智慧還沒到達可以從頭寫小說的程度,但能寫出數千字具內涵的文章已是很大的成果。這項計畫今後還要研發出能自動創造故事的人工智慧,目標2年後可完成整部小說的撰寫。


人工智慧近幾年發展迅速。日前Google研發團隊以圍棋的人工智慧軟體AlphaGo勝過人類頂尖職業棋士,成為全世界熱議的話題;此外,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工智慧科技使用在互聯網圖片搜索和智慧手機的語音識別,配備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也已經開始搶人類的工作機會。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天才梦》

对于张爱玲来说,家或许是“一袭爬满了蚤子的华丽的袍”。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麦根路一幢没落贵族的府邸。这里便是张爱玲的第一个家。

  与张爱玲同时代的作家,没有谁的家世比她更显赫。祖父张佩纶,光绪年间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是“清流党”的主要人物;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女儿。张爱玲生母黄素琼(又名黄逸梵)则是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后母孙用蕃是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孙宝琦之女。清末显赫的几大姓氏都与张爱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在这个大家族中,却上演了一幕幕活生生的世事变迁、聚散离合。不幸的童年给张爱玲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左二),母亲黄素琼(右二), 姑姑张茂渊(右一)等在天津英租界住处的花园里。(资料图)

  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当初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开的。然后,你忽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风雨同船,晴天便各自散了。——《 一别一辈子》

  一桩不幸的婚姻,没有人受益,每位都会受伤,而最大的受伤者便是子女。来自于父母这两条支流的痛苦,到子女这里便汇聚在一起。这种痛苦的汇聚使得子女们不能如正常人一样看待人生。连思考的角度也是悲伤的。

  张爱玲的父母在结婚时曾是一对人人称羡的金童玉女。有钱有闲,有儿有女。有汽车,有司机,有佣人,张爱玲和弟弟还都有专属的保姆。那时张家的日子是非常风光的。然而婚后不久,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开始花天酒地。嫖妓,养姨太太,赌钱,吸大烟,一步步堕落下去。受过五四运动和新文化影响的黄素琼无法忍受丈夫的纨绔作风,离家出走以示抗议——名义上好听一点,是说出国留学。

  后来,张志沂再婚,后母孙用蕃进门。孙用蕃与张志沂都有抽大烟的癖好,进门后不仅抓紧日常开支,还一再鼓动张志沂搬到位于泰兴路和泰安路转角的大别墅里。在这里,张爱玲与父亲之间的和平被打破。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7岁的张爱玲向父亲提出出国留学的想法,结果惹得父亲暴怒。淞沪战场的炮火,家中的争吵,令张爱玲惊扰难眠,就跑去与母亲同住,这在父亲看来是一种明显的背叛。有一次,张爱玲擅自到生母家住了几天,回来竟遭到继母的责打,然而继母诬陷张爱玲打她,父亲发疯似的毒打张爱玲,“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然后父亲把张爱玲关在一间空屋里好几个月,由巡警看管,得了严重痢疾,父亲也不给她请医生,不给买药,一直病了半年,差点死了。她想,“死了就在园子里埋了”,也不会有人知道。在禁闭中,她每天听着嗡嗡的日军飞机,“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

  这场幽禁持续了半年之久。1938年的一个深夜,张爱玲终于逃离了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奔向了母亲的家。


  张爱玲童年照(资料图)

  我觉得一条长长的路走在了尽头。——《小团圆》

  张爱玲没有料到,钱的问题,最终消磨掉了母女间的情感。

  张爱玲去了舅舅家对面的开纳路开纳公寓,和母亲及姑姑共同生活。不久,弟弟也跟着来了,他只带了一双用报纸包着的球鞋,请求母亲收留,可惜黄素琼的经济能力只能负担一名子女的教养费用。看着弟弟离去的身影,张爱玲终于发现母亲的窘境超乎她的想象。

  母亲的古董越卖越少,又要张罗张爱玲读书的费用,过日子自然精打细算。从来没做过家事,没搭过公交车的张爱玲,一切都需从头学起。母亲和姑姑教她怎样过不再有人服侍的生活:包括洗衣服,做饭,买菜,搭公交车,省钱……

  张爱玲料想不到,钱的问题,最终会慢慢消磨掉母女间的情感,张爱玲写道,“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向她拿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地毁了我的爱”。

  第二年,张爱玲一鸣惊人,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可惜日本侵华的炮火阻断了她的行程,她只好转入香港大学。然而,黄素琼在自己的游历和女儿上大学之间,选择了自己的游学,对张爱玲的学费就断掉了。

  在香港大学,张爱玲发奋读书,门门功课都能考第一名。一位名叫佛朗士的英国教授私人奖励了张爱玲800港币的奖学金,正是这800港币导致了张爱玲对母亲的彻底绝望。黄素琼来香港看张爱玲的时候,听说教授给了这笔奖学金,竟然拿着这笔钱出去打麻将,全部输掉了。一直到她走的时候也没有问过张爱玲,这学期的学费、生活费怎么办。自此,张爱玲和母亲的关系到了尽头,正如《小团圆》里的那句话,“我觉得一条长长的路走在了尽头”。

  张爱玲、胡兰成(资料图)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送给胡兰成照片背后的留言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恋情,虽短短三年,却是她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3年12月,胡兰成翻阅苏青主编的《天地月刊》,读到张爱玲的《封锁》,“才看得一二节,不觉身体坐直起来,细细地把它读完一遍又读一遍。”

  他从苏青那里取得张爱玲家的地址,登门求见。可惜未被接见,他只得留下字条,本来未抱什么希望,不料第二天张爱玲回电,二人开始往来。

  23岁从未谈过恋爱的张爱玲,遇到的是年长她14岁的情场老手胡兰成。胡兰成曾任汪精卫伪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能言善道,在南京有一妻一妾以及数位情人。但恋爱中的张爱玲难以自拔,她送给胡兰成一张自己的照片,后面留言: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是张爱玲在豆蔻年华的少女时代,纯洁的情愫开出的第一束花朵。从此,他们情书往来,沐浴在热恋的爱河里。此时的胡兰成已续娶英娣为妻,然而,他与张爱玲两心相印,两情相悦,两颗相爱的心历经磨难贴近到一起,不可避免地撞击出绚丽的火花。他们冲破道德和理智的羁绊,成了一对相亲相爱的情侣。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红玫瑰与白玫瑰》

  这就是张爱玲式的性感,讥诮、冷漠、带着置身事外的居高临下,却又一语惊醒梦中人。

  1944年8月,胡兰成在抛弃一妻一妾后,与张爱玲定下婚约,考虑到时局不稳,两人没有举行正式仪式,只写婚书为定: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然而,这次婚姻是极不明智的选择。

  尽管张爱玲一生都有“独在小楼,不管政治”的姿态,但选择胡兰成无疑成为世人眼中的污点,人们可以接受不同政派,但绝不能接受汉奸。即使只论个人感情,这次选择也是失败的。胡兰成没能给张爱玲带来安稳、静好,而是深深的伤害。

  先是胡兰成去武汉办《大楚报》,爱上了护士小周;后来抗战胜利,胡兰成逃亡,留下张爱玲独自面对舆论攻讦,他则爱上朋友的妻子范秀美。张爱玲去温州找他,要他在自己与小周之间做出选择,他不肯。张爱玲责问他:“你与我结婚时,婚帖上写‘现世安稳’,你不给我安稳?”胡兰成的回答是:“我待你,天上地下,无有得比较。若选择,不但于你是委屈,亦对不起小周。人世迢迢如岁月,但是无嫌猜,安不上取舍的话。”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半生缘》

  这大概是世上最凄美的情话,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的,除了岁月,还有自己。留下的,仅是一场空欢喜。

  张爱玲隐忍到1947年,待胡兰成已经完全脱离险境,才寄了一封分手信给他:“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唯时以小吉(小劫)故,不愿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随信还附了30万元钱,作为分手费,那是她新写的电视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的稿费。

  5年后,张爱玲离开上海,只有姑姑一人知情。张子静曾去找过一次张爱玲,姑姑只是回答:“你姐姐已经走了。”多年后的今天,常德公寓里管电梯的师傅都能像“张迷”一般一口气报出张爱玲曾经在上海的踪迹,但张爱玲早已离去得决绝无踪。她在乱世中经历了父亲的家、母亲的家、胡兰成的家,却都不是家。在她华丽的前半生里,她想求一个家而不得。

  

张爱玲(资料图)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花凋》

  张爱玲在美国的日子并不好过,越到晚年越孤僻。

  1955年张爱玲到了美国,但她引以为自豪的写作却遭遇毁灭性打击。一部部作品写出来,一部部被出版社拒绝,为此张爱玲不知流下了多少羞恨交加的眼泪。绝望之中她只好为香港电影公司写剧本以谋生,甚至着手写作《张学良传》。她终于发现,她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红”的天才。其实,20世纪40年代她在两年内从一个因战争辍学的大学生一跃而成为上海最有名的作家,是与上海“孤岛”时期的特殊形势分不开的。艺术和人生的“传奇”,并不能到处复制。

  在张爱玲的性格中,有一种寒意沁人的真正的冷。在生命中的最后20年,张爱玲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心理疾病。她对人越发冷淡,生活日益封闭,家具、衣物随买随扔。她其实是以这种方式,来摆脱内心的空虚与枯寂。

  而多年来一直潜伏在心里的“虱子”,此时终于变成实实在在的客体,来向她发动最后的攻势了。在洛杉矶的最后23年里,为了躲避这种令她触之丧胆的小东西,她在各地旅馆辗转流徙,随身只带几个塑料袋。在搬家中,财物抛弃了,友人的书信遗失了,甚至花几年心血完成的《海上花》译稿也不知所终。去世前4个月,她还写信给林式同,说想搬到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或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去——这两个地方都是沙漠,也许她以为在沙漠里可以摆脱被虱子咬啮的苦恼。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谢世于美国洛杉矶寓所,7天后才被人发现。屋里没有家具,没有床,她就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毯子。一个曾经无限风光的生命以一种最凄凉的方式凋零。

  张爱玲寂寞地走了,正如余秋雨在《张爱玲之死》中所说:“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

阅读详情: http://www.backchina.com/forum/20160322/info-1363285-1-1.html#ixzz43o7fB4nL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大意:人生在世和世界万物相比,像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
感悟:人生在世和世界万物相比不过是短短一瞬间,在还没有好好体会的时候,他就过去了或者嘎然而止。所以该珍惜的要珍惜,该放弃的要放弃,不要太执着、拘泥于一定事物之上,人活天地间要得其所不枉其一生就可以了。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大意:(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与其这么辛苦依偎,还不如让他们回到江河湖海中自在游弋,彼此忘记对方。
感悟: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
——庄子
大意: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可是如果梦不是梦呢?那么人生怎么办呢?就把它当做是梦。
感悟: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是一种比较超脱的境界,将人生比作一场梦,我们是做梦的人,也是别人梦中的人。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
大意:有人自认为在做有用的事,却收效甚微;有人看似在做“无用”之功却流芳后世,引为大用。
感悟:钱穆曾路过一座道观,看见一个老道士正砍去一颗槐树,重新载一株茶花。问及缘由,老道士答道:“种上茶花,我明年就能看到它开花;而这槐树,怕是我到死也享受不到它的荫凉了。”钱穆摇头笑问:“你的前辈们种下槐树是为了当时就享受清凉么?”没过几年,人死花枯,道观衰落。
由此观之,所谓“有用”,不过是目光短浅之人看见蝇头小利而迸发出的欣喜之词;而种下一棵槐树看似“无用”,却为后世撑起了一方清凉。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庄子
大意:来世是不可期待的,往世是不可追回的。
感悟:人们的目光常常流连于过去,以致漠视现实,荒废现在,轻则岁月蹉跎,重则功败垂成。项羽自矜功伐,自以为已取得别人永远无法超越的成功,沉溺在过去辉煌的战绩之中,最后却被刘邦逼得自刎乌江。人生如梦,白云苍狗。 事物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过去的都已过去,未来的也未能来临,最重要的自然是珍惜现在,活在当下。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
大意:朴素,是天下没有什么能够与之争美的。
感悟:朴素乃是人的底色,朴素的根底在于坦荡真诚。朴素的人不做任何的伪饰,他不遮不掩地向人坦露自己的本来面目。他的衣着,他的谈吐,他的表达,他的行为,都不是为了表现,都不是为了掩饰。朴素的人,清澈而透明,可亲又可近,而且可敬。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庄子
大意: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间友谊深厚,无所违逆于心。
感悟:古人有“言不尽意”之说,有时一颦一笑,一个流盼,一个手势,其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比直接说出来的不知丰富多少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在无言的对视中,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宣了。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
大意: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感悟:对于一个一心只想做“有用”之事的人来说,应该尝试做些看似“无用”的事情。看一本好玩儿的书,哪怕这本书不是一本能够提高专业能力的书,同时也不是一本马上就对你的生活“有用”的书。做这些“无用”之事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好好放松心情,好好享受生活。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无用”也会变得“有用”。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庄子
大意:有技巧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没有本事的人没有追求。
感悟:对一个世俗红尘中人来说,智巧是众人所追求希望通过自己不断努力来获得的,而 对一个修行者来说,这些东西会成为束缚也是要忽略抛弃的。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庄子
大意: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就是天地之平静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万物的根本。
感悟: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基准,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心境虚空才会平静宁寂,平静宁寂才能自我运动,没有干扰地自我运动也就能够无不有所得。虚静便能无为,无为使任事的人各尽其责。无为也就从容自得,从容自得的人便不会身藏忧愁与祸患,年寿也就长久了。

阅读详情: http://www.backchina.com/forum/20160324/info-1363984-1-1.html#ixzz43o6CVYGX

星期二, 3月 22, 2016

鏡子

@詩想起
網路興起,作品的發表突破了傳统的小圈圈,我爱怎么寫便怎么寫,我爱怎么發表便怎麼發表,好壞交给網友大眾,有時也可免了,自己覺得好便好了。作品的命運完全掌握在作者手中。未來作品發表在網路,與發表在「報纸副刊、詩刊、年度詩选」的效应將無什么不同。作品集到一個數量,編成電子書將是首選,若要出版纸本,可將電子書請出版社印個十本二十本留念。新詩有别於傳统的格律詩,因此說是自由詩,其實到了網路時代,新詩才真正獲得了完全自由。

●鏡子
每臨深夜
我總是喜歡站在化粧鏡前
仔細地梳著不成熟的思想

驀地,我發現
鏡子裡的那個人居然在嘲笑我

我一掌遽然推出
那個人消失了,我的右掌上濺滿了


洶湧而來的熱血開始一點一點的往地下滴落
我突然覺得很得意地說:
「看你以後還敢不敢嘲笑我。」

星期五, 3月 18, 2016

電子書

讀了本文,表示電子書將是主流,我們早就養成看新聞不看報紙的習慣了,如今電子書正在清除老人對紙本書之依戀,  終究電子書轉成紙本書將無必要!
---------------------------
【關於出版,和未來的文學史】
前兩天讀到一則新聞,說在法國巴黎有一間書店採取「隨買隨印」的方式進行銷售。顧客可以從店內三百萬本電子書裡選擇喜愛的書,付款後,隨即有專門的機器立馬將書印出來。
即便最終仍是訴諸實體的紙書交易,但這樣的模式似乎跳出了一般紙/電對立的觀點,傳統書店因應電子書威脅做出的革新,無形中也銜接了兩者。
如果連書都能夠跨媒介遊走無礙,不禁讓人思索,「出版」的本質究竟是什麼?眼看著書市江河日下,出版界一片哀鴻遍野,傳統定義下的書本應該不是本質所在。但以台灣電子書的趨勢看來,也不會是下一波重塑出版形貌的潮流。
當讀者轉往線上,隨時都能開啟更深入、更多元、更無限的閱讀狀態;而同樣持續不斷多元化、分眾化的社群媒體、網路平台上,時時刻刻都有新的書寫在發生,這時出版者還能做些什麼?
如果說閱讀才是出版之所存在的意義,那麼當書真的已經無法滿足無限多元的閱讀需求時,也許我們需要更具破壞性的創新才能重新定義出版這件事。
讀者與創作者同時趨向多元化、小眾化,也讓人忍不住對未來學院中的文學史感到好奇。眼下的文學史多半植基於傳統的出版產業之上,足以入史的文學現象或紀錄,必定極具影響力,而在網路尚未降臨的時代,影響力想來和出版品的銷量相關。那麼在個人即媒體,讀者四散各自找尋閱讀樂趣的今天,傳統框架下的文學史如何可能?
日前執編《2015臺灣詩選》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走過三十餘年的老牌詩選,這次選入的94首詩裡,最後一首是選自詩人的個人臉書,儼然宣示著某些轉變的到來。
無論將來文學史是否要仰賴大數據才能撰寫,又或者出版要如何才能找到適應本質的生存之道,其實都不是我能回答的問題,與其說思索,這樣的文章充其量也就是滿腹牢騷吧。

星期四, 3月 17, 2016

跳繩

曾讀過發人深省的一段話:137億年前的大霹靂,宇宙基因便開始建構,天律逐漸成形。人來自大自然,當然無法自外於此天律,天律演化從粒子簡單到多細胞繁複,然而繁複的生存能力是向下遞減的,因為維持繁複的生存需要依賴更多條件。反而簡單的單細胞生物能夠獨立自主,無畏高溫酷寒天災地變,生存能力最為強大久遠。-----單純,果然威力無窮!

●跳繩
心臟擂動激情的節奏,你我
都在忙著跳時間的
繩索。不停歇如
時針分針絞搾出
千情萬緒的人生

跳啊跳,跳過
夢幻紛飛的少年,跳過
氣焰焚天的中年,跳過
百病纏身的老年
直到筋疲力盡,被繩索
絆倒

台客文化協會

【台客文化協會】即將成軍,全台發起人50名
協會宗旨:
本會以推展台客母語文學,兼顧台灣的華語文學、原住民文學,薪火相傳台灣文學為首要任務,並結合全台各地的文史、文化、藝術展演工作者,共同深耕台灣文化為宗旨。
【台客文化協會】
發起人: 參與列名並經確認者50人

宜蘭縣
基隆市 廖聖芳
台北市 向陽、王興寶、陳寧貴、許世賢、林文欽
新北市 莫渝、莊華堂、吳錡亮、趙天福、余文欽
桃園市: 林央敏、劉正偉、藍清水、葉莎、黃玉晴
林雅君、申梅蘭
新竹縣市 黃卓權、陳孝欣、賴貴珍
苗栗縣 黃碧清、張捷明、賴仁政、賴思方、鍾林英
台中市 方耀乾、李長青、林沈默、解昆樺、何信翰、
林秀蓉、廖振富
南投縣 錢鴻鈞
雲林縣 曾美滿
嘉義縣 謝其昌
彰化縣 陳政三、邱湘雲
台南市 凃妙沂、陳慧子、黃徙、蜜多王羅(王永成)、
陳正雄、利玉芳、蔡奇蘭、廖淑芳、謝振宗
高雄市 梁明輝、林文平、喜菡
屏東縣 念吉成(蔡謹誠)

●詩想起---閒情


車子從大馬路滑進涵洞時,一列捷運正轟隆隆從頭頂馳過,我輕輕踩了幾下,車子快速滑進自行車專用道,我停下車望向捷運車廂,人影一陣風般掠過。我坐捷運時,人在車裡也喜歡往外看望車外的人,時空轉換,如夢似幻,頗有時空旅人之異想。

星期假日的自行車專用道人來人往,本來就不寬敞的車道,擠得更窄了,人與人的距離也變近了,彷彿彼此的靈魂近得可摩擦出火花來。偶而會遇見有人向我打招呼,嗨,發聲,互相揮手,相識只是騎車時相遇多次後,自然的問候。

我又看見那個慢跑的女孩,一身運動服勁裝,長髮紮成一束馬尾,在腦後左右搖晃,我不想超前,車子跟在她後頭,好美啊,內心深處不禁發出喟嘆。抬頭看見一朵雲,鑲著金黃夕照在空中飄動,我們追逐著它前進。右手邊是淡水河,毫無遮攔的風,突然大力吹過來,暑氣消散成一片片涼爽。

車子騎到關渡碼頭,停車,改成牽車散步,走過一個小女嬰旁,她在母親的懷裡,一雙晶亮眼睛,骨碌碌轉動,目光炯炯望著我,有一種非常深沉似曾相識的奇異感覺,那感覺似乎來自遙遠的前世或前前世,我對她微微一笑,她也笑了,笑容些微神秘,彷彿岸邊濕潤的水光乍現。

忽然,聽見優美的歌聲,看見黃昏的淡水河畔,一個身軀薄如風的女子,戴著一副比夜還黑的墨鏡,她左手微顫拿麥克風,右手乏力的在空中揮舞,驅趕著飢渴難耐一波波來襲的蚊蟲,也許防不勝防受到攻擊,她悄悄在左肩慌亂抓癢,銳利的指甲卻不經意,在衰弱的身上抓出生活的無奈血痕,十來個觀眾圍著她,他們的目光彷彿是黃昏裡點起的燈火,為眼前一片漆黑的她引路,此刻她用很江湖的聲音唱起歌來……有緣無緣大家來做夥,燒酒飲一盃, 互乾啦! 互乾啦!一曲唱完 , 觀眾鼓掌叫好,有人如貓走上前去,靦腆地將銅板投入箱裡,似乎可聽聞清脆悅耳相互碰擊之聲,此刻已經沉溺在淒冷淡水河的黃昏,剎時有了些許暖意。

聽完歌,我繼續騎車,到一小山坡時,我只能推車方式前行,那條小路向上行大約五百公尺,就會經過光武與藝術兩間大學,再向上行去,佇立在較高位置,關渡平原盡收眼底,天氣晴朗時,還能夠清晰看見台北市的101大樓。心平氣和瞭望,會有萬物靜觀皆自得的感覺,有時也會產生,念天地之悠悠的思想。這裡的景色非常特殊,往返之間會變幻不同景色,原來雖然是同樣景色,卻由於不同觀點而產生變化,這種領悟,讓我心胸霎那間,越變越大,大到天邊,同天地融為一體之感。

詩想起-----母親


我的母親是個裁縫師,她沒有屬於自己的工作室。她的工作室就在我們的寢室,寢室不到五坪,裡面放了一張大木床,還有個大衣櫥,幾乎快佔滿整個空間。母親不知使用了甚麼魔術,硬是變出了一個空間放置她的裁縫車。

小時候,我經常看著母親將一塊布鋪在木床上,然後她半蹲著拿著一支有色蠟筆,在衣服上不知畫甚麼,接著使用銳利的剪刀,將布剪裁成一塊一塊。然後母親將剪裁好的一塊一塊布,放到裁縫車縫紉起來,看她似手忙腳亂,其實母親踩動裁縫車的腳節奏分明,簡直神乎其技,一陣裁縫車七嚓七嚓作響之後,一件衣服的模樣就漸漸成型。

這時母親發現我看得出神,還會對我笑笑。這個笑容,我長大離家後常會夢見,那彷彿是母子突然連心而會心的ㄧ笑!
衣服縫紉好要交貨前,母親還會將衣服整燙得服服貼貼。當時沒有電熨斗,要先燒木炭,等木炭燒紅之後,再置入醜小鴨似的黑重熨斗裡,母親在衣服上灑些水,便迅速地將衣服燙好。

通常請母親做新衣服的,大都是鄰近村莊的太太小姐們,母親要送衣服去給客戶時,會帶著我和弟妹,四個人慢條斯理的走去離家約五百公尺遠的隔壁莊。當時我年紀小,農村周邊又都是野花野草,經常走著走著,不知不覺脫隊跑去摘野花或去趕麻雀,母親這時會像黃昏時趕鴨子回家似的吆喝著:回來回來。

鄰近村莊的太太小姐們幾乎與母親熟識,她們也許看見新衣服送來了心花朵朵,趕緊去拿糖果給我和弟妹吃,有時喜歡用手輕輕在我和弟妹臉頰擰一下,對母親說:唉喔,真會生,生這麼漂亮的孩子。現在想來還覺得好笑。

母親將一塊布變成一件衣服的過程真的像變魔術。如今母親雖已去世,然而我小時候在狹窄寢室,出神望著母親裁縫衣服的景像依然鮮明,在我心目中,母親不只是個裁縫師也是個魔術師。

台客詩社第三期刊

台客詩社第三期刊
將訂於3/26出刊。第三期刊以截稿日期計算,從3月1號投稿到台客詩社編輯部,審核通過都放置第四期刊。第四期刊徵稿訂於3/16至5/15日截止,歡迎文友踴躍賜稿

備註:樣版(以出版為主)
台客詩社第三期刊
目錄
台客詩展演與秋鬥會 名家語錄
01 「台客飆詩‧經典再現:
台語、客語詩展演與秋鬥會」記盛 ◆劉正偉
03 台客秋鬥會 ◆陳寧貴
206 台南地震.詩人關懷系列
<救難英雄> ◆陳寧貴(客語)
<分206地牛翻身苦主> ◆江昀(客語)
<等,天光> ◆黃碧清(客語四縣)
<老樟樹个春天> ◆曾俊鑾(客語海陸)
<二月初六> ◆王興寶(客語)
<挵壁> ◆王羅蜜多(河洛語)
<雨夜花> ◆冰夕(河洛語)
<盤過彼一道牆>◆黃關(河洛語)
<震憾> ◆季閒(華語)
<祈願> ◆游鍫良(華語)
<致 倖存者> ◆冰夕(華語)
<英雄無名> ◆王松輝(華語)
<家的回音> ◆李曼聿(華語)
<我等你回來> ◆蔡知臻(華語)
<2016 南都這一夜> ◆曾美滿(華語)
<台灣平安> ◆賴思方(華語)
<致 前線搜救人員> ◆吳錡亮(華語)
<彩虹> ◆雅子(華語)
台灣客語新詩創作
<風城記憶> ◆陳美燕
<想愛> ◆陳美燕
<怕係兜斷真孽緣過> ◆葉莎
<子時大明咒> ◆王興寶
<跌不成筊> ◆王興寶
<雨> ◆賴思方
<食毋得> ◆賴思方
<歲月人生> ◆黃碧清
<停在薰衣草園个風景> ◆黃碧清
<雞仔个命運> ◆易安雲
<雞塒肚个比賽> ◆易安雲
<時空的圖騰> ◆林珮如
<敬天公>◆ 劉正偉
<過年> ◆劉正偉
<一隻故事> ◆賴貴珍
<老交椅> ◆艾琳娜
台灣河洛語新詩創作
<圓仔花> --台灣花的輪迴之三 ◆黃徙
<玉蘭花> --台灣花的輪迴之四 ◆黃徙
<金針花> --台灣花的輪迴之五 ◆黃徙
<阮的故鄉港仔西> ◆鹿耳門漁夫
<走揣虎尾二二八事件>◆吳錡亮
<寫一首詩予百年的家已> ◆吳錡亮
<閒> --詩三首 ◆黃以諾
<幸福的香味> ◆蕭玲心
<知本夜語> ◆紀州人
<膨紗衫> ◆陳孝欣
<美麗的過程> ◆曾大龍
<童年>◆雅子
<春光> ◆雅子
<冬雷夜語> ◆美智子
<井月情深> ◆美智子
<上天變面毋是時陣> ◆黃關
<暗光鳥> ◆游鍫良
<櫻花> ◆莊源鎮
<看海ê心情> ◆小記柴山 莊華堂
<夜市素描> ◆劉麗芳
<因為你是阮尪> ◆莊華堂
<猴山仔的傳說> ◆凃妙沂
台灣華語新詩創作
<終於,即將離開你> ◆古能豪
<我的台灣心,他的中國情> ◆黃卓權
<日本北陸之旅詩三首> ◆林秀蓉
<鍋貼> ◆賴思方
<梅>◆賴思方
<油菜花>◆賴思方
<白鷺鷥> ◆王妍人
<捕夢> ◆上官蘭蘭
<釣影> ◆上官蘭蘭
<路人> ◆閑芷
<粢粑田> ◆葉雨南
<糖尿病> ◆洪錦坤
<傷痛> ◆洪錦坤
<情詩三首> ◆慧行曄
<同志圈> ◆余境熹
<2月28日的年譜> ◆余境熹
<賦別(之一)>◆陳政三
<再回彰化> ◆陳政三
<一位女子的深情告白> ◆植雋
<小詩三首> ◆靈歌
台灣客語小品文創作
<無頭神> ◆黃碧清
台灣名家創作賞析
深情--黃碧清客華語詩集《背影》評介 ◆劉正偉
《詩雕節慶 -- 客家節慶與其它》序 ◆劉正偉
台客詩社 2016 年三月活動花絮

105年(2016) 四月「台客文化協會」成立大會預計在中壢舉行。
第四期截稿日期:105年(2016)五月十五日

星期三, 3月 16, 2016

台北的笠友會

今天20160316在台北的笠友會,為笠詩社的朋友,邀請到莫渝詩人演講,到有李魁賢,楊風,莫渝,趙天儀,黃騰輝,劉正偉,莊華堂,彭正雄,林鷺,林錫嘉,許世賢,楊淇竹,曾美霞,涂妙沂,黃子堯,莊紫蓉,鄭雅文等數十位詩人。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年度詩選有南北版,北版由二魚出版,南版由春暉出版,編選者不同,內容當然不同。有些詩人同時出現在兩個詩選中。其實年度詩選市場與影響力有限。寫詩自娛足矣,浮名過眼雲煙。再說網路時代受歡迎的詩人,未必詩寫極好,而是因為擅長網路人際關係的連結。

●民歌
弱冠聽民歌,年逾花甲聽民歌,
頗有「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之感。

沿著歌聲走去,遇
見四十年前的自己
心中有一畝一畝夢想的
田,種桃種李種春風

當年說,秋下一心愁,只
是為賦新詩強說愁,聽著秋
蟬,就以為能將春水叫
寒。而今在風中的早晨,想
起浮雲遊子般的小草
大風起大風停,能搖曳
能自立,恰似你的溫柔

四十年前的歌聲魅影回來了
時間,非火焰非漩渦,蓮凋
藕絲還在,多少傷口
仍在歌聲中等待痊癒
如今走過火紅木棉道
走過燦亮一條日光大道
坐在橄欖樹下冥想頓
悟,已經不能停止懷念
你是我所有的回憶

星期一, 3月 14, 2016

中興大學的詩人白萩學術研討會

莊華堂2016-03-

在中興大學的詩人白萩學術研討會
看到名滿江湖的白萩先生本尊
看他慢慢在夫人纔扶下進入會場
觀賞他的紀錄片時
他在片中艱難的斷斷續續的說
自己年輕時候....一天到晚....都跟余光中、洛夫在戰
然後,口中唸唸有詞地不知說什麼
79歲的老人家鏡頭中沉默地持續七八秒鐘......
我年輕的時候就風聞白萩先生
以現代主義的形式寫多首圖像詩
如同那一個踽踽獨行的【流浪者】
詩人以一株絲杉來比擬一個孤獨的人影
最後只有一行的最後一節中
再以「孤單的一株絲杉」7個字
來總結他那自命不凡的孤獨地傲岸身影
年輕時讀這首詩
那樣凔涼的感覺一直都深刻於腦海中
在紀錄片出現的【廣場】
是我過目不忘
又耳熟能詳的一首經典詩:
所有的群眾一哄而散了
回到床上
去擁護有體香的女人
而銅像猶在堅持他的主義
對著無人的廣場
振臂高呼
只有風
頑皮地踢著葉子嘻嘻哈哈
在擦拭那些足跡
這首意像多重又對比強烈的詩作

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

所謂不朽
就是必朽眾生存有的魚貫出場
解構之後
不朽發現了
原來必朽才是它唯一的秘密
---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

●《見與不見》
倉央嘉措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相愛
寂靜歡喜

●網交時代
在還没有email的年代,詩友間的联絡,自然是手寫書信。接到信的當兒,還能感覺对方關懷的餘温,閱讀時便悄然暖上心頭。詩友的字各如其面,字體筆劃,胖瘦轉折,大異其趣。但却也發現,詩友字体的胖瘦,竟與他們的体型相似,更巧合的是,陽剛或陰柔的字体,與詩友本人創作的詩作品風格非常相近。如今用電子書寫後,每個人的字都一模一樣,無法再從字体一窺詩友曲折的内心世界了。手寫書信較特殊的是詩人羅青,他習慣用毛筆書寫在宣纸上,字大而灑脱。當時他創辦草根詩刊,我们在稿件與書信的往來中逐漸熟悉,直到草根在耕莘辦詩歌朗誦會時一晤後,迄今又是相忘於江湖了。有時耳畔會聽見齊豫在低吟他的詩《答案》,他似乎在三十多年前,就預言了這個人際交往頻繁,卻又彼此疏遠的網交時代!

天上的星星,
為何像人群一般地擁擠呢?
地上的人們,
為何又像星星一樣地疏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Unh7ZxcLHc





星期六, 3月 12, 2016

尋覓驚驚慌慌北竄的天涯路?

如是我聞:谷歌(Google)打造的人工智慧圍棋系統「AlphaGo」打敗世界棋王李世乭(Lee Se-Dol),舉世震驚!電腦閱卷早已習以為常,如今電腦看作文評分,聽說比人工方式還公正準確,果真如此,評審先生也要甘拜下風失業去,有朝一日,電腦寫的詩比人還傑出,詩人也要失業?不要說不可能,這樣的日子也許比我們想像的時間還提早來到。
● 鎖
琵琶幽幽怨怨
彈出迷迷茫茫的心事
在這風風雪雪的季節裡,如何
尋覓驚驚慌慌北竄的天涯路?
難道糾糾纏纏的掌紋,已
注定曲曲折折的愛情?

那個擅長潑墨命運的畫師
為什麼要在她美麗的臉上
悄悄點出悲劇的黑痣
那也許是宇宙中的黑洞
連一線亮光也無法通過
也許是深宮的一把黑鎖
鎖住千年不朽的秘密

轉輾無法成眠的夜裡
我來偷偷開鎖
詎料剎那間
我竟然變成一把


星期五, 3月 11, 2016

生活其實就像火車站的書舖

生活其實就像火車站的書舖
琳瑯滿目充斥著暢銷書
而正如某位暢銷作家所言
一本暢銷書的使用期限
比牛奶久 却
比優酪乳短些
---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
●詩想起 老照片


星期四, 3月 10, 2016

20160310

華文現代詩社
十曰星期四下午6點春敘
地點在羅斯福彭園餐廳2樓
臨時來了稀客女詩人尹玲
自從與詩人彭邦楨、宋穎豪辦《詩象》詩刊之後
我們迄今竟十餘年未見了
詩人鲁蛟因事提早離席
留影的有
向明、尹玲、彭正雄、許其正、
鄭雅文、曾美霞、林錫嘉、陳寧贵、劉正偉、



星期三, 3月 09, 2016

平安戲 杜潘芳格

●張芳慈
封德屏社長打電話給我
親愛的詩人杜潘芳格
已安詳前往天國
默默敬悼

平安戲        杜潘芳格
年年都係太平年
年年都作平安戲
就曉得順從个平安人,
就曉得忍耐个平安人,
圍緊戲棚下,看平安戲。
該係你兜儕肯佢作个呵!
儘多儘多个平安人
情願嚙菜餔根
嗑甘蔗含李仔鹼。
保持一條佢个老命
看,平安戲




女詩人杜潘芳格研究
 吳達芸

一、前言
百年來,台灣歷經日本殖民與國民政府的統治,無論政經、社會、文化諸領域,均產生極大的變革,對文學的影響也至為深遠。其中,有闕性別議題、族群關係(本島/日本、台灣/大陸、漢人/原住民、福佬/客人)、語言糾葛(中文/日文、國語/母語)等問題,更是特別重要而複雜,亟待深入的探討與爬梳的。
然而在廣泛的台灣文學範團中,這三項課題在個別作家與作品中,可能只分別呈現其中某一面相,能兼而包含三種主題者,並不多見,在這意義下,女詩人杜潘芳格的存在便深具意義。
第一,作為一位女性,在性別歧視仍相當嚴重的台灣社會裡,能扮演好傳統要求的賢妻良母角色已屬不易,而她還想成為夠水準的知識分子之努力(詩人身分的定位) ,帶來的是生活上與母職衝突頗多的掙扎,甚至不受家人諒解。另外,她在婚姻上曾經被辜負極痛苦卻又主動地挽回,至今與先生恩愛不渝,文壇蔚為美談;她是怎麼做到的?第二,她出生時是日本「國民」,十八歲變成中華民國國民,二二八事變時是受難者家屬、隨之而來的白色恐怖陰影,後來又受到一九六0年代因越戰而引發對台灣地位危急惟恐淪為「海上難民」之焦慮,使她另尋國籍,於一九八二年獲得美國國籍;再加上身為相對少數的客家人,其族群/國族的認同焦慮至為明顯,使她的作品成為台灣前輩女作家中較能切入現實社會議題的創作者。第三,杜潘女士是「跨越語言一代」的詩人,其文學語言的駕御經過相當痛苦的奮鬥;先是從日文跨越到中文,晚近又從中文跨越到客語,其問所遭遇的困難及其對治的方式態度,頗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具有研究意義的個案。
本文之寫作,乃先以田野訪談的方式,就作家傳記作一了解,再以女性主義的觀點詮釋其文學世界的義蘊內涵。接著用田野訪查所建立的資料與作家文本所表現的情境相互參証,勾勒出台灣知識女性在性別角色上的反省與彷徨,也指出由於氣質與信仰,蔚成杜潘作品的特色。最後則希望透過研究過程的後設觀察,指出「性別閱讀」之特質與侷限。
本文也要述說她如何從文學的角度從事語言的奮鬥,她如何在語言的霸權下,經由屈服委順進而顛覆再予超越,進一步思考母語文學的可能性及其所面臨的難題。至於國族/族群此一敏感議題的面對與化解,以及杜潘芳格作為相對弱勢族群一一客家人的身分認同,也企圖經由她的語言策略以及人格氣質作為觀測的起點,予以同體心的思考,希望能對戰後第一代作家,特別是女性,作一深入的同情了解,從而體察一顆這一代台灣人的心靈印記(烙印)。
二、風格的誕生與女性處境的掙扎
1927 年生於新竹新埔望族的杜潘芳格,小的時候因為父親考上東京日本大學,長女的她隨父母在日本生活,六、七歲時搬回台灣定居。她小學時仍與日本小孩讀同樣的小學「小學校」,結婚後對照與她年齡相當的先生所讀的殖民地小學「公學校」的教材,杜潘芳格發現日本人教育殖民地小學生的教材乃是一段一段不連貫而支離破碎的內容,充分反映了日本人的殖民策略,相對起來,富家千金的她因為能讀日本小學校,就讀到了講究而完整的教材,從而培養了她要強自信的世界觀,與活潑的人生思考態度。
雖說如此,她也不能免的嚐到台灣小孩在日本小學,受日本小孩歧視欺負的可憐遭遇。她回憶著;日本小孩不客氣的稱呼他們「你呀!你呀!」(日語有「離開!離開!」的意思)而不名,已經十分污辱人,再加上推搡的動作,一個勁兒地將她往骯髒的垃圾堆上推去,讓她跌倒在地才肯罷休,好像她只配與垃圾為伍,她就是垃圾!這種對待被殖民者的歧視態度對她人格的形成當然有很大的影響,再加上她母親也是一個有獨立思想、不肯隨便委屈、苟且妥協的人,更由於客家婦女的堅定強悍性格傳統,這些都蔚成了杜潘芳格的特殊人格特質。
她的先生杜慶壽醫生一次在訪談中說,有稜有角、堅強正直不肯馬虎,正是杜潘芳格的真性情。她的一位台北女子高等學校的同學提起一件約二十年前偕杜氏夫婦出國旅行歐洲的往事:話說當天晚上大家各自散開結伴逛街遊玩,很晚才回旅館時,只見杜醫生獨自一人坐於他們房間外面,問他何故?他說忘了帶鑰匙...。而事實呢,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是他倆夫婦二人齟齬;杜醫生要邀太太隨同其他觀光客一起去看電影,虔誠教徒的杜潘芳格認為必定是色情片,所以不願前往,她打算留在旅館整理次日的行李,意見相持不下的情況下,杜潘芳格就對先生說: 「那你若去了就不要回來! 」她果然說到做到,在旅第中真的將先生鎖在外面,不讓先生進房間睡覺。由此可見她率性的脾氣,當她如此做時當然是不在乎旁人的指點了。她果然因此在友朋間贏得「壞脾氣」「大小姐」的「美」名...。更有意思的是;以上段落是藝文節目製作訪談杜潘芳格的內容之一,片中面對朋友的舊話重提她毫無不悅之色,最近杜潘芳格將帶子借給筆者看時,有關這部份她也未特意說明,由此看出對自己對他人她都很真實不偽、認真誠實;而,這也是透過她的作品中所能看出的人格特質之一。
杜潘芳格說,小學四年級11 歲時,讀詩讀到形容蓮蕉的花很紅如「血樣的顏色」這樣的句子就心裡一驚,不斷思量琢磨「血」字用的警譬動人,可見當時幼小的她早已對語言文字敏感了,特別該說是對詩的感動尤其敏銳吧。到她的15、16 歲時她已以日文寫過詩、散文、小說了,而她原都是自己留著看的。杜潘芳格說事實上,她年少時讀了一些世界名著的小說,自我期許是要寫小說的,但是廿二、三歲時拿了一篇小說上台北去給某編輯家;三昇堂的李先生看,這位娶了日本老婆的「文壇星探」說,她不是寫小說的料,乃是寫詩的料。她年紀大之後回想也許真是受到了這番話的影響,從此改而專注寫詩。她的第一首詩<春天>2,原是以日文寫的,受到吳濁流先生的鼓勵,由吳濁流先生翻譯後發表於1966年她41歲時,詩是這樣寫的:
   
許久,我遺忘了你,
你是誰?
是詩,春天,溫柔的心。啊!不錯!

人生是荒海,而常聽詩和春天和溫柔的心,似盛開的花,那麼美麗而優雅,可是如此從心靈深處思慕著你,憧憬著你,這又好像是第一次。

想念你,我很高興,不過,不知為何,覺得悲傷欲哭,是因你太慈祥了不是嗎?
是啊,一定是這樣的。

跟著太陽和風 春天呀!你回來了。
輕輕地敲我的心扉,
然後以那舒快的詩,
好比美麗的小姐在華美的陽台上跟著輕盈的步子一般,
從心扉里出現。

春天呀!許久我遺忘了你,
抱住我這疲倦於生活的心靈吧!

這首詩就彷彿是王昌齡的<閨怨>一樣;閨中少婦由於看到春天的美好,惋惜春光流逝未能好好珍惜而愁怨。所不同的是,一般少婦是「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期盼的是出外謀功名的良人早歸,共效于飛。潘芳格則是「忽見陌頭楊柳色,悲覺心靈久疲倦」,體會到現下的生命的愁苦,「因為人生像荒海」以至於日子過得竟遺忘了像詩一樣的春天;以及像春天一樣的詩情。詩人一思及此刻「思春」的無奈,竟至「悲傷欲哭」而不能自己。
檢點當時促使潘芳格心靈疲倦的原因是什麼?多年之後已是70歲老婦人的她回憶說; 41歲那年,有一天忽然憬悟:難道她的歲月就得在生孩子、養孩子、生孩子、養孩子的重複包袱、了無止盡的家務勞苦之中流逝嗎?往日文學少女的美夢何在呢?竟然久矣不復夢見、亦復無跡可尋,難道自己一生就甘願如此耗擲了嗎?就這樣善罷甘休嗎?老婦的她追憶年少以來,「善盡母職」與「成為詩人」的兩難齊全,成為她過往生命中恆常的掙扎擺盪與衝突,一直到進入暮年,孩子都相繼成家立業一一離巢了,才終於獲得自由紓解與釋放。由此可見在台灣婦運開始、女權主義興起之前,杜潘芳格輩的女性知識分子,早已在傳統的社會結構、家庭結構的桎梏中承受了足以抹殺自我存在快樂及價值意義的沈重負荷,而孤獨自苦不知何時了局了3。
她的老么常愛在杜潘芳格最近出的詩集《芙蓉花的季節》書後附錄中這樣寫著「雖然媽媽的脾氣不好,但一個女人在對人生最充滿憧憬的時候,十年內肚子漲了七次,每次十個月,換成我,搞不好更慘,不是嗎?」4老五佳陽則說「在我小時候的印象中,媽媽是如烈火一般性格的人,不論何時、何地,甚至在爸爸的診療室,只要她在場,必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她的聲音、氣勢,是任何人都不會忽視的,我非常怕她,尤其是她生氣的時候,她的聲浪會把我的膽子震破,童年最恐怖的惡魔影像,最切心的懼怕,就是在她身邊慢慢形成的。」佳陽在成年後仍難忘懷從他懂事開始,媽媽常會帶著怒氣地抱怨他們道:「生你們七個,是捆綁我,使我失去自由,不能寫作看書的主因,...我真痛苦,沒有自由離開你們。」5
由這些深藏在不同子女心中個別的深刻記憶,一方面可看到不同子女對父母的看法會有如此迴然的差異,一方面也可體會:對渴盼自我實現的女人而言,一但生兒育女,在盡好母職方面要有多大的掙扎痛苦與努力。第三方面也可讀出潘芳格具有一種非凡可愛的性格;忠於真象的誠實及包容批判的雅量。在她的詩集後,她毫不保留地把成年子女所寫往昔對母親的埋怨原文照登出來,由這動作可以讀出她對屬於孩子的筆墨與生命體驗的珍惜,讀出作為母親的她似在藉此機會當眾認錯的自我懺悔、以及尋求母子之間的相互寬恕與包容,十分動人。
這樣的特質,未必能在所有的母親身上找得到,但是筆者以為,在杜潘的作品中;在她生命實踐的記錄品──詩中,杜潘芳格卻非常恢弘自然的表現了出來,而這樣的生命呈現;毋寧可說是她的道德修煉,無疑,必定帶領杜潘芳格的生命迤遷行來,揮灑出波瀾壯闊柳暗花明的風景。果然,佳陽在同一篇中繼續寫著: 「媽媽很喜歡讀書,她的思想,雄壯有力,當我開始聽懂她的話時,她常把讀到的東西與我分享,她說話時,熱情奔放,意氣昂揚,而我,則是目瞪口呆地看著她,她詮釋各種各樣的作品,都有獨到的看法,而且十分有趣,連艱澀的哲學作品,也可以說明得連八、九歲的孩子都懂,...」「從小時候,看母親像惡魔一樣,到今天,看她越老越寶貴,這當中,她和我的變化,都多得無法詳述...」母子的和好,作為母親身為女性的、常得是主動積極的這一方;至於做得到與否則端看自己願不願意,現實生活中,事實上我們看到有很多這樣兩難衝突的女性,特別是非常重視自我的女性,是並不願意如此多方努力委曲求全的。由<兒子>6這首詩中,我們這樣讀到:
考進了夜間部的兒子
穿過街燈的陰影向我走來,那個行動
猶如昔日的你搶著同樣的風──。
兒子喲
該這樣,或是那樣
為何反覆著愛的嘮叨與激辯
疏誤的出發就是必然的負數嗎?
你和我,從兩極凝視所產生的一點,後退...。

檸檬的切片,靜寂地
浮沈在你我的杯子裏顯得青酸。

又到半夜,兒子才如被我胸脯吸住般回來說:
『媽媽,您又等得這麼晚!』

這首詩中或許有父親一起參雜在內,父母雙方對兒子的教育同施壓力7,也有評謂「跨在俗世與超俗世兩個領域間,同樣的都令人感到在表達一種作為詩人、母親、女性而存在的內心真實。」8;筆者以為這首詩寫的是母子之間由衝突到和好的過程,叛逆期的見子(讀夜間部的兒子;未嘗不可以象徵他的所有學習都是來自「暗夜」的孩子) ,往往如狂風一般飆野,(夫妻的對立也埋伏在內,因為父子是這樣相似,於是對兒子的教養與遺傳學習自對方之話題,及該鬆該緊的問題,往往便成為雙方爭執相持不下的焦點)母與子的衝突,在父母嘮叨與疏誤的兩極叛逆及怨懟中,雖然也會彼此殺傷,給對方生命投下巨大陰影,特別是作為母親常因孩子的不知感恩埋怨疏誤而被傷害時,若身為母親者在相持的凝視靜省中,能體會出這種酸苦,是孩子成長過度期的酸苦,夫妻的齟齬亦可作如是觀;皆出於愛,則這種酸苦便能轉化如檸檬般的具有豐沛維他命的、是具建設性的、是不必因而灰心喪志而否定一切的,便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堅持一貫的奉獻哺育,持續如前的敞開胸脯胸懷,終竟能等到兒子的回來自吮奶覓食、尋求孤寂夜行後的慰藉,以及體會到母親『媽媽,您又等得這麼晚! 』的苦心。
反省批判與寬恕可以說是杜潘芳格對他人對親人最典型的修持態度,不錯,或許她是如兒子所說,具有烈火般的性格,一但爆發時足以焚去一切,但若待其溫度稍降後(「靜寂地自我凝視」時便能降溫,而這也是她的詩作中常常有的動作) ,便能化為溫暖的懷抱,足以包容一切了。以這樣的模式來看杜潘芳格人生中另一個重大事件,可以更具了解,旦發現了相同的解救之道與心路歷程。那就是她先生的外遇事件。
發現先生外遇的苦澀與煎熬,可自<悲哀的一塊>及<更年期>兩詩中看出端倪。在前一首詩中,原來她也是不能原諒而憤怒的詛咒著對方:
我是
地、水、火、風
是崩潰的一塊!
曾經三個小時
用木炭、重油燃燒過的
白骨灰。
現在屏息在木箱襄。
……

啊!你也是
地、水、火、風

只是
那,滅亡之子才會滅亡。(<悲哀的一塊>9)
而在後一首詩中則充滿旋風般的猜忌、自傷老去的痛苦與預知事件曝光後帶來死亡的晦澀:

俯伏,在山野,把耳朵貼在地面上
仍聽不到你的聲音
那是,紅紅的夕陽
染沾了油加利樹梢,渡過鄉道
你跟我,坐在同一部車子里

頭痛,是車禍引起的
不,也許是秋天引起的吧

不擁抱在一起
就揣測不到
真實嗎?


在框外
框著一九七二年的東洋,波爾諾旋風在東洋也漩渦著。
(清純而死,卻是不潔)

在誕生神的屋子里
為了守護,清純,聖潔。

在框外
膽怯地建築城堡

    即將燃燒殆盡的生命
    申斥著身軀
    抑壓繼續著
    抑壓
    終於悄然
    俯伏
    在山野,要聽的是
    死者的聲音(<更年期>)

事件發生時,她由於正遠赴美國為全家的安危而忙著打點另一個國籍另一個家而被蒙蔽毫不知情(我/在框外/框著一九七二年的東洋) ,回來才發現端倪卻已為時已晚。一思及二人在生命的夕陽之境竟然是同車而離心,當然要憂傷以終老,更何況自己正面對更年期的生命秋天,卻得與對方的所謂清純對照,當然還是尤其難堪的事。可是,「我」也非常知曉此刻的所謂清純,勢必不潔而死。雖然隔著東洋,「不擁抱在一起」「我」被隔在框外,「就揣測不到/真實嗎? 」「我」依然知曉了一切,「我」是那麼痛苦,以致於回歸自然也無助於「我」,「我」竟聽不到你了(「俯伏,在山野,把耳朵貼在地面上/仍聽不到你的聲音」) ,在抑壓的持續下,我竟然是: 「要聽的是/死者的聲音」。(不知是在盼望聽到誰死?但是在一再的抑壓下,知道死亡將至,總有人會死滅!也渴望它至,所以才說「要聽」。)
這樣明白毫不諱言清楚地表現出心中的負面感覺、幽黯心情,真正顯示了杜潘芳格一貫的亮烈性格。但是,也就因為亮烈,所以陰影是不會長久的,所以前述的人格特質又再度抬頭,幫助她渡越生命中的困苦劫難。
三、宗教信仰的人格陶成
除此之外不容忽視的是;她還依靠一股外力,這股外力成為她生命中幫助她劈荊斬棘的重要動力,那就是信仰。潘芳格在她的許多詩文中都強調基督信仰對她生命的重要性,(祈禱)中說:「我成為每天揮動雙手謀生的大人/緊握著十指而祈禱。」「每天,每天緊握十指而祈禱。」在〈神)中她強烈地表現了對神的不懈敬仰畏懼與信託:
……
無論如何。
唯有神,
才能改變人們的命運。
……
神啊!
在很多人痛苦的世界上。
神啊!
您為什麼創照它?
您為什麼?
創照它又毀滅它。
神啊!
您能聽見我的祈禱嗎?
如果您聽到人們的祈禱,
請您幫助他們。

由於虔信基督教,基督精神是她理想人格形塑的指標,以及對事物人生的解釋本源。譬如說,在這次「九廿一大地震」後她所寫的一首詩〈細細長長的一條白雲)中也充分的反映了這份信仰:

向南,慢慢靜靜地移動位置。
一九九九年九月廿一日台灣大地震,
島嶼南北平安,中央山系西側並日月潭西方犧牲。

活生生的細胞是個體有機生命的源本
和宇宙生命一起成長並繼承生命。
「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
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
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
(注)
歎息的是誰啊,
千禧年是祂的,是祂和她們的,
祂和穿綠的白的守望天使們在耀眼的光中
她們齊唱
「我們上路了,去很遠很遠的地方」。
就進入了雲彩中。

(粲注: <馬太福音〉二十三章37 節。) (芸按,此「注」為原註。)

所引的聖經原文是: (哀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你常殘殺先知,用石頭砸死那些派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子女,有如母雞把自己的幼雛聚集在翅膀底下,但你卻不願意!你看吧!你們的房屋必給你們留下一片荒涼。因為我告訴你們:自今以後,你們斷不能再看見我,直到你們說:因上主之名而來的,當受讚頌!」由所引的經文可見,杜潘芳格乃是以信仰的角度、天譴的角度來詮釋這場本世紀家國的浩劫悲劇,因為大家正是宇宙生命的共同體,所以一體同罰一體同悲。可是又哀憐那些無辜罹難的同胞,於是詩人的心靈之眼乃看到「祂和穿綠的白的守望天使們在耀眼的光中/她們齊唱/「我們上路了,去很遠很遠的地方」。/就進入了雲彩中。」因為有信仰,所以詩意中呈現的反而是了然之後的祥和無怨,以及仍有盼望。
杜潘芳格說,她的這份珍貴信仰來自母親,她說:「母親是很虔誠的基督徒,善惡、正邪她都分得很清楚。」可見這份來自母親的信仰賦予她的是一份剛強的智慧判斷能力,使她免於作愚婦被欺負而不知。但是信仰也教給她一份柔韌的犧牲愛人、與人和好的精神,為她在面臨生命中的正負事件、以及自己遭遇考驗而陷入正負的修養道德抉擇時,有所遵循。〈紫色的現在)說「結合你和我的/只有一位神的愛, /唯有那個結子,能給我們平安。/......嫉妒使我瘋狂。/瘋狂了我這年邁女人。/因為不再年輕,使我煩惱得發瘋。/聖經上確實寫著『為來日歡笑」。」她並不諱言在婚姻的被負事件中,她心中滿含嫉妒這足以毀滅人我的瘋狂情緒,但她也祈求神的愛會帶來拯救,因這拯救包含著來日的歡笑,所以值得努力。
另一首〈花與蘋果)更是非常清楚地敘述了事件中內心痛苦掙扎與主動追求和好的過程:

尋覓    花與蘋果    獨自    走進斜陽街
『該隱    罪惡埋伏在門口,該把罪惡治理好,
不然會被罪惡統治啊!」

是怎樣的罪惡,憤怒又嫉妒的罪惡嗎?

『為什麼要低頭?溫順地聽我(主)的告誡吧!」

受過洗禮就不再犯罪    應該是不再犯罪
可是被憤怒的惡魔纏住著,不平安。

雖然那麼說
卻事實,只因奢侈又任性
而已

把花插好
而誠懇地抑壓憤怒道歉吧
……
憤怒就是罪惡
該隱的罪惡就是憤怒    而且
弟弟亞伯被殺死了
……
審判    經過了批判
寬恕    治理了憤怒

再一次去買
蘋果    到街上的日子
是什麼時候?
(註:該隱及亞伯是聖經創世紀第四章人物。)

基督徒的信仰說:誰也沒有資格去審判人,你判斷人也就被批判,唯有心中先寬恕別人、自己也才被寬恕。花的美麗芬芳與蘋果的香甜滋潤,象徵「和好」的善果,詩人要帶著這個善果趁斜陽猶在:生命的時日無多時,及時悔改去求寬恕,免得自己因為憤怒與嫉妒而犯了兄弟鬩牆之大罪啊。而廣義的說,天下所有的人豈不都是我的兄弟姊妹嗎?「再一次去買/蘋果    到街上的日子/是什麼時候?」也就是說「寬恕」不是只求一次;聖經上說:「那時,伯多祿前來對耶穌說:主啊!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該寬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嗎?耶穌對他說:我不對你說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所以詩人要常常提醒自己,下一次去街上買蘋果是什麼時候?可不要隔太久了呢!
讀了這首詩,應該便能了解她的白白:「我,若是離開了宗教、信仰、神...就無法寫詩或寫文章。」因為她的詩就是她生命信仰實踐的記錄。也由於不斷回歸內在、不斷自省修持,蔚成了她的生活態度與天人之間和好的心路歷程(天路歷程)。
四、磊落性格之證成
她是這麼心靈美麗坦蕩純潔的女子,非但不計前嫌,而且她始終不諱言她對先生的愛,後來她還真誠的寫出這麼動人的情詩〈吾倆〉:
被強勁的海風吹拂,被炎熱的太陽灼曬,
綠濃濃午後,雌雄野鳥又來了。
吾倆成對的夫妻樹在搖撼的美麗島上,
至今,你仍讓十七歲的我繼續長在你的心中。
初戀的我,如花將怒放的我,在頭髮灰白的
你心懷中伸張活潑如羚羊的四肢,到處跑,
到處奔,卻而無意地站住。
擁有一對宛如聖僧般澄明眼眸像學生兵的你啊!
盼望你活著,再接再厲地,追越過年老而活下去吧。
願你,請你活著,活著,活下去吧。

以鮮活的意象將時空交疊,寫出結髮夫妻倆自青年相交,胼手胝足結伴同行,那歷久彌新永在戀愛的婚姻境界。所謂的白首偕老;乃是在雙雙老去的身形中,住著的是唯有彼此才能見證的那曾經有過便是永遠、而且也真是永遠年輕的生命!也互相打氣鼓舞;要克服老年堅強地活下去。這真是一首真情流露深刻雋永的愛情詩。
必定是她那即使遭遇極大的傷害,雖然處心在怨懟憤怒中,仍能時刻警醒自省,視負面情緒如仇讎,而亟思與對方和好、努力求寬恕的態度,感動了先生杜慶壽醫生,杜醫生後來也領洗信了基督,這毋庸是潘芳格以愛與虔誠生活出信仰的成功見證。後來,她還以她的母語客語寫了〈婚後四十年〉這一首詩見證她老來對婚姻帶來夫妻命運共同體的喜悅:
你還生生    涯也生生
剩下一蘱    粉紅玫瑰花

唔返轉去看,只有向前看。

綻開芬芳    繼續郁馨
只剩下一蘱花蕾,
儘燃燒吾倆生命體,
天空也儘燃燒著,猩紅小黃昏。

「綻開芬芳    繼續郁馨」,表示她自四十年的婚姻體驗中,獲得芬芳郁馨的結論,欣喜感恩於都還好好地活著,珍惜雙雙作伴的生命歲月,於是鼓舞對方只要一起往前看而不再回頭望,以愛火溫暖兩人夕陽無限好的餘生。台灣文壇上,杜氏夫婦老來相伴(杜醫師現在也自職場退休了)形影不離,杜潘芳格以「夫妻樹」自比的意象,是最為人樂道的,此次筆者往訪杜潘芳格女士時,受到杜氏夫婦一同親切熱誠的款待,杜醫師沈靜柔弱、杜潘女士則熱情強健,杜潘女士滿懷甜蜜侃侃而談少女時在諸多可擇良偶對象中選擇下嫁杜醫師的往事,有關杜潘女士作品中性別議題及前述婚姻事件的談及,似乎也不必迴避杜醫師而能在夫妻都在場的情況下訪談:筆著乃天真地問杜醫生他會介意嗎?他說這就是藝術家具有的特殊氣質多半如此,他便也用帶有距離的角度像聽故事一樣地欣賞著這一切,也蠻快樂的,不必以為意... ...等,夫妻二人相處的自在和煦氣氛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語言轉換之困境
杜潘芳格早期的作品都以日文寫作,直到一九四九年政權轉移後,開始重新學習並嘗試用中文寫詩。但因為從小接受日本教育,寫中文詩較感吃力,而別人為她譯詩也未必能保留她的原來風貌,李元貞就曾如此指出並遺憾不平地說:
杜潘芳格還有不少好詩值得細細品味。雖然她善用日文寫作,中文作品常因不同翻譯者呈現不同的文字取捨甚至意義詮釋,這也是她未能被文壇器重的原因之一,是跨越語言一代作者的時代辛酸。然而在比對她的不同的中文詩譯本時,也許在詩的語言上無法完全信賴中文譯本,我卻能從最不能翻譯的詩的譯本中,已然感受到杜潘芳格詩恩的深刻而迷人,若是她沒有被時代語言的限制而傷害,則其影響力一定更早、更大。
我非常贊同李元貞對杜潘芳格的抱不平,以及她以女性閱讀觀點對跨越語言一代作者時代辛酸的體會。杜潘芳格自己當然一定深覺其中苦澀,在訪談中她甚至表示,早先由於無法自由舒暢以中文寫詩,她甚至隱隱感受到在初出文壇時受到某位男性譯者的輕視,說她什麼都不會,就只會日文…,也許就是這樣,在鄭清文的鼓勵之下,她終於恢復以日文寫詩,讓日文詩與透過翻譯譯成的中文詩並陳面市,1990年3月出版的〈遠千湖〉就是這樣完成的。
自1989年底始,潘芳格也開始嘗試客語詩的寫作,在1993 年結集的〈青鳳蘭波〉詩集中,一共收錄了43首客語詩,詩後並錄〈母語小(的)功能)一文,是她赴維也納參加「台灣文學研究會」發表的論文,文中闡述她以客語寫作的思考背景與決心。她說,語言文字有兩種作用,一是溝通,二是文化機能,人以之來「教育耕(耘)心田,建構精神內容思想等成為一個人格」。她說人生來就有自己的母語,不過一但被異民族殖民後,被剝奪了母語,便成了異民族的奴隸,變成無國籍、無自信、無自覺的人,只會恐懼別人,看別人的臉色,成為奴隸性強的人。她主張在台灣,由於是多族群,有多種語言,「大家來學自家的話」之外,並且從今天起就「開始學習對方的語言」,讓台灣成為一個有愛心有和諧的美麗島。由此文可以看出她雖主張母語的重要,晚近並積極創作母語(客語)詩,但這並不意味她是一個「大客家王義者」,相反,她反而因為珍惜自己的母語,便也能以心體心呼籲大家互相尊重別人的母語,人與人相處之道不是拼誰贏,而是互相配合包容溝通,學別人的語言,如此這般的語言策略便不是包辦統一的霸權思考,也不是委屈順服的殖民心態或後殖民現象,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真正溝通工具、以及彼此相愛尊重的起點。
當然我們不能忽視她做為一位詩人在跨越語言的語言轉換過程中所忍受的艱辛與痛苦,在<「純金」與「金幣」>一文中,她由於日本教授下村作次郎在日本「咿啞之會」刊行的第二十八期間仁誌中對她下的評語,「鄰接於死亡,被言語翻弄的詩人,她的武器像尖銳的利器般敏銳的...」而有感而發的說:
我自己作為一個詩人也自認語言是詩人的武器。...詩人的武器是需要用「真正的金幣」來表現的,不能用在世俗流通的薄薄的紙幣般的沒有內容的只溝通用的語言。這差距在哪裡呢?差距就在「純粹性」以及「精神內部的深奧性」,詩人個人生命里的豐盛內涵。真的東西是很寶貴有價值的,和「善」、「美」一樣有「純金」味道。詩人日常生活體驗里的思維、對抗世俗求真理的修養等等都是屬於「真」。…詩人應該最先向自己內在用鋒利的錯,扎刺。...詩人是不能媚俗的。詩人必須對自己有嚴格的要求。一方面詩人自己也是讀者,詩的讀者用最嚴厲的尺度來評審,就有嚴肅的期待,以後作者的詩作才能耐得住最嚴苛的評審。...我(遺憾自己)用的是青澀的字句,但我實實在在不甘心,只(好)用「咿啞」裏讚我的日語來表達(我)做為一個台灣的客家詩人的詩意。
由下村作次郎教授的評語可見杜潘芳格以日文寫詩受到日本教授的推崇,相對之下便更對比了杜潘芳格在自己的母國台灣所受到的忽視,而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應該就正如李元貞所說的譯詩不足以傳神傳真而有以致之。讓我們以心體心設想一下像杜潘芳格這樣自我要求謹嚴;在生活和德行上如修道者般有潔癖般高標準的人,她對自己的詩人尺度也把關甚嚴有如上文所述,卻格於語言轉換上的侷限而不能暢所欲言,對詩人而言這是多麼苦澀的心情啊!所以我們真該正視她所說的「實實在在不甘心」的心情,了解跨越語言一代被冷落的處境以及積極尋求補救文壇遺珠遺憾之道。
有一位研究杜潘芳格詩作的日籍學者井關(日語)女士在其<語言的細胞一無限的溫暖>一文中即對此處境深致同情:
杜潘芳格...他們的北京話會不流利,並非他們的責任,只是因為受到當時日本政府的強制,而他們只是聽從而已。結果竟然成為她從事創作活動的枷鎖了,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們寫的全是日文之故。...加上最近懂得日文的人逐漸減少,而真正理解他們思想的人也就更稀少。我想,沒有比自己寫的文章無人能理解這件事更痛苦難受的。不知多少人受到這種遭遇而苦惱、飲泣,甚至絕望而封筆吧。為什麼像她這樣留下美好的作品,卻以日文之故而遭到特別的處理,使她不得志而受苦呢?
井關(日語)因此建議;如果我們想要真正了解戰爭中的台灣(應是指日治時期) ,就該鼓勵他們這群接受過日文教育的這一代,以他們最能確信的語言來創作,因為在他們飽嚐各種苦難後,言論上的每一個字句都洋溢著對台灣關懷思念的深厚意義與思想,或是對語言被排斥得苦悶、悲哀等情緒。井關(日語)擔心「假如他們投筆不寫作的話,真正的台灣原貌不就無法傳到現在了嗎?」
台灣文壇大老、提攜文壇彗星不遺餘力、評論頗具權威性的鍾肇政先生評杜潘詩說:「說到女詩人杜浦女史的作品,環顧吾台詩壇,堪稱獨樹一幟,詩思之深、詩格之高,殊有令人不可通視者。」可見鍾老不單是以女性,而且是以整體詩壇的角度予以肯定的評價,可謂是十分稱許,但是他說「筆者曾經受託將杜潘的若干日文詩文譯成中文...有一件在女詩人來說,好像是不容讀者、欣賞者忽視的事實,是她跟為數不少的從日文過渡到中文的詩人、小說家一樣,思考時往往仍會在有意無意之間,讓日語語詞在腦中馳騁,其間華語與客語,往往是被『帶』出來的。」言下提醒我們注意杜潘女士輩跨越語言寫作的經驗,以及在這樣的困蹇周折不易中創作,在效果呈現上不得已所可能打的折扣。他接著說:
思考的方式,也就是文體;文體也就是思維的轉達。吾人所比較熟悉的日本作家,川端被譽為「幽玄」,實則文體本身是明淨的;三島則富於邏輯格局,反見晦澀。女詩人即令驅用日文,也與這些日本當代文風截然有異。或許我們可以聯想上溯到紫式部與清少納言等古代女作家。杜潘的思考方式,常見曲折幽邃,顯現出深奧晦澀之妙,往往在朦朧中透露出絲絲芒光,卻令人為之目眩神迷; 迻譯之際,忽覺忘言而陶醉。
以鍾老文壇的尊位、文學的品味及日文的造詣,譯杜潘日文詩,就語言文體的呈顯對杜潘的詩源作一評斷,認為頗有日本文學史上不朽女文人的典雅大材之風,這種評斷當然絕非溢美虛言,益發令人為杜潘女士格於語言工具,使她的創作不能自然順暢地為我們這不同一代的讀者掌握閱讀,從而密切與其詩思契合,成為作其作品知音的干擾,而深自遺憾!鍾老以其也是跨越語言一代之過來人經驗,繼續思考著:
在這當中,吾人不免深覺客語的精緻度,以目前狀況言,確實還不足以表達這種複雜、曲折的思惟。由母語而日語,而華語,最後回歸母語,這是台灣人(無分褔客) ,尤其活過戰前戰後的台灣人的悲劇。如何克服這種困局,該是女詩人一也是所有台灣作家、詩人的課題吧。
鍾老與杜潘芳格的語言轉換經驗相同;都是日、客、漢語皆通,也都對文學創作的要求精益求精,他的體會及對杜潘女士現階段以客語創作的諍言,頗值得珍視,也預言了客語創作路程的必然坎坷,杜潘女士現已寫作客語詩約七十首,用力不可謂之不勤,如何能將精緻的客語在文字上表現出來,並且還能邀得原先不通客語的人也能讀懂進而欣賞、愛讀,可能還是一段遙遠辛苦的路吧,但無論如何,杜潘女士已經領先上路了,充滿了開創勇敢的客家女子精神,希望她終底有成。
笠詩社於1964 年成立後的第二年,杜潘芳格即正式加入成為會員,婚後繁忙的家務曾使她的寫作一度中斷,直到小孩長大後才又繼續提筆,至今共寫了三十多年的詩,累積了相當豐碩的詩量。(筆者初步估計已發表作品,漢語詩約有一百多首、客語詩七十餘首、以日文詩面市的有三、四十首,但是這三種詩作當中互為重疊者亦不少。)詩質深為評家稱許有如上引,詩作多發表於〈笠〉詩刊與〈台灣文藝} , 1992 年她以自選集〈遠千湖〉榮獲第一屆「陳秀喜詩獎」,目前擔任〈台灣文藝〉的社長與〈女鯨詩社》社長,她與陳秀喜常被並稱為戰後第一代(年長一輩)優秀女詩人,現在更是大力開步倡導客語詩,老來生命氣質更顯寬廣豁達從容,儼然當今詩壇一介女盟主,但是說也奇怪,她至今仍為她沒能作成小說家而深覺不甘呢。
六、性別閱讀的侷限
本篇論文之結束,打算以潘芳格的一首詩〈蜥蜴〉來討論在閱讀潘芳格的詩時,所引發的性別議題。

從什麼時候    就
棲息在我家院子的
蜥蜴,鮮綠搭配豔彩的變色龍

因為羞於表達感情
幾千年來務實木訥

它的視覺不是眼睛
是心靈。

杜潘芳格的這一首短詩發表於八十七年九月七日的〈聯合報〉副刊,同年選入創世紀詩雜誌社印行的〈八十七年詩選) ,在該詩之後由詩人及評論家陳義芝寫的「賞析」這樣的說:
杜潘芳格是台灣戰前世代傑出的女詩人,她能寫國語詩也能寫客語詩,優秀的詩篇每有自覺女性的象徵,例如「葉子們/知道自己的清貧/也明白自己的位置搖晃不安定/有時候確實也虛偽地裝扮自己」。這首〈蜥蜴〉也當如是讀:女性生活空間不大,只在院子裡;女性雖有艷彩,卻羞於表達情感;女性不以見識多取勝,但有一顆細膩的心。用「變色龍」形容從前父權家庭中,女性必須隨時變色(掩飾情緒)的處境,非常深刻。
陳義芝以其詩人的敏感體察及評論者的銳利筆鋒,直接了當地點出他以為的本詩詩心;指出變色龍乃是杜潘芳格自覺的「女性的象徵」,換句話說,也可以說是自喻。這樣的閱讀本來無可挑剔,甚至對於許多讀者而言,這樣的賞析指引可謂乾淨俐落一針見血,減去了一般讀者讀詩時,面臨多義詩語的徬徨摸索,立即帶領讀者進入對詩義及創作技巧的玩味,可謂十分高明便捷的閱讀指引手法,實在應是無可挑剔的。
但是有關本段論文議題的引發,卻與這篇詩評有關。今年九月,當我在訪談杜潘芳格時,她提出這首詩的被選入該詩集,以及談到陳義芝對此詩的詩評,當我問她對該「女性象徵」的評析意見時,杜潘芳格當即用手指著從訪談開始即一直坐在旁邊的杜醫生說:「但是我是在寫他啊!」只見杜醫生的表情十分泰然,臉上非但沒有因為被如此指出為模寫對象而有任何不悅之情,並且似乎還微微點了一下頭,表示他早已知道了呢。
當天的訪談中類似這樣作者原意不同於詩評的情形不只這一首詩,杜潘女士又提起她那首頗為人稱許的〈平安戲〉的體會與詮釋,她說,知道她有關這首詩的創作動機的女兒就曾經問過她:媽媽,別人都這樣子誤會你的詩了,怎麼辦呢?轉述這樣情境時的杜潘女士的態度非常安然,甚至連一絲無奈或不喜都沒有流露出來,倒像是在轉述著與己無干的事實一般,純然是客觀的陳述。
聽了這樣的敘述,基於我自己的文學理念,我並沒有也不想藉機詢問「那麼對於〈平安戲),你這位作者的本意到底是什麼?」這樣的問題,但是卻深深的思考著這個現象後面的意義。此刻並不是要為〈蜥蜴〉或〈平安戲〉求所謂的「正詁」;當作品完成之後,就像一個孩子誕生之後,他/她就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的生命體,他/她的父母對他/她的生命存在就再也沒有置喙(決定)的餘地(權力)了。 也就是所謂「作者已死」的觀念;羅蘭巴特說:「書寫成章(作品)的統一性,關鍵不在於它的源頭(作者) ,而在於它的目的地(讀者)。」,作者並非作品的源頭,亦非意義的唯一主宰。作品中的詞章往往會含有某些意義是作者自己所始料未及的,一部作品固然是出於作者一個人之筆,但作品中所傳達之意見或聲音則是多元化的。讀者並非再造( reproduce )文章的影射意義,而是要自己去創造( produce) 它的意會義( significance )。讀者既然是由作品的組織架構字裡行間去營構體會出他與作品間互生的意義,則讀者反應的來源當然具有決定性。讀者的反應築基在許多因素上;傳統、社會、個人、乃至性別都有關係。我們由陳義芝的評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以男性為主體對女性的思考位置,以及對女性的了解認知體會,因為陳評正是毫不諱言地直接指出了這一點。
容許我們對陳評做進一步的分析了解,姑不論「變色龍」本身的雌雄兩性皆有,陳評既毫不猶疑地指出「變色龍」是杜潘詩的女性象徵,是否有其體會上的開創性?事實上,除了可以同意陳評在剖析時所指出的詩中「情境」,是足以成立所認知的作品意義之外,變色龍本身的醜怪樣子,其實應該是很不得女性之心以之來自我比擬的,加上「龍」在我國文化中的陽性象徵思考,所以陳評以其為女性象徵應該反而是很特殊的看法才是。
「閱讀」是一個澈頭澈尾的主觀歷程,陳義芝以詩人兼文學家,透過閱讀而有另樣的體悟也是事實。但無可諱言的即使是他這樣一位對性別創作/性別閱讀十分在意,刻意追求客觀持平的評論者,也難免呈現仍是以男性為主體的思考判斷,而這種反應與現象也與其他男詩人或男文評家對杜潘詩作的態度一樣。以下不嫌贅瑣地的將一次一群詩人(多為男性)聚會討論杜潘芳格詩的現場意見摘要如下:
他們如此評說著杜潘芳格:「她...很明顯的不同於台灣詩壇上其他的女流詩人。一般女性詩人所寫的詩,常只描寫身邊的細瑣或感情,只是陰柔之美,不見陽剛之氣,而潘芳格...目前台灣的女詩人,能寫出以現實為立足點,而又有深度的作品,實在很少,潘芳格可以是其中的一位」、「這種強烈的批判性是和一般女性詩人所不同的地方。」、「這二首詩寫得很好,以女詩人能寫出這樣的詩,實在是異數。」、「一般女詩人大抵常離不了古宋李清照似的窠臼,皆喜鴛鴦蝴蝶式的顧影自憐語感懷傷情,以豔麗或消沈的筆法表現自我。而潘女士獨以平淡寓意深邃的手法來處理現實的問題,反映出上一代的無奈與認命的人生,實屬不可多得的作品。」、「一般女詩人所寫的,大都是身邊的家庭瑣事,而潘芳格能從家庭走入廣大的社會,可說非常難得。」「一般來說,女性詩人由於天賦的直覺本能,和豐富而細緻的感情,作品的風格多屬婉約的、哀怨的抒情。而潘芳格的詩,卻是冷的、嚴肅的、批判的,屬於知性表現的風格,在當今我國女詩人中,恐怕是一種稀有的異數吧。」
以上六種評論意見從上下文之間都可以讀出來是讚美之詞,而支持他們之所以如此讚美的原因是因為杜潘的詩表現了他們以為不屬於女性氣質的陽剛面。不論以此做為好壞評價的標準是否公允,但也由此見出因為「性/別差異」造成的刻板印象,常是閱讀時評斷所謂「好壞」難以脫卸的有色眼鏡。
無論如何,正如本段開端所述,此處所感興趣的並不是作品的分析,而是經由男性讀者對杜潘芳格作品的閱讀反應,探討杜潘詩的特質以及女性的心靈意象書寫策略。
正如西索斯( Helene Cixous )在〈美杜莎之笑〉中所說:「真正打動我的是她們(普遍的婦女)無限豐富的個人素質:就像你無法談論一種潛意識與另一種潛意識相似之處一樣,你無法細述一個劃一的、完全相同的、甚至可利用符號分門別類(按規則編碼、分等分類)的女性性別。婦女的想像是無窮盡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像音樂、繪畫、寫作,她們湧流不習的幻想令人驚嘆。」37
回頭細味<蜥蜴>詩中令陳義芝「跌破眼鏡」的關鍵,乃在「棲息在我家院子的」 「羞於表達感情」「幾千年來務實木訥」諸意象所營構成的情境,本以為是女性的自我描繪,絕沒想到竟能是女性描述男性的語詞, (可見我們長久男性思考下的刻板印象竟然會宰制閱讀判斷與習慣以至如此)卻偏偏杜潘芳格在詩中卻以自己為主體,如此泰然自若地以此「陰性情境」來描繪她的先生,對照前三節自作品分析中所歸納的杜潘芳格的性格,設若認定其中呈現出來的心靈意象是顛覆一般習見的女性氣質;恢弘亮烈、深思自省、真誠包容,導致了男讀者出於性別思考而如此反應評判;這是兩性認知的幸?抑是不幸?面對這樣的評價,杜潘芳格應該高興嗎?
變色龍到底是什麼性別?答案應該是不猜自明的;即:那思考的主人以自己為設想主體,可以「賦予」變色龍不同的性別就像它的不斷隨機轉換顏色一樣,可以是她或他,這當然也是詩的語言是多義語的迷人之處!換另一個角度看,杜潘芳格透過詩作,給與閱讀者顛覆性別刻板印象的呈現,從而提供讀者對性別有不同的(另類的)思考方向,也正是她的詩中心靈意象的特色。西索斯說: 「從某種意義上說,婦女是雙性的」「雙性即:每個人在自身中找到兩性的存在,這種存在依據男女個人,其明顯與堅決的程度是多種多樣的,既不排除差別也不排除其中一性。」「男人-人人皆知一則泰然自若地保持著榮耀的男性崇拜的單性的觀點。」38可以說,透過性別閱讀的觀察,以及杜潘詩中透顯的特質,正巧印證了這一點。
七、結語:心靈印記的標出
所謂「印記」,就是烙印,就像牛羊,由主人在身上烙上記號,永遠不會消失,為了證明:這是屬於我的,屬於我家的,屬於我族的。同樣在每個人的生命中必也有一些被烙印的經驗,使他因此歸屬臣服,再也無法自心頭脫卸冺除這個記憶負擔,以致於有些人就背負這樣的烙印以終,既無所謂掙扎也無所謂負擔,只是逆來順受。同樣是烙印,但是有些人深以為恥辱,以致於成為捆綁他終身使他無法自由的枷鎖、甚至鬱鬱以終。但是也有人則是心甘情願的接受烙印有如牛羊,並且懷著以此為榮的心情,充滿了歸屬感地居此家族以終。 以此觀念可以來看我們台灣作家的家族意識、身分認同、「鄉土想像J ,實在是很有意思的事。
邱貴芬在<女性的「鄉土想像」-台灣當代鄉土女性小說初探>39一文中說. 「『鄉土』最深層的定義,不是一塊牢固不動的土地或純淨、令人懷念的農(漁)村社會問題,而是意義不斷流動,提供我們不斷反省身分認同建構問題的文化想像空間。」這樣的界定,特別適用於曾經具有三種國籍身分的杜潘芳格。對於無可選擇的獲得了前面兩個國籍,以及由於鄰境越戰,生出亡國恐懼;為尋求避難處所而主動爭取的第三個國籍而言,杜潘芳格的國族意識應該是十分現實而實際的吧。
有關杜潘芳格的本土意識/鄉土之愛,由她的許多作品都可以清楚地讀出,論者也多提及,筆者擬另提一首<母地>作為例證,因為她自己以此題目清楚的標明了她此詩的內涵及主題:
往鄉下去傳福音,回來的晚上關上私房門,跪下問耶穌
我﹒今天這樣做
主. 您高興嗎?
主﹒您有滿意嗎?
那裡爽朗的翠綠水稻茁長白鷺鷥的翼膀映照著大蕾青桐白花,木棉花盛開
樹,相思花也綻金黃色了。
綺麗的台灣,我的母地
綠茵默默地承著春雨
耶穌回答說
是,我很高興!
再說
我會愛你!保守你和環繞你的一切的一切。
既然仍舊回到台灣作為平時主要的居住地,又寫出<母地>這首詩,詩中稱「綺麗的台灣,我的母地」,這裡的「母地」意義十分耐人尋味。
「母地」是「我」傳福音的地方,是「鄉下」;自然的景致綠滿水潤、草木欣榮、物產豐饒,是「我」析求天主庇佑的地方。詩中的主耶穌是作者的「隱含讀著J '作者杜潘芳格在創作時常常「心中有祂」 '創作乃是與祂的對話。而有意思的是「主耶穌」又是作者全心靈服膺拜服的「我的主宰」、「我」的創照者,操控「我」命運的掌控者,也就是說是作者背後的「隱合作者」。這種寫作心靈狀態是杜潘芳格的普遍創作心靈模式,也是在她的詩文中她一再要特別闡明的。 由以上分析乃令人憬悟「母地台灣」乃是杜潘芳格鄉土想像的「空間」、美好的「原鄉」、她心靈的歸宿,她積極傳福音並希望上主特別褔佑的地方。 以她的基督信仰思考;乃是希望成為福地;流奶流蜜的地方。至此,杜潘芳格的鄉土之愛及愛鄉的方式便十分明確了;而她的心靈印記便可以清楚標出了;她原是心甘情願並甘之如飴地要成為主的羊棧中的一份子;成為天主的愛女,原是她珍愛的烙印啊。
誠如鍾肇政先生所說,杜潘芳格「詩思之深、詩格之高」不同凡響,從她的作品及生活中的表現也可以清楚看出,她也是一個不斷自我惕勵精益求精的創作者,我們願再以一段她的話語作為她的詩評的總結以及檢閱標準,她是這樣自我期許的: 「期盼有高品質的作品,只有作家本身在高品質的日常生活中具體化實踐才可得...高品質的作品是靠著謙卑、深省、祈禱並感謝的態度,成為自己創作的導向」。大哉斯言!

詩想起---迷網迷惘

@詩想起---迷網迷惘
經常,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什麼事都不做。其實,衹要將網路關閉,大概就達到什麼事都不做的效果了。通常我的桌機和手機都監看著電子郵件,臉書,line,衹要有人留言來信,我立刻會知道,而且馬上回信處理。然而這麼積極,久而久之會產生被網路綁架的疲累感,深刻覺得,彷彿從迷網迅速滑向了迷惘。記憶電光石火間,返回二十年前,我從朋友手上接收了一台老舊電腦,配備是硬碟二十M,記憶體二M,作業係統dos5,以目前的眼光來看,這種電腦能用嗎?當然能用,你看還有硬碟,當時許多人還在使用只有磁碟機的電腦,別看硬碟容量小得可笑,二十M可是價值上萬元啊,而記憶體珍貴如黃金一M約一千元。由於記憶体容量太小,還得經常調整,否則電腦就開始散步詠涼天似的龜速起來,使得使用者心急如焚。因此當時想使喚電腦聽話運作,你除了要背很多指令外,還要具備一些技術。因老舊的電腦不時罷工,我將机殼打開,楞楞地往裡面瞧,瞧了老半天,覺得電腦內裡深似海。我到書店買電腦組裝的書來讀,什麼主機板中央處理器音效卡排線,看了老半天,結果有看沒有懂。然而不久後我竟然能組裝電腦,玩遍windows與linux各類應用軟體,從最原始的通訊網路bbs中的驚嘆裡,進入icq的迷幻激情網戀,度過了一段生命中的黃金時代。更重要的是----理解了新世代與前世代大異其趣的表達溝通方式…。

●虛擬情節
掙脫逐漸荒 蕪的自我
不約而同鼓動心靈之翼
飛向浩瀚網路

我們將在快速
繁殖的虛擬情節中相會
千里迢迢,濃縮在指尖
輕輕一按
你我風馳電掣而來

我彷彿聞到
妳身上散發出來名叫
毒葯的香水味道
妳或許看見我深邃
眼眸,閃爍白馬黑曈的譎光

那是令人酩酊的時刻
幻想既浪漫又虛無
我們企圖試堔彼此肌膚的溫度
分手時如驚濤噤聲
甜蜜與疲倦交配成依依不捨的
怪夢,擱淺
在黑白不分明的鍵盤上

internet photo

星期一, 3月 07, 2016

2016 臺灣客語詩選

2016
臺灣客語詩選
《落泥》
張芳慈 主編

杜潘芳格
013‧平安戲
014‧紙人
015‧月桃花
016‧聲音
017‧道路
018‧夢
羅浪
021‧白雲之歌
022‧遺言
023‧吊橋
024‧少女
025‧章魚
026‧懷父
葉日松
031‧重遊淡水
033‧阿爸阿姆个叮嚀像山歌像家書
034‧阿公个民謠
035‧秀姑巒溪(節錄)
037‧祖先个腳印
038‧臺灣古蹟書寫
范文芳
043‧芒花
045‧桐花
046‧魚藤
047‧百勞嘛
彭欽清
051‧求明牌
053‧拜問義民爺
056‧種草莓个老人家个道嘆
060‧勸伯公
064‧竻球
曾貴海
067‧冬夜的面帕粄――記白色年代
069‧雨中个美濃
071‧六堆客家人
073‧夜合
075‧六堆客家人
黃卓權
079‧死樹開花(歌詞)
080‧後生時節
081‧打早介台北
082‧分手
083‧有惜無惜汝盡知
084‧同船共渡
086‧酒逢知己
087‧壞年冬
088‧古蹟保存
089‧無話好講
090‧拜年
091‧夭壽恬介暗晡
092‧意譯:辛棄疾「西江月—遣性」
093‧盼:水調歌頭
羅肇錦
097‧坐車
098‧凡間
099‧自從你講崖會寫詩
100‧中原到客家
103‧詩人同酒
104‧該年个交情
利玉芳
107‧春遊雙夾水
108‧覓蜆
109‧稈棚
110‧濛紗煙
111‧膽膽大
112‧還福
陳寧貴
115‧童年
116‧人生濕夢
117‧味緒
118‧共樣
119‧頭擺
120‧阿爸介心事
陳黎
123‧月光華華
125‧客中水月
127‧上邪
129‧美濃雨水
張捷明
133‧阿爸賣菜
黃子堯
137‧汝記得無?
139‧伙房下
140‧真愛
141‧臺灣悲歌――921大地動
143‧一支白頭那毛
144‧禾仔在唱歌
江昀
147‧老屋
148‧客家鹹菜
149‧月下吟唱
150‧桐花去旅行
152‧青苔路遠
黃有富
157‧台大醫院門口
159‧嘴
161‧看
162‧巷仔
163‧放手
羅思容
167‧每日
169‧壁壢角
170‧攣
173‧一粒星仔
彭歲玲
177‧文學奇緣个大戲
180‧花色个大手帕巾仔
182‧在這位
184‧真花摎假花
張芳慈
189‧出席
190‧可比講你問我心肝肚个該首詩
192‧食茶
193‧揹帶
194‧斷烏介巷肚
葉國居
197‧老相片
198‧畫室
200‧髻鬃花
201‧阿婆發个癌症還 天光
劉正偉
205‧阿爸个心跳
207‧徐雲興
208‧新臺灣人――記假油事件
209‧劉添喜
210‧五月花開
211‧粄仔圓
劉慧真
215‧八張犁尾,人格者
217‧女人樹
218‧分魍神牽著
220‧佬佢囥等
222‧無傷口个死亡
224‧餓鬼
邱一帆
229‧又影著該阿婆
231‧粄圓
232‧禾稈味
233‧語言个出路
234‧布洛灣个應聲
235‧矮靈,祈福
羅秀玲
239‧啄咕
241‧大襟衫
243‧算數簿仔
245‧蜈蚣蟲
彭瑜亮
249‧山路
250‧老藤新葉
251‧係汝
252‧恩俚个故事
253‧燒香


星期日, 3月 06, 2016

見與不見

《見與不見》

倉央嘉措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相愛

寂靜歡喜





。。。。。。。。。。。。。。。。。。。。。。。。。。。




《當你老了》

葉芝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思昏沉



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和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朝聖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垂下頭來,在紅火閃耀的爐子旁



淒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在頭頂上的山上它緩緩地踱著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

原我密碼

@原我密碼
原我是永恒全知的能量
原我不在時空中
時空却由
原我用想像所創造
當原我陷入地球中的肉身中
永恒被切割
全知被清除
祇能在輪迴的断續續断中
忘記歸宿,流離失所

星期六, 3月 05, 2016

無處躲藏的我,一閃身

@詩想起
 從年少輕狂到擔負家計,是人生一段非常震撼的心路歷程。當年一群詩友如陳煌向陽在同一地區各公司上班,中午時還會相邀一起吃午餐。有天林文義笑笑交給我一幅畫,繪出當時詩友們的心境----托塔天王手中的《塔》變成了《奶瓶》。

●時間
銳利的時間,削著我
把年輕的我
削成一把雪亮的劍
把壯年的我
削成一柄詭譎的匕首
把初老的我
削成一面堅韌的盾

時間總是如此節節進逼
無處躲藏的我,一閃身
便匿入自己內心深處
暗暗竊喜之際
乍聞狡猾的時間
站在我的背後發出冷冷冷冷笑聲


●老將新秀詩想交會的場域
 兼容並蓄台灣各族群
 原語作品的台灣唯一詩刊
 每逢二、五、八、十一月出版
《華文現代詩》季刊第9期徵稿
2016年3月30日截稿
1. 一般稿件:meihsia@msn.com(投稿勿逾兩首)
2.母語稿件:ningkuei@gmail.com
﹝近期稿擠為能盡速刊出作品
請作者酌選二十行內
長勿逾十三字稿件最宜﹞
3.「新詩絕句四行詩」徵稿:
 k12134@ms18.hinet.net (每人2首)
訂閱:(02)23511028 文史哲出版社
本刊編輯委員:
彭正雄、鄭雅文、林錫嘉、曾美霞、
許其正、 陳福成、莫渝、陳寧貴、劉正偉

星期四, 3月 03, 2016

如是我聞:聞聲就苦

如是我聞: 從前有位邪惡的魔術師,他養了一群羊,準備宰來吃,可是羊兒都知道他的企圖,很多都找機會逃走了,魔術師勃然大怒,將所有羊兒召到跟前,將牠們催眠:“偉大的羊兒們,你們沒有甚麼須要擔心的,你們是英雄、俠士、帝皇、將相、詩人…”自從那次催眠後,羊兒再也不逃走了。
●聞聲就苦
那聲音。是會飛翔的惡夢
仔細聽,遠在天邊
虛無如鬼魂
不仔細聽,近在耳邊
飄渺如悶雷
嗡嗡~嗡嗡~嗡嗡~
那聲音。點燃我心中烽火
我豎起耳朵
架起壞情緒的槍砲
向四面八方追捕
才感覺在左,忽焉在右
才感覺在前,忽焉在後
整夜就和那聲音戰鬥
還沒看見牠的鬼影子
牠已偷偷把
我的眼睛畫成了熊貓眼

星期二, 3月 01, 2016

時空的迴聲

知名攝影家陳文發真感心,真甘温!發來訊息說今陪羅門老師去看蓉子老師。
想起返鄉夜裡難成眠之際,披衣而起,打開舊書廚,掀起記憶的蓋頭來。1981年11月,
替詩人羅門出版厚450頁的詩論集「時空的迴聲」,是迄今最完整呈現羅門詩想的著作,
也是羅門最喜歡的一本書。我七十年代進入台灣詩壇,接觸到的是當時晦澀難解如有字天書般的現代詩,它們的特色是,詩的意象太過於繁複,語言超乎想像的緊張,像羅門的「第九日的底流」、洛夫的「石室之死亡」---等等。我曾拜讀過區仲桃教授一篇論文,他從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談到十九世紀現代主義,再談到台灣50年代這個時期像是被放逐來台的外省籍詩人,說他們離古代中國很遠,真實的世界又破碎不堪,剩下來的只有主觀世界最為確定,因而轉向內在世界跟外在的世界保持距離。----由此角度切入,的確有畫龍點睛的觀察力。讓我們對那令人又喜愛又困惑現代詩多一份理解。這種詩風影響了當時台灣年輕詩人,如今他們已是五六十多歲的台灣中堅詩人,他們的作品裡不時可見模仿的斑斑斧痕。然而晦澀難解如夢囈的詩風後來也遭到反撥,有詩人出面大聲疾呼詩創作的明朗化,八十年代後期的台灣現代詩,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台灣詩人在詩創作上對意象和語言做了相當程度的放鬆,對外在的世界也有了更多的著墨,讀羅門與洛夫的詩可以讀到這種轉變。﹝到九十年代後期,台灣母語詩創作開始浮現,如今頗有與華語詩創作分庭抗禮之勢﹞








詩訊

2016/03/01(丙申年元月廿三日)詩人高塔應4599協會之邀遠從台中專程趕來台北,分享他對詩歌翻譯的體驗和看法。演講會由4599協會執行長、資深媒體人、“弄美”作者游常山主持。
高塔以佛經和西方名詩為例,深入淺出,直指翻譯核心。令出席聽眾折服;咸感受益良多!
會後感謝詩人劉訊在台北市羅斯福路台大商圈一隅的春酒夜詩宴,到場的詩人(左起)有
向明、高塔、陳寧貴、林錫嘉、曾美霞、王學敏、黃克全、
許其正、彭正雄、辛牧、劉迅(立者)、
游常山及陳在惠牧師(不在此照內)等人。